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23 17:5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世界格局
两种制度
殖民体系
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
资本主义:自我调节+矛盾仍在
社会主义:巨大成就+艰难曲折
崩溃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国际格局的新变化(第18课)
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19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变化(第20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新变化 (第21课)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1.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
2.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课程标准
1945年,一位苏联外交官在一个十分友好的场合送给美国大使哈里曼一份珍贵的礼物——一面雕刻得异常精美的美国国徽,也就是一只木雕老鹰。哈里曼珍爱地将它挂在自己的书房里。七年后美国情报人员偶然发现它是一个窃听器,恼怒之余,美国将计就计,利用这个窃听器向苏联输送了大量假情报,直到八年后即1960年才公开此事。
你偷听我七年,我欺骗你八年
【国际格局】: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
17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演变
什么是国际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维也纳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一)冷战的含义: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1947-1991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的状态。涉及领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
雅尔塔体系(1945—1991)
冷 战 (1947—1991)
两极格局 (1955—1991)
*三者关系:
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
2、“冷战”是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3、两极格局的结束意味着“冷战”的结束和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二)冷战的原因:
材料一 法西斯的消亡导致战时同盟合作的基础瓦解,使得美苏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苏在战时同盟掩盖下的矛盾得以暴露,这些矛盾包括其固有的矛盾(如意识形态)以及战后美苏分配利益中的一系列矛盾,如波兰问题、土耳其问题、伊朗问题等。这些矛盾加深了双方相互间的怀疑和不信任。 ——沈志华《冷战五书》
材料二 共产主义已经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杜鲁门
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 ——斯大林
材料三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的演说》
材料四 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1945年2月斯大林的讲话》
阅读材料,分析冷战爆发的原因。
二战结束后,美苏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两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战后的苏联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
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
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将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
美国全球扩张战略
美苏两国国家利益严重冲突——根本原因
1.【2022海南13】下图是1953年苏联报刊上发表的一幅漫画,它揭示了
A.热核武器竞赛的现实 B.意识形态的斗争
C.热战一触即发的危险 D.冷战对峙的加剧
B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反映。
——·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铁幕演说
——·
1946年2月22日,乔治凯南“长电报”
·——
1946年9月27日,诺维科夫“长报告”
——·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
拉开冷战序幕
冷战开始的标志
·——
1947年9月,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
1947年,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实质:用经济手段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共同“遏制”苏联
·——
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三)冷战的表现:阅读书本,从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按照时间顺序梳理经过
——·
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1955年5月14日,华沙条约组织
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1946.2
1946.9
凯南电报
诺维科夫报告
(凯南)电报中认为,为了求得安全,苏联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
——整理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遏制战略解析》
诺维科夫向莫斯科发回报告,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并正在把苏联作为战争的对象而准备未来的战争。
——整理自书110页“历史纵横”
两份报告在措辞上有何共同点?
共同点:夸大其词,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差异,互不信任,甚至以“自现预言”的方式“制造敌人”,体现了“冷战思维”。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三)冷战的表现: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三)冷战的表现:
丘吉尔铁幕演说 1946年3月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德里亚海的特里亚斯特,一个铁幕降落在欧洲大陆。在铁幕后面,是中欧和东欧古老国家的首都......所有这些著名的城市以及居住在这些城市附近的人民......都在以各种方式遭受苏联的影响,而且越来越被莫斯科控制......”
——丘吉尔在富尔顿的演讲
丘吉尔先生现在是站在战争挑拨者的立场上......是进行战争的方针,即号召同苏联开战。
——斯大林就丘吉尔演说答记者问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三)冷战的表现:
1、政治上: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的局势,……“几乎所有国家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一种是“自由国家”,一种是“极权政权”。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国会演说
1947年“杜鲁门主义”
实质:反对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影响:标志美苏冷战开始
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1、政治上:
1947年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针对杜鲁门主义,1947年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以统一和协调各国党的行动,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互相敌对与斗争的阵营。巩固了苏联对欧洲各国共产党的干涉和控制。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三)冷战的表现:
苏联的对策:
目的:控制西欧,维护资本主义制度,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实现称霸世界战略。
影响: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稳定欧洲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二战后西欧经济面临崩溃,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这种状况使美国政府意识到,“共产主义是在贫困和不满的土壤里蔓延和滋长的”,为了“遏制”苏联全球扩张主义,防止西欧 “变质”,无论如何也要稳定欧洲、复兴欧洲。于是美国政府出台了援助西欧的“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从1948年4月到1950年,共有16个西欧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美国“慷慨举动”的目的和对西欧的影响。
马歇尔
苏联与东欧国家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2、经济上:美国——马歇尔计划(1948年)
1949.4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55.5
华沙条约组织
1949年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美国核垄断。
1945年美国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
1956年苏联发射洲际导弹成功。
1953-1960年艾森豪威尔推行“大规模报复”战略,美国开始大规模向海外部署核武器。
核武器成为外交筹码,核军备竞赛愈演愈烈!
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1946年美国提出“巴鲁克计划”,维持美国核垄断,排除与苏联原子能合作。
……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三)冷战的表现:
3、军事上: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三)冷战的表现:
1948年6月24日,苏联全面切断德国西占区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试图把西方国家赶出西柏林。柏林危机由此产生。美国派出大批飞机空运急需物资到西柏林,并对苏占区进行反封锁,中断东西占区之间的贸易。……四国经过几番周折的秘密谈判,于1949年5月达成协议,危机平息。
4、地缘政治上:
第一次德国危机导致德国分裂(1949年)
概念:把地理因素(如地理位置、战略军备等)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五)两极格局:
美国和它的伙伴国实际上要比苏联集团强大,例如,在195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苏联的3倍,北约联盟加上日本的财富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财富的4-5倍。
经济
地缘政治
军事
政治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互助委员会
华沙条约组织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带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
具有明显地缘政治特点
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系统
双方存在利益之争
特点?
第二次柏林危机与“柏林墙”
越南战争
朝鲜战争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发展
古巴导弹危机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级力量的成长
(一)冷战的发展
1.特征:
20C50S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2.表现:
①缓和:美苏开展对话
1959年,赫鲁晓夫受邀请访美,图为赫鲁晓夫与好莱坞女星玛丽莲梦露
1972年在莫斯科签署《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
2、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
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C.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
D.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
C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级力量的成长
(一)冷战的发展
2.表现:
②对抗: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柏林墙全长165公里,分内外两层,两墙之间有100米宽的“无人地带”。
美苏坦克在街头对峙
古巴导弹危机
影响:两次危机虽然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它们所带来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级力量的成长
(二)多极力量的成长
阅读教材,分析归纳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①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②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原因:
苏联的大国主义及民族利己主义。
表现:
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
中苏关系破裂。
③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两弹一星”发射,国防实力增强;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
④第三世界的兴起
1955年,万隆会议;
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标志着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3、让·莫内是二战后法国著名政治家,堪称“欧洲之父”。他在文章中写到:“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这里的“变化”是指
A.消除国家边界,新建主权实体 B.建立共同制度,承担共同责任
C.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求同存异 D.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
B
4、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C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级力量的成长
【认知深化】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1)根本原因: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2)具体原因:美苏的相对衰落和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材料:20世纪70年代,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世界上出现了包括美国、苏联、欧共体、日本在内的多种力量;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进行了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各种原料输出国和生产国组织团结起来,一批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脱颖而出。世界经济力量结构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世界形成多个政治力量中心,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可见,经济多极化推动了政治多极化。
原因
影响
①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
②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③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一)美苏关系的变化
1、关系紧张:
1979——1985年
表现: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
美国战略防御计划,又称“星球大战计划”
苏联入侵阿富汗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一)美苏关系的变化
2、关系缓和:
1985年以后
[苏]戈尔巴乔夫
美苏会晤
1985-1991年,美苏进行了5次会晤
裁军事宜
签署《中导条约》
裁军取得重要进展
苏东关系
苏联不再武力干涉东欧事务;统一两德统一;华约解散
中苏关系
中苏关系正常化
第三世界
从阿富汗撤军,较少对第三世界的干涉
《中导条约》
推翻柏林墙
美苏会晤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二)两极格局瓦解
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外部原因:东欧剧变和西方的“和平演变”。
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目前是“一超多强”
美苏争霸结束了,美俄关系依然紧张;
冷战结束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三)当今世界格局
思维拓展:如何评价冷战?
材料一: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的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同盟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著,魏凤莲译:《新全球史》
材料二:当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后,美国在国内掀起了一场大的教育改革运动,来培养人才与苏联相竞争。
——陈晓端、闫福甜:《当代美国教育改革六次浪潮启示》
材料三:美苏干涉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和国内结构,第三世界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孕育其中。若非冷战,当今的非洲、亚洲甚至拉丁美洲恐怕不会是这个样子。华盛顿和莫斯科都需要这个改造这个世界以证明它们意识形态的普世性,而新兴国家则为它们的竞争提供了场所。
——余伟民《“冷战”的起源与终结——世界历史的视角》
消极:美苏对抗,进行核军备竞赛,使得世界长期不得安宁,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
积极:(1) 美苏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积极:(3)促进了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不结盟运动和第三世界的崛起。
积极:(2)两国开展军备竞赛客观上有利于科技的发展;
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习近平十九大报告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两极格局形成
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末
多极化趋势出现
美苏既对抗又缓和
20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
多极化趋势加强
20世纪90年代中至今
两极格局瓦解,
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课堂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