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任务目标 按图索骥
1.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2.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问题式预习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科举制度的变化
背景 ①晚清时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科举制度受到很大冲击 ②西学传播和____________的开展 表现 戊戌变法时期 ①加设经济特科
②废______,改试策论
清末新政时期 ①设学堂(1901年),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②废______(1905年)
洋务运动
八股
科举
2.选官制度的改革
(1)改革背景:科举制度被废除,急需新的官制体系。
(2)下列属于晚清官制改革的是_________,属于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裁减冗署冗官 ②总理衙门→外务部 ③设立新部门
④统一学制,正式设立学堂选官制度 ⑤确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①②③
④⑤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提出了什么样的选官思想?如何评价?
答案:思想:民国成立后孙中山提出了文官考试的思想。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下,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评价:文官选拔制度尽管基本停留在纸面上,但进一步奠定了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2.北洋政府时期
(1)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1913年初,颁布《______________》。
报考条件 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
负责机构 _________铨叙局
考试类型 文官高等考试、文官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_______________甄拔考试等
文官考试法草案
政事堂
留学毕业生
(2)甄别
①含义: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②意义:是旧人事制度向__________________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现代文官制度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1933年,《__________________》的颁布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
(2)措施
①人事制度:“官吏”称谓逐渐被“_________”代替。
②公务员的选任由考试院负责,颁布了《_________》等一系列法规,文官任用制度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③允许______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公务员任用法
公务员
考试法
女子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干部制度
(1)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沿用旧制→建立新制。
(2)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后):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
①根本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
③严格依法依规办事,加强____________。
党管干部(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
廉政建设
2.公务员制度(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
(1)建立过程
①________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②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工作也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③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
1993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公务员考
试录用制度
(2)意义:公务员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政治、文化素质
【图解历史】晚清官员选拔的变化趋势
(1)形式:科举选官→学堂、留学毕业生选官。
(2)内容:四书五经→经时济变。
(3)目的:选拔官吏→育人、取才合于一途。
【教材开发】阅读教材P40“史料阅读”,指出袁世凯主张废除科举制、发展学堂的原因。
提示:换取列强信任;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总之,可维护清朝统治。
【视野拓展】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
——孙中山
【认知升华】干部与公务员的区别与联系
(1)干部是一个统称,在公务员里领导也可以叫干部,其他领域的领导也可以叫干部(非公务员)等。
(2)我国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3)干部身份里分行政编制、事业编制,而公务员就是党政机关里具有干部身份的那部分人中,具有行政编制的人。
【视野拓展】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增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实效。发挥政治巡视利剑作用,加强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用好问责利器。”
任务型课堂
学习任务一 中国近代选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史料探究
材料一
人物 简历
张謇 1853—1926年,江苏南通人,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年轻时屡试不中,但受翁同龢赏识,得李鸿章和张之洞邀请入幕,却一概婉拒,希望攻读应试,名正言顺踏入仕途。1894年及第成为晚清状元,但目睹官场险恶,遂借故请假南归,坚持“实业救国”,但困难重重
人物 简历
詹天佑 1861—1919年,广东南海人,“中国铁路之父”。1872年,以幼童之身留学美国,1881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归国后在多处新式学堂任教,后任中国铁路公司工程师,设计建造中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培养了大批铁路建设人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看法。
提示:晚清时期,内忧外患,以八股取士为代表的科举制受到冲击,而官场也日益腐败黑暗。清政府不断对原有的选官制度进行变革,也有对科举制度的调整完善,但科举制最终被废除。之后,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这两种选官方式有利于选拔具有新思想、新知识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近代中国的社会需要,是由传统官制向近代官制的转型过渡。如材料中的张謇,虽是晚清状元,但无意仕途,便转而“实业救国”,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作出了贡献;詹天佑是留学生选官的代表人物,他为中国铁路事业所作出的贡献,验证了当时晚清选官制度的积极性。但清朝统治末期选官途径杂乱,潜规则大行其道,官场紊乱不堪,急需进一步发展完善,形成适合现实国情的选官制度。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随着考试院的成立和《公务员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惩戒法》等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公务员制度逐步形成和完备。公务员制度包括考选制度和铨叙(沿用北洋政府时期按资历或劳绩授官或升迁)制度两大部分。1933年《公务员任用法》规定:“政府公职人员必须加入国民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督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与党无深切关系,特非所宜。”
——摘编自姚琦《论国民政府时期的
公务员制度》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文官制度的特点并作简要评价。
提示:特点:法律法规较完备;称谓由官吏改为公务员;在继承北洋政府文官制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与国民党关系密切。评价:这是近代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尝试,有利于政治稳定,为后世提供借鉴。但是突出国民党一党地位,容易造成政治腐败、专制独裁。
2.史论拓展——近代中国文官选任制度的发展
(1)晚清政权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科举取士制度,但有一定的改变。
(2)北洋政府实行的文官考选制度,在那种腐败体制下,也不可能真正起到作用。
(3)民国考试制度的理论虽然是孙中山确立的,但无论是南京临时政府,还是广东、武汉国民政府,都没有把文官选任制度有效地实施起来。
(4)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借鉴以前的文官法,在理论上建立起一套比较健全的文官考试选任体系。
3.史家评论
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同时汲取了科举制的合理成分,带有中西合璧的味道。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须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成为实际上的“党务员”,军治色彩则在北京政府时期体现得最为明显,军阀之间相互割据,凭借自己的军事势力,制造政潮,以军压政。
——摘编自陶继波、马卉《民国时期文官制度
发展概述——兼论其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解读: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特点,党派性强,军治色彩浓厚。
4.迁移运用
(1)(2022·广东卷)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
√
C 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鼓励留学,科举地位不断削弱,人才培育和人才流动方向发生变化,新型知识分子阶层的力量不断壮大,因此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C项正确;根据《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的刊登可知,当时出国留学并没有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的主要来源,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与政治制度等的争论,且“改变了”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下表为民国初期有关文官制度的部分法律法规状况。这些规定反映了( )
A.考试权的独立
B.对实用性人才的重视
C.共和制的巩固
D.政治与行政的分离
法律法规 状况
《文官高等考试令》所附《文官考试第二试,第三试科目表》(1915年) 规定文官高等考试共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测量、化学、地质、采矿、冶金、兽医等23个专门学科
《文官高等考试法》(1919年) 规定考试专科由23个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机织、染色、窑业、酿造、图业、商业等专科
√
B 解析:民国初期,在文官考试中侧重实用性科类的考察,这说明当时对实用性人才较为重视,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考试权的独立,排除A项;材料与共和制无关,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文官选拔,不能看出政治与行政分离,排除D项。
学习任务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史论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建立的原因和作用
(1)原因
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市场经济发展。
③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完善。
④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增强。
(2)作用:初步建成规模大、门类全、素质高的人才队伍,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迁移运用
(1)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决定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状况,要求在坚持革命化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各级领导人员的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中共十二大上,“四化”方针被写入党章。这些政策( )
A.构建了统一领导的干部制度
B.完善了国家公务员制度
C.保障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削弱了党管干部的原则
√
C 解析:1981年,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干部提出“四化”方针,有利于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故选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就已经构建了统一领导的干部制度,故排除A项;公务员制度是在1993年开始推行的,故排除B项;党管干部是中国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不可能被削弱,故排除D项。
(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2018年全国人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进行了修订。材料表明我国( )
A.始终坚持党管干部的根本原则
B.干部廉政建设取得了重大成绩
C.公务员实行公开考试择优录取
D.公务员的选拔录用逐渐法制化
√
D 解析:材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进行了修订”体现了我国公务员的选拔录用逐渐法制化,D项正确。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