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屈原列传
一、主题分析
?1、?文言词汇的意思和用法,特殊句式。
?2、?屈原的人格精神的理解。
?3、?本文传评结合的写法。
二、学生分析
?????这是一篇传评结合的人物传记,是“太史公别调”。叙事部分文字还比较简单,议论部分就比较艰深了,而且还有些历来存有疑义的地方,所以句句疏通和掌握就很重要。1班可以稍微快些,重点难句要求笔头翻译。2班则要慢些,其中练习尽量安排在课内,促其自觉完成,实现有效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身世,感悟屈原的人格精神。
?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四、教学环境(在方框后打√)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
???主要使用演示文稿配合教学。第一,关于背景知识学生并不了解,因此一定的文字资料和图片展示是很有必要的。这部分可以等待涉及到时代特征的部分时用演示文稿展示,加深学生的理解。第二,分析文章的问题组可以由演示文稿展示,使学生始终保持清晰的思路。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支持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方法、
手段等
使用技术的目的
导入
回顾已知的屈原——浪漫主义爱国诗人。
?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屈原。
端午节视频图片资料
吸引学生兴趣
分析
?这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王甚任之”的原因:?
(1)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2)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
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
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上官大夫“争宠而心害其能”。?而最隐晦的原因却是屈原的功高震主,怀王的嫉妒和昏聩。
?
?
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2)“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3)“其志浩,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展示《离骚》片段朗诵
带入情境
师生共同阅读4—10段,强调重点词语,学生表述事件,了解概括作者写到的楚国的历史。
??
?
???屈原被绌,张仪行骗
???怀王被惑,纵仪归秦
???诸侯击楚,楚兵大败
???怀王赴秦,客死异乡
???屈原被放,心系怀王
???子兰使奸,屈原被迁
?
?
?
?
?
?
探究
?
?
?
?
为什么历叙楚国的历史?
?是把屈原的命运和楚国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写屈原处江湖之远,依然心忧祖国。虽然怀王“终不悟”,但屈原的“存君兴国”之志从未泯灭。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屈原却无论是否在其位都要谋其政。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屈原则是不管穷达都要兼济天下。“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样写就突出了屈原的精神和品质。
?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节课课堂容量足,较有深度,文本解剖能力,查阅资料能力。有主线引领,有自然衔接,有节奏把握,有适当讨论。收放自如,有互动,有反馈,有跟进。学生表现好,课前形成不错。
?
课件31张PPT。下面对联说的都是谁?1)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2)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4) 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屈 原欧阳修司马迁杜 甫猜一猜屈 原 列 传 司马迁 原叹曰:“楚事至此,吾不忍见宗室之亡灭!”忽一日,晨起,抱石自投汨罗江而死。其日乃五月五日。里人闻原自溺,争棹小舟,出江拯救,已无及矣。乃为角黍投于江中以祭之,系以彩线,恐为蛟龙所撄食也。又龙舟竞渡之戏,亦因拯救屈原而起,至今自楚至吴,相沿成俗。
——《东周列国志》屈原的遭遇任—疏—黜—迁—沉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争宠而心害其能
屈平属草稿未定
平伐其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离骚”者,犹离忧也
人穷则反本
谗人间之
信而见疑
靡不毕现
其文约,其辞微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譬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去霓,以为小人。
——汉 王逸《楚辞章句》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步马兮兰皋,树惠兮夕朝
佩杜若兮纫芳椒,饮坠露,奈何世兮浊醪
去国兮昭昭,离群兮劳劳
弃芷兮服白茅,蔽桂兮盈艾萧
筌不察兮余练要
道眴兮杳杳,独婞直兮以殀(绝汨涛)
怀沙沉兮铸离骚屈原被绌,张仪行骗
怀王被惑,纵仪归秦
诸侯击楚,楚兵大败
怀王赴秦,客死异乡
屈原被放,心系怀王
子兰使奸,屈原被迁1.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2.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3.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4.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5.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6.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7. 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楚国人责备(咎)子兰因为劝说怀王到秦国去却没有回来;屈平始终痛恨(嫉)子兰,虽然被流放,仍眷恋楚国,惦记怀王,没有忘记楚国和怀王,希望返回朝廷,盼望怀王能幡然醒悟,世俗的陋习能全部革除。他爱护国君、振兴楚国而一反楚国衰弱局面的意愿,在一篇文章中再三表露出来。但是终究没有办法,所以不能回到朝廷,终于由此看出怀王终究没有悔悟。 一个国君无论(不)他是愚昧还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贤能,没有不想寻求忠臣、任用贤良来辅佐自己的;可是亡国破家的事件一个连着一个,而圣明的君主和清平的国家却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过,也许是(…者,…也。)所说的忠臣并不是真正忠诚,所认为的贤臣并不是真正贤明啊。怀王因为不懂得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平而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结果,军队遭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自身客死在秦国,被(为)天下人耻笑。这就是怀王不了解人所招来的祸患啊。【探讨】为什么要叙述楚国的历史?用则兴,黜则衰。被发行吟(于)泽畔
是以见放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是另一个自我,
是两种不同人生哲学,品格操守,政治取向。渔父是谁?宁弃生求死,不坠青云之志。
——“殉道者”形象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君王不趁早修好美德 又怎能将不好法度改掉,骑着千里马万里驰骋,我愿意为君王开启圣贤之路屈原——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哀郢》
贾谊——远浊世而自藏 《吊屈原赋》
司马迁——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报任安书》吾将上下而求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对文中三处议论进行小结 提示:请大家诵读三处议论,回答下面的一组问题: (1)三处议论,彼此间的关系怎样?是否带有回环往复的特点? (2)三处议论,分别用了怎样的议论方法? (3)三处议论,在笔调上有何共同特点? 点拨性小结:①第一处带有总纲性质,后两处带有分论性质,后两处与第一处有回环往复的关系,这种回环往复,前人又叫“回挽法”。②议论的方法,第一处是述评法,第二处是寓议于叙和抒感相结合;第三处也是寓议于叙,但用的是引譬说理的方法。③三处议论,运笔虽不相同,但都带有咏叹的笔调。回环往复的回挽法,加上议论方法的丰富多彩的充满感情的咏叹笔调,就使全文具有《离骚》的文情笔意,《离骚》的文情笔意正具有如上特色。 记叙和议论的结合(夹叙夹议):
① 本文是一篇极为精彩的传记文学。以记叙屈原生平事迹为主,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热情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政治才能和高贵品德,也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兰的阴险,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文章第一部分记叙屈原受谗被疏后,“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接着便评价《离骚》,作者热情赞颂了《离骚》的伟大成就和价值,赞颂《离骚》实际上就是赞颂屈原。第二部分写楚怀王疏远屈原后三次受骗于秦的史实(1、献地绝齐, 2、割地求和,3、通婚割地。)随即深入议论,谴责“怀王之终不悟”和“不知人”。在议论中充分表达了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屈原贾生列传》: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明·陈仁锡《史记考》:
屈贾俱被谤,俱工辞赋,其事迹相似,故二人同传。
李景星《四史评议》:
通篇多用虚笔,以抑郁难抑之气,写怀才不遇之感,岂独屈贾二人合传,直作屈贾司马三人合传读可也。“传评结合”的写法 有人称它是“史太公之变调”,亦即史传中的“变体”,其原因可能有四:
其一、先秦史籍皆不传屈原生平事迹,有关屈原的史料太少(可能与秦始皇焚书有关),单靠叙事不容易写出屈原光辉的一生。
其二、屈原史料虽少,但其作品犹在,通过作品感其精神是最好的办法,而将阅读所得见诸笔端就离不开“评议”。
其三、司马迁写此传也意在抒写个人幽愤,所以“评”就显得尤其重要。
其四、“评议”利于表现屈原的性格。 屈原放逐行程图 感受屈原 屈原形象就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这个“道”就是理想和信仰,就是祖国和人民,就是人格的神圣与精神的绝对纯净。
第三部分(11--12):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
这一部分着重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课文的最后两部分通过屈原同渔父的比喻性对话,让屈原将自己以死保节的决心作了最终的表白,在那“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中,唯独屈原保持了“清醒”的政治头脑,“清白”的品德节操使他“宁赴常流”“葬身鱼腹”决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决不“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温蠖”。这种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和宁折不弯的斗争精神,表现了他对理想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对卑劣、腐朽的切齿痛恨。屈原的死,是对邪恶势力的强烈控诉,也是对浑浑噩噩的人们的呼唤和激励。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屈原的这种反抗终究是消极的,同时他这种孤芳自赏,傲世疾俗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他轻视群众,脱离人民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表现了他的“国无人莫我知”(《离骚》)的孤独感。
屈原为何一定要选择“自沉”这种解脱方式 楚王的屡次疏远及小人使奸是屈原自沉的客观原因,他实在幽愤难解,所以自沉以求解放。其次,屈原自沉也有他主观上的原因。他太热爱楚国,他爱国胜于爱“志”,所以他不能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另外,在古人的思想意识里,人死魂去,死亡是对肉体的否定和对灵魂的驱逐,灵魂可以离开肉体开始新的漫游和寻找新的存在方式。因此,死亡的可畏性被灵魂的延续性冲淡了,这属于情感的自慰和精神信仰所带来的诗化的自我欺骗。屈原也是相信神灵的,他的很多作品都通过神游的方式与先圣交流,与仙女对话。在虚幻的梦游之境,他可以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所以死后灵魂的存在是解脱死亡可畏的一剂良药。他留念生命,也留念香草美人,但当生命之中不可能得到香草美人之时,惟有死亡才可以将他拯救。死亡是对无意义生命的强烈否定,是对无聊生存的冷漠与藐视,惟有“自沉”才可以实现对人生价值的肯定,达到对生存意义的高扬,才可以在异域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达到生命的另一种辉煌。 归纳、拓展有关秦以后历史散文知识 《史记》:西汉人司马迁撰,纪传体,通史,内容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时。选为中学课文的有:《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救赵》、《毛遂自荐》、《屈原列传》等。 《汉书》:东汉人班固撰,纪传体,断代史,内容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迄王莽地皇四年。《苏武传》选为中学课文 。《后汉书》:南朝刘宋时人范晔撰,纪传体,断代史,内容上起汉光武帝,下迄汉献帝。选为中学课文的有《张衡传》。 《三国志》:西晋人陈寿撰,纪传体,断代史,内容上起黄巾起义,下迄晋灭吴统一天下。选为中学课文的原有《隆中对》,今删。我们读过的诸葛亮《出师表》,该书已全文收入《诸葛亮传》。 《资治通鉴》:北宋人司马光为主编撰,编年体,通史,内容上起战国,下迄五代。选为中学课文的有:《赤壁之战》。 说明:前四部纪传体史书,因为是旧时“二十四史”中头四部史书,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均高,所以合称“前四史”,为旧时读书人必读的史书。《资治通鉴》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也高,因非纪传体,没有列入“二十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