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23 10:1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亚非拉人民的抗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重要影响。
时空坐标
民族运动: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实现民族解放
民主运动:对内反对专制独裁,实现民主自由
概念:民族民主革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的革命。
民族民主运动
你从概念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材料,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
材料一 :1919年初,梁启超到欧洲游历,此时的欧洲一片战后的荒凉景象,贫富分化和劳资矛盾尖锐。他描述到“全社会的人心都陷入怀疑、沉闷、畏惧之中”,……“西方文明已经破产”。 ——梁启超《欧洲心影录》
①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为民族民主运动提供了契机。
材料二:1929年外国垄断公司在印尼的企业利润达30—40%,有时达170%。沉重的剥削加速了广大殖民地农民、手工业者的破产,工人生活日益贫困,引起殖民地人民群众强烈的反抗斗争。 ——王助民《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史(1415-1990)》
②宗主国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转嫁危机,矛盾更加激化。
材料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本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亚非拉地区的一些国家产生了共产主义小组和共产党。
——王春良等主编《世界现代史》(上册)
③十月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为其开辟了一条光明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在亚非拉的传播,出现无产阶级政党。
材料四:一战期间和战后,大多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都提高了。一方面是因为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他顾,加之军事订货的增加,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另一方面各帝国主义为获取高额利润和垄断资源,也不断地 增加对殖民地的投资,从而加速了资本输入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这种经济上的变化反映到阶级关系上就是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扩大了,力量增强了,贫苦农民的境况更加恶化,整个被压迫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激化了。——王助民、李良玉、陈恩虎:《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史(1415-1990)》中国档案出版社
④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第 部分

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东南亚——印尼反荷大起义
南亚: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①中共成立(1921年7月);
②国民大革命(1924—1927)期间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③1927年后中共继续领导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
2.印尼共产党人发动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
3.越南掀起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6.印度人民在甘地和国大党的领导下,发起多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5.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了反英、法占领的斗争
4.阿富汗人民的抗英斗争
◎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地区
1、概况
特点:地域广泛,遍及亚洲:领导主体多样,既有资产阶级政党,也有无产阶级政党;斗争方式多样,既有武装斗争,又有和平运动;目标多元,出现了社会主义奋斗目标。
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概况:
第一阶段 政党
概况
结果
1920年,印尼共产党成立
1926—1927年,印尼共产党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工人、农民响应
遭荷兰殖民当局镇压,印尼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得到世界革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中共机关刊物《向导》曾发表专文表示深切同情)
2、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斗争
第二阶段 政党
概况
结果
1927年,苏加诺等人成立印尼民族党
采取与殖民当局不合作政策,争取民族独立
原受印尼共产党影响的大批群众转向民族主义政党,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掌握独立运动的领导权
问题思考:起义的前后两个阶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1)变化:
①领导者从无产阶级变为民族资产阶级;
②斗争方式从武装起义到采取不合作政策。
(2)原因:
殖民当局力量强大,无产阶级力量弱小。
①概念
“非暴力”:即采用合法的、和平的手段争取自由和平等的权利,实现民族自治和民族独立(目标)。
“不合作”:即不接受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等,不到英国人的政府、机关任职,不替英国人打仗、征税,维持治安,甚至必要时抗税。
③“甘地主义”核心:非暴力主义
宗教观念:爱、真理和非暴力。
政治思想:争取印度自治和独立。
运动手段:非暴力和不合作。
社会思想:以主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团结、消灭贱民制度、实行平等和谐的社会。
经济思想:限制大工业发展、发展乡村工业、提倡手工纺织。
3、南亚——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②指导思想:甘地提出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自治和独立的思想,以及通过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政策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的思想。
阶段 运动 背景 内 容 结果
第一阶段(1920~1922年) 提倡“手纺车运动” 一战的影响; 阿姆利则惨案 ①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和名誉职位,罢课、离职、抵制法院和立法机关②恢复手工纺织和不买英国布③抗税等手段 发生暴力,运动停止。
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抵制了英国的经济侵略。
第二阶段(1930~1934年) “文明不服从运动”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期间英国向印度转嫁危机,加剧了民族矛盾。 降低地税、废除食盐专卖、取消盐税、实行关税保护、释放政治犯等要求。 “食盐进军”引发了各地的抗税斗争;
迫使当局答应了他的部分要求
第三阶段(1940~1942年) “退出印度”运动 二战,支持英国的反法西斯战争,英国答应印度独立,组织国民政府 发动要求英国立即撤离的“退出印度”行动 英当局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重要领导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谷。
④ 概念
材料一 当时的印度是一个种族混杂、宗教信仰根深蒂固而复杂多样、种姓隔离和被英国实行分而治之的殖民地国家。在这里,单纯用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说教是很难把民众发动起来的。
——《甘地主义成功的条件是什么?》
材料二 20世纪初,印度民族资本主义虽得到较快增长,有了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民族资产阶级,然而英国的殖民统治妨碍着印度实现工业化,英国资本控制着一些重要的工业部门,印度资本仍处于严重的依附地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他指出,1914年时,英国人仅以9000名行政官员和69000名士兵就统治了3亿印度人。这一点之所以可能,仅仅是因为各阶层人当时正以一种或另一种方式与英国人合作。如果取消这种合作,英国统治必将崩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思考:为什么要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
①“非暴力”思想有利于发动信仰各异的印度人民;
②印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动摇妥协;
③英国统治依赖于当地的合作。
合作探究: 结合材料和所学,如何正确评价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材料一 “不管我们如何谴责不合作运动,但假如我们低估了今天印度的民族意识,我们可能会产生严重的错误。一味采用高压,不可能永久地解决问题。”
——印度总督欧文
材料二 甘地主义不仅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而且也是印度独立后国家政治生活的指导原则。甘地主义不仅在印度而且在世界特别在亚洲东方一些国家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遗产。
——锋均《甘地主义介评-纪念甘地诞生120周年》
材料三:1922年,发生了农民与当局冲突的乔里乔拉事件,甘地认为这是暴力行为,为“无知者的不人道所激怒”而绝食五天,并且下令终止了这次不合作运动。同年,甘地被捕入狱。
(1)积极:
①动员了群众,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
②增强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推动印度民族独立。
③非暴力斗争理论,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
(2)消极:
①非暴力束缚了人民的手脚,显示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②以落后文明抵制先进文明(手纺车运动),不利于印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③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体现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第 部分

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华夫脱党领导下的埃及民族独立运动
摩洛哥抗击西、法斗争
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非洲多数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尚处于萌芽和酝酿时期。
(2)一些北非和东非国家的民族独立意识已经觉醒。
埃及人民在以扎格鲁尔为首的华夫脱党领导下的民族独立运动
埃塞俄比亚人民的抗意斗争
摩洛哥里夫人民与西、法殖民军的斗争
二·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1、概况
(1)领导者:
(2)方式:
①迫使英国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但保留在埃及驻军、控制苏伊士运河、领事裁判权等特权;
②1922年3月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
③1923年颁布第一部宪法;
④护宪运动,未获完全成功.
华夫脱党迫使英国废除了殖民保护制度,加快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4)影响:
扎格鲁尔为首的华夫脱党(资产阶级政党)
扎格鲁尔
(3)过程:
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及街垒战
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民族主义运动
2、华夫脱党领导下的埃及民族独立运动
(右图)为扎格鲁尔,埃及独立运动领袖,华夫脱党创始人,埃及独立后,被称为“现代埃及之父
3、摩洛哥抗击西、法斗争
(1)领导者:克里姆
(2)斗争对象:西班牙和法国侵略军
(3)结果:
①1923年,克里姆联合12个部落,建立里夫共和国。
②1926年,共和国被西、法殖民军扼杀。
部落联合政权
1912年,法国和西班牙政府迫使摩洛哥苏丹签订不平等条约,将4/5的国土分割为两国的“保护区”。1920年西班牙殖民军进犯里夫地区,克里姆同其父组织武装,并被乌里阿格勒部落选为军事首领,率军阻击敌军,揭开了里夫起义序幕。192l~1922年,克里姆联合里夫各部落的起义军,打退了侵略军的多次进攻,包括阿努瓦勒战役的决定性胜利。1923年,里夫中部和东部实现了统一,经各部落代表大会确认,宣告独立的里夫国家成立,首都阿杰迪尔。克里姆在政治、军事、司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①概况: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发动侵略埃塞尔比亚的战争。1936年,埃塞俄比亚皇帝赛拉西一世流亡英国,墨索里尼宣布兼并埃塞俄比亚。
②结果: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游击战争,最终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
◎埃塞俄比亚示意图
◎墨索里尼
墨索里尼知道,侵占了埃塞俄比亚,这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就可以控制英法从红海通向印度洋的航路,打击它们和亚洲殖民地的联系,有利于对英法两国的竞争。
——罗洪彰《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4、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性质:既是反法西斯斗争,又是民族独立运动
埃及华夫脱党抗英
埃塞俄比亚反意大利法西斯
摩洛哥里夫山区人民起义
在资本主义相对发达的国家,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起主导作用。
在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部落酋长和封建帝王主导民族运动。
思考: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相比,非洲独立运动有何特点?原因?
①发展程度较低且不平衡(北非东非进程较快)
②以民族独立为主要诉求(目标单一)
③出现反法西斯的斗争(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合作探究:结合所学,归纳非洲独立运动的特点。
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非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第 部分

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
尼加拉瓜桑地诺抗美斗争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尼加拉瓜:桑迪诺抗美斗争
阿根廷:拉美第一个共产党,领导了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与警察斗争
智利:左派团结其他阶层,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
拉美共产主义运动:十月革命的胜利促使拉美各国先后建立共产党并且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绝大多数拉美国家都有了共产党组织,并积极领导了反帝反封建斗争。
【合作探究】拉丁美洲各国在独立100多年后,为什么还要继续进行民族民主革命
国内:
经济:保留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大地产制)
政治:军事独裁统治(考迪罗体制),民主流于形式
思想: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拉美广泛传播,拉美共产党兴起
国际:
美国为首的欧美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对拉美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将拉美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1、尼加拉瓜桑地诺抗美斗争
时间:1926年
组织者:桑地诺,以玻利瓦尔为精神之父
目标: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
战旗:象征“自由或死亡”的红黑双色战旗
斗争对象与方式: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
权展开武装斗争
结果:桑地诺的部队与美军及政府军战斗近
两百次,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
拉瓜。1934年桑地诺被刺杀。
评价:桑地诺被誉为“人民的良心”、“美 洲自由的标志”。
当美国海军陆战队蛮横地侵犯尼加拉瓜的领土和主权,而尼加拉瓜统治阶级都已投降的时候,桑地诺庄严宣誓:“我将用我的剑来保卫民族的尊严,拯救受压迫的人民……我和我的战士将用自己的胸膛铸成御敌的长城,让蜂拥而至的尼加拉瓜的敌人在上面撞得粉身碎骨。”
2、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背景:1910年,墨西哥发生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但未有效实施。1934年,卡德纳斯当选墨西哥总统,为保证宪法的实施,推行一系列改革。
内容:政治改革:对内:推行土地改革,改组国民革命党,发展教 育,限制教会,遏制军人势力,确立总统一任制度;对外:捍卫民族主权和本土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
影响:A.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大地产制,促进了墨西哥经济的发展,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B.有利于墨西哥的政治民主化,为墨西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C.为亚非拉各国人民开展反帝斗争提供了经验。
卡德纳斯上台后致力于破除大地产制,先后将2010余万公顷的土地无偿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受益的农民人数多达100万人。
合作探究: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特点及意义
材料一 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第662页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西方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奠定了基础,为民族独立国家现代化浪潮的兴起开启了先机,在世界现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1900-2000)》
(1)特点:
①广泛性:地域广、成分复杂;
②普遍性,但不平衡;
③多样性:领导力量、指导思想、斗争方式等;
④目标的明确性:反帝国主义的侵略;
⑤ 持续性,后带有鲜明的反法西斯斗争性。
⑥影响的深远性:加速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2)意义:
①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
②促进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和民主政治进程,推动民族经济恢复和发展;
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壮大世界无产阶级力量;
④人权、平等、民族自决等理念也深刻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重建。
亚非拉民族民族运动的高涨
亚洲民族民主运动
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
中国国民革命
印尼民族民主运动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埃及华夫脱运动
摩纳哥里夫共和国
埃塞尔比亚抗意斗争
尼加拉瓜桑地诺抗美斗争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广泛性、持续性、多样性
阿根廷的工人运动
课堂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