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2.2.1大气的受热过程
——小花旅行记(二)
单元主题:地球上的大气
悠远秘境—青海
悠远秘境—青海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目标】
1.能够描述大气受热过程并绘制示意图;
2.能够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3.能够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同时感受我国乡村振兴的成果和培养民族自豪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情境探究】:探秘青海
小花抵达青海西宁,机场大屏循环播放青海文旅宣传片《山宗水源,大美青海》,带着好奇与求知的小花开启了她的高原探秘之旅。
探究一:高原民族野性美
【探究一:高原民族野性美】
材料1:小花到达西宁后,看到藏民脸上都有典型的“高原红”且皮肤黝黑,藏民穿藏袍常穿一只袖子或两只袖子都不穿,围系在腰间。
【问题1】:分析藏民脸上有“高原红”、皮肤黝黑的原因。
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紫外线辐射强
大气上界
地 面
太
阳
辐
射
地面吸收
“太阳暖大地”
吸收、反射、散射等削弱作用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
短波辐射
太阳辐射
探究二:天空之城自然美
【探究二:天空之城自然美】
跟随小花的脚步,我们一起来到了玛积雪山,在欣赏雪山美景的过程中,感受到太阳辐射最强的时候是12点,而气温最高的时候却是14点,并且越往山顶越冷,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4-35页内容解释这一现象。
太阳高度最大
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大气上界
地 面
太
阳
辐
射
地面吸收
射向宇宙空间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被CO2, H2O气体吸收,大气增温
地面辐射
吸收、反射、散射等削弱作用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
长波辐射
短波辐射
地面增温
太阳辐射
【探究二:天空之城自然美】
从玛积雪山返回民宿之后,小花发现当地藏民原本围在腰间的袖子也都穿上了,她将做攻略时准备的冲锋衣也穿在了身上。
【问题2】:结合课本35页内容,分析藏民衣着特点的原因。
白天:
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晚上:
大气的保温作用弱
地势高,空气稀薄
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太阳辐射量多,气温高;晚上大气保温作用差,降温多,导致昼夜温差大;
白天气温高,把袖子别在腰间,方便劳作;晚上气温低,把袖子穿上,可以御寒
大气上界
地 面
太
阳
辐
射
地面吸收
射向宇宙空间
射向宇宙空间
大
气
辐
射
大气逆辐射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被CO2, H2O气体吸收,大气增温
地面辐射
吸收、反射、散射等削弱作用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
长波辐射
短波辐射
地面增温
保温作用
太阳辐射
青海湖北岸泉吉草原的牛粪墙
材料2:青海当地牧民家庭至今依然沿袭着古老的生活传统,以牛粪作为日常生活和取暖的主要能源。实验数据显示:牛粪燃烧会产生大量的高浓度悬浮颗粒及烟尘,对大气受热过程产生影响的同时,对居民健康构成威胁。左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右图为燃烧牛粪时的情景。
【问题2】:据左图,简述燃烧牛粪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燃烧牛粪时产生的烟雾和悬浮颗粒,削弱了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减少,地表温度降低,地面辐射(B)减弱,大气温度降低;烟雾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C),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缩小了(昼夜)温差。
减少
增强
大气密度增加
大气的削弱作用强
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在晚秋和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这时,农民往往在麦田里边燃烧大量的湿草防御寒流。
【迁移】
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大气保温能力差,地面辐射散失较多,气温下降,易造成霜冻。
探究三:雪域高原步繁荣
材料3:接着小花来到了海东市,参观了海东市蔬菜产业园。青海的自然地理特点导致其气温低,绿色蔬菜产量很低。近年来,青海正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种植,随着温室大棚种植技术的普及,当地群众“吃菜难”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同时大棚蔬菜种植成为助力村民脱贫的新途径。下图为林芝蔬菜大棚及棚内的藏民劳作图。
【问题3】:根据蔬菜大棚的示意图,说明蔬菜大棚内气温高的原理
(绝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透过薄膜进入(大棚)使地面增温;
地面薄膜(大棚)阻挡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散失到棚外(把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保留在棚内)。
太
阳
辐
射
地
面
辐
射
蔬菜大棚
材料3:青海的自然地理特点导致其气温低,绿色蔬菜产量很低。近年来,海东市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种植,随着温室大棚种植技术的普及,当地群众“吃菜难”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同时大棚蔬菜种植成为助力村民脱贫的新途径。下图为林芝蔬菜大棚及棚内的藏民劳作图。
【问题4】:在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藏民会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蔬菜的生长:①向大棚中增加二氧化碳气体;②在傍晚时往大棚内洒水。请在上面两种措施中,选择其中一种来说明其作用。
① 二氧化碳气体能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提高大棚内的温度,有利于促进蔬菜的光合作用。
② 洒水能够增加大棚内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同时增强大气逆辐射,起到保温作用。
青海清洁能源丰富,逐渐实现了从“家家烧牛粪”到“清洁取暖”,再到“绿电出高原”的转变。进入乡村振兴的全新时期,青海绿电点亮了雪域高原,并借助“西电东送”走出高原,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正把高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来了更多致富渠道。
中国太阳辐射能分布图
如今,无数援青干部们用心、用情、用爱浇灌着青海这朵“隐秘的莲花”,谱写出了一曲曲雄浑的援青凯歌,将青春和汗水播撒在雪域高原……
大气上界
地 面
太
阳
辐
射
地面吸收
射向宇宙空间
射向宇宙空间
大
气
辐
射
大气逆辐射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被CO2, H2O气体吸收,大气增温
地面辐射
吸收、反射、散射等削弱作用
射向宇宙空间
课堂小结:
长波辐射
短波辐射
地面增温
保温作用
大气根本热源:太阳辐射
大气直接热源:地面辐射
太阳辐射
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林芝市的墨脱县地处雅鲁藏布江下游藏南地区,与青藏高原之间有喜马拉雅山脉阻隔,这里地壳。下图示意华北某区域裸地和秸秆覆盖情况下土壤的冻结过程状况。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与裸地相比,该地秸秆盖地土壤冻结厚度较薄的原因主要是秸秆( )
A.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B.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
C.使地面反射率变小
D.使土壤与大气的热交换减弱
2.与裸地相比,该地秸秆夏盖地土壤融化时间较迟的原因主要是土壤( )
A.冻结时间较迟 B.获得光照较少
C.水分蒸发较弱 D.上空气温较低
D
B
1.D 由于A.秸秆分布在地表,无法增加大气逆辐射,故A项错误;B.秸秆能遮挡部分阳光,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故B项错误;C.秸秆覆盖能够减小地面反射率,但该因素对地下土壤的温度和冻结过程影响小,故C项错误;D.秸秆覆盖在地表,使土壤与大气的热交换减弱,即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减少,更多热量被留在地表,土壤温度较高,冻结厚度较薄,故D项正确。
2.B 由于A.与冻结时间较迟无关,故A项错误;B.与裸地相比,该地秸秆覆盖地土壤融化时间较迟的原因主要是土壤因秸秆遮挡阳光,获得光照较少,故B项正确;C.水分蒸发较弱是土壤温度低的结果,故C项错误;D.空气流通,同一地区上空气温差异不明显,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