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历史复习 一轮复习学案14 人民解放战争(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中考历史复习 一轮复习学案14 人民解放战争(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23 20:0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民解放战争
线索梳理
【阶段特征】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民族、人民利益,同国民党反动派开展政治协商和军事斗争。
大概念整合单元
【因果联系】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组建新政府带来一线曙光,但国民党始终坚持独裁统治,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被迫自卫反击,领导中国人民开展解放战争。
【基本规律】置国家、民族、人民利益于不顾的个人、政党、政府,终将被时代抛弃。
【发展趋势】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知识梳理
知识点1 重庆谈判 80周年
2022年版课标: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
·时间:1945年8月—10月10日。
·地点:     。
·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人们普遍期待和平建设国家,反对内战;1945年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   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
·双方目的:(1)蒋介石: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2)中国共产党: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后续:1946年1月10日在重庆举行政治协商会议,会议讨论了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宪法草案、整编军队等问题,并通过一系列决议,再一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影响: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知识点2 国民党发动内战 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2022年版课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史事。
1. 国民党发动内战: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        ,发动全面内战。
2. 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粉碎全面进攻: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解放区军民经过半年多的自卫反击战,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粉碎重点进攻:(1)中共中央转战陕北:1947年3月,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2)山东孟良崮战役: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3.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概况:1947年夏,刘伯承、    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    、武汉。·意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        的序幕。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6—9月)
知识点3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三大战役(6年1考)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南京解放
2022年版课标:通过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素养提升】
1.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时间:1947年开始。
·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         的土地政策。
·法律依据:1947年颁布《        》(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      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总路线:依靠    ,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结果: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2. 三大战役(6年1考)
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三大战役示意图
时间 1948年9—1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指挥员 林彪、罗荣桓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等
概况(2022.17) 东北野战军首先攻占锦州,随后攻占长春、沈阳等 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在以    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战役 东北野战军与华北人民解放军分割包围国民党军,并攻占张家口、天津,威逼北平。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初,    和平解放
意义 解放    全境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使    全境基本解放
影响 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3.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概况:1949年3月,在河北西柏坡召开。   ·目的:迎接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新中国的建立。
·主要内容: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 南京解放
·概况: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    。
·影响: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素养提升
◆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素养思维链条】对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各个方面的差异,从中得出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中国共产党 中国国民党
(1)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走出了一条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2)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且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3)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加强党的作风建设(4)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1)在抗战胜利后实行一党专制,违背民意,发动内战,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2)军队厌战情绪严重,起义投诚现象不断(3)国民党官员接收敌伪财产时,贪污腐败、敲诈勒索,利用特权横征暴敛、搜刮人民,造成经济崩溃、物价暴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家国情怀)
【素养思维链条】对比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后的变化,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中国的重大意义和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1)对中国的重大意义:彻底结束了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真正实现了民族独立;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真正实现了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新中国成立前一盘散沙的局面,真正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纵横学史
新课标 因果联系 毛泽东著作(报告)对革命的推动作用
教学提示:查找、阅读毛泽东的重要著作,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认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带领人民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带领人民锻造了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的著作(报告)能够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原因。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毛泽东突出的个人品质和能力。
新课标 因果联系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作用 (宜昌2022.41)
学业要求2.4:通过学历史,知道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认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习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而英勇斗争的精神,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根据上述内容,分析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灵活调整革命策略;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人民利益为重,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等。
随堂练
1. 1947年,邓颖超同志参加了在西柏坡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会后,她深入河北农村搞土改蹲点,开展调查研究。下列与邓颖超同志开展调研工作直接相关的文件是(  )
A. 《中国土地法大纲》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 1949年国民党败退之际,广州人民群众积极开展护厂护校斗争,保护城市公共设施,还日夜赶制五星红旗。这表明,广州人民(  )
A. 热切期盼解放 B. 提倡文学革命
C. 声援南昌起义 D. 支持抗美援朝
3. 1948年,解放区的农民群众在“参军保田”的口号下,将粮食、被服等送上前线,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加人民军队,农民的革命积极性高涨。这是因为(  )
A. 三民主义的提出 B. 《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C. 土地改革的进行 D.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4. 如图。下列历史图像记录的重大事件是(  )
A. 平型关大捷 B. 挺进大别山
C. 三大战役 D. 渡江战役
互补练
1. (2024广东模拟)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从延安飞抵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和平建国大计,毛泽东说:“他们连发三封电报邀请我们,我们去了,可是他们毫无准备,一切提案都要由我们提出”。这体现了(  )
A. 国内的民众渴望和平 B. 国民党假和平的阴谋
C. 中国共产党主张合作 D. 国民党缺乏谈判经验
2. (2024惠州模拟)1948年初,随着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深入,石家庄获鹿县大河村开展了选举工作,村民们用原始的投豆子的方法选举村长。这说明(  )
A. 解放区已实现政治民主 B. 农民民主权利得到保障
C. 广大农民文化素养提高 D. 国民党政权已经被推翻
3. (2024广东模拟)1947年,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人民解放军突然行动,迅速南进,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此次战略部署(  )
A. 拉开了战略进攻序幕 B. 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
C. 加速了战略决战进程 D. 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
4. (2024江门模拟)下面日记最有可能写于(  )
五月二十七日 上海时有鼓吹之汽车疾驰而过,喊口号:  “共产党万岁”“主席万岁”等……国民党不自振作,包庇贪污,赏罚不明,卒致有今日之颠覆。解放军之来,人民如大旱之望云霓。——《竺可桢日记》
A. 1937年 B. 1940年 C. 1945年 D. 1949年
5.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带领人民获得解放。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了《对目前时局的宣言》,阐述了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方针,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三大口号,得到了全国各阶层民众的一致拥护。国民党也于1946年1月与共产党、民盟等其他党派、无党派人士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并通过了五项政协决议,再一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和平民主所作出的努力。(4分)
材料二
①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②这次战役使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均获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及华中重镇武汉已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战役进行期间,支前的一二线民工达150余万人,运送粮食4.3亿斤,有力地保证了战役的胜利。——摘编自丁守和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③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解读三则素材之间的内在联系。(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2分)
巩固练习
1. (2024兰州)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共商和平大计。另一方面,他又借用美国的军用飞机空运大量国民党军队抢占各大城市和交通要道。这反映出蒋介石的真实意图是(  )
A. 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B. 攘外必先安内 C.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D. 假和平真内战
2. 中共在重庆谈判时作出了让步,同意“在公平整编军队的原则下,将人民军队按1∶6比例缩编到至少20个师,并可将广东等八个解放区部队撤至江苏以北地区”。这说明(  )
A. 中共为争取和平作出努力 B. 国民党拥有巨大军事优势
C. 北方地区已经实现了解放 D. 人民群众积极支援解放军
3. (2024河南模拟)面对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历史问题,毛泽东这些论断(  )
A.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 结合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
C. 适应了反侵略的需要
D. 适用于社会主义发展各个阶段
4. (2024菏泽)毛泽东说:“我们的解放战争,主要是靠这一亿六千万人民打胜的。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这说明土地改革(  )
A. 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B. 使农村阶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C. 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D. 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5. (2024江苏模拟)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指出: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据此可知,人民解放军开展的行动是(  )
A. 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B. 强渡黄河,挺进中原
C. 攻占锦州,解放东北 D. 横渡长江,占领南京
6. 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与解放军兵力变化示意图(单位:万人)。促使国共两军兵力发生逆转的直接原因是(  )
A. 重庆谈判的开展
B. 解放区军民自卫反击
C. 三大战役的进行
D.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7. (2024深圳模拟)1949年1月,中共中央陆续发布《关于新解放城市对旧保甲人员的处理办法的通知》《关于新解放城市职工工资薪水问题的指示》《关于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等系列文件。这反映了当时(  )
A. 解放战争结束 B. 工作重心转移 C. 社会性质改变 D. 革命任务完成
8. 据下列图片可知,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是(  )
A.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 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C. 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D. 国民党军队士气低下
9. (2024江苏模拟)“(民国三十八年)四月二十六日,杭州。晨六点起,听台北广播,知招商局已完全撤往台北,计有轮船三十艘,载立法院、监察院眷属及政府文件赴台。”与该则日记内容直接相关的是(  )
A. 台湾地区正式回归祖国 B. 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C. 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D. 华北全境基本得到解放
10. (2024海南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某书店将部分书籍按历史时期进行了分类:
时期 书籍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旭日残阳——清帝退位与接收清朝》《民国了》
1915—1923年 《<新青年>文选》A      《建党伟业》
1924—1936年 《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建军大业》《星火的启示:革命根据地创建与发展》
1931—1945年 《抗战老兵》《绥远1936:失踪战地摄影师方大曾的抗战记录》B     
1946—1949年 《决战》C     
(1)将以下书籍按历史时期进行分类,填入材料相应位置。(写序号)(6分)
①《决胜:解放战争何以胜利》 ②《五四运动史话》 ③《国破山河在》
(2)任选材料中的一个时期(示例除外),结合相关书名概括一个时代主题,并运用两个及以上史实对主题进行说明。(6分。要求:主题恰当,史实准确,能说明与主题的关系)
【示例】
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代主题:从帝制到共和。
说明: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这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人民解放战争
知识梳理
知识点1 重庆 毛泽东 双十协定 政治协商会议
知识点2 中原解放区 邓小平 南京 战略进攻
知识点3 耕者有其田 中国土地法大纲 封建剥削 贫雇农 阶级关系 东北 徐州 北平 华北 南京
随堂练
1. A 2. A 3. C 4. C
互补练
1. B 2. B 3. A 4. D
5. (1)与国民党进行重庆谈判;从人民利益出发,提出了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及主张;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再一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4分,任答两点即可)
(2)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推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为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政权,创造了条件。(6分)
(3)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2分,任答一点即可)
巩固练习
1. D 2. A 3. B 4. A 5. B 6. C 7. B 8. B
9. C
10. (1)A:②;B:③;C:①。(6分)
(2)【示例】时期:1946—1949年。
时代主题:人民解放战争。
说明: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同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