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一、理解本词用典手法及其用意
二、运用抓关键词法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典故运用的作用及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
预习资料
介绍作者: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年轻时曾参加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担任掌书记(掌握军中文书)。宋高宗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女真入侵,辛弃疾等突骑渡江与宋廷联络,次年率义军归宋,授江阴签判之职。以后历任湖北、江西等省安抚使。他写的诗词甚多,至今留存六百多首,“南北两朝,实无其匹”,被誉为“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
介绍背景: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 ,主战派势力总居下风,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辛弃疾都在江西乡下赋闲,不得重用。后来,宰相韩侂胄(tuō zhòu)用事,重新起用辛弃疾。但这位裙带宰相是有目的的,就是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以期通过打败金兵而捞取政治资本,巩固在朝势力。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深知战争决非儿戏,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侦察后,认为战机未成熟,主张暂时不要草率行事。哪知,韩侂胄却猜疑他,贬之为镇江知府。辛弃疾在京口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六岁,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中国自古以来文武分途,上马能领兵,下马能赋诗的文武兼备之才并不多见。宋朝初期,宋太祖优容文人,立誓不杀文人,故有宋一代,文学大昌。然文盛武衰,故文武兼备者犹稀。稼轩以武起事,以文为业,开创一代之风;今天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读懂辛弃疾,领悟一种别样的人生。
二·读词作,浅尝辛词味道
1.字音 停顿 语速 重读
诵读提示:表示哀怨、悲伤的句子 语速要慢,声音低沉
表示激昂、愤慨的句子 语速要快,声音高亢
常用修饰语、关键字词 要重读
2.初读词情是什么?
豪迈,悲凉,板书:悲壮?
3.走入词作,题材怀古诗一般行文思路?(板书;临古地—思古人—抒己怀)
三·读词作,赏析用典功夫
(古人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思考一下这首词中共提在京口北固亭,词人都想到了那几个人物?此人登临京口北固亭,想到那些古人?生答(板书):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这些人身上发生过闻名遐迩的事件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这样诠释用典:“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古人古事来以古比今、借古抒怀。﹛类比-对比﹜参透典中意。
技巧;抓关键词
如:春夜喜雨 羌笛何须怨杨柳
任选一个典故进行鉴赏,步骤如下:
1、弄清典故 所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孙权其人:
事件--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拓土开疆,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作者用事态度及用意:
辛弃疾以 “ 英雄 ” 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无觅孙仲谋处”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是英雄事业的风流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关键词;英雄,态度:敬
刘裕其人:
事件;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 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
作者态度及目的:
(“想当年” 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1165 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指出北伐应取道山东 -- 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 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 韩侂胄急于北伐,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讽刺朝廷昏庸无能,渴望建功立业。
关键词;金戈铁马:精兵良将,骁勇善战,威风凛凛,意气风发,态度---赞
宋文帝
事件: 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肯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前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 " 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 "" 仓皇北顾 " ,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 " 北顾涕交流 " 的诗句。
作者用典用意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关键词:草草,草率,态度,批
佛狸祠”景象:
事件:佛狸祠是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作者用事目的:
佛狸祠下,谁祭祀谁? 百姓祭祀拓跋焘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族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国耻。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关键词;一片,人多,态度,忧
廉颇
事件: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 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 但结果赵使者收了仇敌郭开的贿赂,还报赵王说: "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作者用意: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奸臣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关键词:凭谁问;烦劳(请生范读) 态度,伤
2、体悟情感 词人对古人往事什么态度?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情感?
提示技巧:抓关键词
总结:文人的佩剑是软弱的,远不及他们笔下的只字片言。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也只能是无人揾英雄泪。然而不管经受怎样的吹打,怎样的贬斥,对国家,对民族,辛弃疾像杜甫一样,始终如一,不离不弃。他用一颗炽热的爱国心点亮民族希望,他是中国历史的脊梁,他是中国民族的支柱,他是中国文化的血肉。
四·延伸拓展
辛弃疾66岁了,仍在为理想奋斗,那我们该以怎样的方式活着?是过安逸的生活还是像辛弃疾,廉颇那样奋斗一生?请写出你的想法。
虽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大浪淘沙,淘尽多少豪杰,但我们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活着,不仅仅为了青史留名而活着,活着更多的是责任与义务,辛弃疾在六十六岁时候还在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着,六十八年的生命里满是不甘,大喊“杀贼”与世长辞辛弃疾,一生都在追日,其实辛弃疾的一生都拥有太阳!太阳的核心是一种叫作仇恨的钢铁,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太阳的光芒是一种叫作爱的材料,那是一个民族在被人践踏后的坚强和团结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障碍、困难、或是危险,太阳永远光芒璀璨永远不会失落!
太阳仍在,在你的心中,在我的心中,在一切爱着一方水土、有着自己尊严的中国人心中,
“少年强则国强,让我们用一生的奋斗去温暖我们的少年中国,而老师和同学们会一起为我们的少年中国奋斗一生”
关键词:拼搏,担当, 奋斗,爱国,怒放的生命
知人论事
今天我们要赏析的词作出自于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之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辛弃疾,可以是个非常特别的词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以往我们接触过的很多诗人词人们,有的是以落魄书生形象出现的,比如杜甫,柳永这样的,要么就是官场失意之人,比如陶渊明,白居易这样,还有的,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学者型的,比如苏轼这样的,有自己独特且成体系的世界观,又是诗人,又有点像哲学家。但总的来说,这些都是文人,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给人一种有点弱不经风的感觉。而辛弃疾不是,辛弃疾在还没有凭借他的词作出名之前,是个地地道道的民族英雄,是以一个武将的身份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的。这和岳飞似乎有些相似。史书上记载,辛弃疾出生在北方,是山东济南人,长得是那肤硕体胖,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精神壮健如虎,一看就是一副英雄的模样。但当时的宋朝已经偏安江南,山东已经被金人占领,已经不属于宋朝的国土。用今天的概念来套的话,当时的山东就是个殖民地。大家想想,生长在这个地方的人,一个从小就颇有英雄胆识的人,他对于国家,对于国土,是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辛弃疾青年时期最名动朝野的有这么一件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济南人耿京聚众数十万反抗金朝的暴虐统治,辛弃疾也乘机揭竿而起,拉起2000人的队伍奔耿京部下,为掌书记,并劝耿就与南宋政府取得联系。次年正月,受耿京的委派,辛弃疾等人赴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面见宋高宗。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辛弃疾等人获知耿京被降金的叛徒张安国杀害,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直奔济州(今山东巨野)有五百万之众的金兵营地,将张安国生擒绑缚于马上,疾驰送到建康处死。那一年,辛弃疾只有22岁,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吧,那么年轻。而且就兵力来讲,50人对5百万,这个比例大家可以算一下,足可见辛弃疾的厉害!大胆地猜测一下,他的本事,应该不会太次于岳飞的。但他和岳飞却又很不同,首先是际遇不同。岳飞是一直执掌兵权,可说是戎马生涯,大半生都是在打仗,但辛弃疾却在那次以后,几乎没有再打过仗。为什么呢?首先,南宋的皇帝,大多都是很没什么胆识的皇帝,满足于一时的安逸和繁华,觉得守着南宋这么个半壁江山就可以了,而辛弃疾却一致劝诫,要收复北方河山,他与当权者的政见显然是不相容的,所以皇帝不喜欢他。其次,大家知道,一个皇帝,他要守住自己的权利和作为皇帝的尊严,他是非常忌才的,辛弃疾的文才武工都太强,又有胆识又有智谋,当权者自然心里不爽,但碍于辛弃疾的名声实在是大,于是只能安排他做一些地方上的小官,而且一直被调任,目的就是不让他在地方上组织比较有实力的兵力,完成他的复兴大计。辛弃疾很有才,有才的人自然比较狂放,不怎么知道收敛,加上他的爱国心,就更加不知道怎么在官场上隐藏自己的抱负,这可以说辛弃疾坎坷一生的一部分原因,于是他的后半生,在没什么实权的情况下,只能用作词来遣散自己的心情,来抒发自己的胸怀。古时候的文人有一个特征,就是他们不是为创作而创作,他们大多是因为胸怀郁闷,才希望从创作文学作品中得到慰藉,辛弃疾也是。他和岳飞的不同,根本就是在他没有岳飞的戎马生涯,没有怎么在沙场上报效国家,没有事先理想的遗憾使他比岳飞更抑郁。而他和我们学过的陆游也不同,陆游也是爱国诗人,但他首先是个文人,一生没怎么上过战场,他诗作里的战场其实都是臆想,都是歪歪,而辛弃疾是有实战经验的,他也确实有军事才华,所以他也比陆游更抑郁。大家知道,如果一个东西你从来没得到过,也倒就不去想了,而你得到过,又被人抢走,你时时刻惦念着,又不能去做,才是最郁闷。辛弃疾就是这么个状态。所以他的词,有很深厚的感情基础,是不做作的。而他的经历和性格,又使他的词风真正有了豪放的疏狂的味道,意境是很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