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精美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精美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0.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23 11:5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导入新课
十月革命开辟了新时代、指出了新道路,但革命本身并没有、也不可能同时解决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问题。苏联模式是在放弃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后,在党内外复杂的斗争环境中逐步探索出的一种模式。其形成初期适应了经济落后、结构简单和以增强国防能力为经济发展首要目标的状况,特别是在战争年代显示了动员性强和困难承受能力强的优点。但是,随着时代主题从“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化,面对科技迅猛发展和资本主义的严峻挑战,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严重化,改革任务尖锐地、迫切地摆在了战后苏联历届领导人的面前。
俞邃《十月革命业绩与苏联模式教训》
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程标准】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了解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认识其历史影响。
【唯物史观】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历史意义,认识无产阶级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认识到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客观规律,明确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观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本特点。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01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02
家国情怀
03
【史料实证】通过史料认识列宁主义的内涵及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历史解释】列宁主义、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内涵
【时空观念】十月革命的背景、经过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十大背景
【家国情怀】感悟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和实事求是、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通过对中俄道路选择的比较学习,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坚信我们自己道路的选择和自信。
教学目标
【时空定位】
1903 1914 1917 1918 1921 1922 1924 1928 1937
列宁主义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指导思想
二月革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
一个模式:
一个主义:
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列宁时代(1917—1924年)
两场革命:
二月革命、十月革命
四大变化: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无产阶级革命
直接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到苏联模式
苏联成立
列宁逝世
斯大林时代
(1924—1953年)
两大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沙皇专制到苏维埃政权
列宁主义
工业化建设、农业集体化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
【知识回顾】社会主义理论和运动的发展历程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新和谐公社”蓝图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1871年3月28日,
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由理论到实践
十月革命中革命武装攻打冬宫
由理想到现实

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
经济
政治
阶级
思想
组织
阅读教材91页第一段,归纳列宁主义诞生的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俄国工人阶级产生。
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展开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一定时期的思想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
◎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部分代表合影。第一排左起第三人、第四人分别是列宁和马尔托夫。
【概念阐释】布尔什维克党
“布尔什维克”是俄文“多数派”的音译,布尔什维克党是列宁创建的俄国无产阶级政党。与“布尔什维克”相对的是“孟什维克”,俄语意指“少数派”。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
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和列宁主义的诞生
思考:如何理解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 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材料2 由于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所以“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列宁选集》
一国首先
薄弱环节能胜利
国情出发,继承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
在于它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
材料1 共产主义将至少在英国、美国、
法国、德国同时发生。在这些国家的
每一个国家中,共产主义革命发展的
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有较
发达的工业和比较大量的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多国同时
资本主义高度发达
2.列宁主义的创新
总结:
(1)历史地位: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2)理论创新: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思想武器: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背景:
1.经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相对落后;(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19世纪末,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的4/5。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1901年,西欧资本家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2.思想:成熟的革命理论,列宁主义的形成。
(一)背景:
4.组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布尔什维克党)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告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这是一个新型的、与西欧的社会民主党根本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它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现代史》
3.国际: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剧了社会矛盾;
1916年底,前线俄军尚有29多万士兵连步枪都没有,只能几个人合用一支。1917年春,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近一半被强征入伍,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沙皇政府在战场上频吃败仗,国内危机四伏。
——《大国崛起》
十月革命的过程
二月革命倒沙皇
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月流血抛幻想
十月革命现曙光
1917年3月
1917年4月
1917年7月
1917年11月
推翻
两个政权
政权交给
沙皇统治
临时政府、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
临时政府
临时政府在干什么?
帝国主义战争
镇压人民反抗
什么方向?
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
革命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
冬宫
意义?
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二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历二月)
倒沙皇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
彼得格勒街道上的士兵
彼得格勒游行
(1)二月革命:1917年3月,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接管政权,工兵代表苏维埃处于次要地位,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对“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并镇压人民的反抗。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工兵占领冬宫
十月革命
现曙光
(1917年11月7日)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列宁亲自领导了……革命武装占领……。次日召开……内容:①推翻②成立③当选。意义: 标志……政权建立, 宣告了……国家诞生
思考:从时间、性质、目标、结果上对比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时间 1917年3月(俄历二月) 1917年11月(俄历十月)
性质
目标
领导者
组织性
结果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时间 1917年3月(俄历二月) 1917年11月(俄历十月)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 帝反封建) 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反对资
产阶级)
目标 “面包、停战” 建立社会主义
领导者 工人、士兵 布尔什维克党
组织性 自发,没有纲领 有组织,有准备,以“四月提纲”
为纲领
结果 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出 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社
会主义国家
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②对世界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①对人类历史
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
“列宁清扫地球”
十月革命的意义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材料1 1918年春夏之交,国内局势骤然紧张起来。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动阶级的武装叛乱,直接威胁到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存亡,全党不得不把军事斗争放在第一位,把全国变成军营,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全面转入战时轨道。此时,新政权面临着另一个严重危机:饥荒、饿殍遍野,城乡居民普遍处于饥饿状态,红军的粮食供应也十分紧张,这就使新政权陷于危险的境地。
——周尚文:《列宁在处理农民问题上的矛盾和纠结》
材料2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马克思
思考:十月革命之后的苏维埃面临哪些问题?为此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问题:政权危机,粮食危机;
措施:战时共产主义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3)
1.背景:
(1)政治上,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苏维埃政权;
(2)经济上,粮食短缺、经济困难;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苏】杰米扬·别德内依
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苏维埃政权经受着严峻考验。
——《大国崛起》
7340
10790
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学思之窗】
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苏]列宁《论粮食税》
为什么这“功劳”是有限度的?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积极作用:对国家而言: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打赢三年国内战争。
目的: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2.内容:
◎列宁在劳动(绘画)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列宁全集》第42卷
②局限:A.对人民而言: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存在许多弊端。如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B.幻想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4)实质: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行政手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实质
在一个生产力并不十分发达的国家,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是不切实际的。
20年代苏联饥饿人群
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
1921年2月28日发生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他们抛出了“贸易自由”“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叛乱的水兵大多来自农村,反映了农民是何等的不满。——周尚文《苏联兴亡史》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
领域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特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大中小企业国有化 商业 取消商品自由贸易
分配 实行实物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 ——
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租让制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允许自由贸易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按劳分配
3、实质(“新”的地方):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又叫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掌握经济命脉,控制资本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1921—1928)
公有制 + 计划经济 + 按劳分配 =
社会主义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
新经济政策
的做法: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并存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按劳分配
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
+
=
评价: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
(2)稳定了政治形势、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4)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新经济政策:(1921—1928)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6年
总产值 (亿卢布) 102.51 14.10 77.39 110.83
产值指数 100 13.8 75.5 108.1
材料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指出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是什么?并指出“后退一步”和“前进两步”的含义。
思考:列宁说新经济政策是“必要的倒退”请谈谈你的认识。
“必要”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倒退”是指: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如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自由贸易等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调动了生产积极性,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政权。所以新经济政策又是形式上的倒退,实际上的前进。
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通过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前提: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后退一步: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
前进两步: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立,最初只有4个加盟共和国,到1940年最终形成了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领土面积世界第一的大国,1991年12月25日解体。
1924年列宁逝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
沙俄
1547年—1917年
苏俄
苏联
俄罗斯
1917年—1922年
1922年—1991年
1991年以后
苏联成立:1922年
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共和国 加盟时间 共和国 加盟时间
俄罗斯联邦 1922.12.30 阿塞拜疆 1936.12.05
乌克兰 1922.12.30 亚美尼亚 1936.12.05
白俄罗斯 1922.12.30 哈萨克 1936.12.05
乌兹别克 1924.10.27 摩尔达维亚 1940.08.02
土库曼 1924.10.27 立陶宛 1940.08.03
塔吉克 1929.10.16 拉脱维亚 1940.08.05
吉尔吉斯 1936.12.05 爱沙尼亚 1940.08.06
格鲁吉亚 1936.12.05
苏联模式:(1928—1991)
材料 作为“过渡时期”迫于形势而运用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新经济政策与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占主流的社会主义观念始终存在着矛盾。随着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动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斯大林……思想深处,更倾向于用类似“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进行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建设。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张伯伦提出要“和共产国际做斗争”。十月革命之后,西方国家对苏维埃采取敌视的态度,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不到美国的八分之一,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
思考: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讨论回答,新经济政策被废除的原因有哪些?
(1)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做法和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存在矛盾;
(2)斯大林的个人的社会主义思想和他统治地位的确立;
(3)面对帝国主义的敌视和战争威胁;
(4)苏联当时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及落后的经济文化。(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2.措施:
(1)工业: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海报《完成五年计划》
◎苏联工业生产位次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到1937年,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工业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目的:实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把苏联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措施:
(2)实行“农业集体化”。
◎苏联农业集体化宣传画
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条件,但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材料1:斯大林: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
材料2: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
——《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
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影响苏联的发展。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调节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
政治上
经济上
①权力高度集中
②大搞个人崇拜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斯大林模式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材料1 实现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总结表明,苏联在工业发展速度方面超过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工业总产值看,苏联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1937年,工业总产值比1932年增长1.2倍,农业总产值增长0.5倍,国民收入增长1倍以上,苏联已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
材料2 不可否认,斯大林模式是落后国家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普遍有效的“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模式。……凭借这一成就,苏联模式在当时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很长时期内,斯大林模式被很多落后国家的人民当做振兴国家和民族的样板。 ——陈怡《斯大林模式与执政党的现代化》
积极评价: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 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消极评价: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思考: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评价斯大林模式。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背景 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联合进攻,形势危急 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符合俄国当时的国情 国内复杂的社会危机,国际战争阴影的笼罩
时间 1918-1921 1921-1928 1928-1991
目的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内战的胜利 解决国内危机,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国际地位
措施 余粮征集制;工业全部国有;取消商品贸易;强制劳动 粮食税;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资;自由贸易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评价 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也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
材料一: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经验:①列宁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②斯大林实行“计划经济”模式,开创新型工业化道路(模式)。
教训:政治: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体制僵化,不利于民主法治;
经济: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②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模式,农业产量停滞不前;
思想:思想文化体制的僵化,产生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列宁和斯大林领导时期,
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有哪些历史经验和教训。
总结归纳
四个
特点
两条途径
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月革命
四月提纲
七月流血事件
十月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
向社会主义过渡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列宁主义
直接
间接
适应战时需要
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
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单一的公有制;
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课后练习
C
(2022全国卷)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连续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要求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这个主张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表明当时
A.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B.沙皇残余势力仍对革命存在严重威胁
C.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
D.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
B
(海南高考)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这一调整
A.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
B.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
D.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
(2023广东)1932年1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有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这种变化
A.源自卫国战争需要
B.导致经济比例失衡
C.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D.是引入市场竞争的结果
C
A
(2022广东)列宁曾指出:“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我们还没有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还没有铲除国内敌人的基础。”“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的办法有
A.通过工业化以改变阶级结构
B.发展军事工业提升国防实力
C.实行家庭经营促进农业发展
D.恢复市场作用增强经济活力
(2022湖南)有学者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是把国内战争的需要和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
A.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并不符合实际
B.否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
C.不利于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
D.有助于解释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D
(2022天津)1935年8月,苏联某煤矿采煤工斯达汉诺夫与上级指派的两名助手分工合作,使用普通风镐,创造了当时采煤量的世界纪录,矿场给予他按采煤数量计算的工资奖励,而不是通常的计时工资。此后全苏掀起“斯达汉诺夫运动”,领取计件工资的工人比例上升到90%左右。从中可以认识到
A.企业生产管理合理化至关重要
B.先进技术的应用创造生产奇迹
C.劳动竞赛支撑经济的不断发展
D.市场经济助力生产积极性提高
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