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22 23:1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阳一中高一年级2024年秋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16×3=48分)
1.良渚文化莫角山遗址是一座人工填筑起来的矩形土台,仅土台的台基,估计总土方量至少在30万立方米以上,土台上有大面积夯土建筑基址,是一片规模巨大的宫殿建筑群。据此可知,当时这一地区( )
A.筑造工艺显著提升 B.社会组织能力得到提高
C.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大型工程建造较为集中
2.汉初,中央与郡、国政府都有铸币权,百姓也可私铸;汉景帝时,朝廷颁布法律禁止民间私自铸钱,但郡、国政府仍有铸币权;汉武帝即位后,专令上林三官铸钱,“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这一系列政策变化( )
A.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B.凸显了皇权的随意性
C.满足了休养生息的需要 D.提高了商业交易成本
3.魏晋时期,当时的世家大族如琅琊王祥、荥阳郑冲、陈国何曾、颍川荀顗、河东卫瓘、河内山涛等人,他们或因是国之耆老,特别给予优待;或是参与了魏、晋更替的秘密谋划,掌握机要;或是通过和皇室联姻的方式,成为了晋室的要员。这一现象( )
A.推动了寒门势力的崛起 B.体现了门阀政治的特征
C.标志着士族政治的衰落 D.构建了新型的选官制度
4.唐贞元年间(785-805),进士科录取标准从以诗赋为主回到以策问为主,策问的内容也改变了过去“所问既不切于时宜,所对亦何关于政事”的状况,涉及历来的统治理论,以及藩镇割据、生产恢复等问题,并要求应举者提出解决的方略。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 B.皇帝个人喜好的转变
C.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D.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
5.宋朝时期,上流社会对体育礼仪的规定非常严格,如打球包括了鼓乐、服饰、仪式等诸多程序和规矩,礼法森严。朱熹提出“修建射圃,提倡习射;效法孔孟,尊崇六艺以及登山郊游,导引调息”的体育思想。这体现出宋朝时期( )
A.政府制定体育竞赛规范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道德教化影响体育运动 D.民众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6.乾隆中期两江总督尹继善奏称,“江省(江苏和安徽省)地窄人稠,本地所产米粮不敷民食,向来仰给川广等省客米接济,是以各属水陆市镇无不设立殷实米牙,给帖开张。四方商贾到时,人地生疏,全赖牙行为之引领,方得买卖无亏。”这说明当时( )
A.江南经济地位严重衰退 B.市镇经济助推经济转型
C.区域长途贩运贸易活跃 D.重农抑商政策趋于解体
7.以下是两位当代美国历史学家关于鸦片战争的论断
上述两种观点
A.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目的是为殖民侵略者辩护
B.都没有揭示战争的实质,是“西方中心论”的体现
C.在对“根本问题”的认识上,后者的解释相对合理
D.二者都认为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导致了鸦片战争爆发
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9.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在《时务报》和《新民丛报》上发表了大量的时政评论。它们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征服了万千读者,时人将这些文章的写法称为“时务体”和“新民体”。这一现象( )
A.反映了戊戌变法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推动了维新思想的传播
C.印证了报刊成为维新变法的宣传重心 D.掀起了文学革命的热潮
10.《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纷纷认可美国在“门户开放”政策中提出的“维护中国领土与主权完整”“各国在中国各地平等公正贸易”的原则。这一变化体现了( )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 B.列强以更隐蔽的方式形成侵华的同盟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国力 D.中国独立主权国家身份获得列强承认
11.清末新政前,新式学堂仅有39所,截至1911年,已达到52500所。新式学堂的学生人数也由之前的几千人增长到数百万人。在国家统一颁行的书目中,“中学书籍9种,而西学方面书籍多达72种”。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中国( )
A.西学东渐彻底改变了国人的观念 B.国家教育方针的改变
C.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D.教育近代化的起步
12.二十世纪20年代,鲁迅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中写道:“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的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这可以用来说明近代中国( )
A.民众政治参与热情高涨 B.选择君主专制制度符合国情
C.军阀割据混战政局动荡 D.探索民主共和道路艰难曲折
13.如图为1906—1921年日、英、德、俄四国在华商号数量变化示意图。其中①是
A.日本 B.英国 C.德国 D.俄国
14.有学者指出,“1895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作比较,(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这种变化体现出近代中国( )
A.思想启蒙推动了社会进步 B.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已经形成
C.国民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 D.民族矛盾已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15.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当时中共中央( )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16.长征胜利结束时,中共中央在一则通电中说:“全国主力红军的会合与进入抗日前进阵地……我们即刻就要进入一个新阶段了,这就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阶段,就是创造全国国防政府、抗日联军与民主共和国的阶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 B.民族矛盾影响民主革命的进程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D.中共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力量
二、材料题(共4小题,总分52分)
17.(20分)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在禁烟运动之前,鼓吹武力侵华,通过战争来强迫中国向其全面“开放”的舆论已经甚嚣尘上……与鸦片贸易相关的商人团体纷纷上书英国政府,要求运用武力为他们取得“补偿”,并利用这一“机会”使中英关系问题“获得永久解决”。
材料二 “亚罗号事件”的消息传到伦敦后,引起英国政府内部的激烈争论。……巴麦尊的对华战争案得以通过,英国随即派出了侵华远征军。
材料三 趁朝鲜东学党起义之机,到1894年6月下旬,日本入朝兵力达7600人……其兵力远在清军之上。……日本抛出所谓“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已达到即使日军赖在朝鲜不走又能拖住清军的双重目的,……日本政府电令其驻朝公使大岛圭介:“不妨利用任何借口,立即开始实际行动。”
材料四 英法德美四国公使团于1900年1月下旬向清政府发出联合照会,要求清政府发表一道上谕,宣布镇压义和拳和大刀会。……3月上旬,英国公使窦纳乐主持召开五国使节会议,……不但要求中国政府在《京报》上颁布取缔义和团的上谕,而且威胁说,如果中国政府不同意这项要求,各国公使将建议他们的政府直接出兵干涉,“代为剿平”。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编写组《中国近代史》
以上材料分别与哪次侵华战争有关,分别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完成表格填写)
(10分)
战争 不平等条约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2)面对着数千年未有的危局,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抗争和探索,请写出中国人民在不同时期的抗争与探索。(6分)
①19世纪五六十年代:
②19世纪九十年代:
③20世纪初:
材料六 日本臣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所有在中国制造之货,与进口货物一样享受优待,免征一切杂捐。
——摘自《中国近代史》编写组《中国近代史》
(3)材料六出自哪一条约?该项内容表明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4分)
18.(14分)【自行车与社会】
材料一一战爆发次年,即1915年,日本出口中国自行车总价值达到55687关平两,占全年总进口价值的59.70%,以绝对优势位列第一,老牌自行车工业强国英国是年占有35.73%,屈居第二。之后连续8年间,日产自行车都占据中国市场第一进口国的位置。特别要指出的是,此8年间有连续6年(1915—1920),日产自行车出口中国总价值占中国全年总进口价值,甚至超过了50%,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而此时日本自行车工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并未羽翼丰满,相对仍在襁褓中的中国民族自行车业,优势虽然已经十分明显,但与欧美诸国自行车工业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战结束后,待欧美各国自行车工业恢复元气,重新大量输入中国市场之后,日产自行车的市场竞争优势则不再明显。
——摘自徐涛《自行车与近代中国》
材料二最早于1926年,由大兴车行开始聘请2名日籍技工,购入进口钢管和接头,正式进行自行车车架的组合、焊接和油漆,配以部分进口零部件组装成红马、白马牌自行车销向市场。这是最早的国产自行车。1927年,润大车行也在自制部分零部件的基础上,配以进口零部件组装成飞龙牌自行车。两大车行的国产自行车分别参加了上海中华国货展览会和杭州西湖博览会的展出,得到与会人士的一致好评,销路渐畅。
——摘自徐涛《自行车与近代中国》
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期中国自行车市场的发展特征。(6分)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自行车业发展的原因。(8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万历六年(1578年),全国征收的棉花中,山东、河南、山西、河北四省占比已达85.9%。清代河南棉花种植区域已遍及全省。如豫北彰德府内黄县棉花产量大,“出贩于山西泽潞诸州县”;林县“户无贫富,妇女皆以纺织为主业,所制棉布质坚耐久,名曰家机布,除备服用外,运销泽、潞等处”;卫辉滑县“所有输出物产,不过棉花一种”;许州五女镇不仅是棉布交易市场之一、而且有“染工三四百人,终岁操作供给秦晋布客之所需要”,所产出的丈六布“行销秦晋两省极多”;石固镇的二八布被“秦晋布商,终岁搬运。许昌东、北两区之织妇亦极终岁勤动矣”。
——摘编自王林林《明清晋豫商路兴衰探析》
材料二 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一些实业家开始注意中国农作物品种的改良问题。上海德大纱厂创办人曾呼吁改良中国棉种和扩大植棉面积,并亲自编写《植棉改良浅说》-.书,散发给纺织界同仁及棉农,以传播植棉改良知识。1914年,他在筹办德大纱厂时,开办了穆氏植棉试验场,引进美国长纤维棉种。经过探索,优质棉种试种在第三年获得成功,产量比一般农家旧的棉种高出五六倍。不久,上海工商界名流联合发起并组织了中华植棉改良社。开辟了更大规模的植棉试验场,推广美国优质棉种。
——摘编自戴鞍钢《民族工业与近代中国农村》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河南植棉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植棉改良行动兴起的有利条件。(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的圣人形象,早在孔门弟子那里已经大致形成,但是,还没有得到人们的公认。到了汉代,孔子渐渐成了从官府到民间共同推崇的圣人。司马迁将孔子列入世家,不仅肯定了孔子是圣人,而且推崇其为“至圣”,认为孔子是从圣人中走出来,出类拔萃、独步天下的人物。
材料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批孔,“打倒孔家店”。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纷纷揭批孔子,认为孔子是封建礼教的代表;孔子尊君,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孔子讲学,不许问难,易演成“思想专制”之弊;孔门伦理,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
材料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新认定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哲学家,指出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文化也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吸收孔子思想的精华,有助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孔子的智慧到今天仍然可以指引着人类前进的脚步。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王钧林《历代孔子形象之嬗变》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围绕孔子“形象”变化,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高一历史第二次月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6×3=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A B A C C B A B B C D A C B B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总分52分)
17.(20分)
(1)(10分)
战争 不平等条约
材料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材料三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材料四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2)(6分)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
19世纪九十年代: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
20世纪初:清政府“新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3)(4分)《马关条约》;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为攫取高额利润,在经济上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进行侵略。
18.(14分)
(1)一战期间,日本超过英国等欧美国家,取得自行车销售的绝对优势;随着一战的结束,欧美重新重视中国市场,日本自行车优势丧失;列强对中国市场的争夺十分激烈;中国民族工业在与日本和西方国家存在明显差距。(任意3点得6分)
(2)民国政府颁布了大量促进经济发展的法律措施;倡导国货风潮的鼓舞;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自行车维修和销售成为一种新兴的行业,消费群体增加,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民族资本家的不懈努力;外国技术人员与零件的引进。(任意4点得8分)
19.(12分)
(1)表现:上缴实物税(进贡)的比例高;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高;分布区域更加广泛;与市场联系紧密。(任意两点4分)
影响:促进了农业的商品化;刺激了手工棉纺织业、印染业的发展;加强了河南与陕西、山西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商帮的崛起等。(任意一点2分)
(2)有利条件:有识之士的呼吁和传播;国外优良品种的引进和试验;棉纺织专业机构的成立;民国的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棉纺织行业得到迅速发展;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答对任意三点得6分)
20.(12分)
论题:孔子形象的变化受到了时代环境的影响。
阐述:汉代时期,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等主张,儒学成为统治思想,因此孔子的形象被神化,孔子是圣人,而且推崇其为“至圣”。维新变法时期,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传统势力根深蒂固,康有为把孔子塑造为维新改革的祖师。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逆流,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同封建尊孔复古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提出"打倒孔家店",全面否定儒家学说。改革开放后,孔子的正面形象上升,吸收孔子思想的精华,有助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同时以传统儒家思想提升国家软实力,加速中国与世界的交往。
总之,每一个时代的孔子形象都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中国人无法绕开孔子其人及其思想,他的思想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价值追求,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