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三次质检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
1.南朝时,东海世家王氏与富商满氏联姻,御史中丞沈约奏弹称:王源乃高门望族,(满)璋之姓族,士庶莫辨。王满连姻,实骇物听”,要求惩处王源。沈约此举源于()
A.商人地位的提升 B.豪强势力的膨胀
C.阶层流动的加快 D.门阀制度的影响
下图为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中,东晋时期纸本绘画《地主庄园图》(部分),据这些绘画可知当时()
A.新疆地区开始纳入中央政权管理 B.奴隶集体劳作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C.顾恺之“以形写神”主张的推广 D.该地生产生活受到中原文化影响
3.据《晋书隐逸传》记载:东晋初年,河内人郭文从北方流落到吴兴地区“步担入吴兴余杭大辟山......区种(北方中原地区的一种耕种方法)菽麦”。据此可知,当时()
A.民族交融发展迅速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政府鼓励人口迁移 D.菽麦已成主流作物
4.中国经济史专家全汉昇先生称:“隋炀帝因为要游幸江都而开凿的运河,完成不久以后.....变为唐宋帝国的大动脉。”其强调的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A.造就了唐宋帝国的空前繁荣 B.为唐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C.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D.加快了隋朝的统一进程
5.唐太宗经常引用古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比喻告诫大臣们,反映了的什么思想
A.存百姓 B.善于用人 C.善于纳谏 D.反对铺张浪费
6.安史之乱后,皇帝猜忌武将,令宦官管理禁军,宦官担任的枢密使权力不断膨胀,后来宦官甚至可以与宰相一同决策。这()
A.标志三省六部制已被废除 B.埋下国家治理的隐患
C.形成唐朝外重内轻的局面 D.导致专制皇权的衰落
7.唐时有“杏园宴”的活动,主要内容是探花,即同一榜进士中选出两位,称作两街探花使,让他们骑马遍游长安城内外名园,摘取名花。这反映出()
A.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关注 B.制度设计影响社会习俗
C.科举制蜕变助长奢靡之风 D.世人接受社会变迁现实
8.《旧唐书食货志》和《唐六典》都记载,开元、天宝年间“凡金银宝货绫罗之属皆折庸调以造(替代)焉”。1970年出土的一枚唐朝银饼上刻有文字,说明它是广州怀集百姓上缴朝廷,由地方官折纳庸调输入国库的。怀集庸调银饼可用来佐证当时()
A.百姓有机会获得充足的生产时间 B.赋税征收对象有所扩大
C.政府征税标准正从财产转为人丁 D.一年分夏季和秋季纳税
9.唐代长安富商窦又将钱存放在西市柜坊,他听胡人米亮说崇贤里有小宅出售时,在“西市柜坊锁钱盈余,即依值出钱市之”。这可用于说明,唐代长安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经营汇兑的机构出现
C.实物借贷的兴盛 D.坊市分区制度被打破
10.三国至隋唐时期,科技文化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社会动荡,人们寻求精神寄托
C.对外封闭,专注本土文化发展
D.经济繁荣,为其提供物质基础
11.《金刚经碑》(局部图)是柳公权的书法作品,风格独特,用笔灵巧劲健,结构严谨平正。该作品的书体是()
A.篆书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12.现藏于太原市纯阳宫的《涅槃变相碑》,雕刻于唐武周天授二年,意在宣扬武则天就是弥勒佛降入世间,当代唐以拯救众生。由此可见,武则天大力推崇佛教的主要原因是()
A.体恤百姓与休养生息 B.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C.维护现实统治的需要 D.佛教传播渐趋本土化
13.下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
A.辽、西夏、金 B.西夏、北宋、辽
C.金、辽、北宋 D.金、西夏、南宋
1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据此可知,行省制度的实施()
A.使地方政府失去一切权力
B.有利于元朝管理广阔疆域
C.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导致中央对地方控制松弛
15.宋代以前各阶层大多盛赞卫青开疆拓土的历史功绩,但宋代不少人却对他的边关军功颇有微词。对卫青评价的变化()
A.说明北击匈奴不利西汉发展 B.体现了无为而治的社会思潮
C.受到了崇文抑武政策的影响 D.反映了两宋民族矛盾的消除
16.司马光写道:“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可见王安石变法()
A.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B.获得司马光的大力支持
C.引起了社会各阶层不安 D.彻底改变宋代政治体制
17.“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是宋代军事制度的特点,这种设计()
A.出于加强边防的考虑 B.节省了国家军费开支
C.提升了决策的科学性 D.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18.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的一座金代墓葬的墓室主题壁画是《二十四孝行图》,共24幅,墓门两侧为二人持鞭放牧图。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博物馆的4块金代《孝子图》石刻,能准确识别的孝子故事有“涌泉跃鲤奉亲“芦衣顺母”“弃官寻母”“孝感动天”等。这反映了当时()
A.统治区域的不断扩大 B.对儒家思想的认同
C.因俗而治政策的推广 D.农耕文明不断发展
19.1114年,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命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一如郡县置吏之法”,把原军事组织的猛安谋克同地域性组织村寨有机地结合起来,变革为地方行政组织。这表明猛安谋克制()
A.加速了金朝统一全国的进程
B.顺应了契丹汉化趋势
C.借鉴了汉族的地方管理制度
D.具有兵民合一的特点
20.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据此可知,宋代实行南北分卷制度()
A.确保了科举制度实施的公平公正
B.消除了南北之间的经济文化差异
C.实现了南北地区人才分布的均衡
D.根植于南北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
二、材料题
21.某高一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学习时制作了如下表格。阅读表格,回答问题。11分
朝代 政治制度建设
中央 地方
秦朝 确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①
汉朝 设立中朝(内外朝) 颁布“推恩令”;设立刺史
隋唐 ② 实行州县二级制
宋朝 实行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台谏并立 设立“四监司”对各州监控;州设通判制约知州
元朝 设立中书省 ③
明朝 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等 废除行省,设立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司)
清朝 形成奏折制度、成立军机处。 实行督抚制度等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①②③处的内容。3分
(2)结合所学知识,为表格内容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2分
(3)试以宋朝为例,谈谈我国封建政治制度建设的得与失。6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西晋以来,选官标准特重人才出身门第......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逢迎权贵,徇私舞弊......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一邹纪万《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三宋太祖鉴于“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造成以黄巢为代表的落第进士起兵反叛的历史教训,对前朝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首先是取士不讲门第,凡是粗具文墨的士人,不问贫富和出身,皆可应举。其次是废除“公荐”,以剥夺大地主、大官僚攫取科名的特权。还严密科举条制,考官实行锁宿和回避制,试卷实行封弥和誊录制,士人在科举中的黜落与否,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摘编自何忠礼《略论北宋前期的制度创新》
(1)指出材料一实行的选官制度名称及其选拔标准。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太祖改革科举制度的原因;并概括宋代科举考试的创新之处。6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据王树炜《宋代海外贸易法研究》编制
材料二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人冲破了“农本位”价值观的束缚,认识到“行商坐贾,通货殖财,四民之益也”。商业不再是末业,士农工商是四种政治的职业。司马光指出:“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
-摘编自张爱武《宋代明州海外贸易发展对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海外贸易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答案及简析:
单选题
1答案:D
简析: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士族与庶族之间界限分明,王源作为高门望族与富商满氏联姻违反了门阀制度,这是沈约奏弹王源的原因,D 项正确。南朝时商人地位低下,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豪强势力膨胀,B 项错误;门阀制度下阶层流动受限,C 项错误。
2答案:D
简析:东晋时期新疆吐鲁番地区的绘画中地主形象及庄园生产生活场景带有明显中原文化特征,表明该地生产生活受到中原文化影响,D 项正确。西汉时新疆已纳入中央政权管理,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下的农业生产,而非奴隶集体劳作,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顾恺之绘画主张的推广,C 项错误。
3答案:B
简析:东晋初年郭文将北方先进的区种法带到江南地区,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B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民族交融,A 项错误;郭文到江南并非政府鼓励,C 项错误;江南主流作物仍是水稻,D 项错误。
4答案:C
简析:大运河成为 “唐宋帝国的大动脉”,强调的是其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比较,无法得出大运河造就唐宋帝国空前繁荣,A 项错误;大运河开凿于隋朝统一后,与唐朝统一无关,B 项错误;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5答案:A
简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体现了唐太宗以民为本、存百姓的思想,A 项正确。B、C、D 项与该句话含义无关,排除。
6答案:B
简析:唐朝后期宦官权力膨胀,甚至与宰相一同决策,这是皇权异化的体现,埋下了国家治理的隐患,B 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三省六部制已被废除,A 项错误;唐朝外重内轻局面在安史之乱前已存在,C 项错误;宦官专权是皇权强化的产物,D 项错误。
7答案:B
简析:“杏园宴” 是唐代科举制下帝王恩赐新科进士的宴会,体现了科举制对社会习俗的影响,B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关注,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科举制与奢靡之风的关系,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社会变迁与世人态度变化的关系,D 项错误。
8答案:A
简析:材料中输庸代役的记载,体现了唐朝前期租庸调制中男子不去服徭役可纳绢或布代役,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A 项正确。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征税标准变化,C 项错误;两税法规定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D 项错误。
9答案:A
简析:唐代长安富商在柜坊存钱并取钱购物,反映了金融存储业务的发展和市场交易的活跃,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A 项正确。B 项不是重点强调内容,排除;材料未体现实物借贷兴盛,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坊市分区制度被打破,D 项错误。
10答案:D
简析:三国至隋唐时期经济繁荣,为科技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D 项正确。抑商政策制约科技文化发展,A 项错误;社会动荡不利于科技文化发展,B 项错误;这一时期中外交流频繁,C 项错误。
11答案:B
简析:柳公权的《金刚经碑》文字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属于楷书,B 项正确。A、C、D 项与该书法作品特点不符,排除。
12答案:C
简析: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推崇佛教,宣扬自己是弥勒佛降世,主要是为了维护现实统治,彰显自身统治的合法性,C 项正确。推崇佛教并非为了体恤百姓,A 项错误;挑战儒学正统地位不是主要原因,B 项错误;佛教本土化不是其大力推崇佛教的主要原因,D 项错误。
13答案:B
简析:兴庆府是西夏都城,东京是北宋都城,辽与北宋、西夏并立,B 项正确。A、C、D 项对应错误,排除。
14答案:B
简析:行省制度下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管理地方,有利于元朝管理广阔疆域,B 项正确。行省制下地方有一定自主权,A 项错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置,C 项错误;行省制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D 项错误。
15答案:C
简析:宋代崇文抑武政策影响了社会对军事将领的评价,人们对卫青的边关军功评价降低,C 项正确。北击匈奴对西汉发展有重要意义,A 项错误;无为而治不是宋代社会思潮,B 项错误;两宋民族矛盾依然存在,D 项错误。
16答案:C
简析: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力度大,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引起了社会各阶层不安,C 项正确。材料是对王安石变法的批评,A 项错误;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B 项错误;王安石变法未彻底改变宋代政治体制,D 项错误。
17答案:D
简析:宋代 “发兵之权” 与 “握兵之重” 分离的军事制度设计,虽防止了武将专权,但导致兵将分离,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D 项正确。这种制度设计不是出于加强边防考虑,A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对军费开支的影响,B 项错误;该设计未提升决策的科学性,C 项错误。
18答案:B
简析:金代墓葬和石刻中均有 “孝” 的内容,体现了金代对儒家思想的认同,B 项正确。材料不能证明金代统治区域扩大,A 项错误;与因俗而治政策无关,C 项错误;未体现与农耕文明的联系,D 项错误。
19答案:D
简析:猛安谋克制将原军事组织与地域性组织结合,平时耕作,战时出征,具有兵民合一的特点,D 项正确。金朝未统一全国,A 项错误;与契丹汉化趋势无关,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借鉴汉族地方管理制度,C 项错误。
20答案:D
简析:自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南移,北宋时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宋时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南方文化教育兴盛,南方考生在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北宋后期采取南北分卷制度,D 项正确。南北分卷制度对考生个人不一定公平,A 项错误;南北经济文化差异不可能消除,B 项错误;不一定导致南北地区人才分布均衡,C 项错误。
材料题
21
答案
①推行郡县制;②确立三省六部制;③推行行省制度。
主题: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政治制度建设;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得:有效地预防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强化了中央集权等。失: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造成官僚机构臃肿;政府财政开支庞大;助长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简析
①根据秦朝地方政治制度的史实可知是郡县制;隋唐中央制度是三省六部制;元朝地方制度是行省制。
②从表格内容看,涵盖了中国古代多个朝代的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建设,体现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
③得的方面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稳定等角度分析;失的方面从权力分割导致的行政效率、官僚机构等问题分析。
22
答案
名称:九品中正制;选拔标准:门第。
积极影响:科举制引入平等竞争机制,扩大了选拔人才的社会范围,为各阶层提供了公平的入仕机会;促进了社会流动,有利于吸纳优秀人才进入政府,增强了政府的治理能力和社会稳定;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推动了社会上形成了重学风气。
原因:打破科举名额多为权贵垄断、塞孤寒之路的弊端,避免落第进士反叛等历史教训。创新之处:取士不讲门第;废除 “公荐”;实行考官回避制及试卷封弥、誊录制。
简析
①根据 “选官标准特重人才出身门第” 可判断是九品中正制,其选拔标准是门第。
②从选拔范围、社会流动、中央集权、官员素质、社会风气等方面分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③原因从材料中 “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落第进士起兵反叛” 等信息概括;创新之处从材料中直接提取相关内容。
23
答案
趋势:逐渐兴盛。原因:经济重心南移,为海外贸易奠定了基础;政府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造船航海技术进步,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宋朝的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
影响:宋代海外贸易的繁荣带动了经济的全面发展,丰富了市场商品种类;为宋代政府带来了丰厚的财政收入;推动了宋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促进了宋代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冲破了原有社会观念;促使国家对社会的控制逐渐松弛。
简析
①从材料一图表数据可看出海外贸易逐渐兴盛;原因从经济、政策、技术、商路等方面分析。
②从经济发展、财政收入、社会稳定、观念变化、国家控制等角度分析海外贸易发展对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