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4雨霖铃》课件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4雨霖铃》课件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08 20:13:10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1、吟诵涵泳,背诵《雨霖铃》;学习目标:3、鉴赏情景交融,把握典型意象的文化内涵。 2、感悟领会,理解意象,体会意境;︻


︼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福建崇安)人。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于是柳永将名字抹去,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葬之于南门外。柳永之词流传极广,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谓中国第一流行词人。 “帝(唐玄宗)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雨霖铃”也叫“雨淋铃”,曲调哀伤。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壮别)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慰别)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惨别)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泪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梦别)黯然销魂者,唯 而已矣!别雨 霖 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基调:凄凉哀婉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上阕用了哪些意象,可以概括为哪几幅画面?【寒蝉长亭图】
【兰舟催发图】
【执手相别图】
【烟波暮霭图】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寒蝉 点明时令
“孟秋之月,寒蝉鸣。”—《礼记·月令》
长亭 送别之地,触景生情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王实甫《西厢记》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骤雨初歇 点出离别的天气【寒蝉长亭图】请描绘这幅画面典型意象,营造凄凉的氛围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留恋处,兰舟催发”
“眼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 【兰舟催发图】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执手相看泪眼”
“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竟无语凝噎 ”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执手相别图】请描绘这幅画面【烟波暮霭图】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虚写试背上阕下阕重在抒情,哪些是直接抒情,哪些是间接抒情?直接抒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秋声——肃杀
秋色——惨淡
秋意——萧条
秋情——凄切“悲秋”与“远别”双重痛苦交织于一处,人生之不幸何堪?【杨柳残月图】 间接抒情:“杨柳岸晓风残月”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虚写)【杨柳残月图】
思念在分离后疯长,化成了伫立岸边的棵棵杨柳。晓风吹拂着残辉印在记忆的水洼中,反射出的光亮拼凑成深深浅浅的斑点,密密麻麻地填满几多岁月。试背下阕 米兰·昆德拉:遇见是两个人的事,离开却是一个人的决定,遇见是一个开始,离开却是为了遇见下一个离开。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上片:离别时的景物、人事——实写
念去去……由实入虚
下片:离别后的景物、感叹——虚写景、人、情——意境小结:达到 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写景
手法
作用
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杨柳、残月融情于景、虚实结合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意境衬托了作者孤寂、哀婉的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渲染意境
衬托情感抒情伤离别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离别的
哀婉和孤独鉴 赏时间空间情感离别前—描写环境
离别时—描摹情态
离别后—刻画心理长亭都门→杨柳岸
特殊→普遍 诗歌中包含多种文学元素,因而能够表现丰富的内涵,能够让人对艺术形象感动不已,回味无穷的力量。拓 展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歌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