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
导入新课
新和谐公社(空想)
马克思主义诞生
(科学)
巴黎公社(实践)
列宁主义(现实)
课程标准: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水平1—2学习目标:知道列宁主义的诞生;能够描述俄国十月革命的基本历程;能够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能够简述苏俄(联)不同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
水平3—4学习目标:能够运用文献资料,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能够根据不同的时空尺度,多角度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能够通过苏俄(联)经济发展的演变脉络,辩证认识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理解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性和进步性;能够通过文献资料和合作探究,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学习要求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900年列宁在德国创办《火星报》
宣传马克思主义。
形成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形成了拥护列宁思想的多数派,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不知为何而战的俄国士兵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二大部分代表
思想传播
组织准备
阶级基础
时代背景
俄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的帝国主义国家,沙皇专制统治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构成尖锐矛盾。
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无产阶级不断壮大,但受到沙皇专制和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
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社会主义将首先在资本主义最发达、无产阶级数量最多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实现,然后带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当然寄希望于英国、法国、德国等。
我们这支队伍所以走在前面,不是由于我们程度高、素养好,而是俄国的特殊条件……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整个帝国主义链条中出现了薄弱环节,社会主义革命就可能首先在这里取得突破,因此一国首先取得革命胜利是可能的。
二、列宁主义的内涵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胜利论”。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阅读课本内容,对比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并完成下列表格
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关系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的国家实现。
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且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才能成功。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继承 与
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1)政治基础:俄国经济落后,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2)经济基础: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但存在大量封建残余,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
(6)国际条件: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卷入战争。
(3)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4)组织基础:成熟的布尔什维克政党的领导。
(5)思想基础:马列主义的指导
材料1:19世纪末,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的4/5。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1901年,西欧资本家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
——(美)莫斯《俄国史》
材料2:1916年底,前线俄军尚有29多万士兵连步枪都没有,只能几个人合用一支。1917年春,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近一半被强征入伍,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沙皇政府在战场上频吃败仗,国内危机四伏。 ——《大国崛起》
1、背景
三、十月革命的胜利
三、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权。
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口号: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镇压工农群众运动,公开反对革命,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苏维埃政权建立。
2、过程
三、十月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的特点
①革命方式:
由设想和平夺权到暴力革命的形式。
②革命道路
走以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
③革命阶段
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连不同性质的阶段。
④理论角度
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中首先夺得政权的学说。
十月革命的影响
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效仿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托洛茨基《俄国革命史》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影响到世界各国内部的变化,同样地而且还特别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内部的变化。
──《毛泽东选集》
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主要内容。
3、特点和影响
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比较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打击对象
革命力量
结 果
两者联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紧密相连,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革命由二月革命过渡到十月革命,从而形成了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战时共产主义
国内战争:
政治: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进攻
经济:粮食短缺、经济困难
1918年春夏,协约国军队的干涉不仅侵犯了苏俄的主权,而且策动了苏俄国内的反布尔什维克和反苏维埃政府势力,在外国军队的支持和扶植下,反苏维埃政权的各种力量纷纷聚集起来,成立地方割据“政府”,并用武力向苏维埃政权发起进攻,由此开始了历时三年的国内战争。
——王斯德《世界通史》
一、战时共产主义
目的: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实质: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积极作用: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局限性: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
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
—— 1920年苏俄民谣
二、新经济政策
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的弊端日益显现,导致战后危机。
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农民们拿起武器,反对无常的征收。与此同时,这个国家的经济也已陷于瘫痪状态。工业已下降到战前水平的10%,粮食产量从1916年的7400万吨下降到1919年的3000万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921年春,全国普遍发生了饥荒。忍饥挨饿的和生活无着落的农民自发地组织了一些暴乱,将暴乱的目标指向苏维埃政权……1921年2月,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爆发,参加暴乱者多数是刚刚穿上军装的农民。
——张建华《俄国史》
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了作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准备,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些过渡阶段。 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实行急剧的转变,学习实行一种新的转变,学习实行“新经济政策”。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
二、新经济政策
领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 企业国有化 允许私营企业、外资企业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
分配 实物配给制、义务劳动 按劳分配的工资制
特点/手段 行政手段,单一公有制,排斥市场、商品关系,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提高经济效益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提高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经济: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
政治: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了!
——列宁
1921年,亚蒙·哈默(Arm Hammer)走进了克里姆林宫。列宁将政府无力经营的石棉矿以租让的形式交由哈默开发。此后,哈默联络了30多家美国公司与苏俄(联)做生意。列宁亲切地称他为“哈默同志”。
——丹尼尔《哈默传》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共和国 加盟时间 共和国 加盟时间
俄罗斯联邦 1922.12.30 阿塞拜疆 1936.12.05
乌克兰 1922.12.30 亚美尼亚 1936.12.05
白俄罗斯 1922.12.30 哈萨克 1936.12.05
爱沙尼亚 1940.08.06 乌兹别克 1924.10.27
拉脱维亚 1940.08.05 土库曼 1924.10.27
立陶宛 1940.08.03 吉尔吉斯 1936.12.05
摩尔达维亚 1940.08.02 塔吉克 1929.10.16
格鲁吉亚 1936.12.05
1924年1月,列宁逝世。在斯大林(1879—1953)领导下,苏联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农业化”。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后备称为“苏联模式”。
三、苏联的诞生
要从下述观点来进行经济建设:使苏联从一个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从而使苏联在资本主义包围环境下绝不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附庸,从而成为一个按社会主义方式进行建设的独立的经济单位。”
——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决议
落后的农业国
转变为
先进的工业国
五年计划
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模式
四、苏联模式
四、苏联模式
从1924年开始,在斯大林的执政下,苏联逐渐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925年,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定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1928-1937年,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1932年底农业集体化目标基本实现。
运用阶级斗争手段,消灭富农。
满足了工业化的需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四、苏联模式
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形成了一种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
斯大林模式 表现
经济 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指令性计划体制
政治 高度集中的
政治体制 权力高度集中
滋生个人崇拜
俄国是一个有370年沙皇专制统治传统的国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没有民主共和国的传统。群众中有一种十分浓厚的的小农思想,骨子里有着很深厚的尊君意识,这股庞大的力量足以营造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当时的国际环境有着直接联系。苏联进行一国社会主义建设时,处于世界资本主义包围之中,不得不用特殊的方式发展自己、壮大自己。
——孙立国《新中国对斯大林模式研究综述》
不少学者认为,斯大林个人品性坚毅、刚强和政治敏感;而另一方面粗暴任性、强烈的权力欲,冷酷无情、崇尚暴力,主观片面、妒贤嫉能和孤僻。
——陆南泉《斯大林模式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历史原因:俄国长期缺乏民主传统,群众思想容易营造集权体制。
国际因素: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下,斯大林模式能够有效赶超西方。
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个人品性的影响。
四、苏联模式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丘吉尔评价斯大林
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全球通史》
苏联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建成了以“斯大林模式”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社会。在很长时期内,斯大林模式被很多落后国家的人民当做振兴国家和民族的样板。
——陈怡《斯大林模式与执政党的现代化》
苏联的迅速发展正值西欧和北美被大萧条折磨地东倒西歪的时期,共产主义在西方赢得了新的崇拜者。
——《全球通史》
斯大林模式的成就
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
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开创了新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为其他国家和民族走上现代化道路提供借鉴。
避免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萧条的冲击。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为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俄国人民也承受了五年计划所带了负面经历。其中最具破坏性的是布尔什维克与农民联盟的终结。此后农民们不再与政府合作,他们讲强加给他们的集体农庄视为外来的东西,从而形成了他们在自己小块土地上的高生产率与在集体农庄上的低生产率的鲜明对照。
农业上的低生产率反过来又损害了苏联工业的成就。由于农业产出不足以资助工业化所需的消耗,工厂工人也受到了榨取,面临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
“他们假装给钱,我们假装工作。”
——《全球通史》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没有处理好重、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没有处理好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没有与时俱进,体制日益僵化,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四、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背景 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联合进攻,形势危急 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符合俄国当时的国情 国内复杂的社会危机,国际战争阴影的笼罩
时间 1918-1921 1921-1928 1928-1937
目的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内战的胜利 解决国内危机,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国际地位
措施 余粮征集制 企业国有化 实物配给制 粮食税;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资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评价 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
政策对比
1)不同
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
②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高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的。
③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消灭了剥削阶级,所以没有阶级分化,而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阶级分化。
2)原因
①社会制度不同:苏联是社会主义制度,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制度。
②社会历史进程不同:资本主义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进程,苏联工业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次试验。
③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苏联的工业化是在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薄弱、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进行的。
苏联与西方工业化道路比较
肩负的
责任
苏联的探索之路,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教训和启示?
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七卷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思考
①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要适应本国生产力的状况。
②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政策措施要能调动人民积极性。
③建设社会主义要跳出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要实事求是。
④建设社会主义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⑤坚持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⑥注意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特别重视民生;
⑦强调民主、法制建设……
十月革命的胜利
苏联建设社会
主义的实践
列宁主义的形成
理论 指导
基础 保障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
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斯大林模式
列宁
继承 发展
斯大林
社会主义工业化
新经济政策
农业集体化
苏联成立
形成、内容、作用
背景、过程、影响
重
难
利
弊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