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2 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24 17:4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本单元围绕古今中外的“基础治理与社会保障”这一主题,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及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户籍制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战国到明清,历朝历代都实行较为严格的户籍制度,并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之一。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是非常成功的,这得益于中国古代社会将秩序优先的治理价值内化到一些制度体制的构建过程中,建立系统的社会等级制度,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彼此的关系地位固化。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西方古代的社会治理主要实行村社自治制度。封建社会农村以庄园为基本管理单位,城市享有一定的自由。近代西方以自治市镇为主要管理形式,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不断完善的过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国家都已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任务目标 按图索骥
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问题式预习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是专制王权对人民进行控制的重要手段)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背景:古代社会_________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
2.我国古代社会救济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
生产力
3.表现
(1)社会救济
实施者 地位 举措 政府 主体 汉朝 _________制度
隋唐 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
宗族 辅助,宋朝兴起 设立______、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 慈善组织 辅助,______兴起 善堂、善会 常平仓
义田
明清
(2)优抚政策:尊敬赡养老人的措施有______;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的措施有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鸠杖 ②唐朝设养病坊 ③宋朝设福田院 ④元朝设众济院 ⑤明初优抚高年平民,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 ⑥明清时期设养济院
4.特点
(1)政府救济的重点在______,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
(2)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______。
①⑤
②③④⑥
救灾
赈济
【图解历史】中国古代建立户籍制度的目的
【教材开发】阅读教材P100“历史纵横”: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增加赋役,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教材开发】阅读教材P101图片“明洪武河南卫辉府汲县迁民碑”及图下信息。思考:这段材料有何史料价值?
提示:该碑文是研究明朝基层组织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实证。
【认知升华】乡里的主要管理功能
(1)教化民众,劝民行善。
(2)规范乡民日常行为,主要是婚丧、祭祀等方面的交往礼俗。
(3)患难相恤,互帮互助。
(4)解决日常纠纷,维持社会治安。
【视野拓展】户籍相伍与集乡聚为县两事,是秦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转折点。县既由基层的乡聚组成,乡聚以下又有什伍之组织,这样一来,就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成为从户开始经什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系组织,形成了完全意义上的基层地方行政组织体系。
——摘编自周振鹤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任务型课堂
学习任务一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材料一 春秋始,君主及各级封主均以社为单位来封赐,此时户口仍为私家性质……秦献公十年“为户(户口)籍(籍贯)相伍(五家为一伍)”,将户籍编制与人户伍的行政编制统一起来。
——摘编自张金光《秦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户籍管理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这一户籍管理方式的确立有何意义。
提示:方式:户籍相伍(以户为单位,把户籍和籍贯相结合)。意义:实现了国家对民众的直接控制;有利于征发赋役;为后世历代所沿用。
材料二 秦国商鞅变法后,严格户籍管理,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行“什伍连坐法”。汉代“编户齐民”,编制户籍以征收人头税,分派兵役、力役。唐代中期以后编制户籍主要依据转向田产,淡化人丁。宋元明清户籍延续此法。
——摘编自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
与政治的分析》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户籍管理的特点。
提示:服务于赋役征发;依据由人丁转向田产,人身控制逐渐松弛;与基层治理直接相关。
2.史论拓展——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地域性 政府千方百计将人口控制在特定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
等级性 政府将人口按照等级分为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
世袭性 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
被赋予社会 治安职能 政府通过户口管理对人口活动进行控制和制约
3.史家评论
唐前期均田制之下,有“人”即有“田”,到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后,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宋初,统治者因势利导采取“不抑兼并”“不立田制”的政策,“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使土地的流转空前加快。与此相适应,编户规则也发生了变化,宋政府根据常产的多少和是否直接承担国家赋税将全部居民划分为主户和客户,客户与地主的契约关系,使其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之前代有所放松……这样,大量的佃农亦涌入城市。
—— 摘编自曹端波《唐宋户籍制度的变革与社会转型》
解读:从唐到宋,赋役征收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户籍制度逐渐产生主户、客户的区别。这样就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使得逃离本乡的农民有了合法身份,且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经济的繁荣。
4.迁移运用
(1)某学者认为,从汉代到唐代前期,国家编户仅仅是人口的一部分,此外还存在大量奴婢和依附民,统称为贱民。中唐以后,国家臣民不分贵贱,均为编户齐民,中国进入以“齐民”为主的社会。造成这一变革的根本动力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抑商政策的废除
C.农业生产的衰退 D.雇佣劳动的普及

A 解析:中唐以后,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社会等级观念淡化,这导致“齐民社会”的出现,故A项正确;唐代没有废除抑商政策,农业生产也没有出现衰退,排除B、C两项;雇佣劳动出现在明代,排除D项。
(2)中国古代县级政区在秦汉时期依据户数分为两等,在唐宋时期依据地域位置和户口多少分为七等,明清时期综合地域位置、户口多少和田赋数量等进行分等。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  )
A.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B.基层管理体制逐渐成熟
C.君主专制程度不断提高
D.血缘等级序列严格区分

A 解析:据材料可知,从秦汉时期到唐宋再到明清时期,对县级行政区的划分逐渐细致,这说明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基层管理体制的成熟,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君主专制制度无关,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依据户数”“依据地域位置和户口多少”“综合地域位置……田赋数量”可以看出,血缘等级序列不是政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排除D项。
学习任务二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
1.史料探究
材料一 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
——摘编自张研等著《清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
提示:官方参与基层管理组织;宗法关系作用重要;经济性质功能明显;三大组织相互关联。
材料二 中国传统基层社会治理中,乡村社会的规范主要靠“礼治”,这种“礼治”在古代道德普遍法律化的情况下,具有法律效力。并且,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其解决争端的方式首先要考虑“情”,然后是“礼”,再次是“理”,最后才是“法”,乡村社会“无讼而治”。
——摘编自郁建兴、任杰《中国基层社会
治理中的自治、法治与德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方式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提示:特点:突出道德自律,讲求顺乎情理,追求“无讼而治”。原因:农耕经济的长期延续;宗法血缘关系的相对稳定;政府的提倡及引导;儒家思想的影响。
2.史论拓展——中国古代社会基层治理的基本特点
(1)治安管理机构的设置较为固定,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2)利用联保连坐与保甲法这样一些超强制的高压手段。
(3)家族伦理和族规家法成为极为重要的非正式控制手段。
(4)由乡民、村民组成的治安力量对维系一方治安起了补充控制的作用。
(5)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与乡约教化社会职能三者趋于合一。
3.迁移运用
(1)(2023·广东卷)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  )
A.邻保制度    B.保甲制度
C.十家牌法 D.里甲制度
B 解析:题干涉及时间是宋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时期实行保甲制度,B项正确;邻保制度是唐朝的,十家牌法是明朝的,里甲制度是清朝的,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D三项。

(2)明代晚期的乡村,新型地方精英崛起,士绅或富民承担管理地方公共事务的重要作用。这反映出明代晚期(  )
A.民间承担了部分政府职能
B.社会主流价值观念重塑
C.社会新经济因素快速增长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
A 解析:材料体现了明代晚期地方乡绅开始参与地方公共事务的管理,说明民间承担了部分政府职能,故A项正确;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仍然是程朱理学,排除B项;社会新经济因素指资本主义萌芽,材料显然未涉及,排除C项;材料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无关,D项排除。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