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第四单元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4 第四单元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24 16:49: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本单元围绕古今中外的“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这一主题,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边疆管理制度及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演变,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国际法的发展演变,当代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隋唐时期,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宋辽夏金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并未中断;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
秦汉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规模不断扩大,主要是以“朝贡体制”交往。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16—19世纪,随着西方国家经济和思想的发展,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欧洲政治的基础,启动了现代世界和现代国际关系形成的进程。17—19世纪,近代国际法形成并得到发展。20世纪,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得到了发展。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当代中国的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改革开放后,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取得巨大成就。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任务目标 按图索骥
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2.认识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问题式预习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秦朝
(1)民族分布      (2)管理措施
2.汉朝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朝代 隋朝 唐朝
中央机构 礼部及鸿胪寺 地方管理 东北 设______都护府 北方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民族先后归附 设安北、单于都护府 西北 称唐太宗为“_________”;设 安西、北庭都护府 安东
天可汗
朝代 隋朝 唐朝
中央机构 礼部及鸿胪寺 地方管理 南方 百越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为治理岭南起了重要作用;加强了与______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设安南都护府,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西藏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数次会盟
流求
2.宋朝:先后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并立,时战时和,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没有中断过。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1.元朝
(1)元朝时期的民族政策是什么?
答案: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
(2)边疆治理
①西藏:设_________,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②东北、云南:设______,征发赋役。
宣政院
行省
2.明朝
(1)管理机构:礼部、鸿胪寺、_______________。
(2)边疆治理
提督四夷馆
3.清朝
(1)管理机构:_________。
(2)清朝是怎样加强对周边民族管理的?(填序号)
漠南蒙古___;漠西蒙古___;青海、西藏___;西南___。
①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②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
③通过军事斗争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④满蒙联姻
理藩院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朝代 对外交往
先秦时期 以______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两汉时期 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陆路经____________向中亚、西亚延伸。海路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东汉,光武帝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隋唐时期 与西域商路畅通。唐朝时期,造纸术等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与外国之间的海路交流活跃。隋朝常骏到达赤土国。日本_________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中原
河西走廊
遣唐使
朝代 对外交往
宋元时期 宋朝海路发达,______成为重要对外贸易港
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马可·波罗来华,留下《马可·波罗行纪》
明清时期 明清政府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____________体系
随着对外交往增多,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
①1689年中俄订立《_______________》(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②18世纪,清政府拒绝了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的贸易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泉州
朝贡贸易
尼布楚条约
【图解历史】汉朝边疆管理政策
【教材开发】教材P62图片“唐朝《礼宾图》壁画”主要描绘了鸿胪寺官员接待外来宾客的场景。这幅图说明了国家治理的什么政策?
提示: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外的交流。
【视野拓展】(太宗)曰:“自古突厥与中国,更有盛衰……至汉、晋之君,逮于隋代,不使兵士素习干戈,突厥来侵,莫能抗御,致遗中国生民涂炭于寇手。我今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兵士唯习弓马,庶使汝斗战,亦望汝前无横敌。”
——《旧唐书·太宗纪上》
【认知升华】元代“行汉法”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前代汉化经验的影响;汉化贵族的提倡和统治者的支持;统治中原地区的需要。
(2)意义
①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②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交融。
③促进蒙古族的封建化。
④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思维点拨】宣政院与理藩院的区别
(1)存在时间:宣政院存在于元朝;理藩院存在于清朝。
(2)功能: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吐蕃的军政事务;理藩院是清朝统治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最高权力机构,也掌管部分外交事务。
(3)机构设置:宣政院下设同知、副使、参议、佥院各二人;理藩院则掌管爵禄、朝贡、官制、兵刑、户口、贸易、赋税和宗教等。
【视野拓展】由边陲民族创造的、到清代成熟的多元宗教和双重治理体制,有效地解决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并存共生问题,并最终将农耕民族视野之外的广袤边疆,从草原、戈壁滩到高原森林,统统列入中国的版图。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
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
国家与世界认同》
【图解历史】两汉对外关系的特点
【教材开发】观察教材P66图片“‘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早在汉朝时期我国就已经与日本友好交往,中日关系源远流长。
任务型课堂
学习任务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1.史料探究
材料一 两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西汉民族关系上主要是采取和抚四夷,特别是与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边境的安宁。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国力的增强,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强有力措施。
——摘编自汪高鑫《两汉正史民族史
撰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对匈奴政策的变化。
提示:从“和亲”到反击战争(或从和到战)。
材料二 清朝既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也继承了历史上周边民族活动的领地,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
——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与
历代疆域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清朝“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并简析清朝“开疆拓土”的历史意义。
提示:举例:清政府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设台湾府,隶属福建;改土归流。意义: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有效管辖边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往来。
2.史论拓展——中国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方式
(1)政治上的隶属关系,主要是在民族地区设立郡县或者羁縻性质的机构,如汉朝的西域都护府、唐朝的大都护府、明清时期的羁縻卫所与土司等。
(2)经济上的往来,其中最典型的是自唐朝以来的马市、宋代的榷场等,而且受汉族影响,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也会发生变化。
(3)在历史上,民族冲突也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部分。在军事冲突中,除了残酷斗争,还存在民族交融,斗争与交融是同时并进的,斗争结束的时候也就交融完成了。而且,在民族冲突中,不少民族作为雇佣军也会加速民族交融的进程。
(4)社会文化上的交融,包括各民族之间的大杂居、往来通婚、生活习俗的影响等。
3.史家评论
1902年,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梁启超写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生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一词。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断然下结论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解读:梁启超首次真正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这就是,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汉满蒙回藏等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
4.迁移运用
(1)唐太宗平东突厥后,与群臣讨论如何安置内附的东突厥……经过反复权衡后采纳了中书令温彦博的建议,将东突厥迁入河南朔方之地,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酋长担任都督等职。这说明了(  )
A.唐代君权受到相权的严格制约
B.唐朝完全解决了少数民族的骚扰
C.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因俗而治
D.未建立有效管理民族地区的制度

C 解析:根据材料“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酋长担任都督等职”可知,唐朝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允许少数民族保留各自的习俗,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C项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涉及的是民族政策,与君权和相权无关,排除A项;“完全”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2)(2022·海南卷)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
A.疆域拓展     B.民户管理
C.文化认同 D.政权认同
C 解析:材料中的宋朝、西夏和金朝都有相同的规定,体现了文化方面的认同,而不是政权认同,C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与疆域、民户管理无关,排除A、B两项。

学习任务二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1.史料探究
材料一 大食于651年遣使和唐朝通好。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不少大食商人在唐朝定居,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受到唐政府的尊重……唐朝时,造纸等技术通过大食传到西方,唐也从天竺学会了熬糖法等先进技术。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对外政策是什么,有何重大影响?
提示:对外政策:对外开放(或兼收并蓄)。影响: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增进了唐朝与各国的联系;提高了唐朝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
材料二 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
——摘自鲁迅《看镜有感》
(2)结合材料二鲁迅的话,谈谈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变化和你的认识。
提示:变化:由对外开放、互相取长补短到闭关自守、害怕接受外来事物。认识:闭关自守必然导致落后挨打,对外开放才能富民强国。
2.史论拓展——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1)由开放走向闭关: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自守。
(2)路线由以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以海路为主。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与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时期从国外引进大量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①和平: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②战争:戚继光抗倭、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等。
3.迁移运用
(1)北宋时期,广州有专门居住外国商人的“蕃坊”,设有外商担任的蕃长。在处理公务时,蕃长必须穿上中国官服,驻华外商必须遵守宋朝法律,犯法者由广州官府审理审判。这种举措(  )
A.有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
B.有一定的国家主权意识
C.限制了外商在华的活动
D.扩大了对外交往的范围

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蕃长在处理公务时,必须穿中国官服,驻华外商必须遵守中国法律,这体现了一定的国家主权意识,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中外文化交流,排除A项;材料中的做法并不会限制外商在华活动,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措施的影响,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
(2)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初访中国,有些清朝地方官员将其称为“钦差”,乾隆闻此,甚为不满,下谕旨将使臣称为贡使,“以符体制”。乾隆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实现外交近代化  
B.维护了主权与领土完整
C.体现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 
D.表明乾隆开始关注世界

C 解析:钦差是由皇帝亲自派遣,代表皇帝外出办理重大事务的官员,而乾隆皇帝将使臣称为贡使,这体现了乾隆皇帝仍抱有“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故选C项。外交近代化指的是清政府放弃“天朝上国”的观念,与西方平等往来,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主权与领土完整,也无法体现乾隆开始关注世界的信息,排除B、D两项。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