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新课标全国命题趋势卷(含答案)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新课标全国命题趋势卷(含答案)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3 13:3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新课标全国命题趋势卷
——真实任务情境卷
  班级举办“追光·寻闪光人物·品志趣精神”主题活动,希望同学们在此活动中梳理探究,获得成长!
“光”是一个含义丰富、用法多样的汉字,在历史和文化的演变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和用法。这一站,我们邀请你参与追光文学会,一起走近光。
1.认识光。(4分)
(1)补充一个含有光的成语。(1分)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1分)
(3)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分)
(4)根据“光”的甲骨文字形,描述其像什么。(1分)
2.吟诵经典时,我们能感受到万般情思,探寻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之光。(11分)
(1)请完成①—⑤的诗文填空及情感内容。(7分)
技法 诗文 情感
借助联想、想象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朱自清《春》) 向往美好
借助意象 深林人不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思念家乡
借助修辞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思亲怀人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对春的留恋
(2)仿照示例,完成诗歌创作。(4分)
如果你要写光,就不能只写光。要写太阳越过地平线,给世间带来新衣裳。要写熙熙攘攘的人群,向东方遥望。 如果你要写光,就不能只写光。要写浮动的灰尘,摇曳着午后的时光。要写窗明几净的教室,托举着未来的太阳。 如果你要写光,就不能只写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站 追光故事会
3.班级准备开展“追光故事会”,为了讲好故事,请你完成以下任务。(3分)
【故事分享】 2024年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81名个人和50个团队接受党和国家在工程领域的最高规格褒奖,山西大学程芳琴教授获得“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造福于民的技术才是好技术。”成长于煤炭大省的程芳琴教授带领团队攻关20余年,系列成果大幅提升煤矸石利用率,让清洁取暖走入千家万户。璀璨的灯光,映照卓越工程师为国奋斗的光辉群像;闪耀的奖章,见证大国重器创新争先的时代篇章。
小组成员计划设计板报,分享“奋晋”故事。请你根据上面材料,参照示例,写一段话点赞程芳琴教授,不少于80字。
示例:他,一位具有中国农民朴实气质的人,一位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科学家。升腾在空中的蘑菇云,是他多少个不眠之夜的成果。他开拓了中华民族的核武器事业,让中华民族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危机。他是邓稼先,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第三站 追光阅读分享会
【活动一:名著·忆经典形象】
4.学校公众号为《骆驼祥子》做了一期推送内容,请你回复精选的网友留言。(6分)
有书共读|《骆驼祥子》
壹·一个车夫的故事 本书讲述了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他最大的梦想是能够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但他的生活却处处遇到困境。在经历了三起三落后,他最终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自暴自弃,堕落沉沦。故事结局令人唏嘘。
贰·小人物的爱恨悲欢 我们跟随作者笔下的人物,历经了一场场心理上的挣扎。祥子是在底层挣扎的人海中的一朵“小浪花”,书中还有很多跟他相似的“浪花”。
叁·他活生生地死了 “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祥子的挣扎并没有带来改变,他已经死了,活生生地死了!
留言:
网友:祥子为什么失去了卖骆驼的钱?
回复:(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友:“祥子是在底层挣扎的人海中的一朵‘小浪花’,书中还有很多跟他相似的‘浪花’。”我非常赞同这句话,我觉得书中的小福子也是这样的人,对吗?
回复:你理解得很对,因为小福子她(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友:为什么说祥子“活生生地死了”,能帮我解释一下吗?
回复:可以这样理解:(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古文·体会先贤形象】
追逐光亮,我们可以从先贤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 衡①好学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③家见《书》④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⑤诸义而后发。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卒后,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选自《元史》,有删改)
【注释】①衡:许衡,金末元初理学家。②凡:总共。③日者:古时占候卜筮的人。④《书》:《尚书》,儒家经典之一。⑤揆:度量,测度。
5.参考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句中的加点词。(4分)
文言语句 方法 解释
蒙辞以军中多务 参考成语法:义不容辞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取科第耳 课内迁移法: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尝暑中过河阳 课内迁移法: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问之 查字典法:①或者;②有的,有人;③又;④迷惑 (4)________(填序号)
6.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尝 从 日 者 家 见 《书》 疏 义 因 请 寓 宿 手 抄 归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8.阅读文言文时,品味语气词是发现文章奥秘的一把金钥匙。请参照示例,分析“如斯而已乎”这句话中加点语气词在句中的表达效果。(3分)
示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分析:“邪”同“耶”,表反问语气,译为“吗”。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讲授的学官吗?”表现出孙权对吕蒙推辞、不爱读书的不悦和责备,又体现了孙权对吕蒙寄予厚望的恳切之意。
9.许衡死后,四方学士皆聚哭。他具有哪些可贵品质令世人敬重?请结合【乙】文谈一谈。(3分)
【活动三:散文·寻名人事迹】
班级文学社开展“寻名人事迹,写出人物特点”活动,请你阅读以下散文名篇,完成任务。
闻一多先生上课
汪曾祺
①闻先生性格刚强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短暂停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的“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他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②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市待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书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书斋名叫“犹贤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簃”,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 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③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④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⑤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打开笔记,开讲:【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纸是特制的毛边纸。字是正楷,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考验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也许还可加上几句:“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⑥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乙】他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⑦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世上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的诗。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语,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届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
⑧我颇具歪才,善能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届的同学代笔写了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得还好!”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的要求: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选自《人间草木》,有改动)
【梳理】 【探究】
10.请你帮助小语同学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补全导图。(4分) 11.文中画线的甲、乙句是小语标注的两处人物描写,请你任选一处,分析其妙处。(3分) 12.除了对闻一多先生的直接描写外,文章还提到了其他教授的评价、学生的听课行为等,请你任选一处分析其作用。(3分)
链接材料 13.小语认为在这篇文章中,汪曾祺先生不仅写了闻一多先生“一个人”的精神,还写了“一群人”的精神。请你阅读链接材料,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5分)
  1938年4月4日,西南联合大学组建于云南昆明。在中国教育史上,“西南联大”就像一座丰碑,这不仅是因为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最伤痛的记忆与最顽强的意志,更是因为其本身的教育思想与遗产,至今仍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
【实践】
14.回顾以上梳理探究内容,相信你对如何“写出人物特点”一定有所收获。请你为小语的作文片段提出建议,并作具体修改。(5分) 400米接力赛,运动员们都焦急地等待着上一棒的选手。小滨神情严肃,奋力奔跑,一心要拿到第一名。小江看着小滨越来越近,做好了接棒准备。小滨果然不负众望,以极快的速度跑到小江身旁。小江一把接过接力棒,迅速冲出,在同学们的呼喊声中努力向终点奔去。
第四站 追光写作交流会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40分)
我们仰慕古圣先贤,追寻他们的济世情怀;我们崇拜英雄伟人,追寻他们的成长历程;我们感恩父母师友,追寻他们的感人事迹;我们欣赏来往过客,追寻他们的美好瞬间……生活中,许多人的优秀品质影响着我们。请你讲述“追光”的故事,表达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
请以《追寻那一抹光》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语言通顺;(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3)不得抄袭试卷中的材料及他人作品;(4)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答案
1. (1)示例:光阴似箭 (2)亘 (3)A (4)跪着的人举着火
2. (1)①明月来相照 ②惬意淡泊
③谁家玉笛暗飞声 ④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⑤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或: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2)示例:要写闪烁火光的壁炉 驱散着四周的寒凉
要写舒适温馨的客厅 承载着亲密无间的交往
3. 示例:她,一位来自煤炭大省的杰出女工程师,一位不畏艰难、矢志不渝的科研者。煤矸石利用率的大幅提升,是她二十余年攻关与探索的结晶。她为祖国的环保事业贡献了智慧与力量,让清洁取暖走入了千家万户。她是程芳琴,是新时代工程师的楷模!
4. (1)祥子辛苦攒的钱被孙侦探敲诈去了。
(2)示例:善良、悲惨。她为了养活两个弟弟和酗酒成性的父亲,被迫卖身,苦苦挣扎,最终不堪屈辱,上吊自杀。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她渴望爱与美好的生活,奈何抗争不过命运。
(3)示例:祥子曾经有理想,他淳朴善良、吃苦耐劳、自尊要强,但自身性格缺陷和残酷的社会使他抛弃了原本的自己,打架、抽烟、酗酒,借钱不还,甚至骗钱、讹钱,变得自私懒惰,贪图享受,偷奸耍赖,行尸走肉般地活着。一个失掉人生信仰的人,虽然活着,但与死又有何异?
5. (1)推托 (2)罢了 (3)曾经 (4)②
6. 尝从日者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
7. (1)士别三日,就要另外拭目相看,长兄你明白事理怎么这么晚呢!
(2)这个孩子聪明非凡,将来有一天肯定有远远超出常人的地方,我不能当他的老师了。
8. “乎”,常用在文言文的句子末尾,表疑问语气,译为“吗”。许衡说:“像这样就够了吗?”表现了许衡认为读书并不应仅为了科举考试,而应有更远大的志向。
9. 许衡认为读书并非仅为科举取士,他常探究、询问书中文章的旨意,可见他胸怀大志、聪颖不凡;稍稍长大后,因家里贫困,便借书手抄,白天诵读,夜里深思,身体力行,可见他热爱学习,勤学不辍;酷暑天外出,别人纷纷摘路旁之梨解渴,独许衡不摘,梨树无主,心却有之,他自律的品行令人称颂、敬重。
【乙参考译文】许衡字仲平,是怀州河内人,世世代代是农民。(他)自幼就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入学,老师教授学生辨析章节和句读,(许衡)问他的老师说:“读书是为了什么?”老师说:“为了科举考试中第罢了!”(许衡)说:“像这样就够了吗?”老师大为惊奇。每次教他读书,他都要问书中文章的旨意。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聪明非凡,将来有一天肯定有远远超出常人的地方,我不能当他的老师了。”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许衡)稍微长大之后,嗜好读书如饥似渴,可当时遭遇战乱,且家里贫穷没有藏书。他曾在一个算命先生家里见到一本阐释《尚书》的书,于是请求借宿,亲手抄完才回家。他曾在一个算命先生家里见到一本阐释《尚书》的书,于是请求借宿,亲手抄完才回家。当时正处在战乱时期,许衡晚上思考白天诵读,亲身体验且努力践行,言谈举止一定要测度书中的大义然后才实行。
(许衡)曾经在酷暑时经过河阳,非常口渴,路旁有梨树,很多人都争着摘树上的梨子来吃,只有许衡一个人端正地坐在梨树下,神态自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子吃),(许衡)说:“不是自己的梨子却摘取它,是不行的。”那人说:“世道混乱,这棵梨树是没有主人的。”(许衡)说:“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许衡)去世后,四面八方的学子听到他去世的消息,都聚集在一起痛哭,也有从几千里外赶来的人,在墓前拜祭痛哭。
10. ①专心治学(1分) ②抗战期间蓄须明志(1分)
③夸赞读书报告(1分) 
④示例:“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等均可。(1分)
11. 示例一:【甲】处运用了语言描写,(1分)体现闻先生对于楚辞的喜爱和文学功底的深厚,刻画出他教学独到的形象。(2分)
示例二:【乙】处运用了动作描写,(1分)通过闻先生画出画像、将其钉于黑板、口讲指画一系列动作,生动刻画出他教学的有声有色、引人入胜,(1分)也彰显出他的文学功底和绘画功底都极为深厚。(1分)
12. 示例一:运用侧面描写,可以揭示和凸显人物精神品质。(1分)文章提到了当时有教授戏称他为“何妨一下楼主人”,侧面衬托出闻一多先生的治学严谨、钻研投入。(2分)
示例二:运用侧面描写,可以揭示和凸显人物精神品质。(1分)写闻先生的课“叫座”,受各学院学生欢迎,从侧面衬托出闻先生教学独到、学识渊博。(2分)
13. 文章不仅在写闻一多先生“一个人”,也是在写西南联大的“一群人”。(2分)
①西南联大承载着赤忱爱国的民族精神。在国家危亡时刻,以闻一多为代表的师生组建步行团,万里长征,勇于担当、热忱爱国,他们的精神构成救亡图存的强大力量。(1分)②西南联大大师云集,闻一多、朱自清、魏建功等学者具有潜心治学的精神。他们为学子奉上了凝聚自己心血的精彩课程,营造了浓郁的学术氛围。(1分)③西南联大教学风气自由,拥有包容开放的精神。许多教授对学生的考查崇尚创新和思考,给学生们带来了宝贵的知识财富和自由的思想精华。(1分)
14. 示例:抓住典型细节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1分)在写小江准备接棒时可以加入细节描写,如“目光如同锐利的尖刀盯着接力棒,一边伸出手准备接棒,一边向前小跑”;(2分)也可为小滨的奔跑增添细节,如“他超越所有对手,双腿迅速摆动,昂着头,眼神坚定,高高举起接力棒,第一个来到小江身边”。(2分)
15.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