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天津市小站第一中学高一第一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天津市小站第一中学高一第一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23 11:10: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50分)
1.(本题2分)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始于
A.夏禹 B.夏启
C.商汤 D.商纣
2.(本题2分)清朝中期疆域辽阔,政府在内地分立18个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此外,在边疆地区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其中伊犁将军管辖的主要地区是()
A.西藏 B.新疆 C.东北 D.台湾
3.(本题2分)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①长安-西安②大都-北京③建康-南京④临安-苏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本题2分)英国一外交大臣在议会上叫嚣:“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英国借此发动战争后,获得特权有()
A.协定关税 B.设厂制造权 C.割占香港 D.内河航运权
5.(本题2分)朱熹是南宋最负盛名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康熙称其“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下列主张与朱熹有关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存天理,灭人欲”
C.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 D.工商皆本
6.(本题2分)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讲到宋元话本产生原因时提到:“因为当时一般士大夫,虽然都讲理学,鄙视小说,而一般人民,是仍要娱乐的。”其意在强调宋元时期()
A.文学平民化的必然性 B.理学已渗入文学领域
C.文学的教化功能衰退 D.理学与平民需求的矛盾
7.(本题2分)自古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史实中能证明这一点的是()
A.唐朝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B.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C.日本学问僧到长安求法 D.唐招提寺是建筑的杰作
8.(本题2分)隋朝时期,通过大运河,南方地区所产橘子被运往北方,北方所产的梨送到南方销售。这说明大运河有利于()
A.经济作物普及B.海外贸易发展C.农业结构优化 D.南北经济交流
9.(本题2分)汉、唐统治者依据现实需要适时调整统治政策,下图是汉朝和唐朝所实行的两种经济政策的示意图,两者都()
A.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B.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C.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D.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方式
10.(本题2分)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下列表述属于西汉时期历史元素的是()
A.诸侯五铢钱独尊儒术《本草纲目》B.刺史察举制均输平准《史记》
C.内阁曲辕犁三教并行《禹贡地域图》D.皇帝两税法大定之治《神农本草经》
11.(本题2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中国)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标志着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地方割据势力被完全铲除 D.创新了地方基层管理模式
12.(本题2分)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13.(本题2分)近来人们常说“晚清大变局”,殊不知晚明也有大变局-它不是中国内部悄悄发生的,而是有世界背景的。这里的“晚明大变局”主要表现在()
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经济重心南移
C.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D.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
14.(本题2分)1840年,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A.虎门销烟 B.鸦片贸易合法化
C.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 D.掠夺劳动力
15.(本题2分)明朝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与明朝官员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这主要说明()
A.该时期中国人积极学习西方科技 B.西方列强开始要求扩大对华贸易
C.西学在中国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播 D.传教士来华主要是为了传播科学
16.(本题2分)西周的用鼎制度是整个礼器制度的核心,不论是祭祀、宴享、丧葬等所有礼仪活动,都要使用以鼎为核心的成套青铜礼器。天子九鼎、诸侯或卿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并有与之配套的其它礼器。西周实行礼制的目的是()
A.提高乐舞水平B.解决分裂隐患 C.维护等级秩序 D.巩固专制统治
17.(本题2分)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伊犁将军管军政和边防,民政根据原有社会组织推行伯克制。而清朝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驻藏大臣管僧俗高级官员任免,稽查财政收支、军队调防、边境防务。上述材料体现了清朝()
A.加强中央集权B.管理因地制宜C.加强皇权专制 D.外交政策自由灵活
18.(本题2分)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写道:“则哥伦布以后,有无数之哥伦布,继达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伽马。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岂是郑君之罪也!”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是()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C.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19.(本题2分)下图出自《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制度,这种制度确立的意义是()
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有利于全国各地经济交流
C.官僚政治由此取代贵族政治 D.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20.(本题2分)下图所示为对元朝某机构的描述。该机构是()
·为四大中央政府机构之一 ·掌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 ·其职能相当于行省机构,故在吐蕃地区 ·不另设行省
A.中书省 B.澎湖巡检司 C.宣政院 D.宣慰司
21.(本题2分)下面材料是史书记载的时人对于王安石变法的看法,该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A.引起了社会的骚动不安 B.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C.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D.导致了北宋的迅速灭亡
22.(本题2分)明清时期,朝廷为标榜“文治”,一再组织学者编纂总结性的大型典籍。明朝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全书近2.3万卷,分装为1.1万余册;清朝则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取得以上成就主要得益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中央集权的保障 D.主流思想的统一
23.(本题2分)万历怠政,是指明神宗当政期间的怠政现象。一般认为开始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秋末冬初,长达28年之久。有学者认为,明朝内阁作用巨大,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皇帝的惰性。由此可以推知,明朝()
A.内阁作为决策机构,保证了中央行政顺利进行
B.内阁位高权重,皇帝的最高权力日趋衰落下去
C.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发挥了重要辅政功能
D.明朝的中央权力结构异化,杂乱无章混乱无序
24.(本题2分)《续修陕西通志稿》载:“自左文襄公(左宗棠)出刊书劝种(棉花),关内渐遍,近为出口大宗。”至光绪初期,棉花已遍及秦川各地,运销于外者日广。鸦片战争后,农民由自产自用的自然经济逐渐转为提供商品棉的自耕农。材料中农民身份的变化表明()
A.近代的中国自然经济在逐渐解体 B.农产品短期内日益商品化
C.棉花出口给清政府带来巨大收益 D.农民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
25.(本题2分)同治年间,清政府在给英国公使阿礼国的节略中明确提出:中外“且亦各有国体及自主之权。如时势可行,及无碍国体政权者,中国原有自主变通之法;其窒碍难行者,无论不能勉强。”据此可知,当时的清政府()
A.民族意识和主权意识增强 B.放弃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C.强调改革政治制度的意图 D.反对与列强协商解决问题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题(共50分)
26.(本题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
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于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
隆庆开放海禁之后,大批中国商品以东南亚为跳板流入欧洲和美洲......与海外贸易的发展相联系,白银货币化成为明朝后期到清朝引人瞩目的现象。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导致信用下降,......明朝中期,朝廷被迫弛用银之禁,而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恰好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白银作为货币,具有不变质、易分割、价值高等优点,其货币化本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清初,厉行海禁,严禁民间船只私自出海。康熙平定台湾后,于二十四年解除海禁,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地为对外通商口岸。但到乾隆二十二年,又将通商口岸缩减至广州一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朝中外交往活动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2)材料二反映清前期对外政策出现怎样的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27.(本题32分)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这是民族之殇,也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民主意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两次鸦片战争被迫开放口岸示意图》
材料三“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
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
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1)材料一中被称为“界碑”的战争后签订的条约是什么?“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是什么?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开放的口岸是哪五个?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开放的口岸相比有什么不同?
(3)材料三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侵华战争之后?倭人割占台湾是哪一不平等条约的规定?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这场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答案及简析:
  第 I 卷(选择题)
  1.答案:B
  简析:夏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从而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B 项正确。
  2.答案:B
  简析:清朝时期,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对新疆进行管理,B 项正确。
  3.答案:A
  简析:临安古代是杭州,④错误,①②③对应正确,A 项正确。
  4.答案:A
  简析:英国以中国禁烟运动损害其利益为由发动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获取协定关税的特权,A 项正确。
  5.答案:B
  简析:朱熹是南宋时期的理学家,其主张 “存天理,灭人欲”,B 项正确。
  6.答案:A
  简析:鲁迅强调宋元话本是适应平民娱乐需求而产生的,体现了文学平民化的必然性,A 项正确。
  7.答案:A
  简析:唐朝玄奘西行天竺取经,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体现印度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A 项正确。
  8.答案:D
  简析:大运河沟通南北,便利了南方和北方的经济交流,D 项正确。
  9.答案:C
  简析:汉朝的盐铁官营和唐朝中期的两税法都促进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C 项正确。
  10.答案:B
  简析:汉武帝时期设刺史,实行察举制和均输平准措施,西汉时期成书的《史记》,B 项正确。
  11.答案:A
  简析:该制度为秦朝的郡县制,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A 项正确。
  12.答案:B
  简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不再称呼对方为 “戎”,体现了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B 项正确。
  13.答案:D
  简析:晚明时期,新航路开辟后,中西方贸易加强,大量白银流入中国,D 项正确。
  14.答案:C
  简析: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C 项正确。
  15.答案:C
  简析: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些西学知识随着传教士进入中国,并且在中国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播,C 项正确。
  16.答案:C
  简析:西周实行礼制主要是维护等级秩序,C 项正确。
  17.答案:B
  简析:清朝在新疆和西藏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体现了管理因地制宜的特点,B 项正确。
  18.答案:C
  简析:造成东西方航海活动差异的根源是支撑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C 项正确。
  19.答案:D
  简析:这种行政区划制度是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D 项正确。
  20.答案:C
  简析:该机构为管理西藏及全国佛教事务的机构,即宣政院,C 项正确。
  21.答案:A
  简析:材料反映王安石变法急功近利,扰乱百姓,引起了社会的骚动不安,A 项正确。
  22.答案:C
  简析:明清政府利用政府力量广泛征求古籍、组织学者编修大型典籍,体现中央集权的保障,C 项正确。
  23.答案:C
  简析: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虽然明神宗出现怠政现象,但是内阁发挥了辅政作用,C 项正确。
  24.答案:A
  简析:材料体现的是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说明近代的中国自然经济在逐渐解体,A 项正确。
  25.答案:A
  简析:清政府通过国际法对照不平等条约,认识到国家主权遭受到严重侵害,并开始萌生出近代国家主权意识,A 项正确。
  第 II 卷(非选择题)
  26.
  (1)答案:高产粮食作物的引种,缓解了人口增长带来的人地矛盾;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丰富了农产品的结构,提高了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中外贸易导致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政府改变货币管理政策,白银逐渐成为社会普遍流通的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简析:根据材料 “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经济作物也大致于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白银货币化成为明朝后期到清朝引人瞩目的现象…… 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等内容概括得出。
  (2)答案:变化:清朝政府从实行海禁政策到开放四处口岸,再到只允许开放广州 “独口通商”。影响:妨碍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简析:根据材料 “清初,厉行海禁”“康熙平定台湾后,于二十四年解除海禁,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地为对外通商口岸”“乾隆二十二年,又将通商口岸缩减至广州一处” 总结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妨碍经济交流、导致中国落后等方面分析影响。
  27.
  (1)答案:条约:《南京条约》。“胜利”: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胜利)。
  简析:根据材料 “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可知该战争是鸦片战争,其签订的条约是《南京条约》,“胜利” 的含义即从社会制度和文明类型角度理解为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胜利。
  (2)答案: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不同:数量上更多;地理上扩展至整个东部沿海,深入内地。
  简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开放的口岸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对比两次鸦片战争开放口岸,从数量和地理分布角度分析不同。
  (3)答案: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简析:根据材料 “倭人竟割台湾去” 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从材料 “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 等及所学知识概括战争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