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模拟训练试题 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模拟训练试题 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3 16:20: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模拟训练试题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一、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第2小题4分,其他每小题2分,共20分。
中国书法艺术(  )远流长,其形成、发展与文字的产生和演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文字产生伊始,我们的祖先在书写、契刻或铸造它们时,就将自己的聪明才智注入其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艺术的创造。这一方面表明,中国书法是附着于中国文字的,在其使用和发展过程中,古人总结出了一套书写技法语言体系,这是书法艺术得以发展的客观基础□另一方面说明,古人使字体样式与书体风格具有复杂而微妙的象征意义,这从另一个侧面反(  )了各个朝代的社会文化,__________关于书法艺术的相关内容,都应该凸显在文化的背景上,体现其价值。
1.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铸造(shòu) B.伊始(yī) C.创造(zhào) D.象征(zhēn)
2.在下列田字格中书写正确的字。
远流长 反
3.下列加点字与“附着”的“着”读音不同的一项是(  )
A.着陆 B.衣着 C.着魔 D.沉着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技、演、聪、明”都是形声字。
B.“凸”字的第二笔是横。
C.“基”用部首查字法检索,应该查“土”部。
D.“字、演、觉、义”的第一笔都是点。
5.文段中“契刻”的“契”,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刀雕刻 B.刻的文字 C.契约 D.情意相合
6.请为语段的方框内选择合适的标点符号。(  )
A.句号。 B.逗号, C.分号; D.省略号……
7.为语段画横线的地方选择合适的关联词(  )
A.由于 B.但是 C.因此 D.或者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楷书的特点是笔画严整规范,线条平直自然,结构匀称方正,运笔流畅有度。
B.东晋时期的王羲之被后世尊为“书圣”,他的《兰亭集序》被视为“天下第一行书”。
C.世人以“颜筋柳骨”来形容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和柳宗元的书法。他们两人楷书的代表作分别是《颜勤礼碑》和《玄秘塔碑》
D.一般认为隶书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9.下列诗句与书法无关的一项是(  )
A.墨池笔冢任纷纷,参透书禅未易论。
B.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项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C.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
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积累与运用
10.填字成词,并根据要求答题。
A.一丝不( ) B.技高一( )
C.惟妙惟( ) D.天( )之音
(1)选项A中所填的字的意思是 。
(2)秋夜,月明云淡,繁星闪烁,耳边鸟啾虫鸣,犹如 ,令人陶醉。(填序号)
三、根据课文原句填空。
11.①王师北定中原日, 。陆游《示儿》
②黄沙百战穿金甲, 。王昌龄《从军行》
③ ,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④ ,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四、句子训练
12.仿照例句,再写出两个你对“语文”的理解的比喻句。
例句:语文是滋味甘甜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是 ,让人 。
语文是 ,让人 。
13.改成反问句: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14.改成转述句:老班长摸摸嘴说:“我早就吃过了。”
五、文言文阅读。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____________,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5.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16.“所宝以百数”中的“数”应读 (A.shǔ B.shù),意思是
17.“掉尾而斗”的意思是:
18.“处士笑而然之”是因为: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右倾15度》,完成下面小题。
右倾15度
①母亲有个习惯,就是饭后散步。每天晚饭后,她会走到小区的广场上,去闻一闻花草的清香,听一听小草的鸣叫。
②很久以前,我是每天陪母亲出去散步的。母亲总是走在我的左手边,我走在她的右手边。母亲总是右倾15度牵着我的手,领着我走,她干燥而温暖的掌心传出的热量熨贴着我冰冷的手心,很舒服。
③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再也没有和她一起散步了。我总是说我没时间,却(  )了她眼中流露的那种情绪。
④一天吃完晚饭,母亲照例说她要去散步,问我和不和她一起去,我埋首于书堆中,头也不抬地回绝了。母亲默默半晌,然后轻轻带上门,走出去了。心里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我选择了无视。一抬头,看见母亲从窗下走过、昏黄的路灯灯光打在她背上,我第一次发现那个曾经高大得可以为我扛起一切的母亲竟是如此瘦弱。她穿得很单薄,秋风使她有些瑟瑟发抖。那一瞬间,我有些心疼。我想,明天我会陪她出去散步的。
⑤第二天,我等着母亲来问我要不要和她一起去散步。出于某种可笑的理由,她进来时,我故意装出一副(  )的样子。母亲静静地站了一会儿,便转身轻轻带上门走了。我追出去,有些慌乱地说:“我和你一起去!”她转过头来,有些不敢相信。我看着她欣喜的神情,庆幸自己做对了选择。
⑥我们并肩走在昏黄的路灯下。母亲走在我的左边,我走在她的右边,我们缓缓前行却又保持距离,都想开口说话却又都小心翼翼。我转过头看母亲的脸,那是一个步入中年的妇人的面容,平和而安静的表情,嘴角噙着一丝令人安心的笑意,路灯给她的脸打上了一层柔光。我低下头,无意中看到母亲那曾令我温暖的手,因为冷而缩了起来。我像母亲那样,左倾15度,想握住它们,一时间我伸出的手却又慌忙缩了回来,站在原地。母亲也停住了,有些随意地说:“你都长得比我还高了。”我一愣:是啊,我已比母亲还高了!想到母亲昨天孤单而又瘦弱的背影,我再一次伸出手。这一次,我毫不犹豫地,左倾15度,握紧母亲冰冷的手。那一瞬间,我忽然明白了,长大是一个从被人照顾到学会照顾别人的过程。
19.选词填空
忽略 省略
①我总是说我没时间,却( )了她眼中流露的那种情绪。
忙碌 忙乱
②她进来时,我故意装出一副( )的样子。
20.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B.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
C.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D.我像母亲那样,左倾15度,想握住它们,一时间我伸出的手却又慌忙缩了回来,站在原地。
21.联系上下文,“出于某种可笑的理由,她进来时,我故意装出一副忙碌的样子”一句中“某种可笑的理由”指的是(  )
A.我没有时间 B.我怕难为情
C.她穿得太单薄 D.她很伤心失望
2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是对妈妈的 描写,第一次是描写妈妈的 ,第二次是描写妈妈的 ,从中你体会到作者内心的什么感情?
23.在作者眼里,长大意味着从 到 的过程。在你心里,长大意味着什么?请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24.有人认为,本文题目可以改为“左倾15度”,你同意吗?请具体说明理由?
阅读短文《峭壁上的树》,完成练习。
①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免遭那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反顾地投落这峭壁?
②那一天你确实跳下来了,像俯冲搏猎的雄鹰,像划破静夜的流星。然而,你并没有死,一道峭崖壁缝救助了你,一捧贫瘠的泥土养育了你。生根、发芽、长叶……从此,你就在这里安家落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这便是故乡那座大山的悬崖峭壁上的一棵摇曳在我记忆中三十年之久的酸枣树。
③它高不足尺,叶疏花迟。云缠它,雾迷它,雨抽它,风摧它,霜欺雪压,雷电轰顶。然而,酸枣树并没有被征服。它不低头,不让步,于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中,练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
④一次次,它在风雨中抗争呐喊;一回回,它把云雾撕扯成碎片;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地逃遁;它以 ……
⑤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它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荫庇四邻,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不像山前的桃树,山后的梨树,一个个娇生惯养让人伺候、抚慰 ,动辄就使性子给点颜色瞧瞧。也不像贪图热闹的杨树柳树们,一个个占据了水肥土美的好地方,便忘乎所以地摆首弄姿,轻飘飘只知炫耀自己。酸枣树默默地兀立着,不鄙位卑,不薄弱小,不惧孤独。与春天紧紧握手,与日月亲切交谈,天光地色,尽纳尽吮。从不需要谁的特别关照与爱抚,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长成了那堵峭壁上的生命,让人领略那簇动人的风采。它真诚而没有嫉妒,它纯朴而从不贪婪;抬手向路人致意问候,俯首向胜利者恭贺祝福。
⑥那一年秋天,于不知不觉中,它竟结出一粒小小的酸枣。只有一粒,而且几乎小得为人们所不见。
⑦那酸枣是春光秋色日月星辰的馈赠,是一片浓缩的丹霞霓云。亮亮的,红红的,像玛瑙,像珍珠,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像那万仞峭壁的灵魂。见到它果实的那一刻,我陡地生出一个奇怪的想法:小酸枣,或许正是那颗酸枣树苦修苦熬数十年而得到的一颗心吧!有了心,它便会有梦,便会更加热烈地拥抱世界!
⑧是那颗酸枣树苦修苦熬数十年而得到的一颗心吧!有了心,它便会有梦,便会更加热烈地拥抱世界!
25.第②自然段中画线词语“摇曳”的意思是( )
A.被风吹得来回摆动 B.时常鲜活地闪现
C.摇头晃脑 D.摇摆动荡,不安定
26.第③自然段中,能充分体现酸枣树刚毅的词语是 、 。
27.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语句。
28.选文前四段从哪两个方面写了酸枣树生存条件的恶劣,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9.文中“像俯冲搏猎的雄鹰”,“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像万仞峭壁的灵魂”,其中加点的“雄鹰”“风景”“灵魂”分别指什么 ?
“雄鹰”指 “风景”指 “灵魂”指
30.文中第五自然写酸枣树的同时,写了 、 、 与 四种树。这里运用的写作手法是 ,这样写的目的是 。
参考答案:
1.B 2. 3.C 4.A 5.A 6.C 7.C 8.C 9.D
1.本题考查字音。
A.铸造(shòu)——(zhù);
C.创造(zhào)——(zào);
D.象征(zhēn)——(zhēng);
2.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解答此题时,要认真拼读给出的字音,明确要写的词语,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书写时注意“源”的正确写法。
3.本题考查多字音。
“着”读zhe时,意思是:助词。用于某些动词、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状态继续保持;用于两个动词之间构成连动式;用于某些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命令、要求;读zhuó时,意思是:1.穿(衣)。2.接触;挨上。3.使附在别的事物上。4.从某处进行。5.下落。6.依靠。7.派遣。8.指令;命令(多用于旧时公文)。读zháo时,意思是:1.接触;挨上。2.遭受(某种侵袭)。3.陷入(某种状态)。4.用于动词后,表示有了结果或达到了目的。5.入睡。6.点燃。读zhāo时,意思是:1.下棋布子,走一步叫一着。2.办法;计策。3.放置。4.用于口语。表示赞同的答词。
A.着陆(zhuó lù):(飞机等)从空中到达陆地。
B.衣着(yī zhuó):身上的穿戴,包括衣服、鞋、袜、帽子等。
C.着魔(zháo mó):入魔,形容对某事或某物非常着迷,难以自拔。
D.沉着(chén zhuó):形容人遇事不慌,从容镇定。
4.本题考查书写笔画和部首。
A.“技、演、聪”都是形声字。“明”不是形声字,而是会意字。它由“日”和“月”两个象形字组成,通过日月的光芒来表达明亮、光明的意思。
5.本题考查字义。
契刻:指在木头、竹片、石头、金属等材料上刻划符号、文字以记事或传递信息的方法。古代常用此法来记录重要事件或作为契约的凭证。“契”的意思是用刀雕刻。
6.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前面说“这是书法艺术得以发展的客观基础”,后面说“另一方面说明……”,是并列关系,应该用分号。
7.本题考查关联词。
前面说古人使字体样式与书体风格具有象征意义能反映社会文化,后面说关于书法艺术的内容要凸显在文化背景上,是因果关系,应该用“因此”。
8.本题考查书法知识。
C.世人以“颜筋柳骨”来形容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不是柳宗元。
9.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理解。
D.这句诗出自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意思是读书读得多了,脑子里积累的东西也就多了,写起文章来,自然得心应手,有如神助。这里主要强调的是读书对写作的作用,没有涉及书法相关的内容,所以与书法无关。
10. 苟 筹 肖 籁 马虎,随便 D
A.一丝不苟:形容做事非常认真细致,没有丝毫马虎。
B.技高一筹:用来形容某人在技术或能力上略微超过他人,高人一等。
C.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栩栩如生,就像真实的一样。
D.天籁之音:指自然界发出的美妙声音,如风声、鸟声等,也形容诗文等自然流畅、浑然天成,如同天籁一般。
(1)“一丝不苟”形容做事十分认真、细致,一点儿也不马虎。苟:随便;马虎。
(2)结合语境,句子中秋夜的鸟啾虫鸣是自然界中发出的美妙声音,所以应使用“天籁之音”。 11. 家祭无忘告乃翁 不破楼兰终不还 童孙未解供耕织 旧时茅店社林边
12. 绚丽多彩的画卷 惊叹不已 神秘美丽的宇宙 浮想联翩
思考语文具有哪些独特的性质或能给人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影响等。比如语文具有丰富的内涵、优美的意境、强大的表现力等,能让人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等。根据确定的语文的特点来挑选与之相似的事物作为喻体。例如,如果强调语文的优美意境,可以选择画卷等作为喻体;如果突出语文能开启智慧之门,可选择钥匙等作为喻体。在喻体确定后,思考这个喻体对人的作用或影响,从而补充完整让人产生的感受或收获的表述,使句子通顺且表意完整。
示例:
语文是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
语文是旋律优美的乐章,让人陶醉其中。
13.我怎么能轻易离开北京呢?
陈述句改反问句可分为四步:①将陈述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②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③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④将句子梳理通顺。
本句中,“不能”改为“能”,并在前面加上“怎么”或“难道”,在句末加上“呢”或“吗”,“句号”改为“问号”,并将句子梳理通顺。
可改为:我难道能轻易离开北京吗?
14.老班长摸摸嘴说,他早就吃过了。
改成转述句时,要把冒号改为逗号,去掉双引号。因为转述句是将别人说的话转达出来,不需要直接引用时的冒号和引号。原句中的“我”要根据语境改为相应的第三人称“他”。这里因为是转述老班长的话,所以“我”改为“他”。
改为:老班长摸摸嘴说,他早就吃过了。
15.锦囊玉轴 16. A 计算 17.摇着尾巴互相争斗。 18.种田要问耕种的农民,织布要问织工,这个道理是不变的;或者,做事应请教有经验的人。
15.本题考查文言文默写。
书写时注意“锦、囊、轴”的正确写法。
16.本题考查字音与字词解释。
数,shù释义:1、数目。2、几;几个。3、天命;命运。4、数学上的基本概念。shǔ释义:1、计算;点数。2、同类比较算最突出。
“所宝以百数”意思是: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以百数”就是“用百为计算单位”,“数”的意思是计算,读作shǔ,故选A。
1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掉尾而斗”中“掉尾”指牛摇着尾巴。故“掉尾而斗”指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处士笑而然之”指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杜处士笑的原因是“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也就是,种田要问耕种的农民,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或者,做事应该请教有实际经验的人。
参考译文:
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
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农民,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19. 忽略 忙碌 20.D 21.B 22. 外貌 身材 脸 从中我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愧疚、心疼以及对母亲的爱。 23. 被人照顾 学会照顾别人 我认为长大就是能够体谅到父母的不容易,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24.不同意。因为“右倾15度”是母亲曾经照顾“我”的姿态,而“左倾15度”是“我”学会照顾母亲的姿态,题目“右倾15度”更能体现母亲对“我”的影响以及“我”的成长变化。
19.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忽略:疏忽,不在意;忽视。
省略:指免去,除去;在一定条件下省去一个或多个句子成分;为了表达的简捷,省去话中可以省去的字句。
①结合语境,我总是说我没时间,却忽视了她眼中流露的那种情绪,故选“忽略”。
忙碌:形容忙碌、繁忙的样子。忙乱:指事情繁忙而没有秩序。
②结合语境,她进来时,我故意装出一副繁忙的样子。故选“忙碌”。
20.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掌握。
A.句子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大花”,是比喻句。
B.句子把“小花”比作“星星”,是比喻句。
C.句子把“他的皮毛”比作“油”,是比喻句。
D.句子没有本体和喻体,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D。
21.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从第⑤段“我追出去,有些慌乱地说:‘我和你一起去!’”第⑥段“母亲走在我的左边,我走在她的右边,我们缓缓前行却又保持距离,都想开口说话却又都小心翼翼”第⑥段“我像母亲那样,左倾15度,想握住它们,一时间我伸出的手却又慌忙缩了回来,站在原地”可知,作者因为长时间没有陪母亲散步而感到有些愧疚或尴尬,所以当母亲进来询问是否一起散步时,他出于怕难为情的心理,故意装出一副忙碌的样子来掩饰自己的尴尬和愧疚,因此,“某种可笑的理由”指的是我怕难为情。
2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一抬头,看见母亲从窗下走过,昏黄的路灯灯光打在她背上,我第一次发现那个曾经高大得可以为我扛起一切的母亲竟是如此瘦弱。”这句话通过描绘母亲在路灯下的背影,突出了母亲身体的瘦弱,因此,第一次运用“瘦弱”等词描写母亲的外貌,使读者感受到母亲的身形由高大变为瘦弱,流露出母亲因为年纪渐长而变得不再有力的隐痛。
“我转过头看母亲的脸,那是一个步入中年的妇人的面容,平和而安静的表情,嘴角噙着一丝令人安心的笑意,路灯给她的脸打上了一层柔光。”这句话通过细腻地刻画母亲的面容,展现了母亲平和安静的神情以及令人安心的笑意,展现出母亲对孩子的默默支持与期望,以及儿子对母爱的领悟和对过去忽视母亲的反思。通过这两个描写,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关心、心疼和歉意。
2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第⑥段“那一瞬间,我忽然明白了,长大是一个从被人照顾到学会照顾别人的过程。”可知,在作者眼里,长大意味着从被人照顾到学会照顾别人的过程。
结合生活实际,写出自己心里理解的长大即可,如:长大意味着我要更多地关心父母,理解他们的辛劳,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和帮助。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多的是情感上的陪伴和心灵上的慰藉。例如,当父母工作疲惫时,我会主动承担起家务,为他们准备一顿可口的饭菜,或者陪他们聊聊天,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24.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
结合文章内容,说出自己的观点,说明理由。即:不同意。文题“右倾15度”象征了母亲一直以来对孩子的呵护与付出,在文中表现为母亲牵着孩子的手,倾注温暖与保护。而“左倾15度”则象征着子女对母亲的回馈与成长,是文中的后续行为。文章的重点在于表现母亲的爱与子女对这份爱的体悟,以“右倾15度”更能突出母亲的角色和主题,与故事情节的发展更为契合。标题提示着读者关注到母亲无私的爱,继而引发对亲情的思考。
25.B 26. 铮铮铁骨 朗朗硬气 27.刚毅驱逐雷电远避他方 28. 酸枣树生长在峭崖壁缝上的一捧贫瘠的泥土中; 受到风雨、云雾、霜雪、雷电的欺压。 29. 酸枣树的种子 故乡峭壁上的酸枣树 小酸枣 30. 桃树 梨树 杨树 柳树 对比 突出酸枣树顽强的生命力,更表现出酸枣树不爱虚荣、甘于平淡的品质
25.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摇曳:原形容东西在风中轻轻摆动的样子,也指优游自得的样子。结合第②自然段句子“这便是故乡那座大山的悬崖峭壁上的一棵摇曳在我记忆中三十年之久的酸枣树”可知,句中是指故乡峭壁上那棵酸枣树的形象时常鲜活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所以“摇曳”的意思是时常鲜活地闪现。
故选B。
26.本题考查提取关键词。
阅读文章第③自然段,结合句子“它不低头,不让步,于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中,练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可知,句中的“铮铮铁骨”和“朗朗硬气”是指酸枣树面对云雾、风雨、霜雪、雷电的欺压,依然坚强不屈的骨气,这两个词语充分体现了酸枣树的刚毅与顽强。
27.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补充句子。
作答本题,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对文章的理解组织语言,然后将句子补充完整。
结合第③自然段句子“云缠它,雾迷它,雨抽它,风摧它,霜欺雪压,雷电轰顶”和第④自然段句子“一次次,它在风雨中抗争呐喊;一回回,它把云雾撕扯成碎片;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地逃遁;它以 ”可知,这两个句子是对应的,“一次次,它在风雨中抗争呐喊”是对“雨抽它,风推它”的反击;“一回回,它把云雾撕扯成碎片”是对“云缠它,雾迷它”的反击;“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地逃遁”是对“霜欺雪压”的反击,故补充的句子要展现出它是怎样反击“雷电轰顶”的,同时还要注意句式结构与前文要契合。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示例:一次次,它在风雨中抗争呐喊;一回回,它把云雾撕扯成碎片;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地逃遁;它以顽强迫使雷电绕道而行……
28.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与概括。
①:结合第①段句子“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反顾地投落这峭壁”和第②段句子“然而,你并没有死,一道峭崖壁缝救助了你,一捧贫瘠的泥土养育了你”可知,前两段是从土壤的角度写酸枣树生存条件的恶劣,可概括为:酸枣树生长在峭崖壁缝上的一捧贫瘠的泥土中;
②:结合第③段句子“云缠它,雾迷它,雨抽它,风摧它,霜欺雪压,雷电轰顶”和第④段句子“一次次,它在风雨中抗争呐喊;一回回,它把云雾撕扯成碎片;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地逃遁;它以刚毅驱逐雷电远避他方”可知,③④段是从天气的角度写了酸枣树生存条件恶劣。即,受到云雾、风雨、霜雪、雷电的欺压。
29.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结合第②段句子“那一天你确实跳下来了,像俯冲搏猎的雄鹰,像划破静夜的流星……生根、发芽、长叶”可知,句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酸枣树的种子”分别比作“雄鹰”和“流星”,形象地表现了酸枣树在恶劣环境中奋力生存的姿态,故“雄鹰”是指“酸枣树的种子”。
结合第②段句子“从此,你就在这里安家落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这便是故乡那座大山的悬崖峭壁上的一棵摇曳在我记忆中三十年之久的酸枣树”可知,句中的“风景”其实是指“故乡那棵长在悬崖峭壁上的酸枣树”。
结合第⑥段句子“那一年秋天,于不知不觉中,它竟结出一粒小小的酸枣”和第⑦段句子“那酸枣……像那万仞峭壁的灵魂”可知,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小酸枣”比喻成“万仞峭壁的灵魂”,生动地描绘了酸枣树的精神内涵和生命力,故“灵魂”是指“小酸枣”。
30.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手法。
阅读文章第⑤自然段,结合句子“不像山前的桃树,山后的梨树,一个个娇生惯养让人伺候、抚慰,动辄就使性子给点颜色瞧瞧。也不像贪图热闹的杨树柳树们,一个个占据了水肥土美的好地方,便忘乎所以地摆首弄姿,轻飘飘只知炫耀自己。酸枣树默默地兀立着,不鄙位卑,不薄弱小,不惧孤独”可知,本段在描写酸枣树的同时,还写了桃树、梨树、杨树、柳树四种树,这是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写桃树、梨树娇生惯养的让人伺候,及杨树柳树们的良好的生存环境,是为了与酸枣树形成对比,反衬出酸枣树生存环境的恶劣和顽强的生命力,展现了酸枣树自强不息、不慕虚荣、甘于平淡的品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