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 阶段练习(一)(纲要上册加下册第一单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三历史 阶段练习(一)(纲要上册加下册第一单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25 09:22:58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 阶段练习(一)(纲要上加下第一单元)
1.考古发现,从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地区在以粟类作物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和以家猪为代表的家畜饲养的基础上,开始普遍种植水稻和饲养黄牛、绵羊,且这一时期被发现的小麦遗址的数量也逐渐增多。这说明当时中原地区( )
A.成为水稻的发源地 B.农耕经济得到发展
C.农用动力发生变化 D.轮作复种技术发达
2.“钺”原为砍伐工具,后发展成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礼器。《尚书》在记载牧野之战时曾描述周武王“王左杖黄钺”。考古发现良渚文化遗址中有7套钺杖礼器,它的柄端都握在墓主人的左手中。据此可知,良渚文化( )
A.国家形态趋于成熟 B.专制王权逐渐加强
C.冶铁技术得到发展 D.阶级分化已经出现
3.《吕氏春秋·当务》云: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大夫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后。上述现象体现出商朝( )
A.嫡长子继承制基本建立 B.中央集权弱化C.对母系血缘的重视 D.兄终弟及思想比较深刻
4.与战国相比,秦朝雇佣劳动者的身份更为复杂,其中有一部分来源于徒隶、“诸当作县道官者”、戍卒等这些由官府掌握的劳动力。他们必须在官府安排下从事雇佣活动,不得私底下佣作,劳动所得也需上交官府。由此可推秦朝( )
A.社会生产领域出现新经营方式 B.中央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C.官府意在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 D.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5.据《史记》和《汉书》记载,秦人在蜀地南部进入西南地区时,“通五尺道”,并在五尺道上“颇置吏焉”,邛、笮“通为郡县”。五尺道的经略对秦最重要的影响在于( )
A.保留了考古遗存利于史学研究 B.开通了西南地区的“丝绸之路”
C.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开边统辖 D.推动了西南民族聚落的发展
6.秦王嬴政每征服一国,就把诸侯后代、原国内的贵族和豪门大户迁往他处,或迁往秦统治中心,或迁往边远地区。嬴政统一全国后,又“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由此可见,嬴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 )
A.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B.有利于贵族等级制的重构
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 D.为推行郡县制创造了条件
7.汉代的制度构建不同于西周的“宗统”“君统”不分,也不同秦代灭绝“亲亲”的做法,而是政府试图在承认宗族是社会基本组织结构的基础上,突破血缘关系,将君臣、君民、官民之间的关系描述成父子关系。这表明,汉代( )
A.宗族势力的发展壮大 B.尊卑秩序得到强化
C.儒学理论体系政治化D.社会道德风气改善
8.唐高宗永淳年间,关中一斗米售价高达三百钱,皇帝出幸东都洛阳,扈从之士中不免有人途中饿死;中宗景龙年间,运输山东、江淮谷物至京师,挽车的牛死者十之八九,朝臣按照惯例,又请中宗到洛阳就食,中宗便发脾气,不愿当逐粮天子。该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米价波动影响社会的稳定 B.交通运输关系王朝兴衰
C.北宋都城较唐东移的原因 D.关中地区经济一直落后
9、.贞观十六年,原凉州都督郭孝恪任安西都护兼西州(今吐鲁番地区)刺史,其在西州进行户籍登记等工作,史称“高昌旧民与镇兵及谪徙者杂居西州,孝恪推诚抚御,咸得其欢心”。这反映了唐代
A.对西域的有效治理 B.边疆形势的紧张 C.文化的开放与包容 D.民族交融的局面
10.新疆吐鲁番唐墓出土了若干册《论语》手抄本。其中363号墓葬出土的《论语》郑注,其文本最后有“西州高昌县宁昌乡厚风里义学生卜天寿年十二状”字样。184号墓出土的《论语》郑注共4件内容有重复,但笔迹不同。其中,第三件文本末记“高昌县学生贾忠礼写”。这反映出唐代
A.“四书”地位逐渐上升 B.书院教育在边疆的发展
C.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 D.边疆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11.780年后,唐朝推行两税法,强藩地区按照两税法的收税原则进行缴纳,但在赋税的支配上,部分留给收税当地作为日常开支,部分由藩镇节度使支配,部分上缴中央。据此可知
A.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B.藩镇势力得到遏制C.中央妥协色彩明显 D.宗藩体制遭到破坏
12.唐德宗为培养近臣,于贞元二年正月特发诏书,以罹灾京畿诸县的名义,亲自从尚书省郎官、御史中拣择10员,外放为京畿诸县县令进行历练。其所亲选的外放地方官员均为士族出身。这反映了该时期
A.士族阶层垄断科举选官 B.君主亲掌地方官员选拔
C.士族有较大政治影响力 D.以家世门第为标准选官
13.九品中正制明确规定中正官必须是中央政府的在职高官,这实际上是将汉代的乡里清议纳人朝廷选举的轨道,同时,这些高官对乡里清议的私家操纵也因此取得合法地位。由此可知,这一规定
A.反映了中央对地方豪强的妥协 B.导致选官权从中央旁落到地方
C.实现了政府对民间舆论的控制 D.有助于扩大士族的政治影响力
14.宋代盛行郊祭大礼和恩荫制。自宋真宗、仁宗起,每三年举行一次盛大的祭天地、祭祖宗的活动,每逢祭祀,大小各官,皆得恩荫,仅北宋末年的一次祭天大典就有4000人恩荫得官。由此可以推知宋代( )
A.阶级固化现象初现 B.恩荫入仕成为主流 C.官僚体系日趋完善 D.王朝统治存在危机
15.北宋“分天下为十余路,各置转运使……使朝廷之令必行于转运使,转运使之令必行于州,州之令必行于县,县之令必行于吏民,然后上下之叙正,而纪纲立矣”。这一行政管理模式( )
A.呈现权力相互牵制的特色 B.抬高了文官与士人的地位
C.助长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D.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稳定
16.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任命右丞相、左丞相、平章政事等官员。首席的右丞相是忽必烈的外甥,还掌握着自己独立的军事力量;中书省的其他重要职务由蒙古、畏吾儿、契丹贵族和汉人谋臣担任,他们大多出自忽必烈的怯薛(侍卫)。以上材料说明( )
A.地方军事力量膨胀削弱中央集权制度 B.忽必烈改革遭到蒙古权贵的激烈反抗
C.中枢机构的官员主要出身于科举考试 D.元朝政治体制兼有中原和蒙古二重性
17.宋代,在边远地区的广西,农村的集市已发展成为定期的集市(当地称“圩”),“有的地方五天一圩,有的地方三天一圩,有的地方隔一天一圩”。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市的发展突破时间限制 B.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8.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港口城市繁荣。以下关于宋朝的历史记载,可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
①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不惟岁获厚利,兼使外蕃辐辏中国,亦壮观一事也。
②置立榷场于湟州(治所在今青海乐都县),别置蕃市以居来者……使利归于公,货通天下。
③泉南(泉州)地大民众,为七闽一都会,加以蛮夷慕义,航海日至,富商大贾,宝货聚焉。
④京师百货所居,市无常价,贵贱相倾,或倍本数,富人大姓,皆得乘伺缓急,擅开阖敛散之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康乾时期,华夷观念发生了新变化。其中“华”的主体逐渐从专指汉族扩展到包括满族在内的各民族,而“夷”则专指外国人,特别是西方殖民者。该变化主要表明( )
A.统治者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 B.清朝疆域得到了开拓和巩固
C.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D.世界局势影响传统文化观念
20.清康熙帝规定:清宗室封爵须经朝廷考封,即袭封或受封者需要先经过马射、步射、清语三项考试。三项全优者,方能袭、受应得之爵,否则,根据优劣降封一至三等,最劣者不封。这一规定( )
A.规范了授官程序 B.构建了严密的贵族等级
C.凸显了专制集权D.完善了科举考试的内容
21.明末,市面上出版了《天下水陆路程》《天下路程图引》等一类由商人编撰的书籍,介绍了国内主要的水陆交通要道。有的书后还附有一些诗文,描述商旅艰辛。这反映出当时( )
A.地理知识受到关注 B.商人支持出版事业
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D.经世致用思想传播
22.盖中国如欲保存独立,不得不用立宪政治,而从其国之历史习惯社会经济状况,与夫列强之关系观之,则中国之立宪,以君主制行之为易,以共和制行之则较难也——(美)古德若1913年《共和与君主论》该文章( )
A.为保皇派反对革命派提供了理论依据 B.为维新派变法提供了思想武器
C.为复辟帝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D.科学地分析了中国国情指明了历史方向
23.据学者研究,一战后协约国出于宣传需要,不愿公开他们招募十多万华工和寻求中国援战这一事实。而北洋政府为维护中立形象,封锁华工讯息,不愿德国获悉中国“以工代兵”策略。凡此种种造成了长期以来对华工参战历史的“集体失忆”。这最能够说明的是( )
A.立场决定历史解释 B.文字记载决定历史客观存在
C.历史事实会被掩盖 D.历史研究有助历史记忆修复
24.1919年1月10日,中国派遣陆徵祥、顾维钧等赴欧参加巴黎和会并积极参加国联的组建和盟约的起草工作;2月11日,国际联盟中国同志会在北京成立,推举梁启超为理事长,其宗旨是“主张国际联盟援助其实行,促进其发展”。这表明( )
A.中国人民对国际联盟的理性认识 B.中国渴望正义与和平的迫切心情
C.北洋政府努力改变中国屈辱地位 D.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主动融入世界
25.五四运动后,湖南军阀谭延闿打出了“湖南自治”的旗号,企图用湘籍官僚政客包办湖南政治,湖南各界纷纷请愿,响应这一口号。但1920年11月,湘军总司令赵恒惕取谭延闿而代之,湖南自治运动逐渐流产,湖南各界大失所望。“湖南自治”的流产,客观上( )
A.巩固了中华民国的国家统一 B.加速了革命新形势的到来
C.阻碍了新型政治团体的创建 D.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6.有史家认为,若用曲线表示中央对湖南的控制,从清朝到北洋政府时期,再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经历了一个“V”字形变化期。 由此可推测湖南( )
A.成为清朝晚期的全国财赋重地 B.是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中心之一
C.经济现代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D.在北洋军阀时期有较强的独立性
27.李大钊认为孔派学说“贵劳心者,贱劳力者”。对此,他在1920年提出“一切过去的历史都是靠人力创造出来的,并非由少数圣者贤人创造”,并重新定位知识分子与劳工的关系。李大钊的认识( )
A.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发展 B.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基础
C.标志着新文化运动阵营分裂 D.反映了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激化
28.1925年,毛泽东在国民党《广东省党部代表大会会场日刊》发刊词中指出,孙中山是“应乎中国被外力、军阀、买办、地主阶级重重压迫的客观环境,为我们定下了革命的三民主义”。孙中山虽逝,但“革命的三民主义不死”。毛泽东的上述言论旨在( )
A.分析中国社会各阶层状况 B.悼念中山先生的不幸离世
C.保障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 D.推动国民革命的继续开展
29.1936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讨论西安事变问题的扩大会议,基调是“审蒋”“除蒋”。12月19日举行的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决定放弃“审蒋”“除蒋”主张,正式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中共的这一转变主要是基于( )
A.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 B.蒋介石抗日态度的转变
C.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 D.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0.1937年11月在武汉成立了由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宣传部下属的国际宣传处,该处多次组织外国记者赴台儿庄等地采访,并在重庆专门建造外国记者招待所。1942年初,重庆成了名副其实的“远东战场的新闻中心”。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重视海外宣传与军事斗争的配合 B.国共合作抗战引起国际社会瞩目
C.英美逐渐加强对中国抗战的支援 D.希望依靠外交手段解决中日战事
31.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并强调“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这说明此时( )
A.国内已具备大规模建设的条件 B.党的工作重心正在发生转移
C.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D.中国式的发展道路已在探索
32.1956年,陈云提出:在城市经济中,国家和集体等公有形式是城市经济的主体,但可以保留一定的个体经济作为补充。国家市场作为市场的主体,但可以以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上述主张( )
A.总结了“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作经验 B.对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有借鉴作用
C.指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向 D.有助于我国成功克服经济困难局面
33.建国初成立的供销社是唯一的商业流通系统,几十年的“统购统销”运行,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广受欢迎。但80年代起供销社经营出现了困难,1992年至1999年,全国供销社累计亏损近450亿元,大量供销社破产、转让,580万名员工中将近一半下岗、内退。这一变化缘于( )
A.城市化进程加快 B.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变
C.国有企业的改革 D.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
34.1984年,后来被称为中国科学管理之父的张兴让调任石家庄第一塑料厂厂长。他主持成立了现在看来最简单的供、产、销的联合体却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1985年,他出国考察,看到本企业与外国同行在劳动效率上的巨大差距,深受触动。回国后,提出了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时尽其效”为核心的“满负荷工作法”,取得成功。张兴让的成功( )
A.利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 B.得益于“走出去”开放战略的实施
C.是贯彻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精神的结果 D.侧面说明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必要性
3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耕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 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
36.《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偷了一头牛,一只羊……如果它属于神或者王官,他要赔偿30倍;如果它属于平民,他要赔偿10倍;如果窃贼没有可赔偿的,他应该被处死。”“如果一个人债务缠身,暴风雨神阿达德摧毁了他的田地,或者洪水冲走了作物……在那一年,他可以不向他的债主归还粮食,他可以暂停履行他的合同,他可以不付那一年的利息。”据此可知《汉谟拉比法典》( )
A.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B.使得古巴比伦人民享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协调借贷等社会关系,维护有产者的利益 D.成为近代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历史源头
37.雅典执政官梭伦曾规定:“凡愿意者皆被允许替遭受不公平对待的人申冤”及“向陪审法庭申诉”“凡是在城邦陷入纷争时不拿起武器跟随某一派别者,将被剥夺其公民资格并且不得参与城邦事务。”梭伦这些规定旨在( )
A.培养公民积极参政的品德 B.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
C.防止极端民主政体的出现 D.积极维护公民参政权
38.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39.新航路的开辟,极大地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政治和经济领域,使各个地区、各个民族联系日益紧密。从此,国别和种族为主的地域性历史开始演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世界历史。由此可知,新航路开辟( )
A.使人类社会迎来了近代史的曙光 B.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终确立
C.推动中国为核心的贸易网络形成 D.形成了罪恶深重的三角贸易航线
40.15~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欧洲与中国并未形成技术代差;中国也始终嵌入了当时的全球贸易体系中,是世界第一大贸易顺差国,吸收大量西班牙从南美运来的白银,并不断向西方供给当时的高附加值商品。这表明在全球化刚开始时期( )
A.中国是世界的生产制造中心 B.全球贸易体系的中心在亚太
C.西葡荷的制度技术并未领先 D.中国成功引领了世界整体化
2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原地区的农作物种类和家畜种类增多,这反映了当时农耕经济得到发展,B项正确;材料所述“开始普遍种植水稻”并不意味着中原地区是水稻的发源地,结合所学可知,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最早种植水稻,排除A项;虽然材料中提及了“黄牛”,但是无法据此说明当时农用动力发生变化,排除C项;仅由材料不能得出中原地区“轮作复种技术发达”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良渚文化遗址中的钺杖礼器“柄端都握在墓主人的左手中”,可以看出此时的"钺"已成为象征军事指挥权的利器,说明该时期已经出现阶级分化,D项正确;同时,可以看出良渚文化已经出现早期国家形态但并未成熟,排除A项;专制王权在秦朝建立,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且时间不符,排除B项;冶铁技术在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商朝时期的纣王有同母兄弟三人,其中商纣王为二子,长子为微子启,但是在立王位继承人的时候,因为生母的身份转换问题,纣王作为嫡长子继承了王位,说明商朝时期就已经初步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A项正确;先秦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材料凸显的是父系血缘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嫡长子继承制,非兄终弟及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秦朝时期官府掌握的劳动力也被安排从事雇佣劳动,从而对劳动力进行了更加充分的利用,C项正确;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经营方式指的是雇佣劳动,到明清时期才出现,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劳动力的利用,并不是中央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秦朝官府对劳动力进行充分利用并不能说明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修建五尺道后在西南夷地区设置官吏,便于中央对西南夷地区的管控,C项正确;保留了考古遗存利于史学研究不是对秦最重要的影响,排除A项;汉朝开通丝绸之路,排除B项;推动了西南民族聚落的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嬴政将六国旧贵族和豪强迁往他处,结合所学可知这会削弱六国旧地的传统势力,为全面推行郡县制和加强中央集权创造了有利条件,D项正确;嬴政迁徙旧贵族和豪强,主要出于加强政治统治需要,材料无法判断出嬴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贵族等级制无关,材料主要体现了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为推行郡县制创造了条件,排除B项;地方割据的基础主要是封建自然经济,移民政策无法消除封建自然经济,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由材料可知,汉代政府将原先只适用于血缘关系的孝推至没有血缘关系的亲子之情,这进一步完善了社会尊卑秩序,B项正确;根据材料“将君臣、君民、官民之间的关系描述成父子关系”可知,材料所述君臣、君民、官民之间本无血缘关系,因此也不能得出宗族势力发展壮大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中未能体现儒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而只是体现了汉代尊卑秩序的强化,排除C项;将君臣、君民、官民之间的关系描述成父子关系并不能改善社会道德风气,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高宗、唐中宗时期,关中粮食紧缺,从山东、江淮运送粮食至京师亦无法满足对粮食的需要,就连皇帝也不得不前往洛阳就食,说明此时关中地域已不适宜作为都城,都城东移成为必然,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粮价变化引发社会动荡,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粮食问题而非交通运输,排除B项;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一直落后”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安西都护兼西州刺史郭孝恪在西州实行有效的管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A项正确;材料强调唐朝的边疆治理,体现不出当时边疆形势紧张,排除B项;材料属于边疆治理,不属于文化领域的开放与包容,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唐代对西域的有效经营与治理,而非民族的交融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唐代边疆地区。根据材料可知,新疆吐鲁番唐墓出土了若干册《论语》手抄本,这反映出唐代儒家文化对边疆地区的影响,说明边疆地区存在对中原文化认同的现象,D项正确;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又称四子书,为历代儒学子首要研习之书。南宋朱熹取《礼记》之《大学》《中庸》篇,分章注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唐代书院教育在边疆地区得到发展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唐代边疆地区基层教化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唐朝在推行两税法时,允许强藩截留和支配大部分地方税收,反映出中央妥协色彩明显,C项正确;据所学,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受到了削弱而非有所强化,排除A项;藩镇势力得到遏制与“部分(税收)由藩镇节度使支配”不符,排除B项;材料与宗藩体制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其所亲选的外放地方官员均为士族出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德宗为培养近臣,选了一批士族出身的官员,反映出唐朝虽然有了科举制度,但士族仍有较大政治影响力,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些官员参加科举考试,无法得出士族阶层垄断科举选官这一结论,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君主没有亲自掌握地方的官员选拔,且材料中外放“京畿诸县”,排除B项;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注重家世门第,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实际上是将汉代的乡里清议纳人朝廷选举的轨道”和“这些高官对乡里清议的私家操纵也因此取得合法地位”可知,士族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增强,有助于扩大士族的政治影响力,D项正确;据材料“中正官必须是中央政府的在职高官”可知,九品中正制在创立之初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其并非中央对地方的妥协,选官权也并未旁落,排除AB项;材料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将乡里清议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之一,并非实现了政府对民间舆论的控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D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宋代在祭祀大典时候大量恩荫官员,这加速了宋代冗官现象,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可以推断出宋代王朝统治存在危机,D项正确;宋代科举制相对完善,社会阶层流动性强,排除A项;宋代主要的入仕途径是科举制,排除B项;通过祭祀大典上的恩荫现象无法推断出当时官僚体系发展程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宋设置各路转运使传递政令,推动政令的逐级实施,这种行政管理模式强化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中的行政单位是上下级隶属关系,而非相互制约关系,排除A项;重文轻武政策抬高了文官与士人的地位,从材料看不出文官与士人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排除C项。故选D项。
16【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首席的右丞相是忽必烈的外甥,还掌握着自己独立的军事力量;中书省的其他重要职务由蒙古、畏吾儿、契丹贵族和汉人谋臣担任,他们大多出自忽必烈的怯薛(侍卫)。”可知元朝政治体制一方面采行了中原传统王朝的多种制度,但另一方面又保存了不少蒙古旧制,较为生硬地混合了蒙古旧制和汉制,具有镶嵌复合的特点,故元朝政治体制兼有中原和蒙古二重性,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军事力量的对抗,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蒙古权贵对忽必烈改革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枢机构的官员主要出身于科举考试,排除C项。故选D项。
17【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农村的集市已发展成为定期的集市”可知,宋代农村集市发展,次数和频率增加,说明农村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项正确;市的发展突破时间限制主要在城市,而材料强调农村集市,排除A项;材料强调农村集市,城市经济职能增强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农村集市发展并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衡量标准,排除D项。故选C项。
18【答案】B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宋代。“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不惟岁获厚利,兼使外蕃辐辏中国,亦壮观一事也。”反映了宋代东南沿海地区海外贸易繁荣的信息,①项正确;“置立榷场于湟州(治所在今青海乐都县),别置蕃市以居来者……使利归于公,货通天下。”反映的是边疆地区商业贸易发展的信息,不符合题意,②项错误;“泉南(泉州)地大民众,为七闽一都会,加以蛮夷慕义,航海日至,富商大贾,宝货聚焉。”反映了福建泉州一带海外贸易繁荣的信息,③项正确;“京师百货所居,市无常价,贵贱相倾,或倍本数,富人大姓,皆得乘伺缓急,擅开阖敛散之权。”反映的是京师地区商业发展的信息,不符合题意,④项错误。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9【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康乾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其中‘华’的主体逐渐从专指汉族扩展到包括满族在内的各民族,而‘夷’则专指外国人,特别是西方殖民者。”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文明的东方大国,长期以来,在封建统治者头脑中形成了一种居高临下的观念,即“华夏文化优越论”,由此形成古代华夷观念。华夷观念就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儒家文化的自我评价标准和处理对外关系的原则。“华”指华夏族,其主体为汉族;“夷”在古代是对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的贬称,如“四夷”、“九夷”、“夷服”等,故华夷观念从一开始就带有一种抬高自己, 轻视周边各族的心态。随清朝历代统治者推行民族高压政策和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传统的华夷观念,使其中“华”的主体逐渐从专指汉族扩展到包括满族在内的各民族,且随着西方的崛起和殖民侵略,“夷”开始专指外国人,特别是西方殖民者,故世界局势影响传统文化观念,D项正确;统治者并未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清朝疆域得到了开拓和巩固,排除B项;材料所述与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0【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清朝对宗室封爵进行了严格规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宗室参与国政的程度,凸显了专制集权,C项正确;材料强调清朝宗室封爵,不属于授官程序,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清宗室封爵相关规定,无法说明构建了严密的贵族等级,排除B项;科举考试属于选官,而材料属于封爵,排除D项。故选C项。
2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末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天下路程图引》等一类由商人编撰的书籍,介绍了国内主要的水陆交通要道。”及所学可知,明末商人在经商的过程中记录了国内主要的水陆交通要道,并且在市面上出版了《天下水陆路程》,适应了当时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的需求,C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地理知识受到关注,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商人支持出版事业,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B项;经世致用一词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当时的伪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时间为1913年,此时中华民国已经成立,确立了共和政体,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但在题干文章中却认为“中国如欲保存独立,不得不用立宪政治”和“中国之立宪,以君主制行之为易,以共和制行之则较难也|”可知,该文章是为复辟帝制提供理论依据,C项正确;保皇派反对革命派是在辛亥革命之前,题干时间为辛亥革命之后,排除A项;维新变法是在清末,此时中华民国已经成立,排除B项;该文章为复辟帝制提供理论依据,属于历史的倒退,排除D项。故选C项。
23【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欧洲、中国)。根据材料“一战后协约国出于宣传需要,不愿公开他们招募十多万华工和寻求中国援战这一事实。而北洋政府为维护中立形象,封锁华工讯息,不愿德国获悉中国‘以工代兵’策略。”可知,长期以来对华工参战历史的“集体失忆”,是受到协约国和北洋政府各自利益的影响而造成的,说明立场决定了对历史事件的解释,A项正确;一般而言,文字记载是第二手史料,无法决定历史客观存在,排除B项;“历史事实会被掩盖”的说法太过绝对,排除C项;“历史研究有助历史记忆修复”的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中描述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19年(巴黎)。据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中国积极参加国联组建和盟约的起草工作,并迅速成立国联中国同志会,表明了中国人对国联“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宗旨的认可,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人渴望正义与和平的迫切心情,B项正确;国联实质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操纵的维护帝国主义利益的工具,我国当时对它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不够理性,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北洋政府对国联的认可和希望,而“北洋政府努力改变中国屈辱地位”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不符合史实,巴黎和会上我国依然处于受人宰割的屈辱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25【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湖南自治运动因为湖南政治形势的变化而破产,让湖南社会各界纷纷失望,这客观上会让湖南各界对社会改良失去信心,从而投入社会革命的浪潮中,B项正确;材料中的“湖南自治”,仅仅是湖南军阀用来割据的手段,自治的失败,也没有改变中国军阀混战的局面,排除A项;社会各界对政治的期待落空,有利于新型政治团体的创建,排除C项;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地方政局与国家局势,这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
2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用曲线表示中央对湖南的控制”、“经历了一个‘V’字形变化期”等信息可知,在北洋军阀时期中央对湖南的控制最弱,由此可以推测出此时期湖南有较强的独立性,D项正确;题干中“中央对湖南的控制”主要表现为在政治方面而非经济领域,由此不能推及湖南“成为清朝晚期的全国财赋重地”,两者之间缺乏关联,排除A项;题干材料主旨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中心之一”属于政治地位方面的表述,这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B项;“经济现代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从材料中无法得到体现,也与题干主旨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27【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李大钊认识到劳动人民对历史的贡献,重新定位知识分子与劳工的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发展,A项正确;中共成立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裂是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排除C项;材料强调1920年代知识分子与劳工之间关系,并不能反映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28【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国民革命时期的中国。据材料“1925年”“广东省”,可知当时正值国民革命时期,据材料毛泽东高度肯定“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结合所学可知其目的是服务于当务之急,即推动国民革命的继续开展,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中国社会“各阶层”状况,排除A项;此发刊词是借肯定孙中山先生的主张,推动国民革命的继续开展,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当时北伐战争尚未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
29【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6年12月中国。据所学可知,随着日本侵华的深入中日民族矛盾取代阶级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从大局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C项正确;国共双方力量的对比不是中共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蒋介石的态度,且联系所学可知蒋介石当时仍旧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态度,排除B项;1936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没有建立,不存在"维护”一说,排除D项。故选C项。
30【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国际宣传,组织外国记者到前线采访,报道中国人民的抗战,把战时陪都重庆发展为“远东战场的新闻中心”等,反映了当时的中国重视海外宣传与军事斗争的配合,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际社会瞩目国共合作抗战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列举英美对中国抗战的支持,排除C项;希望依靠外交手段解决中日战事与“组织外国记者赴台儿庄等地采访”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1【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可知,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候,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指出工业化是强国之路,要推动经济的发展,可见中国式的发展道路已在探索,D项正确;此时仍处于战争形势中,并不具备大规模建设的条件,排除A项;1949年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时,党中央召开西柏坡会议,决定将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回到城市,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解放战争的胜利意味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排除C项。故选D项。
3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陈云提出,坚持公有形式是城市经济的主体的同时允许个体经济发展,国家市场作为市场主体,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可见强调发挥市场的作用,这是对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模式进行的有益探索,对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借鉴作用,B项正确;据所学,“一五”计划1957年完成,材料中的主张不是对“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作经验的总结,排除A项;据所学,材料中的内容是1956年陈云提出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即将完成,排除C项;据所学,此时无经济困难,排除D项。故选B项。
33【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建国初成立的供销社是唯一的商业流通系统,……但80年代起供销社经营出现了困难,1992年至1999年,……大量供销社破产、转让”及所学可知,供销社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由广受欢迎到困难再到亏损破产的变化是因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B项正确;这一变化是因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不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影响,排除A项;国有企业的改革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与供销社的变化情况不符,排除C项;这一变化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与“全方位开放格局”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34【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本质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核心是增强企业活力。在这一背景下,张兴让对石家庄第一塑料厂进行改革,提出“满负荷工作法”,取得了成功,因此侧面说明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必要性,D项正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A项;“走出去”开放战略的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B项;南方谈话是在1992年,排除C项。故选D项。
35【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根据材料“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可知,农业生产养活的人口比采集食物养活的人口多,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新兴阶级的出现,进而促进文字的发明,说明农业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方面的作用和意义,B项正确;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唯一”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古代文明产生于农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而非对神灵的崇拜,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关键一环,而非结果,排除D项。故选B项。
36【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两河流域。根据材料“如果一个人偷了一头牛,一只羊……如果窃贼没有可赔偿的,他应该被处死”、“如果一个人债务缠身,暴风雨神阿达德摧毁了他的田地,或者洪水冲走了作物……他可以暂停履行他的合同,他可以不付那一年的利息”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对借贷等社会关系的规定,有利于维护有产者的利益,C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但是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古巴比伦王国王国时期处于奴隶制社会,等级森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罗马法成为近代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历史源头,排除D项。故选C项。
37【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雅典时期。根据材料“凡愿意者皆被允许替遭受不公平对待的人申冤......凡是在城邦陷入纷争时不拿起武器跟随某一派别者,将被剥夺其公民资格并且不得参与城邦事务。”可知,雅典执政官梭伦规定,让公民能为遭受不公正的人伸冤,同时,迫使公民参与到城邦的治理及维护中来,其目的就是在培养公民积极参政的品德,A项正确;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但材料描述的信息与此无关,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促使公民积极参政,而非防止极端民主政体和维护公民参政权,排除C项和D项。故选A项
38【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根据材料“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可知,阿拉伯文化保存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经阿拉伯文版本保存,后重新回到欧洲,从而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起到促进作用,即阿拉伯文化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C项正确;阿拉伯文化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不是决定,排除A项;文艺复兴促进欧洲社会转型,并非阿拉伯文化促进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排除B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重新回到欧洲,不属于东西方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39【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根据材料“国别和种族为主的地域性历史开始演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世界历史”及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分散隔绝的状态,使人类社会逐渐连为一体,迎来了世界近代史的曙光,A项正确;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排除B项;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并未推动中国为核心的贸易网络的形成,排除C项;新航路的开辟为三角贸易提供了地理条件,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40【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17世纪(世界)。根据材料“欧洲与中国并未形成技术代差”、“不断向西方供给当时的高附加值商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17世纪,全球化刚开始时期,中国科技并不落后,在世界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是世界的生产制造中心,A项正确;全球贸易体系的中心在欧洲,排除B项;材料只能看出中国技术并不落后,无法得知西葡荷的制度技术情况,排除C项;世界整体化过程中,引领者不是中国,而是西欧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