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任务目标 按图索骥
了解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法治观念。
问题式预习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性质:社会主义法制是___________国家实施的体现广大______意志的法律制度。
2.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
社会主义
人民
阶段 成就 作用
开始: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 开始法治建设历程
初创:20世纪50年代 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②195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阶段 成就 作用
“文化大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重建与完善 改革开放后 强调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1982年宪法等一批基本法律 法治建设进入
新的发展时期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阶段 成就 作用
重建与完善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 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写入宪法 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
中共十八大以来 切实贯彻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方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8年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载入国家根本法; 2020年5月,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国家尊重和保障
人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
法典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背景:百废待兴、物质匮乏。
(2)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孟泰、时传祥,“铁人”_________,党的好干部_________,解放军好战士______,科学家李四光、华罗庚等。
(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答案: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这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王进喜
焦裕禄
雷锋
2.改革开放后的精神文明建设
(1)背景
①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②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加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方针的决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表现
(3)简要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意义
①内容:国家层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层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人层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就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青年一代更加积极向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图解历史】新时期我国的法治建设
【图解历史】“人治”与“法治”的主要区别
【教材开发】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改为“治”。(摘自教材P56)请你谈谈对这一字之改的认识。
提示:法治与人治相对,以宪法和法律为中心的社会治理体系,是指一种治国的理论、原则、方法和理念。“法治”比“法制”更完整、更全面。由法制到法治意味着我国法治建设由立法为主进入立法与执法并重阶段。
【认知升华】我国依法治国的特点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条件、本质要求和核心内容。
(2)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经济根基、目的追求和根本任务。
(3)无产阶级政党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领导力量、必要条件和成败关键。
(4)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道德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神支柱。
【视野拓展】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认知升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特征
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本质上属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文明,其成果为广大人民所享用;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和社会风貌,给物质文明建设以精神动力,并保证其社会主义方向。
【视野拓展】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任务型课堂
学习任务一 当代中国的法治
1.史料探究
材料一
时间 通过的法律文件
1954年 宪法(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1954—1957年 共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730多件
时间 通过的法律文件
1978—1992年 宪法(1982年)、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行政诉讼法等230多个
1993年 公司法、产品质量法
1997年 合伙企业法
1999年 合同法、个人独资企业法
2001—2009年 职业病防治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劳动合同法、反垄断法、食品安全法
(1)根据材料一图表内容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
提示:
阶段 理由
第一阶段:1954—1957年 我国法治的初创时期;法律集中在政治领域,主要是建章立制
第二阶段:1978—1992年 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加强了法治建设
第三阶段:1993—1999年 以经济立法居多,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
第四阶段:21世纪初 经济立法向社会立法转变;立法更加关注民生、关注社会
材料二 1954年中国开启了民法典的编制工作。1957年编纂形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等13个法律文件,无论是民法典的结构安排还是具体调整对象均与1922年《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民法典》有共通之处。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稿》,体现了防止修正主义复辟等立法宗旨。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地位开始恢复,民法的制定显得更为急迫。1986年《民法通则》出台,随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民事单独立法纷纷出台。2020年5月,
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体现了对人民权利的充分保障,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
——摘编自刘凯《〈民法典〉诞生的历史进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法典编撰的特征及其意义。
提示:特征:历时长、连续性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由民事单独立法到汇总成典;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利。意义:完善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依法治国;保障人民权利,调动人民积极性;推动改革开放,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2.史论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1)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国家基本方略和全社会共识。
(2)全民接受依法治国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3)国家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
(4)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民主法治,向着“三者有机统一”的方向迈进。
(5)立法成绩显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规,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6)法律服务日益增多。
3.迁移运用
(1)下面是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成就表,这说明( )
时间 名称
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 宪法(1982年)、选举法、刑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共十五大召开前 公司法、商业银行法、劳动法……
1997年至今 证券法、合同法、反垄断法、行政复议法、侵权责任法、立法法、反分裂国家法、物权法……
A.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B.依法治国的理念付诸实践
C.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D.公民的法律意识得到增强
√
B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改革开放开启了我国法治建设和立法工作的新征程,在此时期,我国法治建设和立法工作与时俱进,契合时代需求,体现了依法治国理念付诸实践,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法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无关,A、C两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公民的法律意识,D项错误。
(2)202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实施三周年。较以往的民事法律体系,民法典增加了许多新内容,如打击人工智能滥用,规范虚拟财产保护和继承,护航社交媒体时代,保护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等等。这突出体现了民法典( )
A.依法治国公平公正 B.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C.强化政府服务意识 D.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
B 解析:根据材料“民法典增加了许多新内容,如打击人工智能滥用……保护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等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法典的这些规定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且对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有新规定,这体现了实事求是,故选B项;1999年,我国将“实行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法典对政府行为的规定,只体现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排除C项;保护隐私不代表保障民主权利,民主权利主要是指民众的知情权、言论权、参与权、监督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相关权利,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保护公民基本权利,非民主权利,排除D项。
学习任务二 精神文明建设
1.史料探究
材料 2001 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中共十四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为人民服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蔚然成风,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中华民族的
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但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应当引起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的背景及其作用。
提示:背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公民道德发展方面出现了一些道德失范问题需要及时纠正; 党对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作用: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角度进一步规划了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纠正社会不良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
2.史论拓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2)作用
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为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还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它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④它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
⑤它有利于形成尊重公民合法权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3.史家评论
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正所谓“一时之强弱在力,千古之胜负在理”。首先要打好价值观念之争这场硬仗。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
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解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强大思想武器。
4.迁移运用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共中央部署下,编写青少年道德修养的教材,整理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出版社会公德教育普及型读物;在城市制订市民守则,在农村推广乡规民约,清除封建陋习;并通过立法手段清除各种精神垃圾。这说明,我国( )
A.健康有序社会生活规范形成
B.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C.重视消除城乡文化间的差距
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
√
(2)下表为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的部分中国好人事迹。中国好人的事迹体现了( )
人物 事迹
滨州小伙儿卜海乐 10年坚持照顾20多位没有血缘的“亲人”
保定非遗传人董新瑞 带动300余名农村妇女再就业,用红丝线编出山乡群众幸福
湖南教师郭云兵 坚守乡村33年,用朗诵为乡村孩子插上“逐梦翅膀”
“00后”大学生刘盈钠 孝顺长辈、爱护幼妹,以柔弱双肩撑起全家一片天
A.精神文明建设逐渐兴起
B.劳动模范具有榜样作用
C.新时代中国的道德追求
D.爱国主义教育卓有成效
√
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好人”体现了助人为乐、关爱他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精神,是以德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的具体体现,C项正确;我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已经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排除A项;材料中心词为“中国好人”,并非劳动模范,排除B项;爱国是指热爱国家,材料中的中国好人是道德楷模,排除D项。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