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9.4 环境污染的防治 教学设计--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设计】9.4 环境污染的防治 教学设计--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12-23 22:4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化学九下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沪教版)
单元教学主题 学习主题“化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五个学习主题之一“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的核心知识。本单元主要涉及的单元大概念: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关注化学与健康、材料、环境等相关关系;本单元涉及的主要核心概念:(1)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的认识;(2)人体中的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3)化学与材料;(4)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单元 第九单元《化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 授课人 Xxx
单元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题1“化学与人类健康”:主要探讨营养素的类别与作用,如蛋白质、糖类等。介绍化学元素与健康的关联,包括常量及微量元素缺乏或过量的影响。还讲述食品中的有害物质,以及合理膳食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饮食观念。 主题2“能源的综合利用”:这部分主要介绍了能源的分类,包括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重点讲解了化石能源的综合利用,如煤的干馏、石油的分馏等。还阐述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氢能、太阳能等,强调能源综合利用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主题3“新型材料的研制”:此节主要介绍新型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及新型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它们的特性、用途及研制进展,如记忆合金、陶瓷材料、合成纤维等,展现材料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影响。主题4“环境污染的防治”:此节主要介绍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来源与危害,如工业废气、废水及农药化肥等。重点阐述防治污染的方法,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废物处理和利用、发展绿色化学等,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本单元先引入营养素的类别与作用,如蛋白质、糖类等,介绍化学元素与健康的关联。随后介绍化学与药物的相辅相成。引入化学与能源的关系,阐述传统能源的利用及面临的问题,进而引出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接着探讨化学与资源,包括金属资源的获取、保护以及水资源的现状与保护措施。然后讲述化学与环境,分析环境污染的成因和危害,如大气、水、土壤污染等,并介绍相应的防治方法。最后强调人类需通过合理利用化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整个单元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化学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与责任。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关于“可持续发展与化学”的小组讨论和辩论;开展实地调研,观察周边企业的环保措施;举办环保化学实验展示。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展示环境污染案例和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视频;推荐相关科普书籍如《我们共同的未来》;提供在线化学资源网站,让学生查阅最新的可持续发展化学研究成果。本单元教学重点:解化学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掌握能源的分类和新型能源特点。本单元教学难点: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分析化学方法在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中的应用局限,培养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2022新课标要求 (1)认识化学在解决与人类健康等相关的问题中的作用。(2)结合实例,从物质及其变化的视角,理解化学与医药研制及营养健康的关系。(3)知道人类生存与发展会面临来自健康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危机与不确定性挑战。(4)结合实例,从物质及其变化的视角,认识材料的科学利用与新材料的研发,理解化学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5)了解有机高分子材料等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6)知道资源开发、能源利用和材料使用可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树立环保意识。(7)知道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可能会引起与生态环境等相关的问题。
单元学情 九年级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他们通过前面各单元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本单元知识内容,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和已有生活经验方面有所接触。通过学习营养素和一些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或者他们从电视,媒体上所获得的有关保健品方面的知识更有探究欲望,想知道更具体更多的关于营养素方面的知识,学习兴趣较浓。但是学生知识不够系统,不能准确区分一些元素和物质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饮食习惯缺乏科学的认识,这些在教学中都要被重视。对于有机合成材料,学生已有认识来自于生活常识,学生在生活中接触了很多塑料、橡胶和纤维制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本课题内容学习要求虽然不高,但学生学习有一定难度。其原因有两点:一是涉及无机物与有机物的区别,由于学生没有有机物的知识,缺少感性认识,因此难以理解:二是这部分内容的专有名词较多,如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聚合物、热塑性、热固性、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等,学生学习起来显得陌生而枯燥。由于有机合成材料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样品,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以使学生对合成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有一个直接的认识。
单元目标 1.了解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六类营养物质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2.知道常见的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了解某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3.知道有机物的含义,了解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和用途。4.了解有机合成材料的特点用途以及对环境的危害,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达成评价表 探索溶解现象大单元学习评价总表
知识点 评价要点 教师评价
化学与人类健康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能源的综合利用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新型材料的研制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环境污染的防治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单元课时规划
课题 学习目标 主要知识 课时
课题1 化学与人类健康 1.掌握人体所需的各类营养素,如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矿物质等的作用和来源。2.培养用化学思维看待健康问题的能力,理解化学与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建立科学的健康观念。3.了解合成、生产药物与化学的关系。 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药物的获得与合理使用 1课时
课题2 能源的综合利用 能从化学视角认识常见的能源;能认识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能初步形成低碳节能、保护环境的态度,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和绿色发展观。 化石燃料的合理使用、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化学电池的广泛应用 1课时
课题3 新型材料的研制 1.能结合实例,从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视角,认识材料的科学利用与新材料的研发;2.能感受无机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无机材料更新换代、合成材料层出不穷、复合材料异军突起 1课时
课题4环境污染的防治 认识资源开发、能源利用和材料使用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强化环保意识;能感受化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作用;能主动践行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和绿色发展观。 打赢蓝天保卫战、保护和治理水环境、土壤污染源头防控 1课时
课时设计(课题4)
课题 环境污染的防治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沪教版下册第9章第4节的内容,涵盖了各类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方法。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的形成机制,如工业废气排放、污水随意排放等。重点阐述化学原理在防治中的应用,如利用化学反应处理污水。通过实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引导学生从化学角度思考解决环境问题的策略,提升其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2.学习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分析能力。他们对环境问题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不够系统和深入。在学习“环境污染的防治”时,学生对化学知识在解决实际环境问题中的应用充满好奇,有较强的探究欲望。然而,他们可能在理解复杂的化学原理和工艺流程上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实例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将抽象知识与实际现象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核心素养 【化学观念】:学生应认识到化学物质与环境污染的关联,理解防治的重要性。【科学思维】:能分析环境污染的化学原理,运用逻辑推理思考防治策略。【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实验和调研,探究环境污染的成因和防治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环保责任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推动环境污染的有效防治。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环境污染的主要类型及成因,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理解常见的防治方法和原理,了解相关化学知识在防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实际污染问题,并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环保意识。
5.评价量表知识点“实验操作”的评价量表任务列表评价标准(总分35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任务一:引入新课①你见过哪些环境污染?(2分)②你能为环保做些什么?(3分)任务二:打赢蓝天保卫战①大气污染的来源是什么 (5分)②防治空气污染措施有哪些?(5分)任务三:保护和治理水环境①请简述水体污染的来源。(5分)②请简述治理和防止水污染。(5分)任务四:土壤污染源头防控①请简述复土壤污染的来源。(5分)②请简述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5分)6.学习活动设计
任务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问题导入】世界地球日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个专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地球一小时”也称“关灯一小时中国地球1小时宣传活动”,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在2007年向全球发出的一项倡议:呼吁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三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30-21:30期间熄灯一小时。【播放图片】随处可见的环境污染【知识点导入】长期以来,人们在发展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的同时,排放的废气、废液和废渣对空气、水源和土壤造成了污染。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积极治理环境污染,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知识拓展中国环境标志的图形由中心的青山、绿水、太阳及周围的十个环组成。图形的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十个环紧密相连,环环紧扣,表示公众参与,共同保护环境,同时十个环的“环”字与环境的“环”同字,其寓意为“全民联合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观看图片】 以问题导入新课,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
设计意图: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他们主动思考。通过巧妙设置问题,能够创造认知冲突,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任务二:打赢蓝天保卫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教师讲解】空气的质量对于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少量有害物质进入空气中,依靠大自然的自我净化能力,空气仍能保持洁净。随着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的量大大增加,超出了大自然的自净能力,造成了空气污染。在当今突出的环境问题中,酸雨、臭氧层破坏等全球性环境问题都与空气污染有关。“空中的死神”——酸雨迅速扩大的“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观察思考】煤、石油中均含有硫元素,点燃后均会产生二氧化硫气体。如图所示,在烧杯A中加入少量浅紫红色的稀高锰酸钾溶液。取一根木条,在一头蘸一些硫粉,点燃后迅速伸入烧杯B中,片刻后取出木条,振荡烧杯A,观察发生的现象。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 实验现象:蘸有硫粉的木条在烧杯 B 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硫)。振荡烧杯 A 后,浅紫红色的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实验结论:木条上的硫粉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伸入烧杯 B 后,二氧化硫逸出进入烧杯 A 中。振荡后,浅紫红色的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能与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发生反应而褪色。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现象表明二氧化硫将高锰酸钾还原,从而体现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借助仪器和实验方法可以准确测定污染物的种类及含量。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空气中二氧化硫(SO2)、氮氧化合物(NO)、一氧化碳(CO)和颗粒物(尤其是直径小于等于 2.5 m 的颗粒物,简称 PM2.5)的含量偏高,这些物质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拓展视野空气质量指数我们每天可以从电视或网络上看到空气质量报告。空气质量报告是根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的几种常见污染物例行监测的结果来评价城市的空气质量。报告主要包括:空气质量指数(AOI)、空气质量级别和首要污染物等。目前,我国采取的空气质量指数级别分为六级,等级越低,AQI数值越小,即空气质量越好,越有利于人体健康。空气污染会对生物生存、人体健康以及正常的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因此,防治空气污染是事关人类生存、生态文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不同级别的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API越大,空气等级越高,空气质量状况越差。API数值越小,空气质量越好,越有利于人体健康。【交流讨论】空气四类主要污染物产生的途径有哪些 可以采取哪些方法进行治理 目前,人们正在采取多种措施防治空气污染。例如,制定环保法规;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研制和开发清洁能源;采用化学等方法处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将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气体等。【观察思考】1.观察下面的实验,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1)在燃烧匙中放入少量硫粉,将燃烧匙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注意观察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然后将燃烧匙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待燃烧结束后,在瓶口盖上玻璃片。(2)观察硫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二氧化硫的颜色、状态,并小心地嗅闻二氧化硫的气味。(3)用一支50 mL的注射器从集气瓶中抽取 40 ml 二氧化硫,再从烧杯中抽取 10mL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水,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器的针孔,慢慢压缩注射器栓塞,观察实验现象。(4)将适量水慢慢注入盛有二氧化硫的集气瓶中,轻轻振荡集气瓶用 pH试纸粗略测定集气瓶中水溶液的 pH。(5)将pH计(或pH传感器)置于集气瓶的水溶液中,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石灰水,观察烧杯内溶液pH的变化。2.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1)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SO2)________________。(2)在空气中尘埃等的作用下,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SO3)________________。(3)二氧化硫溶于水生成亚硫酸(H2SO4)________________。(4)亚硫酸和氧气作用生成硫酸:________________。(5)三氧化硫溶于水生成硫酸:________________。(6)硫酸与氢氧化钙反应:________________。3.用自己的话总结酸雨的形成过程,并与同学讨论提出合理的酸雨防治措施。酸雨的危害很大:酸雨进入湖泊、江河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甚至会导致鱼类死亡;酸雨进入农田会使土壤酸化,导致矿物营养元素流失,破坏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酸雨还会使桥梁、雕塑、建筑物和机器等腐蚀损坏;酸雨更会危害人体的健康。拓展: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日,当时伦敦冬季多使用燃煤采暖,市区内还分布有许多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火力发电站。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气体与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目的大雾天气。之后这一周内,伦敦市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脏衰竭死亡244人,结核病死亡77人,分别为前一周的9.5、2.4、2.8和5.5倍,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著性增加。12月9日之后,由于天气变化,毒雾逐渐消散,但在此之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因为烟雾事件而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原因:发生于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的直接原因是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燃煤产生的粉尘表面会大量吸附水,成为形成烟雾的凝聚核,这样便形成了浓雾。另外燃煤粉尘,可以催化另一种来自燃煤的污染物二氧化硫氧化生成三氧化硫,进而与吸附在粉坐表面的水化合生成硫酸雾滴,这些硫酸雾滴吸入呼吸系统后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使体弱者发病甚至死亡。【板书】打赢蓝天保卫战 【观看图片】【小组讨论】【小组讨论】1.(2)观察硫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二氧化硫的颜色、状态,并小心地嗅闻二氧化硫的气味。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硫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3)用一支50 mL的注射器从集气瓶中抽取 40 ml 二氧化硫,再从烧杯中抽取 10mL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水,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器的针孔,慢慢压缩注射器栓塞,观察实验现象。随着注射器栓塞的慢慢压缩,会看到注射器内的气体体积逐渐减小,溶液由紫色逐渐变为红色。这表明二氧化硫易溶于水,且其水溶液呈酸性。(4)将适量水慢慢注入盛有二氧化硫的集气瓶中,轻轻振荡集气瓶用 pH试纸粗略测定集气瓶中水溶液的 pH。向集气瓶中注水并振荡后,集气瓶中的水变为酸性溶液。用 pH 试纸测定,pH 试纸显示数值小于 7,表明二氧化硫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呈酸性。(5)将pH计(或pH传感器)置于集气瓶的水溶液中,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石灰水,观察烧杯内溶液pH的变化。将pH计置于集气瓶的水溶液中,初始 pH 值小于7。随着逐滴加入石灰水,溶液的pH值逐渐升高。当加入一定量石灰水后,pH值接近7 ,继续加入,pH值可能大于7 。2.(1)(2)(3)(4)(5)(6)3.酸雨的形成过程:含硫燃料(如煤、石油)燃烧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在空气中尘埃等作用下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溶于雨水形成亚硫酸和硫酸。同时,氮氧化物也能在一系列反应后形成硝酸。这些酸性物质使雨水的酸性增强,形成酸雨。酸雨的防治措施可以有:减少含硫燃料的使用,推广清洁能源;对工业废气进行脱硫、脱硝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加强汽车尾气的净化,提高燃油品质;多植树造林,利用植物吸收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酸雨的危害 学生深刻理解了大气污染的成因及危害,知晓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能清晰认识到个人、企业和政府在其中的责任。但学习中,对于某些复杂的治理技术还需进一步钻研。今后会更关注环保动态,以实际行动助力蓝天保卫战,为守护蓝天白云贡献力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现状及危害,增强环保意识。通过学习相关知识,掌握污染成因和防治措施,培养其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为守护蓝天白云贡献力量,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播与实践。
任务三:保护和治理水环境
【教师讲解】虽然地球被称为太阳系行星中的“水星”,但可供给人类生产生活的水资源却十分有限。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水体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危机。1977年联合国召开的水利会议就向全人类提出警告:“水在不久以后,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交流讨论】1.为什么含有大量淀粉、蛋白质、脂肪等有机化合物的食物残渣或生活污水排入水体,会导致水质恶化 2.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关于海洋“赤潮”和淡水湖“水华”的报道你知道“赤潮”或“水华”产生的原因吗 3.水体中的有毒物质[如金属铅(Pb)、镉(Cd)汞(Hg)的离子以及农药等]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你知道水体中的这些有毒物质会通过哪些途径进入人体吗 针对地区水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运用相应的化学原理,可以更好地治理和防止水污染。例如,研究化学反应条件和工艺,实现化工产品的无污染生产;研制绿色化肥、绿色农药和无磷洗涤剂;开发高效率、低消耗的污水处理技术。拓展:简易净水器石子、纱布和膨松棉花起过滤作用,活性炭起吸附作用。活性炭的吸附是物理变化过程。【板书】保护和治理水环境 【观看图片】【小组讨论】1.这些有机化合物会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因为微生物在分解它们的过程中需要氧气。这会造成水体缺氧,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有害的代谢产物,如氨氮、硫化氢等,使水质变差。有机物分解不完全时,会形成腐殖质等物质,使水体浑浊,透明度降低。大量有机物还可能促进藻类等水生植物过度生长,引发水华等问题,破坏水生态平衡。2.“赤潮”和“水华”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水体富营养化。当大量含有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排入海洋或淡水湖时,会促使藻类以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这些生物的过度生长和聚集就形成了“赤潮”(海洋中)和“水华”(淡水中)。一方面,农业中过量使用的化肥以及生活污水中的含磷洗涤剂等,是氮、磷等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工业废水的排放也可能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此外,水温、水流速度、光照等环境因素也会对“赤潮”和“水华”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3.①饮用水摄入:如果饮用水源受到污染,含有铅、镉、汞离子或农药等有毒物质,人们在饮用时会直接将其摄入体内。②食物链传递:水中的有毒物质被水生生物吸收和积累,然后通过食物链,比如鱼、贝类等被人类食用,从而进入人体。③皮肤接触:在水中游泳、洗澡或从事水上作业时,皮肤可能接触到受污染的水,有毒物质通过皮肤渗透进入人体。水中氮、磷等元素过多(水体富营养化) 通过保护和治理水环境的学习,学生对水污染的危害、成因有了清晰认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不少创新见解。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且部分学生还能制定简单的治理方案。但仍有少数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加强引导。总体而言,此次学习提升了学生环保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旨在使学生认识到水环境面临的严峻挑战,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让学生理解水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掌握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的意识,鼓励其在生活中积极践行环保行动,为改善水环境贡献力量。
任务四:土壤污染源头防控
【教师讲解】筑牢土壤安全防护墙,推动土壤资源永续利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固体废弃物(垃圾)是造成土壤污染最主要的物质。一些有毒金属会对土壤和水质造成严重的污染,不易降解的塑料会造成“白色污染”等。固体废弃物填埋进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分解产生的有毒气体会污染空气;倾倒人海洋会污染水体,危及海洋生物生存。因此,防治土壤污染必须与大气、水、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防治统筹部署、综合施策,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交流讨论】你能见到的固体废弃物有哪些 这些固体废弃物对环境有哪些影响,应如何处理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固体废弃物中含有人类生存和从事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半成品”或“原材料”。对含可燃物较多的垃圾(主要含纸屑、纺织废料和废弃食物等),可以通过焚烧获得热能并用于供热、发电等。厨余垃圾可用于高温堆肥。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可实现再利用。垃圾分类可以有效改善城乡环境,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垃圾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的使用,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 、经济 、 生态等几方面的效益。【调查研究】将你家一天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分类收集在垃圾袋或垃圾桶中,然后称其质量,以此推算你家一年中所产生的垃圾有多少。若全国按3亿户计算,将会产生多少垃圾 调查学校或居住小区对垃圾分类投放的执行情况,提出改进建议。防治土壤污染重在源头防控,要做好固体废弃物的分类和回收利用,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防止污水造成土壤污染。值得一提的是,在与国外进行技术合作、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依法全面禁止固体垃圾进口。展望未来,化学科学必将助力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在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能做什么?1 . 不随意乱扔垃圾,特别是电池、塑料等有害或难降解的垃圾;2 . 尽量不使用一次性木筷;
3 . 增强节水意识,尽量做到一水多用,一水轮用;
4 . 积极参加植树造林等环保活动;
5 .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板书】土壤污染源头防控 【观看图片】【交流讨论】【小组讨论】1.假设我家一天产生的各类固体废弃物如下:厨余垃圾:3千克;可回收垃圾(如纸张、塑料瓶、金属等):1千克;其他垃圾(如不可回收的塑料制品、灰土等):2千克。那么一天总共产生6千克垃圾,一年(按365天计算)大约产生 2190千克垃圾。如果全国按3亿户计算,每户一年产生2190 千克垃圾,那么全国一年产生的垃圾总量约为6570亿千克。2.调查发现,部分居民或学生对垃圾分类标准不清楚导致混投、垃圾分类设施配备不足、缺乏有效监督和引导机制使一些人不重视垃圾分类等问题。对此,建议加强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大家的分类意识和能力;合理增加和优化垃圾分类设施,确保垃圾桶分布合理,标识醒目准确;建立监督小组或志愿者队伍,对垃圾分类投放进行监督和指导,对正确分类的给予奖励,对不正确的进行提醒和纠正。 同学们总体表现良好。大部分同学能清晰了解土壤污染的主要源头,如工业排放、农业化肥使用等。在防控措施的理解上,多数同学能提出合理见解。但仍有部分同学在实际应用方面稍显薄弱。需继续加强实践,提高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防控土壤污染的能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晓土壤污染的严峻形势及危害。引导学生探究污染源头,如工业排放、农业化肥使用等。使学生掌握防控土壤污染的方法,增强环保责任感。培养其从源头预防污染的思维,倡导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土壤资源。
7.板书设计
10.教学反思与改进在“环境污染的防治”这一教学内容的讲授结束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验,引导学生了解了环境污染的种类、成因和危害,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部分学生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化学原理和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分析实际污染问题时存在困难。这可能是我在讲解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讲解速度过快或者不够生动形象。其次,教学方法还不够多样化,过多依赖于讲授和讨论,缺乏小组合作探究和实地调研等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没有得到充分锻炼。针对以上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出以下改进。一是在讲解化学原理和概念时,采用更多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动画、模型演示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二是丰富教学方法,增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和实地调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现状和防治工作的实际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环境污染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总之,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认识到了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了改进的方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