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7.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23 11:0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1919 1920 1921 1922 1929 1931 1933 1936 1937 1938 1939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九一八事变
揭开二战序幕
德国
法西斯
运动开始
欧亚战争
策源地形成
墨索里尼建立第一个法西斯
日本
军部法西斯
运动开始
两条线索: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后建立了雅尔塔体系
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权
1929-1933年
经济大危机
日本全面侵华
二战在亚洲爆发
德国吞并奥地利
签订《幕尼黑协定》
时代趋势:自大航海时代逐步确立的欧洲中心地位丧失,
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德国建立
法西斯独裁统治
德国突袭波兰
二战全面爆发
德国
入侵苏联
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5.9.2
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二战结束
5.8 德国投降
开罗会议
德黑兰会议
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会议
美国罗斯福新政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中外历史纲要(下)》
历史解释
【法西斯】:拉丁语fasces的音译,本义为“束棒”,是把多根粗细不一的木棍绑在一起,中间插一把斧头。束棒捆在一起表示个体服从集体,斧头是用来处死罪犯。法西斯在古罗马帝国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法西斯”在今天是独裁、暴政、恶行和侵略战争的代名词。
【法西斯主义】:帝国主义的极端形式,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面对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分子鼓吹通过战争寻找出路。
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党徽
“法西斯”
根据材料思考: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真的稳定吗?
“德意志人民将以不懈的劳动奋勇向前,重新夺回应享有的国际地位。到那时,为1919年耻辱复仇的时候到了。
——1919年6月28日《德意志报》头版
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
——法国元帅斐迪南 福煦在《凡尔赛和约》签订后的评价
(1929-1933) 德国 日本
工业下降 40.6% 8.4%
外贸缩减 69.1% 50%
失业人数 600万 300万
“和约中,……他们是愚蠢的胜利者,逼迫着战败国支付高额赔款,奉行彻底打压德国的态度,可是这样做根本不可能弥补战争的消耗,而且贻害无穷。”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法西斯产生的背景:
①一战造成了社会大动乱、破坏和危机,使得一些国家中出现了激烈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和对“红色”革命的深深恐惧;
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激起新的不满和冲突。
日本:“华盛顿体系”使其扩张的野心遭到美英的遏制,因而有不满情绪。此后,它不断寻找机会准备最终冲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意大利:巴黎和会上意大利分赃最少,当消息传来,引起了意大利社会各阶层的极大不满,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打倒政府的呼声响遍了全国。此时,墨索里尼提出要复仇,有许多人提出要对外扩张,这种扭曲的爱国情绪最终演变成了战斗的法西斯。
德国:“屈辱的和约像一把利剑刺伤了德国人民的民族情感,也埋下了下一次战争的伏笔。”希特勒极具煽动性地说:“德意志要战斗,德意志要复仇!新帝国需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二战背景
(一)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法西斯主义: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称霸世界。
1920
1921
1919
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
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1921年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1922年,建立法西斯政权
德国法西斯运动开始
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纳粹是德文“民族”和“社会主义的”两个词缩写的音译),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开始
岗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军阀、刷新人士、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以改变日本军事政治局面,实现军国主义目标),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开始。
1922
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权
1929-1933经济危机
1929年10月24日,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价格狂跌,人们大量抛出股票,证券市场陷入恐慌,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随后,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席卷了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2页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
工业下降 46.2% 40.6% 28.4% 16.5% 8.4% 1/3
外贸缩减 70% 69.1% 50% 50% 2/3
失业人数 1700万 600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3000万
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经济危机的表现: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剧烈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银行倒闭、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30%以上。
面对这场危机,美国实行了“新政”,德国和日本则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思考:为何这些国家会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一战后的国际地位
经济基础
文化传统
为转嫁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关税战、贸易战、货币战以争夺国际市场,国际关系日趋恶化。人们开始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法西斯主义开始泛滥。 ——《全球通史》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二战背景
(二)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
①经济危机重创日本经济。
②日本法西斯分子认为,摆脱危机的出路是对外扩张。
③妄图把中国东北变为日本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进而征服中国,最终征服世界。
世界
亚洲
中国
满蒙
朝鲜
台湾
日本
(2)过程:
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②1936年,日本发生“二二六”政变,内阁完全听命于军部,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标志着日本法西斯体制的确立。
“二二六”政变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二战背景
(二)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2.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
①经济危机使德国经济落入低谷,社会各阶层普遍对政府失去信任,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
②纳粹党利用民众对《凡尔赛条约》强烈不满,煽动民族复仇主义,种族狂热和对外扩张得到了广泛支持。
(2)过程:
①1933年,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
②1935年,墨索里尼入侵埃塞俄比亚,最终将其吞并。
③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形成“柏林—罗马轴心”。
④1937年,德意日三国结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轴心国集团形成。
至此,在亚洲和欧洲形成了两个战争策源地:
亚洲:日本
欧洲:德意,支持日本侵略中国,共同防范苏联
德国民众:“打倒《凡尔赛和约》!”
墨索里尼自称“新凯撒”,扬言要重建“罗马帝国”,把地中海变成为“意大利湖”。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二战背景
(三)纳粹德国的扩张和英法的绥靖政策
1、背景: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2、表现: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 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捷克斯洛伐克
英法
牺牲
德国
苏联
祸水东引
纵容
签订《苏德互不侵犯约》
慕尼黑会 议
不信任英法,构筑集体安全失败
实质:牺牲小国利益,换取本国和平,尽可能将法西斯侵略的矛头引向苏联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二战背景
(三)纳粹德国的扩张和英法的绥靖政策
3、绥靖政策影响:
①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野心,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②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对敌;
③英法首先遭到德国的攻击及法国的沦亡是英法长期推行这一政策的直接结果。
1936年德军进入莱茵的部队只有3个营,希特勒回忆:“进入莱茵以后的48小时,是我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
1939.8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一周后,德闪击波兰
希特勒的行动将指向东方,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完全不卷入了。
我带来了整整一代人的和平。
—— 时任英国首相张伯伦回到英国下飞机的演讲。
思考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原因)的看法。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尤其是德、日经济的发展使其打破原来体系束缚的欲望愈加强烈。
2.历史原因:德、意、日等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力图摆脱其束缚
3.经济危机: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起到催化剂的作用。经济危机最终促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把世界人民拖入战争的深渊。
4.主要原因:法西斯(罪魁祸首)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是使局部战争扩大为全面战争的主要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夕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因孤立少援而未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5.诱导因素: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英、法、美等国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嚣张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6.苏联政策: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德国一直担心开战后东西两线作战。1939年8月,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客观上祸水西纵,促进世界大战的爆发。
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可以分为五大战场:中国战场、西欧战场、苏联战场、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其中,苏联战场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中国战场为抵抗日本的东方主战场。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亚洲战场
(1)序幕: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2)爆发: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
(3)地位:中华民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抗日,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
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示意图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1945)——过程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 欧洲战场
(1)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法国败降,英国继续抵抗。、
(2)苏德战场: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的主战场。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1945)——过程
打垮苏联、取得对苏联辽阔领土和丰富资源的控制,是希特勒蓄谋已久的战略目标。对苏战争迟早都是要发动的。但为避免两线作战,希特勒强调:“只有我们在西线腾出手来的时候才能反对俄国。”1940 年6 月法国沦亡以后,希特勒不相信英国会继续抵抗,认为西线战事即将结束,他的目标已转向苏联。虽然英国的拒不屈服迫使希特勒于7 月 16 日下达了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但 7月 21 日仍命令陆军做好进攻苏联的准备。1940 年 12 月 18 日,希特勒发布了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规定在 1941年 5 月15 日以前做好突然袭击苏联的一切准备。这时,希特勒……企图赶在1941 年冬季到来之前迅速击败苏军,结束东线战争,再回师西欧,迫使孤立无援的英国最后投降。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
(二) 欧洲战场
(2)苏德战场: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的主战场。
打垮苏联、取得对苏联辽阔领土和丰富资源的控制,是希特勒蓄谋已久的战略目标。对苏战争迟早都是要发动的。但为避免两线作战,希特勒强调:“只有我们在西线腾出手来的时候才能反对俄国。”1940 年6 月法国沦亡以后,希特勒不相信英国会继续抵抗,认为西线战事即将结束,他的目标已转向苏联。虽然英国的拒不屈服迫使希特勒于7 月 16 日下达了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但 7月 21 日仍命令陆军做好进攻苏联的准备。1940 年 12 月 18 日,希特勒发布了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规定在 1941年 5 月15 日以前做好突然袭击苏联的一切准备。这时,希特勒……企图赶在1941 年冬季到来之前迅速击败苏军,结束东线战争,再回师西欧,迫使孤立无援的英国最后投降。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1945)——过程
法国沦丧
德军仅用44天就将荷、比、卢、法四国击败,轻易占领不设防的城市巴黎。
01
敦刻尔克大撤退
丘吉尔说:"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
02
不列颠空战
这是第二战中规模最大的空战,德国失败后放弃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
03
“巴巴罗萨计划”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半年时间内夺下了苏联5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
04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1945)——过程
(三) 太平洋战场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日军以仅损失5艘自杀性小型潜艇和29架飞机的轻微代价,击沉8艘美国战列舰和10艘其它战舰,击毁击伤美机260多架,美军伤3300多人。偷袭使美太平洋舰队失去作战能力,从而确立了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的绝对海空优势。
日本在袭击珍珠港后一小时,正式向美、英宣战。同日,美、英对日宣战,以后荷兰、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近20个国家相继对日宣战。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1945)——过程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四)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同时,它们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兹宣告:
(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现在或可能将在战胜希特勒主义的斗争中给予物质上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得加入上述宣言。
——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
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1945)——过程
(五) 二战胜利
同盟国协同作战,在以后近三年半的时间里相继打败意大利、德国和日本。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943-1945年的欧洲、北非战场示意图
◎二战期间的亚太战场示意图
1943.2
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6
中途岛海战
1944.6
诺曼底登陆
1943.7
库尔斯克战役
1942.8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
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中途岛战役成为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1945)——过程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1945)——过程
列表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亚洲战场 欧洲战场 非洲战场
局部阶段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7年七七事变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全面爆发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战争扩大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成为抗击纳粹德国的主要战场 ) 1941年12月,( 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 )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战争转折 1942年中途岛战役是亚洲战场转折点 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 1942年阿拉曼战役是非洲战场转折点
战争结束 1945年9月2日,( 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945年5月8日,( 德国投降 )标志着欧洲战场的结束 1943年5月,非洲战场结束
1945年4月27日,墨索里尼在逃往德国途中被意大利游击队捕获。次日被处决并暴尸米兰广场示众。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在总理府地下室避弹间开枪自杀。随后尸体被抬至总理府的花园里,浇上汽油,在熊火中化为灰烬,骨灰被埋进了一个炮弹坑。
东条英机高呼天皇陛下万岁开枪自杀因心脏畸形长偏而没成功,后被执行绞刑,至死没有承认自己罪行,没有签字画押。
1943年9月3日
1945年5月8日
1945年9月2日
墨索里尼被处死
希特勒自杀
东条英机由自杀到被处于绞刑
二战
结局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雅尔塔体系
(一)雅尔塔体系
1、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
2、建立: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雅尔塔体系
(一)雅尔塔体系
3.背景:二战深刻改变了国际格局
①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国力受到严重消耗。
②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
③苏联: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由于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赢得很高威望。
二战使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在经济上,它拥有占全球50%的巨大财富;在政治上,它已把整个西欧和美洲置于自己的保护和控制之下,日本也成为它的手下败将;在军事上,它不仅拥有高质量的陆军,控制着制海权和制空权,而且一度垄断着核武器。美国所具有的这种巨大的优势,使其在二战后影响着整个世界的格局的变迁。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雅尔塔体系
(一)雅尔塔体系
4.内容:
(1)领土问题: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
①欧洲: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
②亚洲: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
③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
④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体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但事实上也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促进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雅尔塔体系
(一)雅尔塔体系
4.内容:
(2)法西斯问题: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3)殖民地问题: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4)战后秩序问题:①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②成立联合国(体系保障)
◎纽伦堡审判(审判德国战犯)
◎东京大审判(审判日本战犯)
促进民族解放运动
大国间相互妥协,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东条英机自杀未遂
成立联合国:
(1)时间:1945年10月24日
(2)性质: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
(3)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
(4)决议原则:大国一致
①原因:吸取国联的教训,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
②意义: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打结的手枪
◎铸剑为犁
◎旧金山会议
【课堂探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的异同点
国际联盟 联合国
不 同 点 原则 全体一致原则 大国一致原则
参与国 会员国不具有普遍性,参与国家少,主要集中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 联合国较之国联更具有普遍性,不仅会员国多于国联,尤其是有不同社会主义的国家
作用 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发展上无所建树,而且在30年代实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集团的侵略。 联合国推动世界和平,对维护世界和平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相同点 ①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 ②都反映了战后世界要求和平的共同愿望; ③都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 ④其宗旨都宣称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雅尔塔体系
(一)雅尔塔体系
5、评价
①积极性: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安全的渴望。
②局限性: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③历史影响:标志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逐渐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新阶段。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天的世界仍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处于这些影响之中。……从雅尔塔体系的建立背景和内容来看,该体系同样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深深烙印。它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是美、英、苏三大国出于对各自利益的现实考虑和对战后世界安排的长远打算,在进行了长期的讨价还价之后相互妥协的产物。
比较:一战和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雅尔塔体系
(二)二战的影响
战争性质:
(1)从战争发动者来看:二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非正义侵略战争。
(2)从战争的抵抗者来看:二战是一场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单体事件,作战范围涉及世界七大洲中的六洲,以及所有大洋。这场战争杀死5000万人,使无数人的心灵或者肉体受到创伤,就物质方面而言,这场战争破坏了大部分文明核心地区。
——【英】约翰·基根《二战史》
(1)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战争,给人类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雅尔塔体系
(二)二战的影响
材料1:反法西斯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横行一时的德、日、意三个帝国主义国家被彻底打败。曾经是世界一等强国的英、法也受到严重削弱。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编》
材料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打破了三百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军事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美国则凭借在战争中急剧膨胀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爬上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它野心勃勃,狂妄地宣布要控制全世界。 ——方连庆等《国际关系史(现代卷)》
材料3:苏联是经历了战火的考验而成长起来的另一个大国。在战争中,苏联不仅建立了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而且由于它违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大大地提高了它在国际社会中的威信与地位。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
(2)国际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逐渐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新阶段。
①对欧洲:欧洲在二战中遭受致命打击,老牌帝国衰弱。
②对美国: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
③对苏联:苏联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赢得很高威望。
④对国际格局:二战的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 。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雅尔塔体系
(二)二战的影响
材料1:中国、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东欧国家,在共产党等进步政党的领导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和羁绊,建立了人民政权,走上了建设独立自主的国家道路。与此同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影响下,亚、非、拉地区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印度、缅甸、印尼、菲律宾、埃及、阿尔及利亚、苏丹等一大批国家也纷纷走上独立的道路。 ——金永华编著《第二次世界大战》
(3)亚非拉美:促进了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雅尔塔体系
(二)二战的影响
由于战争的需要,在原子能技术、航空技术、火箭技术、计算机和通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取得突破性进展,加之其他方面的大量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终于催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1945年7月原子弹试爆成功,拉开了这场科技革命的序幕;同年底,美国研制成功了当时完全由军方掌握,用于武器试验、军事密码和后勤活动的
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由此催生了战后影响深远的电子计算机技术;……这些新的军事科技成果向民用工业推广,也引起了一系列新产业的兴起,并促进了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
——牛力、邱桂金《略论二战对战后世界的影响》
(4)科学技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雅尔塔体系
(二)二战的影响
材料1: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联合国宪章》序言
材料2: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妇女就业史上的分水岭,它给妇女进带来的变化远超过女权主义者半个世纪的宣传鼓动可能达到的。——【美】威廉·H·查夫
材料3:二战后,出现了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垮掉的一代(疲惫的一代BeatGeneration)。该流派的作家都是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的男女青年,他们生活简单、不修问边幅,厌弃工作和学业,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蔑视社会的法纪秩序,反对一切世俗陈规和垄断资本统治,他们永远寻求新的刺激,寻求绝对自由,纵欲吸毒、沉沦,以此向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进行挑战。——摘编自百度百科
(5)促进观念变革,反对战争呼唤和平,妇女地位提高,颓废文化一度盛行。
同为战争罪犯,纳粹德国的汉斯 弗兰克在临刑前忏悔:“千年易过,德国罪孽难消。” 日本的东条英机却在就刑前高呼“天皇陛下万岁!”
1970年12月7日,指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下跪一事。当天西德与波兰签订了华沙条约。 勃兰特在纪念碑前敬献花圈后,突然自发下跪并且为在纳粹德国侵略期间被杀害的死难者默哀。
小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给予我们哪些启示?
(1)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绝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相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4)国与国之间应和平共处。
(5)人类的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仍很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我们要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思考: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比较项 “一战” “二战”
大背景
目的
性质
国际格局
相同点 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结果
过程:由德国挑起,卷入国家较多,历时较长,充分运用了高科技
结果:给世界人民带巨大灾难,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引起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战后:形成新的国际秩序,建立了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爆发时只有一个资本主义体系
爆发时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社会主义国家
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建立法西斯制度,屠杀世界人民,使和平与民主面临严重挑战
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
整体上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并未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
从以欧洲为中心转向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德黑兰会议: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11月开罗会议
德意日正式结盟,轴心国集团形成
1931
1935
1936
1938
1939
1945
1944
1943
1942
1941
1940
九一八事变:日本入侵中国东北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柏林-罗马轴心
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
慕尼黑协定
德国侵吞奥地利
德国侵吞捷克斯洛伐克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英法对德宣战
德国闪电出击波兰
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
6月,苏德战争爆发
《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同盟
非洲战场转折:阿拉曼战役
太平洋战场转折: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
欧洲战场转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法国巴黎光复
诺曼底登陆
2月,雅尔塔会议:战后安排
7月,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
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场结束
8.15,日本无条件投降
9.2签署投降书,战争结束
意大利投降
揭开二战序幕
中国人民开始
局部抗战
8月,《大西洋宪章》
时空轴
2.20世纪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分别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下列关于这两个国际体系相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都宣称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②都形成了有效制裁侵略的机制
③都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④都实现了国际格局中心的转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丘吉尔在他的《二战回忆录》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丘吉尔这句话的意思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没有必然性
B.二战的发生绥靖政策有重大责任
C.小国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
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是法西斯
B
B
课堂检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