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智育联盟校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智育联盟校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23 19:5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智育联盟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分。
1.1982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 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C. 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 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
2.在黄河流域磁山遗址发掘的文化层(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5700年之间)中,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窖穴,其中很多窖穴底部有粮食堆积的痕迹,另外还有石铲、石臼、石杵和圆形陶碗等。据此推测,这一文化层( )
①处于旧石器时代 ②处于新石器时代
③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 ④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中,使华夏民族“合以成一族”的是( )
A. 尧、舜、禹 B. 盘古、女娲 C. 炎帝、黄帝 D. 黄帝、蚩尤
4.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按地方行政组织的不同,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
A. 西周 B. 秦朝 C. 战国 D. 宋代
5.“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 )
A. 背景 B. 目的 C. 内容 D. 影响
6.下图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其3D设计的拟人化熊猫,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此理念源于我国古代的( )
A. 道家思想 B. 儒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7.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 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有学问的人增多 B. 读书人吵吵闹闹,各自著书立说
C. 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封建制度 D.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急剧变化
8.下图所示的水利工程( )
A. 始建于公元前221年 B. 在当今仅存旅游价值
C. 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D. 清除了整个四川地区水患
9.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在政治上,“秦,虽死犹存”是指( )
A. 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B. “焚书坑儒”
C. 修筑长城 D. 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10.如图反映的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读图分析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解决了图中反映的社会问题( )
A.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B. 休养生息政策
C. “推恩令” D. 盐铁官营
11.西晋《古今注音乐篇》记载:“横吹,胡乐也。张博望(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长安),惟得摩诃兜勒(马其顿)一曲。”据此可知( )
A. 张骞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B. 汉朝以武力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C. 中国与马其顿的交流始于西晋 D. 文明互鉴促进了西域经济发展
12.2014年6月,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至天山廊道的路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丝绸之路的正确路线是( )
A. 长安→河西走廊→中亚、西亚→今新疆境内→大秦
B.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大秦
C. 洛阳→河西走廊→中亚、西亚→今新疆境内→大秦
D. 洛阳→中亚、西亚→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大秦
13.如图史实与图示中①相对应的是( )
A. 确立分封制 B. 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C. 张骞通西域 D. 蔡伦改进造纸工艺
14.东晋时期,统治局面曾一度相对安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出现这种情况的直接条件是( )
A. 王导等大家族对东晋统治的支持 B. 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C. 一度成功抵御北方的军事威胁 D.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15.如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B. 少数民族的汉化
C.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D. 民族交融的加强
二、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分。
16.西汉司马光主持编写的《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
判断:
改正:
17.公元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判断:
改正:
18.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主张忍受苦难,因果报应。
判断:
改正:
19.200年,赤壁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判断:
改正:
20.贾思勰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人,比欧洲人早了约1000年。
判断:
改正: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9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铁制农具 带鼻环的牛尊
材料二 汉文帝令地方官吏务必促使人民回归农业生产,各郡国要劝民进行农桑生产,对劝农成绩差者给以处罚;借贷种子、口粮给贫民,对其中确有困难而不能按期偿还的贫民,赦免还贷,遇到了自然灾害则开仓放粮以赈济灾民。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三 (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战乱)之警(警报),区域之内,晏如(平静安宁)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编自《宋书·卷五十四》
(1)材料一中的文物反映出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哪些变化?由此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汉文帝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文帝及其后继者的治国措施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3)据材料三概括当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社会推动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2.国家统一,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三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实在是关系到整个中华大地再次统一的重大事件,这是因为有文明的内容与程度的相对接近才是国家统一昌盛的真正基础。
——李凭、袁刚(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文明发展脉络》
(1)材料一中图示反映的历史趋势是什么
(2)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思想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概括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意义。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民族交融与国家统一的认识。
四、综合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
2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以其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我市组织开展中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究活动,邀你参与。
【活动一 收集文化成果】
组别 文化成果



【活动二 探访文化遗址】
(1)请准确填出与表格中横线上字母相对应的内容。
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示例,进行归类。
归类示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本土性特点,可选择与①组材料相关的文化成果印证。
归类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_______特点,可选择与②组材料相关的文化成果印证。
归类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_______特点,可选择与③组材料相关的文化成果印证。
(3)结合所学,选取一处遗址撰写解说词。
(4)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
1.B
2.C
3.C
4.A
5.D
6.A
7.D
8.C
9.D
10.C
11.A
12.B
13.D
14.C
15.D
16.判断: ;改正:将“司马光”改为“司马迁”
17.判断: ;将“公元60年”改为“公元前60年”
18.√;√
19.判断: ;将“赤壁之战”改为“官渡之战”
20.判断: ;将“贾思勰”改为“祖冲之”
21.(1)变化: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及使用。影响: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
(2)观点:以农为本。效果: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3)原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江南地区人民的辛勤劳动。
(4)因素:生产工具的革新;制定有效的政治经济政策;社会安定;人民的努力劳动。
22.(1)趋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2)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3)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各民族要团结互助,和谐共处,维护国家统一,反对一切分裂国家的行为。(言之有理即可)
23.(1)①甲骨文 ②司母戊鼎 ③云冈
(2)①多样性 ②包容性
(3)示例1:山东曲阜孔庙是后人为纪念春秋时期的孔子而修建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示例2:河南南阳医圣祠是后人为纪念东汉名医张仲景而修建的,他写成《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医德高尚,被后世誉为“医圣”。
(4)态度: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言之有理即可)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