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一第一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一第一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9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23 11:1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一第一学期12月联考
历史试题
2024.1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良渚城址和“郊区”共同构成城乡结合的都邑。古城周边修建了规模庞大的水利设施,包括阻挡山洪的土筑水坝和引水渠道,水利调节面积达100平方千米以上,整个古城系统土石方工程总量1005万立方米。这主要得益于当时(  )
A.早期国家治理体系 B.各地文明的交流互鉴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铁制农耕工具的使用
2.春秋时期,诸侯国经过内部的权力斗争,建成新的行政体系。各国新扩张的土地,不再全部分给大夫和勋臣,而是设立县、郡、里等行政机构管理。这表明当时(  )
A.官员任命制替代了世官制 B.各国全面推行郡县制
C.按地域管理居民趋势加强 D.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
3.战国后期,荀子到秦国访问,“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据此可知,促进秦国崛起的因素有(  )
A.社会改革彻底 B.重视法制建设 C.行政效率提高 D.吏治较为清明
4.《后汉书》记载:“(樊氏)为乡里著姓。(樊)重,字君云,世善农稼,好货殖。……,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勠力,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这说明,东汉豪强的田庄(  )
A.控制了大量依附农民 B.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C.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D.形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5.南朝皇帝多重用寒人执掌机要。刘宋时期,农家出身、目不识丁的沈庆之官至侍中,小贩出身的戴法兴在孝武帝时任南台侍御史兼中书通事舍人,齐武帝以出身寒微的纪僧真为中书舍人。这反映了(  )
A.士庶界限淡化 B.皇权得以加强 C.科举取士萌芽 D.士族养尊处优
6.下图是唐人墓中的壁画——胡人牵驼图,其艺术原型是善于经商的中亚栗特人。壁画可用来说明唐朝(  )
A.疆域不断扩大 B.中外使节往来 C.文化兼容并包 D.国内民族融合
7.隋朝规定,农民、奴婢、耕牛的授田皆依北齐制度,即一夫受露田80亩,妇人40亩……。唐高祖下令继续推行均田制,一般妇女、部曲、奴婢、耕牛不再列入授田范围。这表明唐朝(  )
A.一般妇女地位下降 B.耕地面积减少
C.农民受田严重不足 D.简化税收名目
8.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说:“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他旨在强调(  )
A.精耕细作 B.勤俭节约 C.以农为本 D.多种经营
9.宋太祖改革了以科举制度为主的选官制度,废除公荐制度,规定官员子弟要参加复试,强调在省试后增加殿试,中举者成为天子门生。他还扩充军队,严格训练,严肃军纪,增强军队战力。材料说明(  )
A.北宋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B.宋太祖实行文武并重
C.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D.宋初以文臣节制武将
10.916年,耶律阿保机登基称帝。他建立孔庙,命皇太子于春秋释奠(古代学校陈设酒食祭奠先圣先师的典礼);仿照汉制营建都城;借用汉字偏旁,创造文字;制定法律;改革官制,加强君主专制。从材料可以看出(  )
A.契丹国与北宋形成对峙 B.契丹族改变游牧生活方式
C.辽与北宋长期维持和平 D.契丹族对汉文化高度认同
11.表1元朝中期吏部统计内外诸官员数表
类别 总数(员) 蒙古、色目(员) 汉人、南人(员)
朝官(中央政府官员) 2089 938 1151
京官(京都地方的官员) 506 155 351
外任官(京都以外的地方官员) 19895 5689 14236
据表1可知(  )
A.蒙古人、色目人与汉族融合 B.元朝取消民族歧视政策
C.元代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元廷发挥汉族地主作用
12.明代《大明律》共30卷,其中,吏律规定,大臣私自选授官吏者斩,交结朋党者斩,凡擅离职守、违弃制书、误犯御名庙讳、遇事应奏不奏等,或笞或杖或罢免,甚至斩首。可见,《大明律》(  )
A.加强对各级官员的考核 B.严密监视官民的言论
C.维护君主的尊严和权力 D.防止宗藩的谋权篡位
13.清朝在边疆地区对各民族实行多种形式的行政管理制度,力求不改变边疆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改变边疆民族各部的宗教信仰习惯,不改变边疆民族的服饰及生活习惯。这体现了清朝在边疆治理上(  )
A.因俗而治 B.首崇满洲 C.分而治之 D.满汉一体
14.清中期,存理灭欲的束缚逐渐引起人们的不满,知识阶层批判理学的呼声逐渐高涨。戴震反对理欲对立,强调理与人情、人欲密不可分。在此基础上,他主张建立一个达情遂欲的社会。产生上述思想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专制的衰落 B.社会局势的动荡
C.伦理观念的变革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5.1840年以后,来到上海贸易的西方商船持续增加。1844年,广州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为87.4%,上海为12.6%。1852年,两地基本持平。1853年,上海贸易所占的份额迅速上升到62.1%,广州则剧降至37.9%。这表明外国人(  )
A.鸦片走私日益猖獗 B.经营重点转向上海
C.在广州的贸易受阻 D.对华贸易停滞不前
16.在中法战争中,驻守台湾以及广西、云南前线的各路清军,大多是洋务运动开展后重新编练的部队,也都在战争期间得到来自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等兵工厂的武器供应。这说明洋务运动(  )
A.不可能使中国实现自强 B.军工产品质量低劣
C.对国防建设有积极作用 D.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传播宗教,而且是为殖民者收集中国内地情报,为其侵略扩张政策服务。教士们的活动受到殖民者的操纵控制,其活动经费则由殖民者资助。利玛窦也不例外。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并介绍西方科技知识,也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资政新篇》从“因时制宜,审势而行”的原则出发,根据太平天国的实情和当时世界的潮流,提出了一系列革新主张。政治方面,强调中央集权和上下沟通,设置独立的新闻官(监察官)、新闻篇(报纸)、暗柜(检举箱)等;经济方面,提倡学习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和先进技术,全面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业,开办工厂,开发矿藏,创设银行、邮政、保险各业等;文化和社会改革方面,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慈善事业,禁止溺婴、喝酒和吸食鸦片等;外交方面,提倡中外自由通商和开展文化交流,戒除虚骄自大、口角取胜的做法,但不准外人干涉内政,“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洪秀全大体上肯定和赞同《资政新篇》。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于1867年设立翻译馆,随即开始翻译西书。其方式是,由英国人伟烈亚力、美国人傅兰雅和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委员徐寿、华蘅芳、徐建寅合作试译;前二位口译,后三位笔述。1869年10月,上海广方言馆迁入翻译馆后,有些教习和学生也投入译书行列,使翻译工作进入高潮阶段。至1880年,共计出版98种235册,尚有译成未刊之书45种124册;到1899年增至126种。其中,以工程技术类和军事类为多。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第二版)·上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前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的主要活动,分析其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对欧洲社会的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出路的探索,分析洪秀全大体上肯定和赞同《资政新篇》的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洋务运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翻译西书的主要目的和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冬,王安石奉命改任三司度支判官。次年春,他上万言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思想。他指出,法度必须改革以求其能“合于当世之变”。变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人才。他主张废除以文辞和记诵取士的科举制度,官吏应从“乡党”(基层)选拔。他认为当时财政困难的症结,不在于官吏之多和俸禄之厚,而在于“理财未得其道”。理财应从增加社会财富入手,“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他又说,理财以农事为急,要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疾苦,就要抑兼并,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关于变法的主张。(6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9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以科学缜密的历史思维和宏阔深邃的世界眼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机理和重要元素中,全面系统深刻揭示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是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总结,科学揭示了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深刻阐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所在、精神命脉所系、价值追求所向。
——《文明中国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考古学阐释》
选取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中的一个突出特性,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2025学年度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一第一学期12月联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D B B C A C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A D B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答案】
(1)活动:传播宗教;收集情报;介绍西方科技知识(与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帮助清廷绘制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4分。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4分。)
作用:向欧洲传播了中国文化,在欧洲掀起了“中国热”,促进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3分。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3分。)
(2)探索: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进行一些相应的改革;在对外交往中,强调独立自主。(4分。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4分。)
原因:《天朝田亩制度》无法实施;《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有反封建的一致性;重新振兴太平天国的需要;洪秀全认为《资政新篇》是一种新的尝试;洪秀全的思想能与时俱进。(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6分。)
(3)特点:学习西方的器物;以工矿业和军工建设为主。(4分。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4分。)
目的和影响: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2分。)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2分。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2分。)
18.【答案】
(1)要顺应形势的变化进行制度改革;培养人才是改革的前提条件;改革选官制度,从基层选拔官员;通过发展经济,尤其是农业,充裕国家财政;限制官僚、地主势力的发展。(9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9分。)
(2)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新法本身的弊端(用人不当,危害百姓,操之过急等);宋神宗的动摇和去世。(6分。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6分。)
19.【答案】
示例(仅供参考)
论题:汉字的演变体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连续性。(2分)
论述:汉字是世界范围内唯一延续至今且仍在使用的自源文字系统。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诸多遗址中,通过考古,已频繁发现契刻、绘制的符号。到商代,甲骨文已经呈现出十分系统、成熟的面貌。此后,汉字由甲骨文到金文,由金文到小篆,由小篆到隶书,由隶书到楷书,由繁体楷书到简体楷书,发展过程清晰、完整。了解这一陆续发展过程和规律,也就掌握了认识甲骨文、金文的钥匙。而且,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字的构造总是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共同原则,今天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原则辨识古代文字。(7分)
结论:汉字是中华文明极为重要文化基因和文化标志,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