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危害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参战国最多、涉及范围最广的一次战争,给人类世界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理解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
学习目标
1.用唯物史观分析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的背景和二战爆发的原因;
2.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
3.了解雅尔塔体系建立的史实,用唯物史观评价雅尔塔体系。
4.了解联合国的建立及其宗旨和原则。
5.通过史料分析二战对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的影响。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制造业年增长指数
美国 日本 德国 英国 法国
1913年 100 100 100 100 100
1920年 122.2 176 59 92.6 70.4
1925年 148 221.8 94.9 86.3 114.3
1929年 180.8 324 117.3 100.3 142.7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经济大危机,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剧烈下降。此后,资本主义世界又出现了五年左右的持续萧条。面对危机,英法美等国通过加强国家干预的方式减轻危机。而德国、日本由于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专制主义、军国主义气氛浓厚,则走上了对内强化军事统制、对外大肆侵略扩张的法西斯主义道路。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经济困难重重,而战败的德国利用英、法、美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依靠美国的扶植,经济再度超过了英法。
⑴意大利: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的“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1922年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⑵德国:1920年,希特勒组建“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
⑶日本: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军人订立密约,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1.法西斯主义
问题:总结意大利、德国和日本法西斯主义的形成过程。
史料阅读:
希特勒认为,只有“当一国(种族上最优秀的那一国)取得了完全而无可争辩的霸权时”,世界和平才会到来。
墨索里尼写道:“只有战争能使人类的能力达到最高水平,能在敢于从事战争的人身上打上高贵的印记……法西斯主义认为获得最高统治权的趋向……是生命力的表现。”
近卫文麿:“日本为了自己的生存也应该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那样,要求打破现状,并且“从我们自己的前途出发建立新的国际和平秩序”。
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
法西斯主义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问题:结合史料阅读,分析法西斯主义的特征。
极端民族主义
军国主义
霸权主义
极权主义
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体系
①德国及其盟国应当承担战争罪责;
②德国等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队;
③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和胶州湾租借地全部移交给日本;
④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①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②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③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屈辱的和约像一把利剑刺伤了德国人民的民族情感,也埋下了下一次战争的伏笔。”谢尔曼表示:“如果他们签了那样的条约,就让他们的手烂掉吧!”希特勒极具煽动性地说:“德意志要战斗,德意志要复仇!新帝国需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
巴黎和会上意大利分赃最少,当消息传来,引起了意大利社会各阶层的极大不满,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打倒政府的呼声响遍了全国。此时,墨索里尼提出要复仇,有许多人提出要对外扩张,这种扭曲的爱国情绪最终演变成了战斗的法西斯。
日本虽然是战胜国,但华盛顿体系使其扩张的野心遭到美英的遏制,因而有不满情绪。此后,它不断寻找机会准备最终冲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近卫文麿宣称:“日本为了自己的生存也应该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那样,要求打破现状,并从我们自己的前途出发建立新的国际和平秩序。”
德 国
意 大 利
日 本
2.德日意等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力图摆脱其束缚。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最严重的的一次经济大危机,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剧烈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30%以上。此后,资本主义世界又出现了五年左右的持续萧条。
这次经济大危机还加速了法西斯主义在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发展,使这些国家走上了对内强化军事统制、对外大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现代编(上册)》
3.1929—1933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期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情况
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背景:
①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
②日本法西斯分子认为摆脱危机的出路是对外扩张,妄图把中国东北变成日本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进而征服中国,最终征服世界。
过程:
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②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背景:
①经济大危机使德国经济陷入低谷,社会各阶层普遍对政府失去信任,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
②纳粹党利用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强烈不满,煽动民族复仇主义,种族狂热和对外扩张得到了广泛支持。
过程:
①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纳粹党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
②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③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共同点:
①德日封建残余严重,专制主义、军国主义气氛浓厚;
②德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满;
③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给德日经济造成沉重打击。
4.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问题:归纳亚欧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和过程。
1936年11月,德日两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结成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轴心国集团形成。
1940年9月27日,三国在柏林签署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结盟的目的如果不包括战争,这种结盟就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我们缔结同盟就是为了战争。
——希特勒
5.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慕尼黑协定》签字现场
问题:总结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
小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根本原因)。
②德、意、日法西斯势力兴起,积极扩军备战。
③德、意、日等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力图摆脱体系的束缚。
④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加速了德意日法西斯主义的发展。
⑤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加速二战爆发。
⑥英法美等国实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针对训练
C
A
1.“法西斯主义”泛指最反动、最野蛮的独裁制度和思想体系。20世纪30年代,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走上法西斯主义集权统治道路的根本原因是( )
A. 国内严重的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B. 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和竞争的激化
C. 法西斯集团的欺骗宣传和恐怖活动
D. 通过战争和军事工业摆脱经济危机
2.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中立法案》,1938年9月英、法、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这些文件反映出大国( )
A.修正凡尔赛体系的弊端,维护和平 B.努力构建新的国际秩序
C.纵容法西斯侵略,加速大战的爆发 D.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衰落
亚洲——太平洋战场 欧洲战场 非洲战场
局部阶段
全面爆发 战争扩大 战争转折
纳粹崩溃
战争结束
1939.9,德国“闪击战”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标志着二战全面爆发
1942.6,中途岛战役是亚洲战场转折点
1942.7-1943.2,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
1942.10,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场转折点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
1945.8,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
1945.9.2,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二战结束。
1945.5.8,德国投降,标志着欧洲战场的结束
1943年5月,非洲战场结束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特点:
①由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
②由帝国主义战争到反法西斯战争。
③同盟国家协同作战。
据材料和所学,理解中国抗战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材料:由于中国的国情,中国战场实际上分为两个相互独立,同时在战略上相互支撑的战场。这种格局贯穿于战争始终,是中国抗日战场在极其困难情况下得以保持完整的前提条件,也是中国抗日力量,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努力的结果。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战场才能在自身贫弱、外援不足的情况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战略性的贡献,使反法西斯盟国世界战略能在中国战场的牵制下得以完成。
——摘自韩永利《浅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地位》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①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抗日与美英的太平洋战场密切联系,协助和配合盟军作战,给予盟军以战略和资源、情报上的重大支持。
③中国战场所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了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总兵力,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支援了其他战场。
④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人类和平事业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①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各国团结协作。
②战争的正义性,得到人民的支持。中、美、英、苏等同盟国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旨在反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保卫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正义的战争。
③同盟国的经济力量对轴心国形成压倒性优势。
④正确的战略指导,通过一系列国际会议决定。
⑤各国人民为赢得战争的胜利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美、苏、英、中大国的积极协调和巨大贡献。
问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启示:
①和平来之不易,悲剧决不能重演。
②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③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④人类的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课堂探究】根据下列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二战的影响。
材料1:在历时6年的战争中,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战火燃及四大洲三大洋,交战双方动用兵力约11000万,直接军事开支答13500亿美元,物质损失超过40000亿美元。占世界人口80%的17亿人饱尝战争之苦,军队和平民伤亡约9000万人,3000万人流离失所。人们劫后余生的心灵创伤更是难以愈合。
材料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打破了三百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军事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美国则凭借在战争中急剧膨胀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爬上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它野心勃勃,狂妄地宣布要控制全世界。
——方连庆等《国际关系史(现代卷)》
材料3:苏联是经历了战火的考验而成长起来的另一个大国。在战争中,苏联不仅建立了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而且由于它违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大大地提高了它在国际社会中的威信与地位。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
材料4:“中国、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在共产党等进步政党的领导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和羁绊,走上了建设独立自主的国家道路。与此同时,亚、非、拉地区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创始会员国仅51个,到1981年时联合国成员国已发展到156个。”
材料5:
①对世界:给人类社会造成了空前的灾难和破坏。
②国际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③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④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
针对训练
D
A
3. 读下表,表格中二战的进程表明( )
A. 各国开展局部反法西斯斗争 B. 法西斯扩张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
C. 二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 D. 二战真正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时间 概况
1937年7月 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1941年6月 苏德战争爆发,欧洲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
1941年12月 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战争
1942年1月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4.当大洋彼岸的丘吉尔得知此事件后,高兴得老泪往下淌,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今晚可以睡个好觉了,战争要胜利了!”并且还特意打电话给罗斯福,装着糊涂揣着明白的问这位老兄到底发生什么事了。材料中“此事件”指( )
A.日本偷袭珍珠港 B.《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C.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 D.诺曼底登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以美、苏战胜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雅尔塔体系建立
问题:什么是雅尔塔体系?
名称与会国时间背景内容开罗会议中美英1943.11.22—11.26盟军在各战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签署《开罗宣言》,宣示了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承诺了处置日本侵略者的安排,及战后日本必须将东北四省、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归还给中国。德黑兰会议苏美英1943.11.28—12.1发表《德黑兰宣言》,就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成立联合国等问题达成共识并商讨战后世界安排。雅尔塔会议苏美英1945.2.4—2.11德国败局已定。签署《雅尔塔协定》,商讨如何处置战后德国、波兰政府和疆界、建立联合国、苏联对日作战和远东事务安排等问题。雅尔塔体制初步确立。波茨坦会议苏美英1945.7.17—8.2欧战结束,反法西斯战争全面胜利前夕。讨论了战后世界的安排、欧洲各国政府组成、国际组织、战争赔款、对日作战等问题。会议期间发表了敦促日本立即投降的《波茨坦公告》。中国收复领土的权利得到国际公认。确定开辟第二战场,加速德国走向灭亡。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在欧洲
在亚洲
①领土问题: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
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
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体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但事实上也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内容:
②法西斯问题: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③殖民地问题: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抑制法西斯主义势力
促进民族解放运动
④战后秩序问题:
a.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b.成立联合国。
大国间相互妥协,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时间:
性质:
宗旨:
原则:
作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1945年10月24日
五大常任理事国“大国一致”的原则。
铸剑为犁
打结的手枪
联合国的建立
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合作探究: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异同
材料一:三国之宗旨,在于剥夺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
——《开罗宣言》
材料二: 维护苏俄在大连商港的优先权益,并使该港国际化;中苏设立公司共同经营合办中东铁路、南满铁路,并保障苏俄的优先利益。 ——《雅尔塔协定》
材料三:“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丘吉尔
3.对雅尔塔体系的评价
积极:
①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
②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局限:
①大国互相妥协的产物。
②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
③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标志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逐渐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新阶段。
合作探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异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不同 体现意志 英、法、美等国 美国和苏联
主要矛盾 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矛盾 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矛盾
调整关系 帝国主义国家的关系 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国际组织 国际联盟 联合国
国际格局 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 美苏两极格局
瓦解方式 随着亚欧战略策源地形成及二战爆发与扩大而瓦解 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而瓦解
相同 ①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而建立的; ②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基本原则,确立主要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 ③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④都随着主要国家主导力量的消失而走向瓦解; ⑤都建立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 ⑥都暂时缓和了主要国家之间的矛盾,但不能解决根本矛盾。 目的 为摆脱经济危机而实行的一系列新政策
做法 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内容 ①帮助银行恢复信用、保证存款安全;②调节工业生产、实行公平竞争;③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④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⑤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影响 ①缓解了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破坏,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发展,避免了剧烈的社会动荡,使大多数美国人恢复了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②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活力;③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时代。④但它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罗斯福新政
针对训练
C
D
5.有学者指出,德黑兰会议似乎预示着,美苏协调将决定战后秩序的走向,而丘吉尔及其代表的英国似乎要在对德作战的隆隆炮声中耗尽帝国的血液,不得不从国际舞台的中央“体面地”退场。这反映出( )
A.三国协调对德日法西斯作战 B.英国在战争中付出的牺牲最大
C.二战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 D.美苏合作确立战后国际新秩序
6.二战结束前后,召开了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但是却唯独用“雅尔塔”来命名战后的国际体系,这表明,相比之下,雅尔塔会议的内容更为重要,对战后世界的走向更具有指导意义。该体系( )
A.违背了世界人民实现和平的愿望 B.体现了苏中美英法五大国的意志
C.确立了美国世界格局的主导地位 D.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7.《凡尔赛合约》不仅把战争责任完全推给德国,还对德国进行了苛刻的掠夺。而在雅尔塔会议上,“德国人要吃饭”成为新的口号,而不是一味地打击和宰割战败国。由此可见,相比于凡尔赛体系,雅尔塔体系( )
A.确立了公正的国际秩序 B.保障了战胜国的利益
C.有利于国际秩序的相对稳定 D.改变了传统国际格局
8.在雅尔塔会议上,苏联把恢复在中国东北的权益作为对日作战的先决条件和理由,违背了“为法西斯而战,为正义而战”的崇高目的。据此可知( )
A.该会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B.二战本质是帝国主义的战争
C.苏联继承了沙俄的对外政策 D.雅尔塔会议的召开全无意义
C
A
针对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