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共25道,每题3分)
1.西周时期,“德”字的主流内涵为贵族阶层要辅佐周天子,继续受到天子的恩德,为王朝建功立业,赓续本族的荣光。春秋时期,对“德”字内涵的解读出现变化,出现品德、恩德、感德、事物的属性等多元化含义。这一转变折射出春秋时期()
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儒家的德治思想受到推崇
C
2.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活跃。某学派提出“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的主张。该派别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分发由中央统一监造的度量衡标准器具,并确立了较为完善的单位进制(如下表)。这一措施()
度制
量制 龠
衡制 钧; 1两=24铢
A.表明全国性商业贸易网络形成 B.有利于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
C.反映秦朝存在严重的统治危机D.实现了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
4.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A.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宗法制度的形成
5.据《晋书·隐逸传》记载:东晋初年,河内人郭文从北方流落到吴兴地区,“步担入吴兴余杭大辟山.
区种(北方中原地区的一种耕种方法)菽麦”。据此可知,当时()
A.民族交融发展迅速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政府鼓励人口迁移D.菽麦已成主流作物
6.安史之乱后,皇帝猜忌武将,令宦官管理禁军,宦官担任的枢密使权力不断膨胀,后来宦官甚至可以与宰相一同决策。这()
A.标志三省六部制已被废除 B.埋下国家治理的隐患
C.形成唐朝外重内轻局面 D.导致专制皇权的衰落
7.据《新唐书》记载:“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而大盗起,兵兴,财用益屈,而租庸调税法弊坏。”这说明()
A.唐朝税制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B.唐朝租庸调制弊大于利
C.两税法延缓了唐王朝的衰亡
D.唐朝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8.元和年间,给事中李藩在唐宪宗的敕书上写下批语。当时有官员说“你的意见怎么能写在圣旨上?”李藩却回答:“另外找张白纸写,那还叫批驳吗?”给事中的分量,由此可见一斑。据此可知,李藩任职的给事中隶属于()
A.中书省 B.鸿胪寺 C.尚书省 D.门下省
9.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玄学家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据此可知,玄学()
A.崇尚神学迷信 B.吸收了道家学说
C倡导学以致用D.动摇了儒学正统
10.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A加速北宋衰亡 B.并未富国强兵 C.加重人民负担 D.加强社会管控
11.元代中书省跨太行山东西,将太行山这道界定东西的山脉包容在一省之内;河南江北行省包括淮河南北,将淮河这道南北方的界限包容在一省之中;江西与湖广两省均从长江流域跨越南岭,将长江、珠江两大江河分水岭包容其内。这一做法()
A.旨在腴瘠搭配以协调地区经济差异
B.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边疆治理
C.体现“犬牙交错”因俗而治的特点
D.对防范地方割据具有重要意义
12.下表是与北宋理学家的天命观相关的部分内容,这反映出()
人合自然,人事合天事,人道合天道,合则吉,悖则凶 周敦颐《太极图说》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张载《西铭》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程颢《河南程氏遗书》
A.天命观是理学核心价值 B.理学强调人的主宰地位
C.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D.世间万物存在对立统一
13.明朝正德、嘉靖以后,早期的海禁开始松动,江浙沿海地区大都是“富家以财,贫人以躯,输中华之产,驰异域之邦;易其方物,利可十倍。故民乐轻生,鼓枻(划桨)相续,谓生涯无逾此者”。据此可知,当时()
A.海外投资更容易获得巨额利润 B.商人尚未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
C.社会主流价值观出现重大改变D.海外贸易激发民众致富积极性
14.黄宗羲说:“君主才是损害天下人民利益的罪魁祸首,倘或没有国君,人们还能各管各的私事,各得各的利益。”这体现出黄宗羲()
A.否定君主专制B.维护百姓利益
C.主张君臣平等D.具有民主思想
15.鸦片战争后,清朝某些官员对建造战船提出建议:“此时如讲求最为得力之船,必须仿照夷船式样作法,庶堪与该夷对敌。惟最大夷船,炮位三层,可安大炮七十余位,船身长十七八丈,亦觉制造维艰,兹拟就其中等兵船式样如法制造。”该建议()
A.反映出清廷财政收入日益减少
B.说明天朝上国观念的根深蒂固
C.是对西方国家侵略挑战的应对
D.正确反思了鸦片战争战败原因
16.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寻求制夷之策到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理论的提出,实际是“传统经世之学在近代的延伸”。下列对“延伸”之说理解正确的是()
A.显示了地主阶级抵御外侮的决心 B.体现了先进国人夷夏观念的转变
C.唤起了人们重新审视世界的热情 D.表达了维护传统秩序体制的目的
17.1875年5月,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率军西征,负收复西部领土的全责,以固塞防;与此同时,命令北洋大臣李鸿章、南洋大臣沈葆桢分别负责北洋、南洋的海防建设。这表明清朝()
A.国防观念实现了近代化的转型 B.开始出现边疆危机
C.实施“塞海并重”的方略政策D.中央权力出现下移
18.甲午中日战争后维新运动迅速兴起,针对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方针,维新派指出“体”与“用”是不可分的。中学有中学的“体”与“用”,西学有西学的“体”与“用”,把中学之“体”与西学之“用”凑在一起,就如同让“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维新派与洋务派分歧的实质是()
A.要不要社会革命 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C.要不要在中国兴办近代企业 D.要不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19.光绪帝在“明定国是”诏书中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据此可知,该诏书()
A.推动了中国社会转型 B.将实现君主立宪作为目标
C.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D.仍然带有中体西用的色彩
20.1911年11月初,《申报》因报道革命军失守汉口而激起民众的愤怒,致使该报社橱窗被捣毁。《中外日报》《新闻报》等也均因刊载革命军失败的消息而导致报社被捣毁。这说明当时()
A.新闻界极度缺乏民主革命意识 B.清政府加紧对革命军的镇压
C.新闻造假遭到民众的抵制D.民主革命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21.甲午战后,由爱国知识分子组织新型社团纷纷涌现,1898年即建立了30多个,但如昙花一现迅速归于沉寂,1901年后,社团组织又开始增多,在1908年达到高潮。社团制定了专门的章程和宗旨,如务实际、行变法、尚平等、求富强等。据此可知,清末的社团()
A.组织形式和章程宗旨具有多样性 B.推动了政治变革和政治近代化
C.体现了维新派的爱国性和进步性D.反映了社会矛盾和变革的需求
22.20世纪20年代后,在一些大中城市有许多青年竞相采用新式婚礼。新式婚礼以汽车迎娶,进行证婚人宣读婚书、主婚人训词、互致颂词和答谢词等仪式,礼毕或在饭馆设宴答谢,或举办象征性茶话会或酒会。这体现了()
A.知识分子的带动作用 B.城乡差距的扩大
C.男女平等的时代风尚D.中西文化的融合
23.实行专制统治的北洋军阀,常常利用“共和”这个招牌。议会、内阁这些国家机构,北洋政府只能利用,却不敢轻易废除。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北洋军阀没有现代政治意识 B.军阀统治缺少意识形态支撑
C.共和国形式是军阀统治的基础D.民主共和理想因军阀统治而泯灭
24.1916年,陈独秀指出,实现民主必须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五四运动后,他认为民主“乃是被征服的新兴无产劳动阶级-对于征服阶级的财产工商界要求权利的旗帜”。这一转变反映出()
A.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
B.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社会的制度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了社会潮流
D.思想解放运动的方向有所变化
25.有人指出,这场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全面觉醒”。该运动()
A.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兴起 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C.宣传了中共的救国主张 D.配合了国民大革命开展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政府分配给失地农民的田地只是全国土地的一部分,王公贵族和官员在土地分配上占有绝对的特权,土地占有不均的现象非常严重。唐初,普通农民的税收主要为租、庸、调三种类型。“租”就是均田制下对农民所得土地所征收的田税;“庸”是劳役;“调”则是对农民家庭经济作物征税。唐初的“租庸调”是按照人口计征的。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土地兼并愈来愈严重,愈来愈多的田产集中到那些不用缴纳田赋的官僚、豪强、大地主手中,但“租庸调”的税制依然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个人田产的占有量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唐德宗建中元年,鉴于“租庸调”税制极为严重的弊端,杨炎实施了“两税法”改革。所谓的“两税”,并非指两种税收,而是指田赋在夏、秋两个固定的时间统一征收。“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只要在当地拥有田产,就必须按照田产的多寡来缴纳田赋。而且“两税法”是以钱计税,然后换算成实物来缴纳,开了以货币计税的历史先河。
-梁盼《唐代的税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租庸调”税制的弊端,并指出“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税法实施的影响。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庚子事变后,中国新思想界有人提出了建立国民政治的主张。他们认为:“欲国民能力发达,以竞争图存,必须赋予国民以参政权,建立国民政治。国民政治不但可提高国民能力,且能限制专制权力,保障产权,发展资本主义,以对抗列强的经济压迫”......“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在20世纪初渐成新思想界的共识。其中,革命派主张“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立宪派要求建立“国民的立宪”。
而立宪派则较多地受精英民主论的影响,他们恐惧“下等社会”当政,认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当以中等社会为立足点、主动力,不赞成过早向“下等社会”开放政权。梁启超主张必先“新民”,牖启国民之政治思想,培育其能力,再实行国民政治,不赞成在国民资格未备的条件下实行国民政治。民国建立后,立宪派强调人民主权说于学理不通,也不适合中国当前之需,且易生流弊;革命党人则将主权在民看作共和政治的本质特征。思想界围绕平民政治与精英政治发生的争论持续发酵。
-摘编自邹小站《清末民初思想界关于平民政治与精英政治的争论》
围绕“清末民初革命党人的政治主张及实践”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答案及简析:
单选题
1.答案:C
简析:本题是本质题,考查春秋时期政治体制的变化。西周时期宗法制下 “德” 字内涵与贵族辅佐周天子相关,春秋时期 “德” 字内涵多元化,反映出原有的宗法政治体制因诸侯势力崛起等因素受到冲击和破坏,C 项正确。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在秦朝郡县制推行后,A 项错误;儒家德治思想在春秋才开始形成,未达推崇程度,B 项错误;春秋时周天子统治权威衰落但并非荡然无存,D 项错误。
2.答案:C
简析:本题是正向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派思想。材料中主张 “贤者举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体现了墨子的尚贤思想,反对任人唯亲,代表下层劳动者利益,C 项正确。儒家用人重视德才兼备和任人唯贤但不强调取消传统旧势力,A 项错误;道家主张无为而治,B 项错误;法家强调以法治国,约束臣民行为,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D 项错误。
3.答案:B
简析:本题是推断题,考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影响。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的标准,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而有利于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B 项正确。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商业贸易发展,但不能表明全国性商业贸易网络形成,A 项错误;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巩固统治,C 项错误;实现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的是郡县制,D 项错误。
4.答案:C
简析:本题是原因题,考查 “士人政府” 形成的思想条件。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儒生地位提高,为 “士人政府” 形成提供思想条件,C 项正确。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于秦朝,A 项错误;黄老之学被推崇与 “士人政府” 形成无关,B 项错误;宗法制度在商周形成,此时已瓦解,D 项错误。
5.答案:B
简析:本题是推断题,考查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的发展。东晋初年北方人郭文将北方区种法带到江南,推动江南地区开发,B 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民族交融,A 项错误;材料未表明郭文到南方与政府政策有关,C 项错误;江南主流作物仍是水稻,D 项错误。
6.答案:B
简析:本题是推断题,考查唐朝宦官专权的影响。唐朝后期宦官权力膨胀,与宰相一同决策,这是皇权异化的体现,埋下国家治理隐患,如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等问题,B 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三省六部制已被废除,A 项错误;唐朝外重内轻局面在安史之乱前已存在,C 项错误;宦官专权是皇权强化产物,不会导致专制皇权衰落,D 项错误。
7.答案:A
简析:本题是本质题,考查唐朝税制改革的背景。材料表明原有的租庸调制因户籍变动、土地兼并等无法维持正常税收,税制改革势在必行,A 项正确。租庸调制在唐朝前中期有重要作用,B 项错误;两税法实施与唐朝衰亡无因果关系,C 项错误;土地兼并只是租庸调制无法实施原因之一,D 项表述片面。
8.答案:D
简析:本题是推断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唐朝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可驳回皇帝诏令,材料中给事中李藩在敕书上写批语,说明其隶属于门下省,D 项正确。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A 项错误;鸿胪寺负责外交与少数民族事宜,B 项错误;尚书省负责执行,C 项错误。
9.答案:B
简析:本题是推断题,考查魏晋玄学的特点。根据材料 “崇尚老庄”“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可知玄学吸收了道家思想,B 项正确。玄学追求心灵自由,非崇尚神学迷信,A 项错误;玄学侧重于哲学思想探讨,非倡导学以致用,C 项错误;魏晋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冲击但未被动摇,D 项错误。
10.答案:C
简析:本题是推断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影响。材料中钱穆认为王安石变法开源政策迹近敛财,百姓不堪其苦,即加重百姓负担,C 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加速北宋衰亡,A 项错误;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加强社会管控,D 项错误。
11.答案:D
简析:本题是推断题,考查元代行省制度的意义。元代行省区划打破自然地理界限,采用 “犬牙交错” 原则,目的是将天险消融在同一行政区内,制约地方,抑制割据,对防范地方割据意义重大,D 项正确。行省制度 “犬牙交错” 划界有利于协调地区经济差异,但不是根本目的,A 项错误;材料涉及地区并非边疆地区,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 “因俗而治”,C 项错误。
12.答案:C
简析:本题是本质题,考查北宋理学家的天命观。材料中三位理学家的天命观都强调人合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C 项正确。理学核心价值观是 “存天理,灭人欲”,A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人主宰地位,B 项错误;材料只强调统一性,未涉及对立性,D 项错误。
13.答案:D
简析:本题是推断题,考查明朝海外贸易的影响。材料表明明朝正德、嘉靖后海禁松动,海外贸易发展,沿海民众为谋取财富积极参与,激发民众致富积极性,D 项正确。材料未与其他投资对比,A 项错误;商人积极开展海外贸易是摆脱传统思想束缚的表现,B 项错误;明朝社会主流价值观仍是儒家思想,未发生重大改变,C 项错误。
14.答案:B
简析:本题是本质题,考查黄宗羲的思想。黄宗羲认为君主损害百姓利益,没有国君百姓可各得利益,体现为民着想的民本思想,本质是维护百姓利益,B 项正确。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制,但未明确否定君主专制,A 项错误;材料体现君民关系,非君臣关系,C 项错误;黄宗羲思想有早期民主启蒙意义,但仍属传统儒家思想范畴,不具民主思想性质,D 项错误。
15.答案:C
简析:本题是本质题,考查清朝应对西方侵略的措施。材料中清朝官员建议仿照中等夷船制造战船,是对西方国家侵略挑战的应对,C 项正确。材料未反映清廷财政收入情况,A 项错误;建议仿照夷船制造战船说明清朝官员天朝上国观念有所改变,B 项错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根本原因是制度落后,该建议未正确反思战败原因,D 项错误。
16.答案:A
简析:本题是正向题,考查林则徐和魏源思想的意义。林则徐和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面对列强侵略主张抵御外侮,显示地主阶级抵御外侮决心,A 项正确。材料体现夷夏观念仍存在,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唤起人们重新审视世界热情,C 项错误;材料主要是思想主张,未表达目的,D 项错误。
17.答案:C
简析:本题是本质题,考查清朝的国防政策。清政府派左宗棠收复新疆巩固塞防,同时加强北洋、南洋海防建设,表明实施 “塞海并重” 方略政策,C 项正确。“实现了” 说法错误,A 项错误;材料反映边疆危机严重而非开始出现,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权力变化,D 项错误。
18.答案:D
简析:本题是本质题,考查维新派与洋务派分歧实质。洋务派 “中体西用” 主张维护封建制度,维新派反对,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分歧实质是要不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D 项正确。维新派与洋务派都不主张社会革命和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A、B 项错误;兴办近代企业是两者相似点,C 项错误。
19.答案:D
简析:本题是推断题,考查光绪帝诏书的特点。光绪帝强调以圣贤义理之学为根本,博采西学切于时务者,符合中体西用思想,仍带有中体西用色彩,D 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未推动中国社会转型,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君主立宪目标,B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对旧式官僚体制的冲击,C 项错误。
20.答案:D
简析:本题是本质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民众因《申报》等报道革命军失败消息而捣毁报社,说明民众不希望革命军失败,具有反对清政府统治、拥护革命军的思想愿望,民主革命具有一定群众基础,D 项正确。新闻工作者应如实报道,A 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民众态度,非清政府镇压措施,B 项错误;革命军失守汉口是事实,C 项错误。
21.答案:D
简析:本题是推断题,考查清末社团兴起的原因。甲午战争及《辛丑条约》签订加剧民族危机,爱国知识分子为实现变革组织社团,反映社会矛盾和变革需求,D 项正确。材料仅提及章程宗旨,未体现组织形式多样,A 项错误;材料未明确社团推动政治变革效果,B 项错误;社团不仅有维新派创办,还有立宪派和革命派创办,C 项错误。
22.答案:C
简析:本题是本质题,考查近代新式婚礼的意义。20 世纪 20 年代新式婚礼流程凸显新人平等互敬,受民国政府移风易俗政策和新文化运动影响,彰显男女平等的新式婚礼成为时尚,C 项正确。大中城市青年不一定是知识分子,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乡村情况,无法得出城乡差距扩大结论,B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中国传统文化,无法得出中西文化融合结论,D 项错误。
23.答案:A
简析:本题是正向题,考查北洋军阀的政治意识。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统治却利用 “共和” 招牌,说明其没有现代民主政治意识,A 项正确。军阀专制统治常利用传统儒家思想作意识形态,B 项错误;共和是其招牌,非统治基础,C 项错误;民主共和至少形式上存在,D 项错误。
24.答案:D
简析:本题是本质题,考查陈独秀思想转变的意义。陈独秀对民主的理解从政治制度层面转向社会阶级斗争层面,反映思想解放运动方向从关注政治制度改革转向关注社会阶级权利和利益,因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思想界开始关注无产阶级解放和阶级斗争,D 项正确。此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未变,A 项错误;题干未提及对欧美制度认知或民主思想成为社会潮流,B、C 项错误。
25.答案:B
简析:本题是影响题,考查五四运动的影响。材料中这场运动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全面觉醒,是群众性革命运动,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促进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为中共成立做思想和干部准备,B 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兴起于 1915 年,早于五四运动,A 项错误;中共 1921 年成立,C 项错误;国民大革命 1924 - 1927 年开展,D 项错误。
非选择题
26.
答案
弊端:导致税收不公平;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不同之处:租庸调制按人丁征税,两税法 “惟以资产为宗”;租庸调制下征收实物,两税法下除了征收实物,还征收货币税;租庸调制的征收对象主要是普通农民,两税法下官僚贵族、不定居的行商等也要纳税。
影响:扩大了征收对象的范围,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缓和了纳税不公造成的社会矛盾;以钱计税,开创了以货币计税的历史先河;为后世税制改革提供了历史经验。
简析
本题是特点类、对比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为唐朝(中国)。
小问 1 中,弊端从材料中土地分配不均、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税收不公平及影响财政收入等方面概括。不同之处对比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在征税依据、征收形式、征收对象等方面的差异。
小问 2 中,影响从扩大征收范围、增加财政收入、缓和矛盾、开创货币计税先河及为后世提供经验等角度分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阐述。
27.
答案
论题:革命党人为建立和维护民主共和政体不懈斗争。
阐述:清末,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主张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提出了 “三民主义” 的政治主张。为践行这些思想主张,革命党人建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中国同盟会,发动了一系列起义,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民国初期,革命党人继续高举民主共和与人民主权的旗帜,主张实行政党政治和责任内阁制,组建了国民党,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深入发展。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先后开展了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为维护民主共和政体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综上,清末民初,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矢志不渝,为践行其政治主张,为建立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进行了长期努力和斗争,体现了革命党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简析
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
首先根据材料围绕 “清末民初革命党人的政治主张及实践” 自拟论题 “革命党人为建立和维护民主共和政体不懈斗争”。
然后从清末提出三民主义、建立同盟会、发动起义推翻清王朝;民国初期主张实行政党政治和责任内阁制、组建国民党;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开展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等方面阐述革命党人的政治主张及实践。
最后总结强调革命党人为建立维护民主共和政体的努力和斗争,体现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可从其他角度拟定论题,只要结论正确、论述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