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历史复习 一轮复习学案15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中考历史复习 一轮复习学案15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23 20:0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大概念整合单元
·官僚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凭借国家政权,依附帝国主义,以垄断形式出现,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帝国主义利益,极大地阻碍了中国近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阶段特征】在外部侵略与内部求变的双重压力下,经济、社会生活、教育文化事业呈现出近代化特征。
【因果联系】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的政治、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基本规律】与世界潮流接轨,将新文化、新事物为我所用,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
知识梳理
知识点1 张謇兴办实业(6年1考)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6年3考)
2022年版课标:通过了解张謇兴办实业的典型事例,知道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
1. 张謇兴办实业(6年1考)
·背景:(1)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2)甲午战败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掀起办厂热潮。
·主张:“     ”。
·概况:(1)创办实业:创办      、垦牧公司、轮船公司、面粉厂、油料厂、冶铁厂等产业。
(2)创立学校、图书馆、博物苑、气象台、医院、公园和剧场等机构。
·影响: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评价:(1)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状元实业家”。(2023.14)
(2)张謇兴办实业的历程是近代中国     曲折发展的缩影。
2.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6年3考)
代表人物 张謇、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卢作孚、侯德榜
概况(2022.14) 发展阶段 特点 主要原因
洋务运动至清末(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12年) 产生并缓慢发展 (1)外商企业的刺激(2)洋务运动的诱导(3)甲午中日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年) 迅速发展(“     ”) (1)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前(1918—1949年) 再度受挫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2)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3)日本侵华战争和国民党发动内战等
发展特征 (1)总体比较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2)产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    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3)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分布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2019.26(1)第一问](4)发展艰难曲折:在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生存(2021.12)
知识点2 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 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6年1考)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6年1考) 文学艺术的成就(6年1考)
2022年版课标:通过了解开办京师大学堂、废除科举制度等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事及民国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知道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过程。
1. 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
2. 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6年1考)
·出版机构: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      ,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其他影响力较大的出版机构还有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生活书店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创办的        等。
3.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6年1考)
表现 交通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2024.13)
风俗习惯 表现 (1)剪辫、劝禁缠足: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2)易服:新式旗袍、中山装、西服等(3)更礼仪: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    (4)改称呼:取消“老爷” “大人”的称谓,代之以“    ”的称呼
特点 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表现 生活方式 饮食、服饰、婚丧、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烟、洋布在沿海城市成为时尚;时装、烫发流行;文明结婚、追悼会等新式婚丧礼节出现;公园、咖啡馆等在大都市风行一时
特征 (1)总体特征:新旧并呈、多元发展(2)不平衡性:沿海地区变化大于内陆地区;东南各省变化大于西北各省;大中城市变化大于广大乡镇;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的变化
4. 文学艺术的成就(6年1考)
领域 重要成就
文学 (1)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①鲁迅的白话小说《    》,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成为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阿Q正传》深刻解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②茅盾的《子夜》、郭沫若的《女神》、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等(2)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革命文艺蓬勃发展: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
美术 (1)齐白石:擅绘花鸟草虫,代表作《虾》(2)徐悲鸿:代表作《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等,在中国画技法和意境上开辟了新时代(2020.16)
音乐 (1)聂耳: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名曲。其中由田汉作词的《        》,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冼星海:抗日战争时期,作曲的《       》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电影艺术 (1)1905年中国拍摄第一部无声电影京剧《    》,1931年拍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2)赵丹、周璇等电影明星,留下《十字街头》《马路天使》《渔光曲》等经典影片
随堂练
1. (2024省卷13题)1908年,沪宁铁路开通,苏州民众上午即可看到当日的上海报刊,使得“民智日开,风气自变”。据此可知,当时(  )
A. 上海成为文化中心 B. 普通百姓支持民主革命
C. 报刊推动文艺繁荣 D. 新式交通促进思想传播
2. (2024广州12题)下表反映了当时(  )
1911年山东某师范学堂一位毕业生的考试成绩表(部分)
学科 考试分数 学科 考试分数
修身 六十五分 英文 五十九分
经学 七十分 理化 七十六分
习字 五十分 体操 八十九分
A. 文艺创作的空前繁荣 B. 社会性质的根本转变
C. 新旧交织的教育状况 D. 自由平等的社会风尚
3. (2024广州15题)表中①②处分别是(  )
赴省外参加抗日活动的广州师生及知识青年统计表(部分)
姓名 学校 主要经历 备注
沙飞 无线电专门学校学生 参加八路军,拍摄了《战斗在古长城》系列摄影作品 著名战地记者著名摄影家
①  岭南大学学生 1938年赴延安。1939年,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在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 ②
A. 徐悲鸿 著名画家 B. 杨靖宇 抗日名将
C. 詹天佑 中国铁路之父 D. 冼星海 人民音乐家
4. (2023省卷14题)有学者这样评价他:“一个在科举道路上累遭挫折的旧式读书人,年逾不惑才幸而取中状元,但他却视官爵如过眼云烟,转而以全部精力创办新式实业。”他是(  )
A. 魏源 B. 张之洞
C. 张謇 D. 詹天佑
5. (2023深圳10题)19世纪80年代,《点石斋画报》记载了北京的风俗,比如《超度孤魂》等。20年之后却受到了批判,《北京画报》里记载“七月十五是鬼节,烧法船……这种有碍风化的事情,警厅应当管一管”。这一变化说明(  )
A. 当时人崇洋媚外 B. 地区发展有差异
C. 社会性质的改变 D. 科学思想的传播
6. (2022省卷11题)张之洞提到:“乙未(1895年)以后,志士文人,创开报馆,广译洋报,参以博议。始于沪上,流衍于各省,内政、外事、学术皆有焉。”其所述现象表明(  )
A. 新式学堂开始创办 B. 新型媒体得到发展
C. 国民革命蓬勃开展 D. 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7. (2022省卷14题)如图。比较了两个年份力织机(以电力或其他动力驱动的织布机)和手织机纱线消费量。据此可知,相比于1913年,1930年中国纺织行业(  )
A. 力织机纱线消费量下降 B. 力织机纱线消费量占比上升
C. 手织机纱线消费量下降 D. 手织机纱线消费量占比上升
8. (2021省卷12题)1894年外国在华产业资本约为0.54亿元,为中国产业资本的1.5倍,到1911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约为20亿元,以高出数倍的绝对优势对中国资本形成巨大的压力,由此可见(  )
A. 中国经济命脉被列强控制 B. 民族资本主义举步维艰
C.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 清朝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9. [2019省卷26(1)题,3分]材料一
1895—1913年民间资本厂矿企业地域分布
总计 上海 武汉 天津 广州 杭州 无锡 其他
厂矿数(家) 549 83 28 17 16 13 12 380
资本额(千元) 120 288 23 879 17 240 4 219 5 791 1 552 1 422 66 185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根据材料一,归纳1895年至1913年民间厂矿企业分布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
互补练
1. (2024深圳模拟)下图是1909年《图画日报》刊载的漫画,图中“昔日”的女性只能在家遵守“三从四德”;“今日”的女性则应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将来”的女性则是扛着枪与男性分担保家卫国的重任。该漫画反映了(  )
《女界风尚之变迁》
A.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科学思想广泛传播
C. 国民意识逐渐觉醒 D. 民国社会风气转变
2. (2024广东模拟)1904年,清政府公布癸卯学制,规定学堂的宗旨为“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疏导)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该规定(  )
A. 呈现新旧并存的特点 B. 注重培养实用性人才
C. 呈现偏重西学的倾向 D. 开启中国教育近代化
3. (2024广州模拟)下表是1889年和1926年上海外白渡桥某一天通行的交通工具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上海(  )
时间 步行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脚踏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年 11 770 6 984 544 9 0 0 0 0
1926年 50 823 14 600 0 0 3 459 3 764 172 922
A. 社会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B. 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C. 新式交通工具占据主导 D. 汽车制造业有很大发展
4. (2024广东模拟)20世纪,中国涌现出许多优秀文艺作品。如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徐悲鸿的画作《愚公移山》、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等,它们强大的生命力在于(  )
A. 符合大众审美 B. 借鉴欧美风格
C. 创作技法高超 D. 顺应时代潮流
5. 近代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教育文化事业等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1913年与1919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状况对照表
项目 电力(家) 轮船运输(吨) 新式银行
数量(家) 资本(亿元)
1913年 18 133 230 15 1.1488
1919年 81 287 592 57 2.1764
根据材料一,指出1919年与1913年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出现变化的原因。(6分)
材料二
图一 民国时期的上海街景 图二 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 图三 上海南京路上的行人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4分)
材料三
时间 大事记
1862年 清政府创办京师同文馆,这是中国创办新式学校的开端,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京师同文馆有统一的课程设置和管理章程,基本不学“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科目,它的建立对当时开设新式学堂起到了示范作用
1896年 《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时务报》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1898年 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以“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为宗旨。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阵地之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近代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因素。(4分)
巩固练习
1. (2024烟台)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举激起张謇极大的愤慨和忧虑,他认为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并且士大夫有不容推卸的责任。可见,他主张(  )
A. 变法图强     B. 实业救国     C. 民主共和     D. 民主科学
2. 右面是中国近代主要民族工业分布图。据此可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  )
A. 分布于交通要道
B. 主要集中在北方
C. 取得了长足发展
D. 资金投入不足
3.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内机制面粉厂的机器、工人数量和产量都大幅上涨。战后美日面粉大举出口到中国,国产面粉外销锐减。抗战爆发后中国大批面粉厂倒闭。据此可知,近代民族工业(  )
A. 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B. 发展历程艰难且曲折
C. 轻重工业比例失衡 D. 抵御了外国资本入侵
4. (2024北京)下图是19世纪70年代的一份铁路时刻表(部分内容),可用于研究(  )
本线自1876年7月3日星期一开始,在上海与江湾间准时行驶火车开车时刻如下上海开:7∶00 9∶00 *11∶00 *13∶00 15∶00 17∶00江湾开:7∶30 9∶30 *11∶30 *13∶30 15∶30 18∶00每逢星期日,凡带*记号的车次均停开 
通讯事业的发展
B. 出行方式的变化
C. 新式教育的普及
D. 政治制度的变革
5. 民国时期,头戴呢帽,身着改良后的长袍、马褂是思想较为保守者的标准穿着。年轻人则选择着西服,穿皮鞋,显示出自己时髦的品位。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的整体特征是(  )
A. 新旧并呈 B. 制度变革 C. 崇洋逐新 D. 自由平等
6. (2024山东模拟)下图是发表于1919年的漫画《中国女子之今昔观》。漫画反映了(  )
A. 妇女解放已经成为社会新风尚
B. 近代中国对女性束缚已经解除
C. 近代服饰呈现新旧并呈的特征
D. 国民政府推动社会生活的变革
7. (2024海南模拟)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法令,包括《大总统令禁烟文》《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和《大总统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文》等,这些措施旨在(  )
A. 推进社会平等 B. 传播民主科学思想
C. 革除社会陋习 D. 全面走向近代文明
8. (2024福建模拟)下表是清末广东潮汕侨乡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的概况(部分)。这反映出该地区(  )
A. 自然科学的传播
B. 办学经费的短缺
C. 师范教育的普及
D. 近代教育的转型      
书院名称 改制时间 学堂名称
金山书院 1903年 潮州中学堂
榕江书院 1904年 榕江师范学堂
启元书院 1905年 高等小学堂
9. (2024连云港改编)右图为1920年在《申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漫画作者意在(  )
A. 描绘考生科举备考场景
B. 倡导传播儒家思想文化
C. 鼓舞学生参加五四运动
D. 激发读者学习知识热情
10. (2024赤峰)1897年,商务印书馆由多人集资创办,初期以印刷商业簿册报表为主,后来主要业务转为出版新式教科书、英文读本、英汉辞典等工具书、西方学术著作,兼及古籍、科技著作、文学作品和期刊。由此可知,这一转变(  )
A. 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B. 推动近代第一批新式学校兴办
C. 方便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D. 表明企业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
11. (2024广东模拟)秧歌是一种源于农事活动的民间舞蹈形式。1942年以后,陕甘宁边区创造出具有革命形式且朴实健康的“新秧歌”。解放战争时期,跳秧歌舞成为“胜利”“解放”的象征。由此可见,新秧歌(  )
A. 适应了不同阶层的文化需求 B. 完成了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
C. 是顺应革命形势的艺术产物 D. 丰富了民众的文娱生活方式
12. [小切口综合·报刊](2024广东模拟)报刊文献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映射着社会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晚清《点石斋画报》中记录了晚清贵族女性在灯光下打台球的一幕   “绸缎绫罗非不华美,而偏欲以重价购洋绸。一饮撰也,山珍海错非不鲜肥,而必欲以番菜为适口。围棋、象棋亦足消闲,而独以打弹(台球)为娱乐……甚且衣袜、眼镜、毛巾、胰脂,大凡来自外洋者,无不以为珍贵。”——摘编自1892年《申报》
材料二
外报创始 1815年,英国传教士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报刊
国人自办报刊兴起 1873年,《昭文新报》标志着中国人首次独立创办报刊
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1895年,维新派创办《中外纪闻》;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国人第二次办报高潮 1904年,蔡元培主编《警钟日报》;1905年,创办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
国人第三次办报高潮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1918年,李大钊等人主编《每周评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积极创办党的机关刊物,如《共产党》《向导》《解放日报》《新华日报》
提取材料一中可以相互印证的信息,并对材料中反映的社会风气进行解释。(4分)
根据材料二,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就材料整体或局部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6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你认为报刊具有怎样的史料价值?使用报刊作为史料时应注意什么?(4分)
13. [教学提示·举办近代革命歌曲演唱会](2024福建模拟)某班举办近代革命歌曲演唱会,如下是相关活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39年初,在民族危难时刻,一曲慷慨激昂的《保卫黄河》在延安奏响。它以短促跃动的曲调、铿锵有力的节奏,全面展示出抗日军民英勇战斗的壮丽场景。
《保卫黄河》(歌词)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摘自乐海《最爱唱的经典红歌》
(1)李老师请同学们合唱《保卫黄河》,小历同学建议采用齐唱的方式,小史同学建议采用轮唱(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按不同的先后顺序演唱同一个旋律,形成此起彼伏之感)的方式。你认为应采用怎样的合唱方式,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说明理由。(6分)
【示例】《国民革命歌》
歌词: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方式:齐唱。
理由:20世纪初,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压迫和军阀混战的双重苦难中,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除军阀的国民革命。歌词阐明了国民革命的手段和目的,便于宣传革命和鼓动情绪。因此,用齐唱的方式表达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敌的革命意志,推动革命的进程。
材料二
——摘自《淮海战役组歌》
注:《淮海战役组歌》为华东野战军文工团于淮海战役战场上创作。
二组同学搜集了如上歌曲,请你从中归纳出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4分)
根据以上歌曲作品,请你简述文学艺术作品与时代的关系。(2分)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知识梳理
知识点1 实业救国 大生纱厂 民族工业
短暂的春天 轻工业 帝国主义
知识点2 京师大学堂 1905 上海 解放日报
新青年 商务印书馆 新华书店 握手礼 先生
狂人日记 义勇军进行曲 黄河大合唱 定军山
随堂练
1. D 2. C 3. D 4. C 5. D 6. B 7. B 8. B
9. 特点: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长江流域(通商口岸周围)。(1分)原因:沿海和长江流域最先遭受西方经济侵略,自然经济较早解体;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开放较早;交通便利等。(任答一点1分,不超过2分)
互补练
1. C 2. A 3. B 4. D
5. (1)变化: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或电力、轮船运输、新式银行等均获得发展)。(2分)原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民族资本家发展实业的努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4分,任答两点即可)
(2)西方文明与思想文化的传入;政府的倡导和推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等。(4分,任答两点即可)
(3)政府的支持;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社会的变革等。(4分,任答两点即可)
巩固练习
1. B 2. A 3. B 4. B 5. A 6. A 7. C 8. D
9. D 10. A 11. C
12. (1)信息:台球是晚清贵族的一项娱乐活动。(2分)解释:材料反映了晚清时期人们的饮食、服饰及休闲娱乐方式等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这是因为近代以来,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国,外来的新的生活方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享受和便利,因此受到人们的追捧。(2分)
(2)论题:在社会变革中,报刊顺应时代发展需要。
论述:中国近代报刊是伴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而兴起的,经历了由外国传教士办报到自主办报的过程。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报刊更多地传播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宣传各阶级、各政党的思想主张。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民报》,积极宣传三民主义等民主革命思想,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办的报刊,积极进行反帝反封建宣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解放了民众思想。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报刊,为宣传党的革命方针、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综上所述,中国报刊发展顺应了近代社会变革的需要,推动着中国近代化。(6分)
(3)史料价值:报刊记录了当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风俗等层面的动态,是研究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和佐证。(2分)注意:孤证不立,要和同时期不同报刊或史书、档案材料、个人著述、书信等资料相互印证,以求准确。(2分)
13. (1)【示例一】方式:齐唱。
理由: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展开人民游击战争,牵制和抗击了大量日军。齐唱的方式奋进激昂,反映了全国军民齐心协力、共同抗击侵略的英勇形象,表达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6分)
【示例二】方式:齐唱、轮唱相结合。
理由: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进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齐唱、轮唱相结合,同样的旋律,随着力度加强,速度加快,音调变高等音乐要素的变化,表现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最终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不可战胜的革命力量,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6分)
(2)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解放军团结作战;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4分,任答两点即可)
(3)文学艺术作品体现时代的风貌;时代发展推动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2分,任答一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