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12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5小题)
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和“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与这两幅楹联有关的近代民族英雄是( )
A.戚继光 B.林则徐 C.李鸿章 D.邓世昌
2.2023年暑假,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热出圈。短剧结尾,回到祖国的小玉壶为流失海外的文物带回了一封封“家书”。这些流失的文物见证了( )
A.香港岛被割让给英国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日军旅顺屠城的残暴 D.八国联军攻占紫禁城
3.根据嘉定县的相关记载,鸦片战争前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鸦片战争后洋布盛行,“计其(土布)所赢,仅得往日之半”。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中国的自然经济遭到了破坏 B.西方的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
C.列强攫取了在华设厂的特权 D.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4.历史学家范文澜说:“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的( )
A.背景 B.性质 C.影响 D.失败原因
5.随着洋务运动的推进,洋务派逐步认识到国家“必先求富而后能强”。下列属于洋务派将这一认识付诸实践的是( )
A.安庆内军械所 B.汉阳铁厂 C.江南制造总局 D.福州船政局
6.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形势严峻。面对外来入侵,清政府任命钦差大臣,率领装备了新式武器和进行了新式训练的清军,成功收复新疆。这位钦差大臣是( )
A.曾国藩 B.张之洞 C.左宗棠 D.关天培
7.1881年,清政府为了运输开平煤矿的煤炭,建成唐胥铁路,后来铁路两端不断延伸,到1894年扩建成为天津至山海关铁路,弥补了北方多条水系互相平行、无法联通的缺憾。这说明( )
A.近代军事工业开始出现 B.洋务运动推动了交通运输的近代化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8.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旗昌、英国太古等轮船公司与轮船招商局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终旗昌公司破产,而太古等公司不得不与招商局共同议定各条航线上的统一价格。这反映了洋务企业( )
A.部分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B.是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完全无力与外国企业相抗衡
9.史料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可直接作为研究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下列资料可以作为研究甲午中日战争第一手史料的是( )
A.《马关条约》原件 B.历史学家的著作《甲午战争史》
C.电影《甲午大海战》 D.央视纪录片《甲午》
10.“甲午之役大败于日,朝野上下始憬然悔悟……除旧习断不足以转危为安,于是京师创设大学堂。而各省亦接颈而起,若武备,若自强,若农务,皆独树一帜研究有用之学。”材料说明甲午战争的失败( )
A.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B.解决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C.刺激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D.增强了清政府的军事实力
11.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提到,“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而且,新的帝国主义危机产生了瓜分中国的危险。此时,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这段话主要表述了( )
A.洋务运动的进步性 B.戊戌变法的背景
C.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2.1900年,一名英国上校在日记中写道:“他们在训练上所缺少的东西,却由他们的勇猛来补足了。他们在优势的敌人面前表现出来的勇敢,不断地使我们相信,中国人……很少怯懦,更多的却是爱国心和信念。”该日记描述的是( )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太平军与洋枪队激战
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3.某同学搜集到了图片《轮船招商局》、影像《甲午风云》、史学论著《戊戌思潮纵横论》和绘画《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
A.洋务派的自强与求富 B.日本对中国蓄意侵略
C.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 D.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
14.安庆起义失败,秋瑾被捕后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绝命诗,从容就义;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林觉民写下“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的豪迈话语,慷慨赴死。这反映了( )
A.革命志士的爱国精神 B.革命形势燎原全国
C.民主观念已深入人心 D.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15.小明存有一枚中华民国26年发行的银元,这枚银元发行于公元( )
A.1926年 B.1927年 C.1937年 D.1938年
16.据下表革命党对不同势力的态度可知,辛亥革命( )
不同势力 清朝皇室 北洋军阀 列强
革命党态度 允许继续居住在紫禁城中,并拨款供养 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承认以往清朝所签不平等条约
A.具有妥协性和局限性 B.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平衡了各阶级的利益
17.《母亲》是作家丁玲写的一部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文中描写“母亲”在革命友人的帮助和鼓励下,忍痛放足,成为一名独立自强的新女性,实现了从“臣民”到“国民”的转型。从中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意义是( )
A.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B.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人们的生活习惯完全改变 D.促进了民众思想的解放
18.下表反映的是1914-1919年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A.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 B.君主专制阻碍生产发展
C.军阀割据带来深重灾难 D.复辟帝制破坏民主共和
19.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言:“循斯现象,于人身则必死,于社会则必亡,欲救此病……是在一二敏于自觉、勇于奋斗之青年,发挥人间固有之智能,抉择人间种种之思想……。”这段话中“种种之思想”在新文化运动中表现为( )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实业救国 D.民主科学
20.歌声中凝聚着历史。歌曲《红船向未来》唱道:“一艘红船哎,南湖浪里来。经风雨历险滩,奋勇向前开。”歌词反映的历史是(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中共成立 D.北伐战争
21.在复习课上,老师梳理出中国近代史上提出的部分口号(如下图),其共同出发点是( )
A.实现现代化 B.反帝反封建 C.推翻清政府 D.团结各阶级
22.1920年,毛泽东在湖南创办了一个文化书社,最热卖的有《马克思<资本论>入门》《新俄国之研究》等中文书刊,以及《新青年》《新生活》和《劳动界》等杂志。这一现象表明( )
A.全国各地工人运动高涨 B.新文化新思想得到传播
C.早期党组织在湖南成立 D.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巨大
23.北伐军每到一地,便和当地中国共产党组织配合,派出政工人员,组织工会、商会、学联等群众团体,留下部分人员参加地方工作,指导民众运动。这说明北伐战争( )
A.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B.结束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C.缓和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D.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24.这次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使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军队日益成为一支精干而富有战斗力的力量。“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八七会议 D.古田会议
25.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人在远离国民党反动派政治中心的偏僻地区,立住了脚,找到了自己赖以生存、发展、壮大的土壤。“立住了脚”是指( )
A.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会师
C.创建中国工农红军 D.进行战略转移
二、辨析改错
26.历史文献往往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推动着社会进步。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洪仁玕写成《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主张。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主”三大主义。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912年,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约法》,它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图文物是五四运动时期发行的爱国纪念章,铜质,直径2.3厘米,纪念章上的口号点明这次运动的宗旨,发人深省,催人奋发。这次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材料二
如图文物是朱德使用过的驳壳枪,现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这件革命文物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成为人民军队此后峥嵘岁月的起点。这把枪的主人,在革命困境中展现出磐石般的坚定意志,他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编著《红色印记:百件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的原因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起义”的名称及背景。
(3)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一件文物,为其拟写一句宣传语。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五四知识界对西方的幻灭,伴随着亲苏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
——据徐国琦《中国与大战》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人的国家模式认同有何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这次秋收起义虽然受了挫折,但算不了什么!我们的武装斗争刚刚开始,万事开头难,干革命就不要怕困难。我们有千千万万的工人和农民群众的支持,只要我们团结一致,继续勇敢战斗,胜利是一定属于我们的。我们现在力量很小……大城市现在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我们要到敌人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去,发动农民群众,实行土地革命。
——摘编自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年谱(1893—1949)》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对行动方向做出的决策,结合所学分析其依据。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给你的启示。
四、活动与探究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 1889年,李大钊生于河北省乐亭县。24岁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27岁回国,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发表《青春》一文,号召青年“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30岁时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31岁时领导建立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1922年至1924年受党的委托,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做出重大贡献。1927年不幸被捕,惨遭反动军阀政府杀害。
——摘编自《人民日报》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
(2)从材料中选取5项信息,运用表格或年代尺制作一份简要的李大钊年谱。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李大钊的认识。(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12月月考
历史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5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B A D B C B A A C B C D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B A D C D C B B A D A
二、辨析改错
26.(1)× 把“ 师夷长技以自强”改为“ 师夷长技以制夷”
(2)把“ 天朝田亩制度”改为“资政新篇”
(3)√
(4) × 把“民主”改为“民生”
(5)× 把“中华民国约法”改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
27.(1)原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意义: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①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2)名称:南昌起义。背景: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
(3)示例:驳壳枪:坚定理想信念,传承革命精神。冲破黑暗的驳壳枪一一南昌起义第一“枪”。
28.(1)变化:西方模式到苏俄模式。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等。(答出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2)决策: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依据:秋收起义失败,工农革命军损失严重;城市里敌人力量比较强大。
(3)启示:要从实际出发,确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要正确对待外国经验,将其与本国国情相结合;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
相结合;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
四、活动与探究
29.(1)①历史发展的进程证明要有一个新生的阶级来领导,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②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③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④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⑤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了建党的探索和酝酿。
(2)
(3)认识: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党成立后革命运动的重要领导者。他积极投身挽救民族危亡的时代主题,致力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为之付出了生命。李大钊奋不顾身、英勇战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