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 20课 《曹刿论战》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练
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下册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判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
二师①陈于柏举。阖庐之弟夫概王,晨请于阖庐曰:“楚瓦②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又曰:“而后大师③继之,必克。”夫概王以其属五千,先击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吴从楚师,及清发④,阖庐将击之。夫概王曰:“困兽犹斗⑤,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无有斗心矣。半济而后可击也。”阖庐从之。又败之。楚人为食⑥,吴人及之,楚师奔。败诸雍澨,五战及郢⑦。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释】①二师:楚军和吴军。②瓦:子常。③大师:吴国大部队。④清发:水名,今湖北安陆。⑤斗:战斗。⑥为食:做饭。②郢:楚国都城。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必以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十二章》)
B.公问其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夫概王以其属五千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
D.先击子常之卒 行道之人弗受 (《鱼我所欲也》)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无有斗心矣。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
4.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1)从【甲】文中“曹刿请见”“战则请从”能看出曹刿具有 情怀。
(2)人心向背是作战的基础,【甲】文民心的重要性体现在“ ”;【乙】文中“ ”印证夫概王也懂得这个道理(均用原文句子回答)。
(3)曹刿和夫概王都能够掌握作战时机,请从追击时机这一点,结合【甲】【乙】两文分别进行分析。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 庄公十年》)
乙
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①,救斗者不搏载②,批亢捣虚③,形格势禁④,则自为解耳。今梁⑤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⑥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节选自《史记》)
【注】①控卷:握拳。②搏载:揪住。③批亢捣虚:亢,咽喉。打击其要害,攻击其虚弱之处。④形格势禁:格,阻碍;禁,制止。形势阻碍。⑤梁:魏国都城,指魏国。⑥罢:同“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 间:参与
B.弗敢加也 加:增加
C.齐威王欲将孙膑 将:任命……为将军
D.彼必释赵而自救 释:放下
(2)下列句子中,加点“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请救于齐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休祲降于天
C.皆以美于徐公
D.告知于帝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八个字就形象地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性格特点。
B.乙文写魏国攻打赵国时,田忌按孙膑所说趁机攻打魏国空虚的都城大梁,于是魏军果然去了邯郸,在桂陵与齐军交战,结果被打败。
C.甲文的鲁庄公和乙文的田忌都善于听取正确的意见,可见“肉食者”有时候并不“鄙”。
D.两文中的曹刿与孙膑都是杰出的军事家,在战场上,他们都善于分析、把握战争形势,战略战术得当,取得战争胜利。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呜呼!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言语非不工也,政事文学非不敏且博也,然至于临大事,鲜不忘其故、失其守者,其器小也。公(乐全先生)为布衣,则颀然①已有公辅②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③物,以色假④人。虽对人主⑤,必同而后言。毁誉⑥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
(节选自苏轼《<乐全先生文集>叙》)
【注释】①颀然:高大的样子。②公辅:三公和辅相。③徇:追求。④假:这里是“看待、对待”的意思。⑤人主:君主。⑥毁誉:毁谤和称赞。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小大之狱
②公将鼓之
③鲜不忘其故、失其守者
④颀然已有公辅之望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②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
(3)【甲】文中特别写到了曹刿和乡人的对话,这一情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4)结合【甲】【乙】两文,说说曹刿与乐全先生身上有哪些共同品质。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乙]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三国志·吕蒙传》)
7.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鄙”都是见识浅陋的意思。
B.“弗敢加也”中的“加”是虚夸、夸大的意思,与“添砖加瓦”中的“加”意思相同。
C.“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品,与“牺牲生命”中的“牺牲”意思不同。
D.“君宜顾之”中的“顾”指拜访,与“拔剑四顾心茫然”中的“顾”意思不同。
8.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9.甲文段所讲的故事有两条线索,请根据下面的线索提示,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1)事件发展线索:迎战、 、 。
(2)人物活动线索:请见、 、 。
10.甲文段用其他人物来对比(衬托)曹刿的形象,乙文段表现吕蒙形象时也使用了这个方法,请结合乙文段的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①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②之拔③逼阳④,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⑤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挺经》)
【注】①国藩:即曾国藩,晚清时期政治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②荀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③拔:攻克,夺取。④逼阳:春秋小国。⑤遽(jù):迅速、立即。
1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
B.又何间焉 其间千二百里
C.皆初气过锐 皆以美于徐公
D.渐就衰竭之故 公问其故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何以战 以其境过清
B.小大之狱 水陆草木之花
C.气已竭而复振 面山而居
D.受创于张辽 皆以美于徐公
1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14.对比是常用的写作手法。请结合【乙】文内容,说说对比在文章中的作用。
15.在对战争取胜原因的认识上,甲、乙两文有何不同?
(甲)
曹刿论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廉范克敌
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①,任云中郡守。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②虏人③过五千,移文④旁郡。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选自《后汉书·廉范传》)
【注释】①廉范:廉颇的后代。②故事:按旧例。③虏:敌人。④移文:发文书。
1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望其旗靡( ) (2)会匈奴大入塞( ) (3)范兵不敌( )
17.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夫战,勇气也。
A.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C.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18.用“/”划出下面句子的停顿(两处)。
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
1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20.这两场都是以弱胜强的战役,请分别概括他们取胜的原因。
21.两篇文章叙事详略得当,但各有侧重,结合内容分别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D 2.(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2)如果让先渡过河的楚军知道渡河以后便可以免于一死,那后边渡过河的人会羡慕他们,楚军就没有争斗的心志了。 3.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 4. 一心为国(忧国)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或:可以一战) 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或:楚瓦不仁) 甲文中,曹刿抓住“辙乱旗靡”的最佳追击时机,确信对方无诈,大败齐军;
乙文中,夫概王提出“半济而后可击也”,在对方全军失去斗志时追击,果然大败楚军。
1.A.信:实情,名词/讲诚信,动词;
B.故:原因,名词/所以,连词;
C.属:部属,名词/种类,名词;
D.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故选D。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
(1)一:第一次。鼓:击鼓进军。作:振作。气:士气。再:第二次。三:第三次。
(2)若:如果。使:让。济:渡河。免:免死。慕:羡慕。
3.本题考查断句。
根据句意“子常的士兵奔逃,楚军大乱,吴军战胜了楚军,子常投奔到郑国”可知,句子有四个主语:子常之卒、楚师、吴师、子常。据此可断句为: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曹刿乃一介平民,却参与“肉食者谋之”的国家大事,“曹刿请见”可见他心中有国,一心为国;“战则请从”可见他不畏战争会流血牺牲,亲自参与,勇敢无畏的特点,而“请从”是为了能在战争中指挥得当,取得胜利,还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因此,从中可以看出曹刿的家国情怀,他一心为国,勇敢有担当。
(2)曹刿评价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是“忠之属也”,认为他做到了尽职尽责,会取得民心,从而“可以一战”,凭着民心来与齐国战斗,这是能够与敌人对抗的基础条件。夫概王“晨请于阖庐”时,就认为“楚瓦不仁”,做人不仁义,因而会有“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的结果,认为对方在取信于民中已经失了先势,必败。
(3)甲文中,曹刿因为“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因而在“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之后才下令追击,是确信齐国真的战败了,抓住了“辙乱旗靡”的最佳追击时机;
乙文中,夫概王要求“半济而后可击也”,是因为“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无有斗心矣”,楚军渡过一半时,全军都失去了斗志,最是军心涣散的时候,这时候追击则不会出现“困兽犹斗”的情景,必然会大败楚军。
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乙:吴、楚两军在柏举摆好了阵势。阖庐的弟弟夫概王,一大清早就来请示阖庐说:“楚国的子常不仁爱,他的手下没有决一死战的决心,我们抢先攻打他们,他们的士兵肯定会逃跑。”又说:“然后我们的大部队再追赶上去,肯定能打败他们。”夫概王率领他的部下五千人,抢先攻打子常的士卒。子常的士卒奔逃,楚军大乱,吴军战胜了楚军,子常投奔到郑国。吴军追赶楚军,到了清发,阖庐要进行攻击。夫概王说:“被围困的野兽还会争斗一番,何况是人呢?如果知道是不免一死就会同我们拼死作战,必定会打败我们。如果让先渡过河的楚军知道渡河以后便可以免于一死,那后边渡过河的人会羡慕他们,楚军就没有争斗的心志了。渡河一半后才可以攻击。”阖庐听从了他的说法。又一次打败了楚军。楚军做饭,吴军又赶到了,楚军又奔逃。在雍澨战胜了楚军。五次战斗后,吴军到达了楚国的郢都。
5.(1)B
(2)D
(3)B
(4)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5)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1)本题考查实词含义。
B.句意:我不敢虚报夸大数目。加,虚夸、夸大;
故选B。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请救于齐”句意:向齐国求救。于,介词,向。
A.介词,在;
B.介词,在;
C.介词,比;
D.介词,向;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B.根据乙文“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可知,魏军撤离了邯郸,与齐军在桂陵交战并被打败。本项“魏军果然去了邯郸”有误;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信,信用;孚,使信服。
(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如今魏赵两国相互攻打,魏国的精锐部队必定在国外精疲力竭,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
“今梁赵相攻”点明当下的状况;“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说的是魏国在外作战的精锐部队的情况;“老弱罢于内”则是描述魏国国内老弱的状态。
故断为: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参考译文:
甲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是那些居高位、得厚禄的人谋划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曹刿说:“居高位、得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纯色的牛、羊、猪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擂了三次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乙
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打算任用孙膑为主将,孙膑辞谢说:“受过刑的人不可以(担此重任)。”于是就任用田忌做主将,孙膑做军师,坐在有帷帐的车中,暗中谋划。田忌想要率领军队到赵国去,孙膑说:“想解开乱丝的人,不能紧握双拳(生拉硬扯);解救斗殴的人,不能参与到搏斗中去揪住别人。要抓住要害,攻击其虚弱之处,(使争斗的双方)因形势限制而自然分开,那么争斗也就自行解除了。如今魏赵两国相互攻打,魏国的精锐部队必定在国外精疲力竭,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您不如率领军队火速向大梁挺进,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正当空虚的地方,魏国肯定会放弃赵国而回兵自救。这样,我们一举既可解除赵国之围,又能使魏军自行挫败。”田忌听从了孙膑的意见,魏军果然撤离邯郸,与齐军在桂陵交战,魏军被打得大败。
6.(1) 指诉讼事件。 击鼓进军。 很少。 声望。
(2)①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②读书人不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已经很久了。
(3)示例:①写出了曹刿对统治阶级的不信任,决心参与战争(或: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人民对统治者的不信任);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设置悬念(或: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故事跌宕起伏)。
(4)①都是爱国之人;②都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③都不计较个人得失,能够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④都有着出众的才能。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狱:指诉讼事件。
②句意: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鼓:击鼓进军。
③句意:很少有人不忘记自己的秉性,甚至失去平日所坚持的信仰。鲜:很少。
④句意:就有了朝中三公辅相一样的极高声望。望:声望。
(2)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①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忠诚、忠实。属:类、种类。可以:可以凭借、能够凭借。战:作战、战斗。②士:读书人。以:把。重:重任、重要的责任。自任:自己承担、自己担当。久:长时间、很久。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对统治阶级的不信任及参战决心:根据文中“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知,乡人认为打仗是统治者该考虑的事,曹刿不应参与,但曹刿却认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这体现了曹刿对统治阶级的不信任,并且他有亲自参与战争、为国家出谋划策的决心。这种态度反映出当时社会百姓对统治者能力的普遍怀疑。
设置悬念与丰富情节:文中曹刿与乡人这一对话情节,在文章开头就抛出了一个疑问:曹刿为什么要参与本应由统治者谋划的战争?他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这就为后文曹刿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卓越军事才能设置了悬念。如果没有这一对话情节,文章会显得平铺直叙,而有了这一情节,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故事有了起伏,读者会好奇曹刿在战争中会如何发挥作用,从而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爱国之人:根据【甲】文中的“公将战,曹刿请见”“战则请从”可知,曹刿在齐国军队攻打鲁国之时,主动请求拜见鲁庄公,并且要求参与到战争当中去,这体现了他心系鲁国安危,关心国家命运,是爱国的表现。根据【乙】文中的“公(乐全先生)为布衣,则颀然已有公辅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可知,乐全先生从年少出仕到年老归来,一生都秉持正直的态度,不曲意迎合,一心为国家做事,足见其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也是爱国之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根据【甲】文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以及曹刿主动参与战事,向鲁庄公进献作战策略等内容可知,曹刿身为普通百姓,却认为那些掌权者见识短浅,不能很好地谋划应对战事,所以他主动站出来,为国家出谋划策,承担起关乎国家存亡的责任,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根据【乙】文中“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公(乐全先生)为布衣,则颀然已有公辅之望”可知,当时的士人很久都不把天下大事当作自己的责任了,而乐全先生身为平民,却心怀天下,有着担当天下重任的志向,展现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
不计较个人得失,能够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根据【甲】文中“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知,面对乡人的劝阻,曹刿并没有在意自己只是普通百姓的身份,也不顾及可能面临的危险等个人得失情况,只因觉得国家有难需要有人来出谋划策,便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请求参与战事。根据【乙】文中“公(乐全先生)为布衣,则颀然已有公辅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可知,乐全先生以平民身份,不因位卑而退缩,秉持自己的原则,一生为国家效力,不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在国家需要有才能之人的时候,挺身而出担当重任。
都有着出众的才能:根据【甲】文中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表现,如准确把握击鼓进军和追击敌军的时机,先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等齐军士气衰竭时指挥鲁军进攻,后又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观察情况后才下令追击,最终帮助鲁国取得胜利,由此可知,曹刿有着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根据【乙】文中“言语非不工也,政事文学非不敏且博也”以及“虽对人主,必同而后言。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可知,乐全先生言辞精妙,处理政事和文学方面的能力既敏捷又渊博,面对君主能秉持原则、从容应对,不被外界的诋毁赞誉所影响,展现出了出众的从政才能和处世智慧。
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诚心(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乙:唉,读书人不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已经很久了。他们在言语方面并非没有功力,在政事文学方面不是不敏捷而且广博,然而一旦面临大事,很少有人不忘记自己的秉性,甚至失去平日所坚持的信仰,这些人的气度是狭小的。张公还是一介平民的时候,就有了朝中三公辅相一样的极高声望。从年轻时做官,到老了退休回家,不曾用言语屈从奉承过别人,用奴颜媚色阿谀过别人。即使面对皇帝,也一定要考虑再三后才发言。毁谤和赞誉改变不了他,名利得失一样坦然面对,真正是孔子所说的用道义侍奉君王的大臣。
7.B 8.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查核,但在审理时一定要合情合理。 9. 备战 胜战 论战 参战 10.①用鲁肃“轻蒙”和“结友而别”前后态度的变化来表现吕蒙的进步之大,令人刮目相看。②用讨论军事时鲁肃“造次应曰”与吕蒙“为肃画五策”的对比来表现吕蒙的才略过人。
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B.有误,添砖加瓦:原来指建房屋时给不断地添砖块加瓦片。后比喻做一些工作,尽一点力量。加:添加;
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本句重点词语:
狱:(诉讼)案件。察:明察。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1)第一空,结合“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可概括为:备战;
第二空,结合“齐师败绩。公将驰之”“遂逐齐师”可概括为:胜战;
(2)第一空,结合“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可概括为:论战;
第二空,结合“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可概括为:参战。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写作方法。
结合“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可知,采用对比手法,用鲁肃“轻蒙”和“结友而别”前后态度的变化来表现吕蒙的进步之大,令人刮目相看;
结合“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可知,用讨论军事时鲁肃的“造次应曰”与吕蒙的“为肃画五策”的对比来表现吕蒙的才略过人。
参考译文:
甲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位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曹刿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与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国军队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轼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乙
鲁肃取代周瑜的东吴都督职位,在陆口驻军练兵。经过吕蒙的营帐时,鲁肃当时还很轻视他。身边的人对鲁肃说:“吕蒙的名声日渐显耀,不可以这样傲慢轻视,您应该进去接见他。”鲁肃于是决定去见吕蒙。酒喝的正高兴的时候,吕蒙问鲁肃:“您如今肩负重任,又同关羽的驻军相毗邻,会用什么样的计策来应付突发的状况呢?”鲁肃很随意的回答说:“随机应变吧。”吕蒙说:“如今我们虽然与刘备结成了同盟,貌似亲如一家。然而关羽是个危险且极有心计的人,怎么可以不事先拟定好对策呢?”于是给鲁肃谋划了五条计策。鲁肃赶紧起身走向吕蒙,拍着他的肩背说:“子明贤弟啊,我没有料到你的才智谋略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继而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并与吕蒙结交为好友才离去。
11.B 12.B 13.①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②大概用兵并无其它奥妙,经常保持锐气不可用尽就可以罢了。 14.乙文中,举荀罃攻克逼阳,陆抗攻克西陵的事例与孙权攻打合肥、诸葛亮攻打陈仓受
挫的事例对比,突出强调了用兵善于利用士气的重要性。 15.甲文论述了战时要善于观察,把握战机;乙文强调战时不仅要“存有余不尽之气”,还要善于用“气”。
1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意为“鄙陋、粗俗浅薄”;
B.参与/间隔;
C.都意为“都”;
D.都意为“原因”;
故选B。
1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介词,凭借/连词,因为;
B.都是助词,的;
C.连词表转折,但/连词表修饰,不译;
D.介词,在/介词,比;
1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
(1)肉食者:当权者;鄙:目光短浅;远谋:深谋远虑;
(2)大约:大概;巧妙:奥妙;存:保持;已:罢了。
14.本题考查文章的对比手法运用。
据“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一句可知,【乙】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将荀罃攻克逼阳、陆抗攻下西陵的成功经验,与孙权攻打合肥、诸葛亮攻打陈仓受挫的事例进行对比,点明“此善于用气者也”,突出强调了用兵善于利用士气来激励人心,争取胜利的重要性。
1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能够大致翻译全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根据【甲】“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概括得出:当敌人士气衰竭、我方士气高涨时要及时进攻,把握战机。
根据【乙】“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得出:要善于保存士气,不要“初气过锐”。根据“惟荀罃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 得出:当士气衰竭时要设法振作士气。根据“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 得出:
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位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身边的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乙】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我对这几句话经常思索玩味。大概用兵并无其他奥妙,经常保持士气不可用尽罢了。(三国时)孙权攻打合肥,受挫于张辽;诸葛亮攻打陈仓,受挫于郝昭,都因起初气势太盛,渐渐就衰竭无力的缘故。只有荀罃攻克逼阳,士气衰竭而又重新振作;陆抗攻克西陵,事先预料难以迅速取胜,因而养精蓄锐,先安排好外援,等待城中敌人力尽自毙。这也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了。
16. 倒下 适逢,正赶上 抵挡,对抗 17.D 18.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 19.(1)第一次击鼓气士气大振,第二次击鼓士气有所衰退,第三次击鼓士气消逝怠尽。
(2)官吏想传檄文求救,廉范不同意,亲自率兵抵抗敌兵。 20.曹刿,重视观察并善于分析敌情,善于把握战机,后发制人。廉范,巧设计策迷惑敌人,趁其不备巧妙偷袭。(意思对即可) 21.甲文详写了曹刿“论”战部分,略写了战争的过程,表现了曹刿的军事才能。
乙文详写了战争的过程,略写了遇敌军的情景,重点表现出廉范智勇双全,用兵计策之妙。(意思对即可)
1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靡:倒下;
(2)句意为:正遇到匈奴大举入侵边塞。会:适逢,正赶上;
(3)句意为:廉范兵力太少不能抵挡。敌:抵挡,对抗。
17.本题考查文言句式。“夫战,勇气也”,意思是作战,是靠勇气的。“也”,表判断语气。 该句为判断句。
A.句意为: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陈述句;
B.句意为: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陈述句;
C.句意为:只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在意。陈述句;
D.句意为:应立的是公子扶苏。判断句;
18.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为:快到天亮想要撤退时,廉范边命令士兵在睡觉的草垫子上吃饭,清晨前往阵前杀敌。“待旦将退”描述敌军想要撤退的情况,应断开;“范乃令军中褥食”是描述廉范的命令,应断开;“晨往赴之”表示时间行为,应断开;
故划分为: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
19.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再:第二次。三:第三次。
(2)句重点词语:吏:官吏。欲:想要。自率:亲自率领。拒:抵抗。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文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说明了在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注意士气,把握战机,军事上要采用“后发制人”,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乙文,根据“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燕火,营中星列。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可知,面对众多匈奴,廉范以少胜多的重要原因在于他此时没选择有强攻,而是用星列般的火把迷惑敌人,使敌人不知道己军的实际情况,吓退敌人,打击敌人的心理防线;根据“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可知,在天快亮时,廉范边命令士兵在睡觉的草垫子上吃饭,清晨敌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进行偷袭,斩敌首级数百个,死者上千人,从而取得胜利;这是战略上的取胜的原因,从廉范的形象上来说,与他临危不惧、沉着冷静、有勇有谋的性格特征也密切相关。
21.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详写战争进行中曹刿与庄公的对话,表现了曹刿对于战争时机的敏锐把握;详写了战后曹刿与庄公的对话,表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至于在战争当中,两军惨烈厮杀,并未提及。
乙文,根据“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燕火,营中星列。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可知,详写了战争的过程,略写了遇敌军的情景,重点表现出廉范智勇双全,用兵计策之妙。
参考译文:
甲
鲁庄公和曹刿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与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国军队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轼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穷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乙
廉范是赵将廉颇的后代,担任云中郡太守。一天,正遇到匈奴大举入侵边塞,按照以往方式,胡虏人马只要超过五千人,就要向旁边的郡传送书信。官吏想传檄文求救,廉范不同意,亲自率兵抵抗敌兵。但敌兵人数众多而廉范兵力太少不能抵挡。刚好太阳下山,廉范命令军士将两个火炬缚成十字,手持一端,点燃三端,在营中分开排列。敌兵远远望见火炬众多,认为汉军救兵到来,十分惊恐。快到天亮想要撤退时,廉范边命令士兵在睡觉的草垫子上吃饭,清晨前往阵前杀敌。斩敌首级数百个,死者上千人,由此匈奴不敢再侵入云中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