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4 08:1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朋友圈”繁荣的理由,首先在于“部落”的营造。“部落”隐喻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米歇尔·马费索利提出,即“因相同的情感集聚起来的族群及其联系”“因共同的情感,我们与他者相遇、相聚,形成部落;又因情感的转移,我们从一个部落走向另一个部落。”“朋友圈”就是这样的部落,也是一种游牧主义。对于“朋友圈”的一切操作,包括关注、阅读、点赞、回复、发表、转发、屏蔽、删除、清空等等,都是为了实现和巩固共同的价值观。也就是说,相同或相近价值观的显现,会促使我们或紧或松、或明或暗地凝结在一起。而不同的价值观认识或追求,会造成我们之间或近或远、或短暂或永久的疏离。继而,我们亦能够在这样的部落或游牧主义中找回自身的基本价值观。一方面,有一些价值观是公开的、公民化的、浮躁的和侵略性的,它们由媒体、经济或政治权力所决定,这些价值观往往是非常抽象的价值认识,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活力影响甚微。另一方面,有一些价值观是原始的、基本的、可靠的和具有启发性的,它们由常识、生活经验和感性理智所丰富,这些是平民化、民粹化和自主化的价值认识,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活力影响重大。此外,部落是建立在“邻近”和“日常”基础之上的生活哲学。邻近,对或是真实、或是象征区域的分享,促发伦理与感情共同体的涌现。日常,不仅是所有共在、共存、共生的基础,也是人们思想与精神的摇篮。生活哲学,是对观察并融入世界的如其所是的要求。“朋友圈”亦是如此,邻近造就了其空间场所联系,日常承载了其内容主题,而这一切所呈现出的真真假假与虚虚实实,反映的正是其意欲构筑的生活哲学形象。
其次在于话语权的重构。话语权,是“说话权利”和“说话权力”的统一。话语权利,指有资格说话、有机会说话,是话语权得以实现的前提。说话权力,指说话的权威性、说话的影响力,是话语权得以实现的关键。话语权在社会结构中的分布与资源占有情况、具体的信息传播方式等均有着密切的关联。在现实生活中,话语权大多在社会上层的掌握之下运行,接受社会上层的监督与审查,传统媒体往往成为社会上层表达和行使话语的主要载体,话语权被垄断。而作为微信功能之一的“朋友圈”,无论它愿意或是不愿意,其信息传播方式本身使其天然具有成为“公民媒体”的可能。公民媒体拥有四个明显的特征:媒体功能的媒介私有;提供反映个人意愿或者价值观的差异化信息;独立运作;不以营利为目的。一方面,信息传播主体将个人情感与个人意志投射到具有“空间场所联系”的“朋友圈”;另一方面,通过“圈友”们的认同与层层转发吸引到更多“圈友”们的加入,从而使大家彼此的意见与观点汇聚,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公共意见,或简言之,创新话语权。这也就意味着,无论是处于现实社会中的哪个社会层级的人士,均可以以“朋友圈”信息传播受众的喜好为切入点,制造和散播能够有效吸引最多关注的信息,从而扩大辐射范围,增强传播效果或提升传播速度。众多无论是好或坏的网络舆情发生,都是如此的过程。而以上均又是公共性造成的因果。
今天,得益于智能手机的便捷性和广泛普及、微信综合功能的开发与应用、“朋友圈”对自媒体功能优势的极致发挥等等,原先主要是作为微信社交功能模块的“朋友圈”也借此时机不断地发展和进化着自身功能。一方面,是它本身所具有的一些功能,包括信息传播、社会交往、商业营销、“部落”构建等等,朝着更加开放、自由和效率的方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借助于自媒体、新媒体、公共媒体,甚至是“公民媒体”的属性,“朋友圈”所具有的一些内隐、潜在的功能正在不断地被发掘。例如,得益于其对公众话语权的极大释放,如前所述,这甚至导致了传统话语权在当代社会的日益式微,一些新的事物,如“公共的意见市场”“社会公共服务平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和谐社区”、新的宣传教育方法与模式等等将不断产生。实际上,这些新功能的创建更多借助的是公共性的实现,而网络公共性的实现不仅会涉及传统媒体经营模式的改变,还会涉及当代政府管理机制的转型。换言之,“朋友圈”功能的深化与发展更多体现的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它与人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有着密切的联系。
(摘编自许轶冰《“朋友圈”的公共性分析》)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朋友圈”可以体现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和情感趋向,可以让志趣相投者凝聚,也可以让志趣相异者疏离。
B.对“朋友圈”的关注、点赞、屏蔽、清空等操作更多是为了实现对平民化的价值认识的认同或者否定。
C.个人一方面可以在“朋友圈”中找寻到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同时也可以促成伦理与感情共同体的涌现。
D.个体依靠“朋友圈”公民属性提供的话语权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并通过吸引“圈友”来对他人施加影响。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对“朋友圈”的分析,可以明白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念,还可以理解人们所秉持的生活哲学。
B.“朋友圈”具有不稳定性,“圈友”因情感转移选择加入或离开,因而“朋友圈”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活力影响甚微。
C.通过“朋友圈”传播信息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性,这种信息传播方式本身使其具有成为“公民媒体”的可能。
D.“朋友圈”功能的深化与发展,不仅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而且更多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朋友圈”的繁荣首先在于“部落”的营造,因此应致力于相同或相近价值观的打造,促成伦理与感情共同体的涌现。
B.“朋友圈”的繁荣有赖于具有相同或相近价值观的“部落”的营造,同时也需要重构话语权,使其能够成为“公民媒体”。
C.“朋友圈”的繁荣在于“部落”的营造与话语权的重构,它体现了社会进步的要求,反映了人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D.“朋友圈”的繁荣需要具有相同或相近价值观的“部落”的营造与话语权的重构,还有赖于它自身功能的不断发展与进化。
4.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信封里的儿子
司玉笙
那时候他不识字,班长就一笔一划地教他。时间长了,他就离不开班长了。班长问他是哪里人,他就哭了,说俺也不知道俺是哪里人,就知道家离老黄河不远,爹娘走得早……班长说,我家离老黄河几十里,爹去世得早,我娘辛辛苦苦拉扯我兄妹仨……兄弟,这队伍就是咱的家……
1950年秋,部队来到东北整训。入朝作战前的誓师动员大会上,阵阵口号声中,人人热血沸腾,会后纷纷写了请战书或决心书。他比葫芦画瓢地将班长的照抄下来,就是名字不一样。班长一看笑了说,刘兴根、刘敬根,念不好就念成一个人了。
他也笑了,说,咱俩就是一个人。
趁着一个休息日,班长说,趁出国前咱也去街上照个相,留个念。
于是就去了。过了几天,照片取出来了,是黑白的。单身的一人一张,一寸;两个人的合影也是一人一张,两寸。他第一次见这照片不禁叫了起来,咋跟活的一样!班长说,这相片可金贵哩,花去我半个月的津贴,得放好。
在他的注视下,班长将照片塞进一个早已写好地址的信封里。这信封纸质韧硬,正面有红框,竖写形制。
揣着这照片,两个人跨过鸭绿江。随部队急行军到了指定区域,放眼一望,满目冰山雪岭,林木间寒气重重。战斗一打响,阵地上一片火海硝烟,残枝碎石乱蹦。激战中,班长被一颗炮弹炸成重伤,融化的冰雪和冒着热气的鲜血糊满了一身。奄奄一息的班长看看他,说,兄弟,这信封你拿着,里面还有攒给咱娘的钱……
班长牺牲后他被临阵任命为班长,一喊刘兴根他就答应,好像有两个人在他身子骨里发力,打起仗来十分英勇。两年后,后方战地医院又多了一名伤员。这伤员头部被弹片击中,昏迷了一个星期方才苏醒。医护人员高兴地相互传语,刘兴根醒来了,英雄醒来了……后来,他被转到国内疗养。能下地活动时,他将那信封找出,小心翼翼地抚平,再添上回信的地址,托人寄出。过了个把月,回信来了,是人代写的:你母亲接到你寄来的信和照片喜出望外,捂住哭了大半天。自你参军走后,这些年来你母亲天天去庄东头的大路口盼你。你两个妹妹已出嫁。四亩庄稼地有互助组帮种帮收,家中一切安好,勿念……读完信,他忽地捶了自己一下,我本来就是娘的儿子呀!
往后再写信,他就用班长的口吻。那边回信问,合影照上的另一个是谁?他答,是我最亲密的战友,也是娘的儿子。那边回信说,你母亲现在逢人就说,俺儿回来了,还多了一个,就在俺怀里。说着还掏出照片让人家看……这一提,他心里便拱出一句,我就是我就是,永远是!
为尽量使自己像娘的儿子,他每天对着班长的照片进行“整容”。班长的颧骨高,他就反复夹捏自己的腮帮子,好让颧骨突出。时间长了,腮帮子还真凹陷下去了一点。护理人员奇怪,问,刘班长,脸上怎么不舒服?都好着哩。他说,只是想娘了。
复员前,组织上派人征求他的意见,问:“安排你到本地一个大厂工会工作咋样?”他说:“我还是想回庄里给娘端碗,洗洗脚。”
肩着背包,提着网兜,他按着信封上的地址一路打听找到了这个小刘庄。还未进庄,头前身后呼呼啦啦簇拥了一群人,争相替他拿行李。被人引着,一进这农家小院,他愣了:一位衣衫打有补丁的中年妇女端坐在简易的板凳上,双手捏的竟是班长写的那个信封!丢下行李,他紧跑几步,跪伏在这位母亲的双膝前,一声憋了许久的话语,自胸腔喷薄而出:娘啊——
是根儿么?眼泪扑簌簌地滴落下来,是热的。是我,是我,娘!
粗糙温暖的手在他头上脸上抖抖嗦嗦触摸着。俺的儿,你这脖子上的那颗痣咋没了?娘,扛枪磨去了。抬头一看,娘泪湿的眼皮是合着的,眼窝里分明有什么在拱动。旁边一个妹妹插话道:“娘怕你忧心,信里不让告诉你她的眼几年前就瞎了。”“娘,明天我就带你看眼去!”
背着娘上车下车跑了几个医院诊治,娘的眼还是没有起色。娘说:“甭花那钱了,有恁在跟前,俺啥都看得明白。”
此时,县里给他安排好一个比较轻松的工作,他坚辞不去,说:“我回来就是照护娘的。”并对两个妹妹说:“有哥在恁放心,恁该忙啥忙啥。”
于是就在生产队当了保管员,离家近。给他说媳妇,他就要求一条:必须对我娘一百个孝顺!
婚后,两口子轻声问暖,俯身侍奉,娘的脸上就断不了笑容,直至八十六岁寿终。在操办老人家的后事时,有人好像知晓了他的经历,想写一篇稿宣传宣传。面对这些好奇者,他说:“我没啥可写的,与那些埋在雪地里的战友比,我还活在母亲身边……”
那日晚间,他在电视新闻上看到部分战友的遗骸被军用飞机运回祖国时,泪珠止不住地滚淌。让家人打开那小盒子,指指那张合影照叮嘱道,放大,放大……
放大的合影照拿回来后,他看着看着突然说了一句什么,牙关一紧竟昏迷过去。紧急送进医院抢救无效,于当天夜里去世。
灵棚内,高挂的遗像就是那张放大的合影。问清原由,吊唁者无不动容,噙泪再三鞠躬。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十几枚压在箱底的军功章,还有那个老式信封。信封已经毛边了,淡淡的血迹依旧形如雪地梅花……
(选自《北方文学》2022年第1期,有删改)
文本二:
央广网北京11月28日消息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近日,退伍老兵廖良开从3000公里外的重庆来到吉林,祭拜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战友母亲。当年,为了一个承诺,他默默赡养一对老人21年。
时光退回到1997年,当年19岁的战友刘继强因为援救落水群众牺牲后,廖良开想的最多的是自己能否替战友尽孝。有了这个想法后,廖良开开始给去世战友在吉林的父母写信。1998年,吉林妈妈生日当天,廖良开在电话中第一次叫了妈;1999年,廖良开第一次休探亲假没有回重庆老家,而是来到吉林,和吉林父母见面,上门认亲。
从此,这对特殊的父子情、母子爱跨越3000公里,真实而又默默地展开。2017年,吉林妈妈因病去世,廖良开悲痛不已,把吉林爸爸接到了自己的家里照顾。吉林爸爸说,因为有了廖良开,他才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摘自2018年11月28日央广网)
5.下列对两个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敬根受班长刘兴根的教导、关心和影响,他们在革命战争中结下深厚的兄弟情谊,跟“亲兄弟”的感情一样真挚、浓烈和醇厚。
B.医护人员误认为“他”是“刘兴根”,是因为“一喊刘兴根他就答应”以及“他”每天对着班长照片进行“整容”,神似班长。
C.随着情节的推进,主人公刘敬根的情感愈加真切,由接受班长的临终嘱托,到为班长母亲养老送终,完成“儿子”角色的转变。
D.退伍老兵廖良开信守承诺,替战友默默尽孝21年的事迹感人至深,他用行动诠释孝老爱亲的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下列对文本一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第三人称来叙述,以旁观者的身份比较客观地记叙了刘敬根赡养战友娘亲的故事,人物心理描写较细腻生动。
B.“老式信封”是小说的重要物象,作为线索贯穿始终,还象征着革命英雄们顽强的抗美杀敌精神,意蕴丰富深远。
C.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朴实平易,真实感人,如“我没啥可写的,与那些埋在雪地里的战友比,我还活在母亲身边……”。
D.作者让主人公两次放弃好工作,看似有违现实逻辑,实则依循主人公情感逻辑而发展,从而突显刘敬根崇高的形象。
7.两个文本主要内容类似,相较文本二的新闻消息而言,小说《信封里的儿子》艺术表现力更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裕字亮侪,奇男子也。田文镜督河南,严,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鲁效力麾下。一日,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父老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替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曰:“若问云何?”曰:“吾令贤,不忍其去故也。”又数里,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曰:“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或摇手曰:“咄!田督有令,虽十鲁公奚能为?且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肯舍己从人耶?”鲁心敬之而无言。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鲁拱手曰:“观公状貌、被服,非豪纵者,且贤称噪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言未毕,泣。鲁曰:“吾暍甚,具汤浴我!”径诣别室,且浴且思,意不能无动。良久,击盆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具衣冠辞李,李大惊曰:“公何之?”曰:“之省。”与之印,不受;强之曰:“毋累公!”鲁掷印铿然,竟怒马驰去。
至省,田公南向坐,面铁色,盛气迎之。左右睨鲁曰:“汝不理县事而来,何也?印何在?天下摘印者宁有是耶?”鲁免冠前叩首曰:“裕一寒士,以求官故,来河南。得官中牟,喜甚,恨不连夜排衙视事。不意入境时,李令之民心如是,士心如是,见其人,知亏帑故又如是。若明公已知其然而令裕往,裕沽名誉,空手归,裕之罪也。若明公未知其然而令裕往,裕归陈明,请公意旨,庶不负大君子爱才之心与圣上以孝治天下之意。公若以为无可哀怜,则裕再往取印未迟。不然,公辕外官数十,皆求印不得者也,裕何人敢逆公意耶?”田公默然。两司目之退。鲁不谢,走出。田公变色下阶,叹曰:“奇男子!微汝,吾几误劾贤员。”
(节选自明·袁枚《书鲁亮侪》)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
B.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
C.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
D.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老再拜问讯 再拜:拜两次
B.具汤浴我 具:准备
C.睨鲁曰:汝不理县事而来 睨:斜着眼看
D.庶不负大君子爱才之心与圣上以孝治天下之意 庶:几乎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亮侪奉命去摘取中牟李县令的官印,他微服前往,途中听到父老赞李令,这为他见李令后决定不就职做了铺垫。
B.“掷印”“厉声”“竟怒马驰去”等细节把鲁亮侪对李令的愤怒描写得很生动,将鲁亮侪的形象塑造得有声有色。
C.鲁亮侪本来很高兴能得到中牟县令之职,只是他目睹当地士民的态度以及知道李令挪用库银的缘故,才掷印而去。
D.面对田公等人的怒气、不解,鲁亮侪不卑不亢、有理有据,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理解,表现了他的不循常理、不畏强权。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
(2)奇男子!微汝,吾几误劾贤员。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①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②,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注]①斛斯山人:复姓斛斯的一位隐士。②松风:古乐府琴曲名,即《风入松曲》,此处也有歌声随风而入松林的意思。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月随人归”,运用了拟人化的描写,把山月写得脉脉有情,营造出了山中悠远空灵的意境。
B.诗人在众多的田园景物中,选择了“绿竹”和“青萝”两种物象,体现了诗人恬淡轻逸的心境。
C.“美酒聊共挥”着一“挥”字,暗含了诗人的远大理想抱负不会因一时阻遏而气馁的豪迈气概。
D.本诗受到陶潜《归园田居》影响,但陶诗善用白描,不着意染色;李诗色彩鲜明,着意渲染。
13.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陶然”的原因。
四、名篇名句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两句,表现了词人年轻时的意气奔放、强劲有力。
(2)《芣苢》一诗出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一首民歌,它的起首句是“,”。
(3)《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
(4)校园小作者培训会上,作协杨老师以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为例,引导孩子们通过描写平常的动物来展现农村充满生气的画面。
(5)暑假期间,小明到天姥山游玩,他看到山中的古迹和美景,听到猿猴的啼叫声,马上想到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两句。
(6)古人登高,往往抒发情志。杜甫在《登高》中以“,”两句,从时间和空间着笔,极写飘泊孤独与年老多病之悲。
(7)迎新晚会上,害羞的小杜同学在同学们的反复劝说和鼓励下最终登场演奏,让人不禁联想到《琵琶行》中的两句诗“,”。
(8)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形容的是一种幽怨和深深思念的感情,达到沸点时,没有任何语言可以描述出来,唯有留下一段空白,让人细细品味。
(9)在《虞美人》中,李煜用“,”两句来抒发物是人非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
五、语言文字运用
15.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括号里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饭碗就开始梳装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zào)、红润的脸色。
B.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铤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chǎn)明事实,至于是不是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
C.这位顾客连看都不看张秉贵一眼,绷(bēng)着脸从中间柜台向东头柜台走。张秉贵还是那样和言悦色地说:“您想看看吗?”
D.生命从诞生以来,奏响了一篇篇跌宕起伏的演化乐章,其间洋溢着生命诞生与繁盛的欢颂,伴随着物种灭绝与衰落的悲怆(chuàng)。
16.下面这段话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①不相为谋。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②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③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中国力量凝视铸魂。将一门技术掌握到④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没有⑤尽心竭力的付出、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⑥天造地设的卓越。
A.①②④⑤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在一个适宜生物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中,不乏各种各样的成功者,它们造就了生命的辉煌。________,生命的高度绝不只是一种形式。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________,先锋者为成功者奠定了基础,它们在生命的高度上应该是一致的。
A.然而 必需 以致 换言之
B.而且 必需 乃至 简而言之
C.然而 必须 乃至 换言之
D.而且 必须 以致 简而言之
18.下列各选项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与例句有相同之处的一项是( )
例句: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C.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D.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9.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许多科学家10多年的协作研究,目前技术上的难题已基本解决。
B.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
C.据统计显示,在这十几年里,他和同伴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
D.匠人不仅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更赋予器物以生命。
六、文言小题
20.下面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是( )
A.对酒当歌 当,做 少无适俗韵 适:适应
B.山不厌高 厌:满足 惟觉时之枕席 觉:睡觉
C.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确实、实在 迷花倚石忽已瞑 暝:昏暗
D.艰难苦恨繁霜鬓 苦:痛苦 使快弹数曲 快:快速
七、语言文字运用
21.下列有关诗歌理解和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短歌行》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均为古体诗,前者语言刚健质朴,借助用典、比兴手法表达心志;后者语言平淡舒缓,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乡村日常。
B.杜甫《登高》对仗工整、格律谨严,意境沉郁悲凉;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以磅礴气势和豪言壮语来抒发情志,不大注意字句的推敲和意境的缔造。
C.《琵琶行》中,白居易对琵琶曲的描写不仅再现了音乐形象,还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的铺垫。
D.“初为霓裳后六幺”中的“霓裳”即《霓裳羽衣曲》,相传为唐玄宗所制乐曲。“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中,“青衫”指青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
八、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追求完美和卓越造就了工匠精神。但丰田汽车将精益求精做到了极致,却遭到后起之秀特斯拉吊打;精雕细琢的“锤子手机”曾经风光无限,最终黯然退场。因此也有人说:工匠精神只是一种低水平的重复,是一种不思进取的故步自封,是一种毫无增量的内卷,更是一种思维的惰性,缺少真正的创新。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B。对 “朋友圈” 的操作是为了实现和巩固共同的价值观,并非主要针对平民化价值认识的认同或否定。
  2.B。“朋友圈” 对人们现实生活活力影响重大,文中说一些由常识等丰富的平民化价值认识对人们现实生活活力影响重大,“朋友圈” 可让人们找寻这些价值。
  3.C。文章先论述 “朋友圈” 繁荣在于 “部落” 营造和话语权重构,后阐述其功能发展体现社会进步要求,C 项全面概括。
  4.首先提出话语权是 “说话权利” 和 “说话权力” 的统一这一观点,并阐述其内涵及与社会结构等的关联;接着指出现实中话语权被社会上层垄断;然后说明 “朋友圈” 具有成为 “公民媒体” 的可能及其特征;最后论述 “朋友圈” 信息传播主体可通过个人情感与意志投射及 “圈友” 认同转发形成公共意见,创新话语权,且不同社会层级人士均可利用其扩大影响,这是公共性导致的因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5. B。医护人员误认为 “他” 是 “刘兴根” 是因为 “他” 被临阵任命为班长后,一喊刘兴根就答应,并非因为 “整容”。
  6. B。“老式信封” 主要是情感与故事发展的线索,象征着战友情谊与对承诺的坚守,并非象征革命英雄们顽强的抗美杀敌精神。
  7. ①小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如刘敬根与班长的相识、班长牺牲、他赡养班长母亲等情节,情节跌宕起伏,更能吸引读者;新闻消息只是简单叙述廖良开替战友尽孝的事迹。②小说在人物塑造上更细腻,通过对刘敬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如他对着照片 “整容”、放弃工作等,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新闻消息对人物的刻画相对简略。③小说的环境描写,如战场的描写,能更好地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新闻消息则缺乏环境烘托。
  二、文言文阅读
  8. B。“某” 是自称,其后应断开;“滇南万里外人也” 是判断句,应在 “某” 后断开;“游京师十年” 表意完整,应断开;“得中牟” 是动宾结构,应断开。
  9. D。“庶” 是 “希望” 的意思。
  10. B。“掷印”“怒马驰去” 等细节表现的是鲁亮侪对李令的敬重与对正义的维护,并非愤怒。
  11. (1)好官走了可惜,等鲁公来,何不去向他申诉呢?(“去”“伺”“盍” 各 1 分)
  (2)奇男子!如果不是你,我几乎错怪了贤能的官员。(“微”“几”“劾” 各 1 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
  12. C。“美酒聊共挥” 的 “挥” 字写出了诗人与友人畅饮的豪放之态,并非暗含远大理想抱负。
  13. ①山中美景相伴,山月相随,翠影苍苍,绿竹幽径,青萝拂衣,景色宜人,让诗人心情愉悦。②受到田家热情款待,童稚开门,相携至田家,欢言共饮,让诗人感受到人情温暖。③与友人长歌吟松风,沉浸在音乐与自然和谐的氛围中,直至河星稀,使诗人陶醉其中。④诗人与友人忘却世俗机心,在这田园生活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内心陶然。
  四、名篇名句默写
  14. (1)书生意气,挥斥方遒。(2)采采芣苢,薄言采之。(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4)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5)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6)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7)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8)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9)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五、语言文字运用
  15. D。A 项 “梳装打扮” 应为 “梳妆打扮”,“粗糙” 的 “糙” 应读 “cāo”;B 项 “铤身而出” 应为 “挺身而出”;C 项 “和言悦色” 应为 “和颜悦色”。
  16. C。①“不相为谋” 使用错误,应为 “不谋而合”;⑥“天造地设” 使用不当,可改为 “巧夺天工” 等。②“雕虫小技”、③“离群索居”、④“炉火纯青”、⑤“尽心竭力” 使用正确。
  17. C。第一空,前后是转折关系,用 “然而”;第二空,“必须” 强调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必需” 强调不可缺少,这里用 “必须”;第三空,“乃至” 表示程度更深,“以致” 表示导致不好的结果,这里用 “乃至”;第四空,“换言之” 意思是用另一种说法表达,“简而言之” 是简要概括,这里用 “换言之” 更合适。
  18. A。例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 “丝竹” 代音乐。A 项以 “樯橹” 代战船,也是借代;B 项把 “万事” 比作 “东流水”,是比喻;C 项 “天台四万八千丈” 运用夸张;D 项把琵琶声比作 “大珠小珠落玉盘”,是比喻。
  19. B。A 项 “中国许多科学家 10 多年的协作研究” 成分残缺,可在 “科学家” 后加 “经过”;C 项 “据统计显示” 句式杂糅,可删去 “据” 或 “显示”;D 项语序不当,应是 “匠人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
  六、文言小题
  20. C。A 项 “当” 是 “对着” 的意思;B 项 “觉” 是 “醒” 的意思;D 项 “苦” 是 “极、非常” 的意思,“快” 是 “畅快” 的意思。
  七、语言文字运用
  21. B。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虽以磅礴气势和豪言壮语抒发情志,但也很注重字句的推敲和意境的缔造。
  八、作文
  22. 【立意参考】
  肯定工匠精神,阐述其在追求品质、传承技艺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同时指出不能盲目追求完美而忽视创新等其他因素。
  辩证看待工匠精神,认为工匠精神与创新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如在传承技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批判对工匠精神的片面理解,强调工匠精神应与时俱进,结合时代需求,不能成为故步自封的借口。
参考译文:
鲁之裕,字亮侪,是一位奇男子。当时田文镜任河南总督,为政严厉苛刻,提、镇、司、道及其下属,奉命守职,极其谨慎,鲁公就在田文镜部下工作。有一天,田文镜命令鲁公去摘取中牟县李县令的官印,并就此代理县令。鲁公采取改装前去的办法,穿着粗布衣服,戴草帽,骑着驴子进入中牟县境。老年人对鲁公拜了两拜讯问,说:“听说有位鲁公要来接替我们的县令,客人您在开封知道这事吗?”鲁公故意问:“你们问这个作什么?”回答:“因为我们县令贤明,不忍心让他离去之故。”又走了几里路,看见许多读书人聚集在一起商议:“好官走了可惜,等鲁公来,何不去向他申诉?”有人就摇手说:“咄!田总督早有命令,即使有十个鲁公,又有什么办法?何况鲁公正是取代李县令职位而来的,怎么肯自己不做官而让给别人呢?”鲁公听了,心里非常尊敬李县令,但没有做声。到了县衙,见李县令的相貌温良奇雅。鲁公也向他拱手回礼,说:“我看您的形状相貌,衣着服饰,并不是奢侈放荡的人,而且在读书人和老百姓中间,盛传着您的贤名,怎么会刚刚上任就亏空了国库呢?”李县令回答:“我是远在万里之外的云南人。与母亲分别后,在京师游学十年,才得到中牟县令之职,因此借了俸银迎母亲到来。母亲到了,却被弹劾去官,这是命啊!”话尚未讲完,哭了。鲁公说:“我一路来受了暑热,就准备热水,让我洗个澡!”说罢,就一直走到别的房间中去,一面洗澡,一面思索,内心不能不有所感动。想了很久,他举手敲浴盆中的水,发誓说:“如果按照常规行事,就不是大丈夫了!”于是他穿戴好衣帽向李县令告辞,李县令大惊,问道:“您到哪里去?”回答:“到省里去。”李交给他官印,他不接受;李县令坚决要给,说:“不要因为我而连累您!”鲁公将官印铿然一声掷在地上,竟拍马飞驰而去。
到省以后,只见田公朝南而坐,脸色铁青,怒气很盛地在等着他。田公斜着眼看鲁公说:“你不管县事而来,做什么?官印在哪里?天下有这样去摘印的人吗?”鲁之裕脱下官帽,向前叩头,大声说道:“我是一个贫寒的读书人,因为想谋求一官半职,所以来到河南。我能得到中牟县令之职,高兴非常,恨不能连夜就摆起仪仗,立即办理公事。没有想到一入县境,耳闻目睹李县令在百姓心目中的印象竟这样好,士大夫对他也是一样;等见到他本人,知道他挪用银币的缘故。假如大人您已经知道他的情况而命令我去,我为了自己沽名钓誉,而空手归来,那是我的罪了。如果大人您不知道他的情况而命令我去,我回来向您说明这些原因,请示大人的意旨,这样或许可以不辜负大人爱才之心以及圣上主张以孝来治理天下的意旨。您若是认为李县令没有什么可以哀怜的,那么我再去取印也并不迟。不然,大人辕门外有数十名官员,都想求得一个官印而得不到,我是什么人,敢违拗您的旨意呢!”田公听了默然不言。两司给鲁公递眼色叫他退出。鲁之裕也不道谢,走了出去。田公变了面色走下台阶,叹息着说:“奇男子!没有你,我几乎错误地撤掉了贤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