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蜀相
部编教材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课堂导入
这两幅对联写的分别是谁?
扶古柏,碧水春风,贱儿无家别,安得广厦万千,草堂美誉留后世;
过潼关,朱门酒肉,夔女负薪行,但闻夷歌数处,诗圣文章著千秋。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爻(yáo)
第一幅对联写的是杜甫;
第二幅对联写的是诸葛亮。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心系祖国和百姓,渴望为国家效力,但却屡遭挫折,才华难以施展。当他站在深受后人敬仰的诸葛亮祠堂前,面对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丞相,内心必定感慨万千。让我们通过《蜀相》这首诗,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怀,以及对贤能之士的无限敬仰与自身壮志难酬的深深叹惋。
课堂导入
了解杜甫生平和诸葛亮事迹,了解写作背景。
反复吟诵,理解诗歌内容,分析景物意象。
赏析设问、反衬等手法,把握诗歌的景与情。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世人尊称为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他的诗以深刻的社会关怀和高度的艺术成就著称,被后人誉为“诗史”。杜甫的诗歌广泛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展现了社会动荡、民生疾苦以及国家兴亡的深刻主题。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真挚的情感,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首创新乐府,发展古体诗,成就律诗,诗风沉郁顿挫:(沉郁:情感深沉蕴藉;顿挫:语言刚劲、音调铿锵、章法多变)。
杜甫生平
35岁之前
读书游历《望岳》
长安十年
接近人民 《兵车行》
安史五年
人民疾苦《春望》三吏、三别
成都五年
相对平稳 《蜀相》
漂泊五年
老病孤舟《秋兴八首》《登高》
诸葛亮事迹
诸葛亮因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毅然出山辅佐刘备。他运筹帷幄,提出联吴抗曹的战略,助刘备夺取荆州、平定四川,最终建立蜀汉政权。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继续辅佐后主刘禅,肩负起振兴蜀汉的重任。他六出祁山,呕心沥血,试图完成统一大业,但终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他用一生践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赢得了后世无尽的敬仰与缅怀。
律诗常识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兴起于南朝成熟于盛唐。
②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③每句平仄相间,上下句平仄相对,每句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
④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
⑤中间两联须对仗。
①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写作背景
杜甫在避乱成都的第二年春天,安史之乱依旧未能平息,叛军首领史思明再次攻陷东都洛阳,并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依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战乱导致大量百姓惨死,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民生凋敝。而更令人痛心的是,唐肃宗昏庸无能,不仅重用宦官,还对像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心存猜忌,使国家的危局更加难以扭转。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写作背景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
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最终化为泡影。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生活困顿,仕途无望,国事与家事交织在心头,使他倍感忧虑与彷徨。面对国家危亡、百姓深陷苦难,而自己却无从报效朝廷,杜甫对曾经开创基业、力挽狂澜的诸葛亮充满了仰慕与敬重。尤其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与刘备之间君臣相得的深厚情谊,更让杜甫感慨万千,心潮起伏,悲愤交织,潸然泪下,由此写下了这首充满深情的诗篇。
诵读诗歌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理解诗意
何处能寻到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就在成都城外那苍翠的柏树林旁。
碧绿的草映衬着台阶透出春意,
枝头的黄鹂对着空寂婉转歌唱。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理解诗意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诗歌
1.诗人欲写武侯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武侯祠》,有何深意?
①“武侯祠”比较冷静客观,而“蜀相”带有敬佩之情与缅怀之意。
②能够拉近了诗人与蜀相的时空距离,让读者也感觉到题目流露出的对诸葛先生的歆羡之意。
③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而不在武侯祠这个地方。所以以标志诸葛亮的身份地位的“蜀相”来命名。
赏析诗歌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2.开头两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柏森森”突出了什么情感?
修辞:使用了设问的手法,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从“丞相祠堂”写起,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
①诗人通过描写武侯祠的环境,深切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无限崇敬之情。②“柏森森”一词营造出一种安静而庄严的氛围,突显了武侯祠的肃穆与神圣。③“森森”不仅形容柏树的高大茂密,也暗示了武侯祠的历史悠久与岁月的沉淀,同时透出一丝寂寞与荒凉,反衬出诸葛亮伟岸的形象,彰显了历代人民对他的深切敬仰与怀念之情。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赏析诗歌
3. 这两句中,“自”“空”二字后对诗的意境有什么影响?(换成“皆春色”“鸣好音”效果有何差别?)
① “自”“空”均为“徒然、白白地”的意思。这两个字,显示出武侯祠的寂寥之色,少有人来;同时表明斯人已去,好景无人也无心赏,流露出诗人空有才华、不被人赏识的失落之情。
②若改为皆春色,鸣好音,表现的是一片盎然春意,莺声啾啾的情景,无法体现诗人流落辗转,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情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赏析诗歌
4.颔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①反衬(以乐景反衬哀情)手法。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黄鹂之声,本是婉转动听,却无人欣赏。
③诗人面对丞相祠堂内的无限春色,内心却涌动着凄凉与失落的感慨:尽管祠堂周围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但时光流转,先贤已逝,如今国难当头,却再也难觅如诸葛亮般的治世英才。诗人借此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与对百姓疾苦的无尽关怀,充分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沉痛情怀。
赏析诗歌
这句诗勾画了一个具有雄才大略、赤胆忠心的政治家形象。
三顾:刘备三次亲自登门拜访,表现了他对贤才的渴求与礼遇,同时也从侧面突显了诸葛亮卓越的才能足以辅佐江山、成就大业。
天下计:诸葛亮以深远的眼光和缜密的思维,精准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提出了以鼎足三分、联吴抗曹为核心的统一策略,即“隆中对策”。这一筹谋展现了诸葛亮非凡的智慧与运筹帷幄的能力,堪称神机妙算之典范。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5.颈联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赏析诗歌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5.颈联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这句诗勾画了一个具有雄才大略、赤胆忠心的政治家形象。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诗歌
6.尾联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出师未捷——诸葛亮六出祁山,身死五丈原。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诗歌
6.尾联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之情。定夺天下的先主刘备曾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诸葛亮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②对诸葛亮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可惜出师伐魏取得胜利而病死于五丈原中,使历代英雄们一直对此涕泪满裳!
③对国家对百姓的忧虑之情。诗人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发出了英雄泪满衣襟的浩叹,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施。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诗歌
英雄——应指千古以来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赴汤蹈火而壮志难酬之人,尤其如杜甫这样许身社稷、志在匡国之人。
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但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
7.尾联的“英雄”指谁?是否包括杜甫自己呢?
赏析诗歌
怀古抒情:比较诸葛亮和杜甫的志向、境遇和命运
志向
境遇
命运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刘备三顾茅庐,辅佐两朝,六出祁山, 遇到明主,知遇之恩
出师未捷身先死
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
早年仕途坎坷,晚年漂泊西南,疾病缠身,怀才不遇
壮志未酬身先(已)老
诸葛亮
杜甫
梳理脉络
自问自答 点明地点
描述景象 凄凉冷落
称赞业绩 表达仰慕
壮志未酬 痛苦伤感
起
承
转
合
借景抒情
借古喻己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情景默写
1.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想情意,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奠定了全诗“沈挚悲壮”的风格基础,并且洋溢着一种蕴借哀凉的气氛。
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对诸葛武侯的评价。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也流露出诗人的一丝委屈和对肃宗的失望。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课堂结语
《蜀相》不是为咏史而咏史,为歌颂诸葛亮而歌颂诸葛亮,而是借诸葛亮的功业未成而身已先死,来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而鬓已先斑。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胸怀祖国,心系百姓,他不是为了作诗而作诗,他是用生命在书写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