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第二单元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06 第二单元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24 16:1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近代以来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和影响,晚清及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变革,新中国逐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发展要求完善选官制度,选官标准的转变是服务于统治阶级需要的表现,也是政治文明的主要体现。在官员管理上,不断完善官员考核办法,加强对官员的监察,有利于吏治的清明,但专制制度决定了监察制度的效能有限。
·西方的文官制度——在中古时期和17-18世纪,欧洲国家的选官和用官制度存在较大弊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公平高效的官员录用制度亟须建立,英美等国先后建立文官制度。公平竞争、公平考试、职务常任、政治中立是西方文官制度的基本特点。西方文官制度确保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成为西方政治的稳定器。
·中国近代以来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晚清以来的近代中国,改科举教育为学堂教育,改科举选官为学堂选官,并尝试建立公务员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制度。21世纪初,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任务目标 按图索骥
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 2.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问题式预习
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官员的选拔制度(连线)
2.官员的考核
(1)秦汉时期:考核办法主要是_________,其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2)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虽然曹魏、西晋、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
3.监察制度
(1)中央:秦汉建立了以____________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2)地方:汉武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上计制
御史大夫
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设置刺史,代表皇帝巡行郡国,监察地方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
(1)背景
①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__________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
②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将_________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
门阀士族
科举制
(2)措施
①科举以____________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
②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3)发展: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分科考试
2.隋唐至两宋时期是如何对官员进行考核的?
答案:隋唐:官员的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分为九等。宋朝: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3.官员监察制度
(1)隋唐时期
①中央:_________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
②地方: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_________,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2)宋朝: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_____________,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
御史台
监察区
台谏合一
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官员的选拔
(1)元朝
①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
②1314年,恢复了_________,但时断时续,录取人数不多,科举出身的官员比例也不高。
(2)明清:____________
①层级:乡试、会试与殿试。
②生源: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
③内容: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科举制
八股取士
2.官员的考核
(1)明朝
①______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结果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
②______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
(2)清朝: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______和______,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考满
考察
京察
大计
3.官员的监察(填序号)
(1)元朝的中央监察机构是___,地方监察机构是___。
(2)明朝的中央监察机构有___,地方监察机构___。
(3)清朝的中央监察___,地方监察___。
①御史台 ②提刑按察司、十三道巡按御史、督抚 ③都察院和六科 ④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⑤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 ⑥六科并入都察院,监察百官






【认知升华】世官制和世卿世禄制
世官制即贵族世代为官的制度,就其所任而言,世官制并不等于世职,并不局限于某家族担任某一固定官职。世卿世禄制是爵位和禄田的世袭制度,父死子继,世代相袭。
【图解历史】汉代的察举制
【教材开发】阅读P30“史料阅读”,谈谈你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理解。
提示:士族独占上品,士庶严格区分, 且官员选拔权由权贵垄断;只重门第,不重才能。
【图解历史】秦汉的上计制
【图解历史】科举制流程
【图解历史】宋代监察体系
【图解历史】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认知升华】“考满”和“考察”的区别
(1)考满有固定的时间,主要是考察任期已满的官员,通过考察结果来决定他们的去留。而考察并没有具体的时间,不定期进行,主要就是纠察贪墨败度的官员,及时查处。
(2)标准不同,考察有八种标准,而考满只有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种标准。
任务型课堂
学习任务一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1.史料探究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发展的表现。
提示:选官原则:以德(孝廉)取人。发展的表现: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举荐与考试相结合。
材料二 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喻大华《帝制往事》
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所以刘毅云:下品无高门,上品无寒士。南朝至于梁、陈,北朝至于周、隋,选举之法,虽互相损益,而九品及中正至开皇中方罢。
——马端临《文献通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九品中正制。
提示:积极:对于解决东汉末期察举制滥选的流弊有很大的作用;由于中正官为中央派出,将选举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为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消极:无考核标准,形成门阀士族政治,激起社会矛盾。
材料三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
中国社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的内涵。
提示:科举制坚持自由平等、公平公正的原则,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现象,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有利于寒门庶族参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
2.史论拓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及积极影响
(1)演变趋势
选拔标准 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选拔方式 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议及品评演变为考试
选拔原则 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2)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命权,既树立起绝对的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3.史家评论
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西方在其选举政治领袖之外,还得参酌采用中国的考试制度来建立他们的所谓文官任用法。
——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解读:就选拔官员的客观标准及体现出的公平公正的选拔理念来说,科举制较九品中正制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4.迁移运用
(1)(2022·湖南卷)据下表可知(  )
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时间 事件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年) 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 始置进士科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 恢复九品中正制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年)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A 解析:根据材料表格可知,九品中正制被两度废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世家大族的衰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科举制存在弊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门阀观念的减弱,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在唐朝时被再度废除,排除D项。
(2)(2022·湖北卷)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溥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  )
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
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
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

A 解析:根据材料“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可知,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投机取巧,A项正确; B项不是主要针对的现象,排除;明代儒学仍然处于正统地位,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八股文体日益僵化的信息,排除D项。
学习任务二 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制度
1.史料探究
材料一 自秦汉开始,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其主要职责是监察。从汉武帝开始,监察与行政相分离,以行政区域划分为原则,设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开创我国巡视监察制度之先河。自曹魏开始,监察向组织机构化方向发展,其标志是中央御史台的设立。
——摘编自卜宪群《重视中国古代
反腐倡廉经验》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提示:监察官员专职化;监察权独立(与行政分离);对地方巡视监察制度化;组织机构化。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称为“考课”“考绩”等。秦朝的《为吏之道》提出“五善”。所谓“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西汉时,上述标准或尺度开始有了较大改变。地方官通过“上计”向中央汇报的主要内容已经成为“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唐代考课标准是“四善”“二十七最”。“四善”主要指的是德、慎、公、勤;“二十七最”则是针对各个部门提出的具体要求,实际体现了才能和功绩。宋代考课标准依据职官不同而有很多具体规定,如对地方守令有“四善三最”,对监司(监察官员)有“七事”等。
——摘编自李治安、杜家骥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朝到宋朝官员考核标准的变化,并对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进行简要评价。
提示:变化:秦朝时期的官员考核标准以道德为主;西汉时期注重实际业绩;唐代对官员的道德和才干进行综合考量;宋代的官员考核标准走向具体化。评价:考核制度对官吏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有利于提升官员队伍的素养。但考核制度的本质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员工作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2.史论拓展——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
考核内容 较全面 既考察显性的经济和社会指标,也注重对官吏道德才能的评判
考核对象 合理分类 不仅中央朝廷的官吏要接受考核,而且对地方官和京官采用了不同的考核体系
考核机构 专业化 唐代出现最早的专门考核机构——吏部考功司,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明清主要由吏部负责官员考核,由都察院协同工作
考核过程注重公开公正 宋代对京官的考核叫磨勘,意为检查复核,以防止申报不实或奖惩升降不妥
3.迁移运用
(1)在汉代,郡国在每年年终时,要将记载本地生产、税收、户口、刑狱等情况的计簿由上计吏携到京师上计,备受查询。郡国上计吏常驻首都,参加朝会及其他大典,了解朝廷的指示,同时备询政俗,向中央反映郡国的情况。这说明汉代(  )
A.郡国长官行政权力削弱
B.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加强
C.监察巡视制度日益完善
D.官员考核程序逐渐规范

D 解析:在汉代,每年年终时,郡国的上计吏要将本地的数据统计情况上报中央,并常驻京师,由此可知,官员的考核程序逐渐规范,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郡国长官行政权力削弱,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管理问题,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上计制,是对官员的考核,与监察制度无关,排除C项。
(2)(2022·山东卷)明朝时期,朝廷除对赴各地巡按回京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朝廷对巡按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同时要求地方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的相关情况,说明朝廷加强对监察御史的管理,目的是保证监察规范有效,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均未涉及,排除。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