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精诚高级中学高一第一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精诚高级中学高一第一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23 11:0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精诚高中2024-2025学年度12月月考
高一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40*2)
1.西周时期,楚国国君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战国时期,屈原却认为“帝高阳(颛顼)之苗商兮”,表示楚人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后代。这说明()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宗法分封制已瓦解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属于法家思想主张的是()
A.相生相胜 B.隆礼重法 C.道法自然 D.以法为教
3.秦与之前的中国社会相比,其主要特征就在于从此之后中国国家的统一和集权的“大一统”局面成为了一种常态。下列选项中,属于秦朝推动这一局面成为常态所采取的举措有()
①分封制②皇帝制度③郡县制④刺史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公元前106年,西汉政府将除京师七郡以外的地区划分为冀州、兖州、青州等十三个州部,分设刺史。十三州的设置()
A.确立了郡国并行制度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D.调整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5.历史阶段特征是历史基础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浓缩,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在复习某一阶段历史时设计了如下思维导图。下列选项中,与这一历史时期阶段特征相符的是()
A.多民族国家确立 B.大一统王朝的建立
C.鼎盛与危机并存 D.政权更迭民族交融
6.据《史记》记载,西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而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江南这一变化()
A.使得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B.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C.消除了民族之间的矛盾
D.推动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
7.《魏书·列传·卷九》记载:“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官。”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措施()
A.迁都洛阳 B.改说汉语 C.改穿汉服 D.改为汉姓
8.下图为某朝代的中枢机构示意图,据此判断该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 B.中外朝制度 C.郡国并行制 D.三省六部制
9.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一发展有利于()
A.减轻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
B.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C.普遍降低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均田制在全国的推广
10.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抗击西夏的名将狄青被提升为枢密副使,遭到大臣的强烈反对。其理由是出身兵伍,四夷轻蔑于朝廷,破坏祖宗成规等。这体现宋代的治国理念是()
A.分权制衡 B.崇文抑武 C.强干弱枝 D.守内虚外
11.元朝在国内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并运输官府物资;相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这些措施()
A.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B.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减轻了各族人民的负担
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2.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东与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下列项中,属于这一事件的影响有()
A.朝廷逐渐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B.为郑和下西洋提供稳定的海上环境
C.解决了欧洲殖民者对明朝海防的威胁
D.促使中国获取太平洋贸易的主导权
13.郑和下西洋虽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未能持续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社会缺乏远洋航海需求
B.“示中国富强”导致财政难以为继
C.为了防范“倭寇”明政府实行海禁
D.明朝航海技术不能满足远洋需要
14.下表是隋朝的相关记载。这反映出当时()
记载 出处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隋代资储遍天下 【唐】杜佑《通典·食货典》
比至(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A.备战备荒蔚然成风 B.社会实现长治久安
C.统治阶级穷奢极欲 D.社会经济比较繁荣
15.鸦片战争的战败,迫使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承认自己落后,逐步消除“夜郎自大”的虚骄之气,同时又提倡“经世之学”来挽救封建社会的危机。这反映出,开眼看世界()
A.起到了思想先导的作用 B.开启了西学东渐的潮流
C.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D.意在改良变法救亡图存
16.19世纪40年代,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严重破坏,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本国工、农、商业生产的作用。出现这一后果是因为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7.道光帝谴责禁烟引发战祸时,林则徐上奏称:“一身之获咎犹小,而国体之攸关甚大......若谓夷兵之来系由禁烟而起,则彼之以鸦片入内地者,早已包藏祸心,发之于此时,与发之于异日,其轻重当必有辨矣。”这表明()
A.晚清时期学术思想的开放性
B.禁烟确为英军北上之根源
C.维护国家独立和尊严的意识
D.近代中国社会正积极转型
18.“作为一场企图改朝换代的农民战争纵横十数年之后失败了。但它是近代中国的一次大海波潮,潮来潮去之后,许多东西都会改变旧日模样。”此历史事件是()
A.打破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B.引起了清王朝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C.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顽强意志
D.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19.以下历史事件和影响对应正确的是()
事件 影响
A 太平天国运动 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B 洋务运动 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C 戊戌维新运动 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使列强认识到“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D 义和团运动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A.A B.B C.C D.D
20.19世纪五六十年代,湘淮系官僚集团逐渐崛起为清政府倚重重要力量。为其崛起提供契机的是()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中法战争
21.史载,他曾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兴办洋务、收复新疆并推动新疆置省。他是()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左宗棠
22.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借助孔子权威宣传维新思想。其目的是()
A.减少变法阻力 B.融汇中西文化
C.弘扬传统文化 D.促进思想解放
23.1898年,光绪皇帝先后颁布上百道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
A.“百日维新” B.清末“新政”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4.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戊戌变法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康有为、梁启超 B.孙中山、黄兴
C.陈独秀、李大钊 D.鲁迅、胡适
25.19世纪末,人民群众的反洋教斗争发展为席卷中国北部的义和团运动。这一运动的口号是()
A.还我河山 B.自强求富 C.扶清灭洋 D.外争主权
26.1912年2月16日英国《泰晤士报》评论:“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这一评论可以佐证辛亥革命()
A.推翻了封建帝制 B.结束了封建社会
C.实现了救亡图存 D.完成了革命任务
27.《清帝退位诏书》中写道:“脱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诏书中的“民军起事”是指()
A.武昌起义 B.南昌起义 C.保路运动 D.预备立宪
28.为了纪念某史事,学生制作了板报,其中有以下关键词:《青年杂志》、“赛先生”、白话文。据此判断该史事是()
A.二次革命 B.护法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革命
29.如图为1913~1921年间中国棉纺织工业纱锭数量变化状况。这一时期中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得益于()
A.民国建立使中国真正实现了民主共和 B.列强对华投资规模扩大
C.政府实行了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政策 D.南京临时政府提倡国货
30.辛亥革命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约60万人,到1919年5月,已达200万人,他们大多数集中在上海、武汉、广州等工业城市。中国产业工人急剧增加可能是由于()
A.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
B.清政府暂时放松设厂的限制
C.南京国民政府的鼓励性措施
D.美国加紧对中国经济侵略
31.从1922年1月开始,到1923年2月,中国工人运动形成第一次高潮。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五四运动的爆发 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国共合作的实现 D.国民革命军的成立
32.与1919年北京学生发动的一场爱国运动有关的节日是()
A.青年节 B.劳动节 C.国庆节 D.建军节
33.1923年,瞿秋白在给季诺维也夫的信中指出:“如果我们能在民族运动中组成强有力的劳动群众的左翼,保持党的独立性,我们就不用害怕会在“资产阶级民族中溶化”。因为无产阶级自然是唯一彻底的革命力量,只有他才能将革命进行到底。”这表明瞿秋白()
A.反对陈独秀的妥协退让政策
B.误判了国民革命的形势
C.主张与国民党进行党外合作
D.重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34.如图为中国近代某一战争的形势示意图,这场战争()
A.彻底结束清王朝腐朽统治
B.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实现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D.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35.一位重要的国民党领导人认为,全世界只有俄国解决了社会制度问题,中国“若能够有所树立,除非是建一社会主义的国家”。他坚信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是国民党起死复生,成为“一个新生命”的重要因素。下列选项中,与该国民党领导人观点相符的是()
A.“三民主义”的提出
B.讨袁护国战争的发动
C.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36.2024年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在党成立前后,革命先烈们不懈抗争,不断探索,为民族精神赋予了时代内涵。按形成的先后排列准确的是()
①五四精神②长征精神③抗战精神④红船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答案】B
37.下面是毛泽东《七律·长征》手迹。它可直接用于研究()
A.国民政府建立 B.抗日救亡运动
C.土地革命完成 D.红军战略转移
38.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1927年10月,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是()
A.陈独秀 B.毛泽东 C.周恩来 D.王明
39.遵义会议决议指出:中央红军放弃中央苏区,其“活动的地区远远地离开了南京政府反革命的根据地,蒋介石几年经营的堡垒地带的依靠是没有了”。国民党也不得不承认:红军的突围西走,使国民党军“实在是很难捕捉其踪迹而一举将其歼灭”。这说明红军长征()
A.确定了政治建军的原则
B.扭转了国共双方力量的对比
C.促进了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
D.有助于保存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40.口号是宣传主张的重要方式,能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矛盾和社会特征。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推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打倒列强,除军阀”反映了国民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愿望
C.“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体现民众对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期望
D.“打土豪,分田地”展示了党领导土地革命的决心和任务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20*2)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拒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索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煅(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诗经·周颂·我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所蕴涵的主要涵义,并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购买外洋船炮,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1861年)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1864年)
材料二(梁启超在评价洋务派时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以为吾中国
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唯枪耳、炮耳、船耳、机器耳。
-梁启超《李鸿章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曾国藩、李鸿章的共同主张,并说明提出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在学习西方认识上的新突破及其实践活动。
  答案及简析:
  单选题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西周时楚国国君自认蛮夷,不与中国之号谥,到战国时屈原认为楚人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后代,这体现了楚国对华夏文化的认同,反映出华夏观念日益增强,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及共性,A 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宗法血缘关系,B 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思想领域的变动,D 项排除。
  2.答案:D
  解析:法家主张以法为工具,强调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以国家政策法令为教育内容,即 “以法为教”,D 项正确。相生相胜是阴阳家的主张,A 项排除;隆礼重法是荀子的主张,属于儒家思想,B 项排除;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C 项排除。
  3.答案:B
  解析:秦朝建立了皇帝制度和郡县制,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所沿用,推动了中国国家的统一和集权的 “大一统” 局面成为常态,②③正确。分封制形成于西周时期,①错误;刺史制度是汉武帝设置的,④错误,B 项正确。
  4.答案:B
  解析:西汉设置刺史,负责监察地方,这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和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 项正确。郡国并行制在西汉初年已确立,A 项排除;划分十三个州部并设置刺史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地方控制,而非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 项排除;十三州和刺史的设置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无关,D 项排除。
  5.答案:D
  解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政权的频繁更迭,同时北方少数民族南迁,与汉族融合,其阶段特征是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D 项正确。多民族国家确立不是这一时期的特征,A 项排除;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是秦朝的特征,B 项排除;鼎盛与危机并存是清朝中期的时代特征,C 项排除。
  6.答案:B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的发展,为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奠定了基础,B 项正确。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是江南出现变化的原因,而非影响,A 项排除;“消除了民族之间的矛盾” 表述绝对,C 项排除;经济作物大量种植是在明清时期,D 项排除。
  7.答案:B
  解析:材料中孝文帝要求断北语,说正音,即汉语,三十岁以下的人不说汉话要降爵罢官,体现了改说汉语的措施,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迁都、改穿汉服、改为汉姓等内容,A、C、D 项排除。
  8.答案:D
  解析:根据 “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 可知该制度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具体政务执行,D 项正确。三公九卿制与示意图不符,A 项排除;中外朝制下没有三省六部的机构设置,B 项排除;郡国并行制是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C 项排除。
  9.答案:A
  解析:两税法征税标准以资产为主,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放松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A 项正确。输庸代役在租庸调制下就有利于保障农民生产时间,B 项排除;普遍降低赋税负担并非改革的直接结果,C 项排除;均田制瓦解后唐朝推行两税法,D 项排除。
  10.答案:B
  解析:武将狄青升任枢密副使遭到大臣反对,这体现了宋代 “崇文抑武” 的治国理念,B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分权制衡,A 项排除;“强干弱枝” 主要指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与材料不符,C 项排除;“守内虚外” 指在边境消极防御,以主要力量防范国内篡权夺位,与材料不符,D 项排除。
  11.答案:B
  解析:元朝修筑驿道、设立驿站和急递铺,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 项正确。宋朝已结束藩镇割据局面,A 项排除;驿站和急递铺会加重人民负担,C 项排除;这些措施主要是国内的,不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D 项排除。
  12.答案:A
  解析:戚家军抗倭有效遏制了倭寇对东南沿海的侵扰,使沿海地区逐渐安定,这使得明朝政府可以考虑放松对海上贸易的限制,进而逐渐开放海禁,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A 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在戚家军抗倭之前,B 项排除;戚家军抗倭虽取得重大胜利,但未完全解决殖民者的海防威胁,C 项排除;此时太平洋贸易的主导权不在中国手中,D 项排除。
  13.答案:B
  解析:郑和下西洋目的主要是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是一种消耗国家财政与经济实力的行为,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因此后来未能持续,B 项正确。郑和下西洋本身说明自然经济国家有航海需求,A 项排除;海禁政策限制民间出海,郑和下西洋是官方行为,C 项排除;郑和下西洋具备远洋航海技术水平,D 项排除。
  14.答案:D
  解析:表格中不同史料反映了隋朝财政充足、物资储备丰富,侧面说明当时社会经济比较繁荣,D 项正确。隋朝积累物资储备并非单纯为了备战,A 项排除;隋朝短命而亡,社会未实现长治久安,B 项排除;隋朝物资储备主要是为了满足军、民、官的需求,不能得出统治阶级穷奢极欲的结论,C 项排除。
  15.答案:A
  解析:林则徐、魏源等开眼看世界的人意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和国家面临的危机,谋求通过提倡 “经世之学” 及了解学习西方来挽救封建社会的危机,成为后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寻救国道路的先导,A 项正确。西学东渐始于明朝末年,B 项排除;当时天朝上国的观念影响仍很深,尚未被打破,C 项排除;改良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D 项排除。
  16.答案:A
  解析:19 世纪 40 年代,中国因签订《南京条约》,协定关税,导致关税自主权遭到严重破坏,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本国工、农、商业生产的作用,A 项正确。《北京条约》签订于 1860 年,B 项排除;《马关条约》签订于 1895 年,C 项排除;《辛丑条约》签订于 1901 年,D 项排除。
  17.答案:C
  解析:林则徐认为禁止鸦片贸易是保护民众、维护国家尊严的正确措施,个人受惩罚事小,国家的独立和尊严事大,体现了维护国家独立和尊严的意识,C 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学术思想交流,A 项排除;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根源并非禁烟,B 项排除;当时中国社会是被迫转型,D 项排除。
  18.答案:B
  解析:根据 “农民战争”“纵横十数年”“近代中国” 等信息可判断该事件为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引起了清王朝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如汉族地主势力崛起等,B 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打破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但不符合 “改朝换代”,A 项排除;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顽强意志,未试图 “改朝换代”,C 项排除;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统治,未企图 “改朝换代”,D 项排除。
  19.答案:B
  解析: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B 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冲击旧式官僚体制和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A 项排除;戊戌维新运动具有强烈的爱国救亡倾向,而非反帝,C 项排除;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D 项排除。
  20.答案:B
  解析:太平天国起义后,曾国藩、李鸿章先后编练湘军、淮军,成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主力,湘淮系官僚集团逐渐崛起为清政府倚重的重要力量,中央权力下移,B 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湘淮系官僚集团尚未崛起,A 项排除;洋务运动未给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提供契机,C 项排除;中法战争与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的契机无关,D 项排除。
  21.答案:D
  解析:左宗棠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兴办洋务,收复新疆并推动新疆置省,D 项正确。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虽也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但未收复新疆,A、B、C 项排除。
  22.答案:A
  解析:康有为、梁启超借助孔子威望宣传变法,目的是减少变法阻力,A 项正确。他们并非为了融汇中西文化、弘扬传统文化,B、C 项排除;思想解放是影响,而非目的,D 项排除。
  23.答案:A
  解析:1898 年,光绪皇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推动下进行的旨在现代化的改革,涉及多方面,时间短暂约为 103 天,史称 “百日维新”,A 项正确。清末 “新政” 与题干时间不符,B 项排除;辛亥革命与光绪帝变法无关,C 项排除;新文化运动主要涉及思想领域,且与题干时间不符,D 项排除。
  24.答案:A
  解析:戊戌变法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A 项正确。孙中山、黄兴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人物,领导辛亥革命,B 项排除;陈独秀、李大钊是资产阶级激进派人物,领导新文化运动,C 项排除;鲁迅、胡适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代表人物,D 项排除。
  25.答案:C
  解析:19 世纪末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 “扶清灭洋”,C 项正确。“还我河山” 不是义和团运动口号,A 项排除;“自强求富” 是洋务运动口号,B 项排除;“外争主权” 是五四运动口号,D 项排除。
  26.答案:A
  解析:“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 表明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A 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封建制度,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项排除;辛亥革命没有实现救亡图存目标,C 项排除;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D 项排除。
  27.答案:A
  解析:《清帝退位诏书》中 “民军起事,各省响应” 指的是武昌起义,A 项正确。南昌起义发生在 1927 年,B 项排除;保路运动是维护路权的斗争,与清帝退位无关,C 项排除;预备立宪发生在 1906 年,并非军民起事,D 项排除。
  28.答案:C
  解析:《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刊物,“赛先生” 指科学,白话文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C 项正确。二次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武装讨伐袁世凯的运动,A 项排除;护法运动是孙中山领导反对北洋政府抛弃《临时约法》的行动,B 项排除;国民革命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反帝反军阀的革命运动,D 项排除。
  29.答案:C
  解析:1913-1921 年中国棉纺织工业纱锭数量快速增长,反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得益于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实行的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政策,C 项正确。民国建立没有使中国真正实现民主共和,A 项排除;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未加大对中国投资,B 项排除;南京临时政府存在时间短,其政策不足以影响整个时期的民族工业发展,D 项排除。
  30.答案:A
  解析: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推动了中国产业工人急剧增加,A 项正确。清政府此时已灭亡,B 项排除;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 1927 年,C 项排除;美国加紧对中国经济侵略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和工人队伍壮大,D 项排除。
  31.答案:B
  解析: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确定当前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因此 1922 年初到 1923 年中国形成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B 项正确。五四运动爆发于 1919 年,A 项排除;国共合作实现于 1924 年,C 项排除;国民革命军成立于国民革命时期,D 项排除。
  32.答案:A
  解析:1919 年北京学生发动了五四运动,青年节诞生于此,A 项正确。五月一日为国际劳动节,B 项排除;十月一日为国庆节纪念新中国成立,C 项排除;八一建军节为纪念八一南昌起义而设,D 项排除。
  33.答案:D
  解析:瞿秋白强调要保持党的独立性,因为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把革命进行到底,这体现了重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D 项正确。1923 年国共两党统一战线未形成,陈独秀的妥协退让政策尚未出现,A 项排除;1923 年国民革命未开始,B 项排除;主张与国民党进行党外合作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C 项排除。
  34.答案:D
  解析:根据示意图可知这场战争是北伐战争,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D 项正确。1912 年清王朝已结束,A 项排除;中国于 1949 年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B 项排除;北伐战争未真正实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C 项排除。
  35.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国民党领导人赞赏苏俄革命道路,主张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改造国民党,这与 1924 年 1 月孙中山主持召开的国民党一大相关,C 项正确。材料所述与新三民主义有关,而非旧三民主义,A 项排除;革命目标主要是推翻北洋军阀,而非讨袁护国,B 项排除;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相关的是第二次国共合作,D 项排除。
  36.答案:B
  解析:五四精神形成于 1919 年五四运动;红船精神形成于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长征精神形成于 1934 年至 1936 年红军长征;抗战精神形成于 1931 年至 1945 年抗日战争,按形成先后顺序排列为①④②③,B 项正确。
  37.答案:D
  解析: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是在红军长征途中创作的,可直接用于研究红军战略转移,D 项正确。这首诗与国民政府建立、抗日救亡运动、土地革命完成无关,A、B、C 项排除。
  38.答案:B
  解析:1927 年 10 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 项正确。陈独秀已离开党的领导核心位置,且不是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A 项排除;周恩来并非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C 项排除;王明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方面未发挥主要作用,D 项排除。
  39.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中央红军活动区域远离反革命根据地,且很难被歼灭,这说明红军长征有助于保存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D 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政治建军原则,A 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国共双方力量对比,B 项排除;红军长征与促进遵义会议成功召开并无直接因果关系,C 项排除。
  40.答案:C
  解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是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口号,表达了全国人民要求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的强烈愿望,而不是针对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期望,C 项错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推动了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A 项正确;“打倒列强,除军阀” 反映了国民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愿望,B 项正确;“打土豪,分田地” 展示了党领导土地革命的决心和任务,D 项正确。
  材料题答案及解析
  41.
  答案
  (1)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
  作用: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2)涵义: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
  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解析
  (1)机制及作用:根据材料 “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 并结合所学可知,“周人统治的机制” 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二者共同稳定了政治秩序,维护了政治联系。
  (2)涵义及特点:材料二 “伊煅(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是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