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课件(共1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现代文阅读 课件(共15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4 15:1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9张PPT)
 现代文阅读
创新命题
任务一 信息类文本阅读的考教深度融合
信息类文本阅读试题材料呼应教材,题干设问、答案设计注意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建立知识链接,增强与教材的关联度,灵活运用显性关联和潜在关联两种形式,引导教学重视教材、用好教材。
信息类文本阅读的考教深度融合题是创新题,也是能力题。这类题既可以关联教材单元主题,也可以关联教材具体篇目,更可以关联整本书阅读和活动单元。
不同于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行文脉络)、论证结构和简要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题型,这类题型要在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观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所给出的探讨话题,进行自己的理解和表达。
具体呈现出以下类型:
情境类型 典型示例
题型一:关联教材具体篇目 给出的命题情境涉及教材的某个具体篇目,要求根据文本内容,就某一观点进行分析。 (2024·德州一模)李斯作《谏逐客书》,针对秦王驱逐客卿的政令发表意见,意在劝说君王收回成命。文章暗合了材料的观点,请简要说明。(6分)[关联《谏逐客书》]
情境类型 典型示例
题型二:关联整本书阅读 给出的命题情境涉及教材中的整本书阅读,要求根据材料观点解读整本书阅读中的内容。 (2024·池州一模)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简要分析下面这一情节如何体现“差序格局”的伸缩性。(6分)
《红楼梦》第四回“雨村判案”故事的梗概为:冯家和薛家因为争买一个丫头(其实是甄士隐女儿甄英莲)而生争执,拐子收了冯家钱又将丫头卖给薛家,薛蟠便喝令手下人把冯家公子冯渊打死了。贾雨村正要判案的时候,一个门子拦住他,给他看“护身符”,贾雨村便改了判决结果,向冯家说薛蟠得病死了,让薛家给冯家多赔了点烧埋银子,冯家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贾雨村断了此案,急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等语。[关联《红楼梦》《乡土中国》]
情境类型 典型示例
题型三:关联活动单元 给出的命题情境涉及教材中的活动单元,要求根据材料内容提出合理化建议。 (2024·济宁一模)下面是某古镇所拥有的独特资源优势,请结合上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该镇打造传统特色文化品牌的建议。(6分)
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四面环水,出入以舟代步;风景优美,水产丰富,以渔业和旅游业为主;历史悠久,有皇宫所、皇粮殿、石板街等历史遗存,至今还有祭水神、赶庙会等传统民俗活动。[关联“家乡文化生活”]
  [典例] (2024·德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在数千年的中国思想发展史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从根本上把客观世界当作镜子来反观自己、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的努力,而总是看见把人的内心当作平静的湖水,认为真正的本心是“虚静”“无事”“空”。中国人更多地用镜子来比喻人心而不是外界对象,镜子的作用不是用来认识自我,而是用来反映世界、“玄览”万物、呈现宇宙本体的,即是说,镜子(人心)本身是看不见的,在镜子里看见的都是外界事物;人们从镜中反映的外界事物得知镜子的存在,但却不能把握那独立于一切外界事物的镜子实体的形象。
进入现代,我们热烈地讨论“自由”“人性”和“独立人格”,但看上去轰轰烈烈的时代思潮如果不涉及“人之镜”的根本颠倒,终将只是过眼烟云。所谓根本的颠倒是指:不再仅仅把人心看作被动而平静地反映外界的“明镜”,而是要能动地从外部世界中去获得自我的“确证”。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通过“洞喻”,以理性贯通人性和对象世界,认为人只要运用他的“理性之光”反观自身,对自己的固有本性加以“回忆”(洞中囚徒回转头,发现了真实事物),就能触及并把握客观的世界本体。从这里产生了西方哲学源远流长的“反思”学说。
“反思”(reflexion),也就是反映、反射,它与中国古代“吾日三省吾身”的那种反省不同,不是直接检查自己干净的心地上沾染了哪些灰尘,而是从对象上回过头来思索自己的本性。中国传统的反省是以人的“心性”为出发点的,人心被假定为已知的、人人相同的、平静一色的,但这恰好使人心本身成了视觉上的一个“盲点”。西方的反思则是从对象出发的,人心被看作有待于认知的,这就使得人不断地从外面转回头,不是为了“返本归原”,而是要对人性、人心做步步深入的探索。
这种从外向内不断深入的过程表明,人先要认识对象,然后才能认识自己,才能对自己的心性有真正的“自我意识”。这样形成的自我意识,就会不再只是孟子所说的“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而是要从旁边来看看这个“自己”或“我”的真实内涵,从而客观地认识和把握这个“我”的丰富的可能性,这才能使自己的人格立体化。
我们中国人通常认为,自我反省是属于伦理道德和“天地良心”方面的事。一个人做错了事,我们叫他“好好反省一下”,殊不知,真正的反思正是对自己内心是否本来就“干净”、对社会习俗是否本来就合理的一种怀疑和探求。
一个人,光是强调自己做事的动机是好的,主观道德上是高尚的,或像孟夫子所说的“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哪怕干下了多么残酷的事,也觉得自己“光明磊落”,这种人很难说有什么自我意识。因为他缺乏一面外部的镜子,一心以为对象就是他心里反映出来的那个样子——只要他心里没有“私心”。“宇宙即是我心”,这是闭着眼睛就可以断言的梦话。
(摘编自邓晓芒《镜子的故事》)
材料二:
关公的形象显出某种性格上的抽象性,是更适合于概念化、“脸谱化”的。人们喜爱关公,除了外表上的美和英勇无敌外,更多的是对他所体现的仁义道德的敬重。至于关公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他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人们倒是不太关心。尽管他的思想感情理应是《三国演义》中最复杂、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但在书中却恰好总是以白描手法一笔带过。
相反,阿喀琉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的形象则是重彩浓墨、精雕细刻,诗人荷马对这些细节如此感兴趣,几乎可说是沉溺于其中而津津乐道。他写竞技赛车,写饮宴,写山羊背和肥嫩的小猪腿的烧烤过程,写营帐里垫席的颜色、衾被的柔软。光是写阿喀琉斯的盾牌就花了整整一页篇幅:上面描绘着大地、海洋、日月星辰;一座城池在举行婚礼,还有一座城池正在进行攻防战;有和平的田野,耕者与耕牛,起伏的麦浪和葡萄园;有伴着音乐的跳舞者,蜿蜒的河流,以及牧牛和猎狮的场面……而这一切,最终都是为了突现出人物的完整性格,烘托出与性格相适合的强烈气氛。
关公和阿喀琉斯的形象之所以会有这样明显的区别,正说明中国人和古代希腊人对于“人”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作家把人心看作客观世界的镜子,那么他在描绘一个人物形象时,必然会把这个人的内心世界看作不动、不变或“以不变应万变”的,也必然对各种细节尽量加以简化、抽象化、白描化,以免模糊了镜子本身的单纯明彻;反之,如果外部世界是人心的镜子,那就可以放手对各种各样色彩丰富的外部细节加以有声有色、细致入微的描写,并坚信这些描绘最终都是对人心的描绘,且只有尽可能生动而毫不遗漏地表现出这些细节,人心才会完整地呈现出其多方面、多层次的立体形象。
这就是为什么关公的形象可以用“忠、义、仁、勇”几个抽象的道德概念概括无余,他的童年、他的教育、他的内心世界,都是你不熟悉而且也不必知道的;阿喀琉斯的形象却是一言难尽,尽管他一半是“神的儿子”,又是王子,他却比曾经“逃难江湖”的关云长更接近凡人、更真实、更具有鲜明的“性格”。
(摘编自邓晓芒《品格与性格:关云长与
阿喀琉斯的比较》)
李斯作《谏逐客书》,针对秦王驱逐客卿的政令发表意见,意在劝说君王收回成命。文章暗合了材料的观点,请简要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①梳理“材料的观点”,根据分值要求,可以找出三个关键点。
②找出《谏逐客书》与材料观点之间的“暗合”点进行具体分析说明。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标出体现材 料观点的语句 结合暗合点具体分析
①材料一认为,应该以客观对象为“镜子”,“人先要认识对象,然后才能认识自己”。 李斯援引秦国逐渐壮大的客观历史,引导秦王意识到客卿的重要,暗合材料“以客观对象为镜”的观点。
标出体现材 料观点的语句 结合暗合点具体分析
②材料一“西方的反思则是从对象出发的……而是要对人性、人心做步步深入的探索”“真正的反思正是对自己内心……一种怀疑和探求”。 李斯分析秦王尽享当下外来珠宝美人却排斥外来人才的矛盾,说明秦王不应重物而轻人,引导秦王反思驱逐客卿的错误,切合材料“理性地反观自身心性”的观点。
标出体现材 料观点的语句 结合暗合点具体分析
③材料一“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通过‘洞喻’……就能触及并把握客观的世界本体”。 李斯指出“逐客”的严重危害,并进一步说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进而说明国家必将危亡,以使秦王权衡轻重收回成命。这样契合材料“贯通人性与对象世界方能真正把握客观世界”的观点。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援引秦国逐渐壮大的客观历史,引导秦王意识到客卿的重要,暗合材料“以客观对象为镜”的观点;②分析秦王尽享当下外来珠宝美人却排斥外来人才的矛盾,引导秦王反思驱逐客卿的错误,切合材料“理性地反观自身心性”的观点;③揭示驱逐客卿对于秦国未来发展和秦王壮志实现的危害,引导秦王认识到重用客卿方能成就一统天下的霸业,契合材料“贯通人性与对象世界方能真正把握客观世界”的观点。
1.审题,分类型,明思路。
通读题干要求,运用比较思维,分清该题属于哪类考教衔接;运用分解思维,对题干中的要求进行切分,找出答题思路,弄清答题方向。
2.读文,标对应,找关联。
运用求证思维,根据“答题思路”,在文中标出与题干要求对应的关键信息;运用横向思维,找出所给材料与教材情境的契合点;运用转化思维,对契合点进行有理有据的转化分析。
提醒:平时要关注教材。①熟悉统编教材22个单元主题,对每个单元主题要能进行有效的阐释;②熟悉教材每个单元主题下对应的篇目,对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要能分析说明;③熟悉教材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红楼梦》,对每本书要弄清各自不同的特点;④熟悉教材四个活动单元的具体要求,对每个活动单元的活动任务要能充分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
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日臻完善。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逻辑不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善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的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
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殆尽。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则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强化逻辑训练。
(摘编自朱建平《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材料二:
语言和逻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
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
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
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
(摘编自张炼强《修辞艺术探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某种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必须在逻辑同时是科学和艺术时,这一目的才能实现。
B.人类理性的活动是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
C.在证明定理的过程中,可以从公理出发,先证明一些简单的定理,再以这些简单的定理作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
D.语言和逻辑二者密不可分,语言运用的艺术,既受到逻辑的制约,又可以突破逻辑的束缚。

B [“人类理性的活动是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可知,“它”是指推演活动,选项说法偷换概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的人可能会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潜在逻辑能力,这种能力具有“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
B.所谓“无理而妙”,就是指语言运用艺术在某些情况下,突破了逻辑规律的框框,使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C.材料二中引用《西厢记》中《长亭送别》的例子,是为了反面论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具有深邃的逻辑基础。
D.人们要发挥出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需要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

C [“是为了反面论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具有深邃的逻辑基础”错误。从材料二最后一段的“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可知,引用《西厢记》中《长亭送别》的例子是从正面论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具有深邃的逻辑基础。]
3.下列选项中的诗句,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3分)(  )
A.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B.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C.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A [A项,表达客观事实,没有突破思维逻辑的语言表达,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B项,用拟人手法写月光怀着对女子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衬托女子对离人的怀念,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C项,夸张似乎不合逻辑,但极言诗人的豪放,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D项,夸张手法,想象周瑜在谈笑间轻松从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4.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运用了哪些方法使论证增强说服力?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比喻论证,将“定理”比喻为“基石”,将“有效逻辑理论”的建立比喻为“精美的大厦”的建立。②假设论证,假设理论缺少论证,就会缺乏结构性力量和活力;假设“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句诗缺少深刻逻辑,表达离愁别绪就会缺少依托。③引用论证,引用刘勰的言论论证“夸张”的无理而妙的效果;引用严羽的言论论证“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④举例论证(事例论证),举《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论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以及“无理而妙”中依然包含深邃的逻辑基础。
★5.[关联教材篇目与活动单元“逻辑的力量”]有的诗句看似无理,实际上因蕴含着深邃的逻辑基础而别有理趣,产生了“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如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写出了李白的自信和狂放,这其中就包含着一个省略三段论逻辑推理。请仿照下面对材料二中的句子的分析示例,将这个省略三段论推理完整表达出来。(6分)
【示例】
诗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无理处:离人泪染醉霜林。
逻辑基础:
(大前提)所有的液体,都是可以用之染物的。
(小前提)离人泪是液体。
(结论)离人泪是可用之染物的。
【仿写】
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无理处:千金散尽还复来。
逻辑基础:
(大前提)天生有用之材,千金散尽后能够再得来。
(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天生有用之材,千金散尽后能够再得来”,意思是天生我这样的人才必定有用,千百两黄金散尽还会再来。其体现出一般性的原则是“天生有用之材,千金散尽后能够再得来”,是“大前提”;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是“我(李白)是天生有用之材”,这是“小前提”;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是“我(李白)千金散尽后,能够再得来”,这是“结论”。
[答案] (小前提)我(李白)是天生有用之材。 (结论)我(李白)千金散尽后,能够再得来。
一、[主题:民族认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8分)
材料一:
这篇讲话的第一个主要论点是: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这个论点我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
(限时35分钟)
第二个论点是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由于他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这一体不再是汉族而成了中华民族,一个高层次认同的民族。
第三个论点是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这几个论点是我从研究中国民族的现状和历史的实践中得到的。也可以说,经过了多年探索和思考得到的一些不够全面的认识。
(摘编自费孝通《民族研究——简述我的民族
研究经历与思考》1997年3月)
材料二:
费孝通先生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中的民族结构论,并不拘泥于把民族的结构只是局限于56个民族与一个中华民族两个层次。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民族圈层”和“民族认同”等许多理论问题。他认为,“现在所承认的50多个民族中,很多本身还各自包含更低一层次的‘民族集团’,在中华民族的统一体之中存在着多层次的多元格局。各个层次的多元关系又存在着分分合合的动态和分而未裂、融而未合的多种情状”。费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对中国人人
际关系的论述就是“多圈层”的“差序格局”理论,用在形容不同的层面的民族也是很贴切的。在此基础上的“民族认同”问题就不是僵化的或者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人们的民族认同、地域乃至国家认同都有可能随着不同场景而发生改变。这对正确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进而消除内在紧张或对立、建设多层次认同和谐共处的理论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20世纪是民族国家理论盛行的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结束后众多民族国家的纷纷建立,标志着民族主义运动的高峰,但也暴露出西方“一族一国”的民族国家理论特别是极端民族主义主张的内在缺陷。自古,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如今,全世界2500多个民族群体生活在200个左右的国家实体之中。没有一个国家是由纯而又纯的单一民族组成的。特别是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及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大规模人口流动,日益打破传统“民族”封闭地及国家疆界的发展趋势下,民族国家理论有其“一族一国”主张的空想性甚至危害性。事实上,多民族国家是常态,这也说明
了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具有更广泛的解释力和包容性,因而是更具生命力的民族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
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讲话,不仅肯定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而且指明了中华民族从“多元”聚为“一体”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机制。
(摘编自王延中《费孝通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0年7月)
材料三:
民族学者何明认为:“进入新时代,民族学的时代使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的民族学知识体系,要从陈旧的、过时的、不适应时代的知识体系中脱离出来,随社会的变化、时代需求的变化而转型,建设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知识体系。”费孝通对大瑶山的访问与研究,始终秉持其“从实求知”的学术精神,将田野研究与国家民族发展具体过程、具体问题密切结合,才会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论断,并影响至后辈学人对该地区的调研写作,他正是顺应社会变化和时代需求而构筑新的民族学、社会学理论知识框架的先行者。
(摘编自彷慧宁《从田野调查点到理论起源地》2023年12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费孝通“民族圈层”和“民族认同”等理论问题的提出,是以民族结构论为基础的。
B.民族国家纷纷建立后,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极端民族主义主张的内在缺陷。
C.与56个民族实体相比,中华民族这个复合体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
D.费孝通对大瑶山的研究成就斐然,为后辈学人构筑起新时代的民族学知识体系。

D [“成就斐然”以及“为后辈学人构筑起新时代的民族学知识体系”都表述不当。从材料一可见,费孝通先生自称“经过了多年探索和思考得到的一些不够全面的认识”;从材料三可见,“他正是顺应社会变化和时代需求而构筑新的民族学、社会学理论知识框架的先行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用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来形容中华民族统一体之中存在着的多层次的多元格局,也是很贴切的。
B.在快速工业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基于“多民族国家是常态”的事实,“一族一国”理论应该退出历史舞台。
C.费孝通先生能够把民族国家理论提炼升华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离不开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与现实。
D.中华文明之所以根深叶茂,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是因为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

B [“‘一族一国’理论应该退出历史舞台”错误。从材料二可见,“民族国家理论有其‘一族一国’主张的空想性甚至危害性”,“事实上,多民族国家是常态,这也说明了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具有更广泛的解释力和包容性,因而是更具生命力的民族理论”,材料仅就两种民族理论做了比较,并不能得出“‘一族一国’理论应该退出历史舞台”的结论。]
3.下列选项,对“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认识和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在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中,汉族作为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分属于不同的层次;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多元形成的一体,是高一层次认同的民族实体。
B.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不仅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政策意蕴,而且可以较好地解释世界上大多数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症结与根源,具有很强的普世价值。

C.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从实际出发,是对诸多西方民族国家理论的升华与超越,虽产生于中国,但不应局限于中国,而应该成为世界民族问题研究的一种新流派。
D.多元一体格局理论避免了概念的烦琐论证,实现了理论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也充分照顾了历史发展、认知状况和不同群体的情感,是科学的、辩证的,也是包容的、高明的。
A [“汉族作为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分属不同的层次”错误。从材料一“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可知,汉族作为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都属基层。]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把多元结合成高层次认同民族”与材料一“把多元结合成一体”相比,表述不严谨;“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与材料一“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完全不一致,表述错误。]
★5.关于“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认同观”这一观点,材料二从哪些角度做了阐发?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结合“费孝通先生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中的民族结构论,并不拘泥于把民族的结构只是局限于56个民族与一个中华民族两个层次”可知,从民族结构论的角度看,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认为56个民族结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民族观。
②结合“这对正确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进而消除内在紧张或对立、建设多层次认同和谐共处的理论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可知,从“民族认同”角度看,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可以正确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认同观。
③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讲话,不仅肯定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而且指明了中华民族从‘多元’聚为‘一体’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机制”可知,从总书记的讲话来看,“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在当今时代更具包容性和生命力,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国家观。
[答案] ①从民族结构论的角度看,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认为56个民族结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民族观。②从“民族认同”角度看,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可以正确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认同观。③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来看,“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在当今时代更具包容性和生命力,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国家观。
二、[主题:艺术评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8分)
材料一:
创作并不是为细节而细节。细节的存在是因为细节具有提升作品品格的功能。人们也许会忘记作品的情节、人物,但会因一个典型细节而记住作品。
细节的存在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为鲜活。这也是人们对细节意义的普遍性认知。《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三仙姑等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这与赵树理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分不开。细节在某种条件下也往往会影响作品的结构。或者说,作者会设计一种类似于“中枢”意义的细节,并围绕这一细节来展开作品。刘慈欣的《乡村教师》中的乡村教师让孩子们背诵牛顿定律的细节是整个小说结构的重心。这种“宇宙巧合”的细节使人类与宇宙中的碳基联邦发生了奇异的联系,进而产生了拯救太阳系的功用。在很多情况下,细节会改变作品的艺术境界,使作品的品格发生变化。当然,
这种变化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衡量的标准就在于对细节的使用是否合适。有一种情况是,由于细节的出现对作品中的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等形成某种暗示或隐喻。茅盾的《子夜》中描写吴老爷子从传统的乡下进入当时灯红酒绿的上海,立刻就晕了过去。这个细节充满了象征意味,隐喻当时的中国社会也将面临像吴老爷子一样的命运。可见,细节使作品变得血肉饱满、气韵生动,具有真实的力量和超越真实的灵动性。
尽管并不是所有的优秀作家都重视细节描写,但长于细节描写的作家一定是优秀的。他们具有营造细节的天赋、才华,以及准确运用细节提升作品品格的卓越能力。
作家首先要有艺术的敏感度。就是说作家对万物所蕴含的艺术可能性要有敏锐的鉴别力、感受力。如果作家没有这种敏锐性,对万事万物持冷漠、麻木、僵硬的态度,就难以发现艺术的细节。作家其次要有对生活的熟悉度。不熟悉、不了解生活,不知道人们是怎样度过每一天的,就难以表现出活色生香、充满人间气息的生活。而细节正隐藏在这样的生活中。细节可能是作家捻断数根须后创造的,但最好的状态是在熟悉描写对象之后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作家还要有表达的准确度。
有的人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喜欢描写细节,但可能这些细节或者冗杂多余,或者与作品需要的艺术情境不符,或者张冠李戴,与人物的性格、精神品格相悖。这样的细节描写就是不妥的,甚至是失败的。细节的准确度除了要体现人物的性格、价值观之外,还要体现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的、文化的与伦理的……只有准确的细节才能点石成金、锦上添花,使作品的品格得到升华,艺术的魅力得到强化。
(摘编自杜学文《细节,无所不在又意味深长》)
材料二:
细节可以揭示出小说的秘密。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如何在时间之流中呈现一定密度和频次的细节,是小说艺术成败的关键要素。在这里,所谓密度是指一个细节单元的体量,频次主要是指相同或相似细节出现的频率。
一般而言,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越丰富越好,但这并不等于无原则的堆砌和罗列细节。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从其倡导的“总体性”出发,认为细节应该是情节之中的细节,应该是为了塑造人物、书写命运而存在,否则就是“细节肥大症”。
所谓“肥大”不仅是细节的“量”的问题,还指细节所承担的功能及其艺术效果。就人物塑造而言,作家常常采取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但如果没有抓住人物性格的关键特征,再多的细节也无法掩饰人物形象的模糊和空洞。“细节肥大症”不仅是写作技巧问题,还是以何种姿态来面对人、书写人的写作伦理问题。很多推理小说的细节描写极其严密和精细,但很少能塑造出光彩动人的人物形象,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把人物作为统率故事、细节的灵魂。
小说往往通过“细节的洪流”来成就别样的小说艺术。所谓“细节的洪流”,是说“众多细节不再是悬念或者宏大叙事抛弃的多余之物,相反这是一种历史存在”。卡夫卡的《变形记》用大量细节精细地描述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的各种变化和感受,细节不为情节发展而设置,却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艰难的生存境遇和体验。“细节的洪流”就是小说的主体,细节本身具有了自足性。如果没有这些“细节的洪流”,读者无法“原谅”一位不交待格里高尔“为何变”“如何变”的作者。
小说艺术常常通过调节相同或相似细节的出现频次来实现不同的艺术效果。美国文学评论家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写道:“对一部小说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注意诸如此类重复出现的现象来完成。”理解了这种“重复”与“频次”,也就拿到了打开小说艺术的钥匙。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奥雷里亚诺上校反复制作又销毁小金鱼的细节,似乎在象征着人类永不停息地劳作、永不停息地抗争,但这种抗争又是徒劳的。这个多频次的细节描写实现了制造悬念、推进叙事、前后呼应的效果。
(摘编自李晓禺《细节揭示出小说的秘密》)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细节存在的意义在于提升作品的品格,最终让读者能够因某个典型细节记住作品。
B.真正优秀的作家一定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从而使作品变得血肉饱满、气韵生动。
C.很多推理小说犯了“细节肥大症”,虽然细节极其严密精细,人物形象却并不鲜明。
D.小说中运用多频次的细节描写,能实现制造悬念、推进叙事、前后呼应的艺术效果。

C [A项,将细节存在的最终意义归结为“最终让读者能够因某个典型细节记住作品”不恰当。B项,“真正优秀的作家一定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错误,原文说“并不是所有的优秀作家都重视细节描写”。D项,原文中相关艺术效果的论述是针对《百年孤独》中的个例而言的,不能理解为普遍规律。]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是否合适地使用细节,是衡量作品品格朝着积极方向还是消极方向发生变化的标准。
B.作家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并对细节描写感兴趣,就能够使细节描写既妥当又成功。
C.细节可以揭示出小说的秘密,关键要合理安排小说细节的密度,调节细节出现的频次。
D.“细节的洪流”是《变形记》的主体,细节本身具有了自足性,不为情节发展而设置。

B [“作家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并对细节描写感兴趣”,不是“能够使细节描写既妥当又成功”的充分条件。]
★8.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林黛玉一共哭了37次,对这些“哭泣”细节的描写,凸显了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B.在《本巴》中,刘亮程把草木在风中“摇晃”的细节写成受到赞美之后的陶醉,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C.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用数十万字描写一天内发生的事情,充溢其间的细节包括情绪、想象和无意识碎片等。
D.《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前后多次说“别闹出什么乱子”,小说通过这一细节描写强化了人物形象。

B [材料二基本观点是“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如何在时间之流中呈现一定密度和频次的细节,是小说艺术成功的关键”,B项中仅呈现了单一细节,谈不上“密度和频次”,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
★9.根据材料一内容,结合下面的图画,下列对小说《祝福》中关于祥林嫂的细节描写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雪花满天飞舞的细节描写揭示了祥林嫂居无定所的生活状态。
B.热闹的祝福场景细节与祥林嫂此时的悲惨处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C.手中的竹竿、篮中的破碗等细节透露出祥林嫂不幸的命运遭遇。
D.对祥林嫂眼神的细节描写升华了作品品格,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A [A项,解读牵强,相关描写的作用应为营造环境、渲染氛围。]

★10.《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多处有关“风雪”的细节描写,显示出作者营造细节的能力,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者对“风雪”细节蕴含的价值与意义具有敏锐的鉴别力、感受力。②作者平时非常了解、熟悉生活,所以对“风雪”细节能自然呈现。③作者用“风雪”细节准确暗示了主人公的生存环境,推动了情节发展。④作者合理把控“风雪”细节呈现的密度和频次,实现了多方面的艺术效果。
任务二 信息类文本阅读的应用性考查
近年来,新高考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即将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因此,在命题中融入应用性的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在信息类文本阅读中,应用性体现在对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综合考查方面。
具体呈现出以下类型:
情境类型 典型示例
题型一:拟写演讲提纲 给出的命题情境为各类演讲场合,要求根据所给出材料的具体内容撰写演讲提纲或演讲要点。 (2024·大理一模)“全球文明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代表参会,发表以“交流互鉴,携手同行”为主题的演讲,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具体内容,列出演讲提纲。(6分)
情境类型 典型示例
题型二:撰写讲解词 给出的命题情境涉及某个主题活动,要求根据所提供的相关情境撰写讲解词。 (2024·江淮十校三模)生僻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古代文明传承的载体,也是当代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假如你的学校拟开展为外国友人介绍“汉字文化古今谈”的主题活动,请在下列汉字卡片中选择最符合材料观点的一例,结合材料撰写一份讲解词,不超过120字。(6分)
情境类型 典型示例
题型三:拟写辩论稿要点 给出的命题情境涉及某个辩论主题,要求从甲乙双方中任选一方立场拟写辩论稿要点。 (2024·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学校辩论社以“ChatGPT横空出世,是机会还是灾难”为主题开展辩论,甲方持肯定态度,乙方唱衰ChatGPT。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选择一方立场,拟写辩论稿要点,至少给出三条理由。(6分)
情境类型 典型示例
题型四:拟写文案 给出的命题情境涉及某项大型活动,要求为宣传该活动拟写文案。 (2024·扬州联考)扬州自古以来就以其丰富多样的园林文化而闻名于世,请结合材料,为市文旅局在电视台宣传“城市名片”写一则文案。(不超过100字)(6分)
情境类型 典型示例
题型五:撰写读书报告 给出的命题情境涉及某场读书阅读会,要求结合阅读经验拟写读书报告思路。 (2024·珠海模拟)班级要举行一场读书阅读会,你将要为此文撰写一份读书报告。请你结合有关阅读自然科学著作的经验,写出你的报告思路。(6分)
  [典例] (2024·江淮十校三模,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龙年将至,“龙行龘龘”成为当下最火的祝福语,也与“欣欣家国”一起成为2024春晚的主题。其中的“龘”字结构独特,非常罕见,不少地方还特意标上了它的读音——dá。“龙行龘龘”,出自《玉篇·龙部》:“龘,龙行龘龘也。”“龙行龘龘”形容的是龙行飞舞的样子,“龘龘”是用于书面语的双音节形容词,其用法类似于“湖水泱泱”中的“泱泱”“太行巍巍”中的“巍巍”。“泱泱”形容水面广阔,“巍巍”形容山体高大。
较生僻的汉字重新被人们关注并使用,这种现象近年在网络空间比较活跃,比如“囧”“槑”“又双叒叕”等。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无非两个:一是这些生僻字仍能在特定语境里表达其特定的含义;二是使用这些生僻字能在特殊语境里满足新的表达需求。上海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副总编辑王敏认为:“这些用法,很像是一种文字游戏。从构字理据看,是汉字独特的象形、会意功能给了这种文字游戏施展的空间。从交际效果看,这种‘旧瓶装新酒’的用字方法可视为一种修辞手法,是临时的活用。”
他表示,使用这些生僻字时,还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要弄懂再用,不要想当然,不要误用。比如“龙行龘龘”是希望龙年大吉大利,“龙”越多越好。但我们一查辞书,会发现还有一个包含四条“龙”的字,那样叠字成词的话有八条龙不是更好吗?“但是,过犹不及,因为该字的读音为zhé,意思是啰唆、唠叨,另外是作为‘詟’(恐惧、丧胆的意思)的异体字,与龙飞舞的样子无关。”
第二,要注意使用场合和对象。王敏认为,如果是公共媒体,最好加注说明读音、含义。如果是私人传播,最好不要发给年龄大、上网少的朋友。总之,就是不要因为使用生僻汉字,造成不必要的交际障碍。
(摘编自罗昕《祝福语“龙行龘龘”火了,
你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吗?》)
生僻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古代文明传承的载体,也是当代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假如你的学校拟开展为外国友人介绍“汉字文化古今谈”的主题活动,请在下列汉字卡片中选择最符合材料观点的一例,结合材料撰写一份讲解词,不超过120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①生僻字演变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又是一种文化载体,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关注,题干中的情境信息为开展主题活动提供了依据。
②明确主题活动的要求,即向外国友人介绍“汉字文化古今谈”,暗示要把该汉字从音、形、义等方面讲透,而且还应通俗易懂。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思考角度 要点分析
依文本 观点选 择例子 根据材料的观点“要弄懂再用”可知,①图对“垚”的解释本义是“山高”,而网友却错误地理解为“土头又土脸”,不符合“弄懂再用”的原则,属于误用,因此最好不选择①进行解释。
思考角度 要点分析
依讲解 词特点 规范拟写 选②先写称呼,并明确主题:大家好!畅谈古今,与汉字相遇、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再利用上图中的信息:我们来看“鱻”字,它读作xiān,同时也是“鲜”的异体字。它原指生鱼,解释为“新鲜”,指鲜美,有网友说这个字是“鲜美全鱼宴”,形象而贴切;最后根据“弄懂再用”的原则,明确表情达意的效果:反映了古今人民对鲜食的青睐与偏好。
思考角度 要点分析
依讲解 词特点 规范拟写 选③先写称呼,并明确主题:你好!欢迎来到“汉字文化古今谈”;再利用上图中的信息: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燚”字,它读作yì,由四个“火”字组成。在网上“燚”被称为“最火中国字”,有网友称它是“火神”,实际上,“燚”表示燃烧的样子,也的确可以表示远古时期的神;最后根据“弄懂再用”的原则,明确表情达意的效果:体现了古今人民心意相通,心有灵犀。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②:大家好!畅谈古今,与汉字相遇、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我们来看“鱻”字,它读作xiān,同时也是“鲜”的异体字。它原指生鱼,解释为“新鲜”,指鲜美,有网友说这个字是“鲜美全鱼宴”,形象而贴切,反映了古今人民对鲜食的青睐与偏好。
(示例二)③:你好!欢迎来到“汉字文化古今谈”,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燚”字,它读作yì,由四个“火”字组成。在网上“燚”被称为“最火中国字”,有网友称它是“火神”,实际上,“燚”表示燃烧的样子,也的确可以表示远古时期的神,体现了古今人民心意相通,心有灵犀。
1.审题,定要求,明思路。
信息类文本阅读的应用性考查往往是在特定情境的基础上的写作延伸,因此,对“特定情境”的审读至关重要,这里面包含着命题人的诸多要求,只有抓住其核心点,才能明确思路。
2.读文,抓观点,巧拟写。
不同类型的应用文体的拟写要求不同,但都离不开命题所给材料的观点,因此,通过阅读文本材料,找出观点,这是重要一环。同时,根据要求拟写的应用文体特点,按照流程有理有据地拟写。
3.拟写,依文体,定方法。
题干中要求拟写的文体不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演讲提纲或要点的撰写,要依据演讲词的特点来梳理,讲解词的拟写要关注听众的特点,辩论稿要点的撰写要分清立场,文案的拟写要抓住活动的特点,读书报告思路的撰写要紧扣阅读体验来进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8分)
材料一:
①OpenAI公司推出的ChatGPT引发了全球热议。这款以聊天机器人形式推出的产品,不仅具有学习和理解人类语言的能力,还能根据聊天内容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像“人”一样与使用者进行对话,并能在对话过程中完成撰写邮件、创作文案、翻译甚至编程等多项任务。出人意料的“聪明”让它受到了众多企业青睐,将其作为日常工作中的效率工具。
②人工智能模型运用深度学习算法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通过对大量语言数据和人类积累的图书、论文等知识库的学习,具备了掌握人类海量知识以及理解和表达人类语言的能力。同时,人工智能模型还能持续学习,不断进化。据悉,OpenAI今年将发布经过进一步训练学习后的GPT-4,产品使用效果还会有飞跃式提升。
③这次ChatGPT引发全球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热议和关注,关键原因是ChatGPT通过至少五个维度的能力提升,实现初步的“智慧涌现”:1.海量高价值信息的全量在线记忆能力;2.自然语言输入的任意任务和多轮对话理解能力;3.复杂逻辑的思维链推理能力;4.多角色多风格的长文本生成表达能力;5.即时新知识学习应用与进化能力。此外,因为引入了代码作为训练语料,ChatGPT还额外产生了自动写代码和理解代码的能力。
④业内公认,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掀起新一轮产业革命,将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内容创新,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交流。
材料二:
①相对于国内媒体和互联网从业者们对ChatGPT的热衷和追捧,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阿尔特曼对ChatGPT的理解要清醒很多。他认为“ChatGPT是一个糟糕的产品,人们真的只是去访问一个有时能正常工作有时会宕机的网站”,因为ChatGPT频繁出现错误,设计简单,还会因访问量过多出现崩溃现象。
②ChatGPT越是火爆,越是会暴露其缺点。它不善于追逐最新信息,谷歌和微软都强调,ChatGPT等大型语言模型,每次更新信息内容时,都需要重新读取数量庞大的文献数据。因为很难频繁更新,所以模型内保存的信息大多比较陈旧。
③ChatGPT给人创造出“机器可以复制人类的行为”的幻觉,但其输出结果并不稳定,这是它遭到诟病的最大原因之一。
④它既有趣也弱智,尤其是在一些细分领域,看似全知全能的ChatGPT展现出了“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一面,它很乐意编造事实或发明参考资料来支持其论点。比如,人工智能领域知名的科学家吴恩达曾在ChatGPT上提问:为什么算盘比计算机要快?ChatGPT给出的回答是:算盘运算的优势有三点,一是具有高度的可移植性,二是使用机械计算的原理,三是使用了一个简单而直观的界面。
材料三:
①美籍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在《纽约客》发表的一篇文章引发关注,他将ChatGPT比喻为“互联网文本的有损压缩图”,也就是互联网所有文本的模糊JPEG。特德·姜认为,“如果一种压缩算法被设计成在99%的原始文本被丢弃后重建文本,我们应该预料到它生成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将完全是捏造的。”ChatGPT保留了互联网上的大部分信息,就像JPEG保留了高分辨率图像的大部分信息一样。但是,如果你要寻找精确的比特序列,你无法找到它,你得到的只是一个近似值。
②特德·姜和美国认知科学家诺姆·乔姆斯基等人还把ChatGPT描绘成“高科技剽窃”,它给教育行业带来了严重的困难,教授们无法检测学生们的成绩是不是抄袭得来的,所以纽约市等教育机构已经在2023年1月正式宣布了对ChatGPT的禁令。
③如果说人文学者们的批评还是温和的反思,那么现实上演的剧情已经开始为防范ChatGPT们失控敲响了警钟,网络黑客已经开始利用ChatGPT批量生成勒索软件与恶意代码,并进行信息窃取等活动。还有研究者认为,开发者们的偏见导致算法延续种族、性别和文化上的偏见已经显现,比如让ChatGPT创作歌词,其回答中会包含“有色人种的女性和科学家不值得你花时间关注”等内容,而人工智能面临的版权、隐私和诽谤等问题也将在未来显现。
④英国《卫报》在评价ChatGPT中时提醒人们:永远不要忘记,危险不是机器被当作人对待,而是人被当作机器对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ChatGPT作为一款聊天工具,不仅拥有学习和理解能力,还能像“人”一样思考。
B.ChatGPT作为一种人工智能模型,拥有自动写代码、理解代码和自动进化的能力。
C.ChatGPT频繁出现错误,设计简单,经常出现崩溃现象,所以它是一个糟糕的产品。
D.目前,ChatGPT对于技术使用者提出了较高的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要求。

D [A项,“还能像‘人’一样思考”错误。根据材料一可知,ChatGPT 拥有学习和理解人类语言的能力,像“人”一样与使用者进行对话,而不是“思考”。B项,“拥有自动写代码、理解代码和自动进化的能力”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可知,人工智能模型能不断进化;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可知,ChatGPT拥有即时新知识学习应用与进化能力、自动写代码和理解代码的能力,但自动进化的能力于文无据。C项,“所以它是一个糟糕的产品”错误。根据材料二可知,ChatGPT“是一个糟糕的产品”只是山姆·阿尔特曼的观点,选项以偏概全。]
2.根据材料内容,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掀起新一轮产业革命,这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活。
B.ChatGPT以海量知识、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持续进化功能,未来可能会给人类带来很多挑战。
C.ChatGPT给教育行业带来了严重的困难,继纽约市后,全球教育机构将陆续对其发布禁令。
D.人工智能在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考验,所以人类要始终保持清醒。

C [C项,“全球教育机构将陆续对其发布禁令”错误,推断不合理。结合材料“特德·姜和美国认知科学家诺姆·乔姆斯基等人还把ChatGPT描绘成‘高科技剽窃’,它给教育行业带来了严重的困难,教授们无法检测学生们的成绩是不是抄袭得来的,所以纽约市等教育机构已经在2023年1月正式宣布了对ChatGPT的禁令”可知,纽约市等教育机构宣布了对ChatGPT的禁令并不能推断出“全球教育机构将陆续对其发布禁令”。]
3.根据材料一、二,对画波浪线句“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ChatGPT拥有大量语言数据和图书、论文等知识库,具有复杂逻辑的思维推理能力。
B.ChatGPT运用深度学习算法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提供答案时显示出严谨的态度。
C.ChatGPT保存的信息大多比较陈旧,尽管提供的答案正确,但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
D.ChatGPT在一些细分领域,有时为了支持其论点,倾向于编造事实或发明参考资料。

C [“尽管提供的答案正确”错误,提供的答案未必是正确的。]
4.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材料三画横线句论据的一项是(3分)(  )
A.想适应未来的世界,现在我们该教给孩子的是“4C”,即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和创意(creativity)。——尤瓦尔·赫拉利
B.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米兰·昆德拉
C.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
D.我并不担心机器会像人一样思考,机器会让人的工作更有价值,更有尊严。人有灵魂、信仰和价值观,有自信可以控制机器。但我担心人像机器一样思考。——蒂姆·库克

B [材料三画横线句的意思是“强调人的思想的创造性”。A、C、D三项强调人的思想的创造性,B项强调人的思考的荒谬性。]
★5.[拟写辩论稿要点]学校辩论社以“ChatGPT横空出世,是机会还是灾难”为主题开展辩论,甲方持肯定态度,乙方唱衰ChatGPT。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选择一方立场,拟写辩论稿要点,至少给出三条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支持方:①它可以和使用者进行对话;②它可以帮助人类检索信息;③它可以完成撰写邮件、创作文案、翻译甚至编程等多项任务;④它正掀起新一轮产业革命,将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内容创新,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交流。
反对方:①它频繁出现错误,设计简单,还会因访问量过多出现崩溃现象;②它信息更新不及时;③它输出结果并不稳定;④它会编造事实或发明参考资料来支持其论点。
一、[主题:山水情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作为审美对象与自然禀赋的山水,历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滋养与资源。我们要理解中国传统的山水眼光,进而用这种眼光观看我们周围的真山真水。
(限时35分钟)
什么是山水的眼光?中国画家画一座山,通常先在山脚下住一段时间,在山腰又住一段时间,山前山后来回跑,又无数次登上山岭远望,最后整座山了然于心。一画之中,山脚与山体俱见,山前和山后齐观,巅顶与群峦并立,这就是所谓的“高远、深远、平远”。不为透视所拘,不受视域所限。山水眼光是一种不唯一时一侧的观看,更是将观看化入胸壑,化成天地综观的感性方式。
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它本质上是一个世界观,是一种关于世界的综合性的“谛视”。所谓“谛视”,就是超越一个人瞬间感受的意念,依照生命经验之总体而构成的完整世界图景。这种图景是山水的人文世界,是山水的“谛视”者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之中,将现实的起落、冷暖、抑扬、明暗纳入内心的观照之中。
多年前,我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欣赏北宋郭熙的《早春图》。我在这里看到一片奇幻的山壑被一层层的烟云包裹着,宁静而悠远,峻拔而生机勃勃。看着这幅画,如行游在山下山上、山前山后的风景之中。我们可以在这些景色中与天地相往来,这就是中国绘画,这就是中国山水。不是在我们眼前打开一个镜头,而是使我们的身体在这里穿梭往还,使我们的心在这里吐纳元气。
在这些生动苍润的描画之中,我们还感受到了笔和墨的美,这种美最能体现山水的形神。正是这种“戏墨”的方法最自由也最有效地把我们带入对“象”的体察之中。“象”既不是自然对象,亦非纯然意识里的心象,而是在自然对象与纯然意识之间的辽阔无际的间性世界。我们在这种“象”的体察中,走进了中国绘画的世界,走进了诗意栖居的世界。
在宋代,还有一类文人画家,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大诗人苏轼。苏轼第一个提出了“文人画”术语,以应对画院的专业画家。他写道:“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他在绘画的题写中多次题道:“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作为诗人,苏轼对绘画强调天机,强调诗心独创,但他并不贬低“艺”的重要性,极重视有道有艺,道艺结合。他写道:“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
宋代著名文学家、画家黄庭坚诗言:“一丘一壑可曳尾。”“曳尾”指《庄子·秋水》中的那只乌龟在泥沼中自乐。人在山水中自足自乐,表现出传统文人尤其是隐居文人的纯粹与高尚。一丘一壑虽有限,却以某种坚固的深度唤起恒远的积极思想,构成了山水世界的无边容量与意涵。
宋韵的根蒂究竟在哪里?南宋诗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言有尽,意无穷,或者说用有限的言抒发无穷之意,就是宋代诗画要达到的境界。
(摘编自许江《沿着宋画,走入中国山水精神的深处》)
材料二:
山水体现了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能滋养万物,不会因为相争和冲突而破坏自然的和谐有序。水处于卑微的位置,却彰显了上善、至德和圣人的无为而治,水之“道”有益于心性涵养和政治治理。南朝宋画家宗炳表示,“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山水以其形质之美更直接鲜明地呈现“道”,使仁者在静观山水之中因悟道而喜悦。这也印证了孔子所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按照朱熹的解释,“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事理像水一样变动不居,义理像山那样永恒不变。山水形成一种互补,将变化与恒常融为一体。通过在山水间游走、居住、体悟、静观,人们可参透天地之道、治世之道。
“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山水的自然本性最能彰显道的本性,是人悟道的直观对象。中国的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而非西方式的组合逻辑。“山水”融合了静止与流动、恒常与变化、透明与晦暗、密实与稀疏、整体与部分、阴阳、虚实、高低等两极的概念。人在山水里通过“回到源头”可取得新的兴发,汲取新的能量和活力,从而解除身心的对立,回到最好的状态。
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也是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诗经》中有大量描述山水的意象来传达道德教诲,山水赋德是通过展示山水的原貌来喻指人的德性。山水比德也是常见的传统用法,如《诗经·鲁颂·泮水》反复提到“思乐泮水”,在泮水中采菜,在泮水边上饮酒,表达对德政的歌颂。《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也以山比德,用南山北山各种草本植物起兴,赞颂具备诸种德性的贤人君子,称其“德音不已”。《诗经》的首篇《关雎》更是借助河流水鸟植物的比兴,歌咏“后妃之德”,“风天下而正夫妇”,使淑女配君子,而进贤思才。山水天地间美好的景、物、人和生生不息的劳作,可激发人不断完善自身,走向道德人生。
(摘编自林志猛《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画家打破了观察事物的局限,运用“高远、深远、平远”三种眼光描画山水景物,将之化入胸壑。
B.山水的谛视者超越瞬时感受的意念,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中,构成完整世界图景。
C.“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体现了苏轼对道艺结合的重视,是对贬低“艺”的画院画家的回应。
D.山水具有形质之美,并形成一种互补,将永恒不变的义理与变动不居的事理融为一体,直接而鲜明地呈现“道”。

C [C项,“是对贬低‘艺’的画院画家的回应”错误。苏轼提出“文人画”术语以应对画院的专业画家,强调文人画“取其意气所到”“适吾意而已”。引用“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是为了说明苏轼重视道艺结合,不能贬低“艺”,但不能说画院的画家贬低“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列举了文人画家苏轼和黄庭坚的画论主张,二人强调山水画要表达自己的精神,体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B.不同于西方文明的组合逻辑,中国山水文明的最大特色是两极“配对”,以此彰显道的本性,让人从直观的山水中悟得“道”。
C.水虽处卑微却能滋养万物,不会因为相争和冲突而破坏自然的和谐有序,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可见,水中有天道。
D.材料二列举并分析了《诗经》中《泮水》《南山有台》《关雎》等三首诗,说明中国山水文明自古就有山水比德、山水兴德的特质。

B [B项,“中国山水文明的最大特色是两极‘配对’”错误,两极“配对”是中国山水文明的思维方式,非中国山水文明的最大特色。据材料二,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色有二:一是山水显道,二是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
3.根据选项内容,下列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春夜宴桃李园图》:仇英用工笔描绘文人们“开琼宴”“坐花”“飞羽觞”的情景,生动精致。
B.《蜀道难》:诗人将蜀道高峻之山、险恶之水纳于心中,形于笔端,表达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C.《枯木怪石图》:枯木怪石无定形,利于放笔造形,以发泄胸中郁结,以求英风劲气逼人。
D.《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在对山水之景的描写中,寄寓了对现代文明及个人存在意义的思考。

C [材料一主要论述了宋代山水画表达的中国传统山水眼光和蕴含的中国人的山水精神。A项,由《春夜宴桃李园图》这一画作的名称可知是人物画,不属于山水画;其次是工笔画,与写意画相对。因此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B、D两项内容虽与山水眼光及人文精神有一定关联,但均是对文学作品中山水的解读,并非对山水画的解读,和材料一话题不一致。]
4.两则材料同以“山水”为论述对象,但论述目的并不相同,试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材料一目的是阐述宋代山水画表达的中国传统山水眼光和蕴含的中国人的山水精神。②材料二目的是说明自然山水与人之“道”和“德”的内在关联,进而说明中国山水文明对于中国人精神的超越性。
★5.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将举行主题为“宋韵今辉,山水精神”的艺术特展,如果聘请你作为这次艺术特展的解说员,请你结合材料一列出解说要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宋代画家用山水眼光观看真山真水,这是他们观察世界、理解自然的感性方式。②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心与物游,体现了宋代山水画综合谛视的世界观。③宋代山水画的笔墨之美最能体现山水形神,使人们获得体象的诗意、生命的诗意。④宋代山水画的神韵在于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二、[主题:美丽乡村]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
材料一:
“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又闻天下泉,半落黔中鸣。”山清水秀的贵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随着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旅游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旅游拉起乡村的手,美美与共往前走。
在村民母先才家的土陶制作体验吧里,一群小学生正在体验非遗制作。母先才用厚实而粗糙的手掌引导着稚嫩的小手,小心翼翼地捏着陶土,不到10分钟,一只属于小朋友自己的陶罐便在制陶机上成型。
土陶制作工艺是花茂村有名的非遗项目,母先才更是干了33年这门手艺。如今,他的陶艺馆生产的土陶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家庭收入也翻了好几倍。可说起曾经的苦日子,他却觉得并不遥远:“原来烧一次土窑,要三天三夜,浓烟滚滚。烧完一批窑,熏黑得连自己都认不出来。”
花茂村以前的名字叫“荒茅田”,这里曾经荒田遍地,茅草丛生。村民们为了补贴家用,农闲时做土陶,挑十几公里到镇上去卖。“那时候土陶能赚几个钱啊?年轻人只能出去打工养家。”母先才说,“都是因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才带活了我们这些传统手艺人的生意。”
近年来,枫香镇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提档升级示范点,邀请浙江大学团队在白泥十字路口以土陶文化为背景设计了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母先才也把土窑全部换成了电窑,陆续推出各类新颖时尚的陶器,探索传统工艺与文化创意的结合,收获了市场认可。
(摘编自《光明日报》《贵州:农文旅融合促振兴》)
材料二:
弘扬乡土文化,对促进乡村文化建设,激发创业创新热情,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具有现实意义。要注重几个点,着力于乡土文化几个方面的建设,实现以弘扬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目标。
提高对乡土文化保护的认识。正视乡土文化危机,重塑乡土文化情感,要培养公众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增强责任意识和保护意识,才能更好地发挥乡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着力提升农民素质,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扎根乡村、有乡土情怀的新农民;建立并完善乡土文化保护机制;量力而行,保护文化地标,用地方文物来反映厚重的历史文化、打造文化地标。
发挥民俗文化作用,积极利用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正能量,把传统道德约束与村民自律、村组织管理有效结合起来,促进和谐稳定;使优秀民俗成为乡村公共活动的平台资源,在文化上有传承,在发展中有凝聚和共识。在自觉传承民风民俗的基础上发展产业,使农民在家门口致富,使乡村成为宜业宜居的新家园。传承各种传统技艺,深入挖掘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内在意义。着力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地方乡土文化品牌,把乡土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之中。注重乡土文化特别是当地独有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技艺的传承,不断丰富乡土文化的内容及其涵义,使乡土文化以活态化的方式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发挥党员干部和新乡贤的引领作用,用好农村文化礼堂,充分发挥现有农村文化礼堂的功能,以通俗易懂、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广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地方实践。围绕移风易俗、诚信建设,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融入乡村文化建设,积极主动进行正向引领,建立完善的褒扬机制以强化乡土文化对于农民精神风貌所能够产生的影响,用乡土文化培养乡风文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的队伍建设,注重在乡土文化方面有所专长的人才,选好配优文化站站长,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组织、协调、指导作用。建立一支“留得住、用得上、能干事”的本土文化人才队伍。加强乡村的“非遗”传承人队伍、基层民营院团、各类群众文化团队、乡村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实弘扬乡土文化的力量。
(摘编自《弘扬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材料三:
“村超”何以燃动中国?
这是文化之美浸润着观众的心。在“村超”的赛场上还有一道别样的风景。在球赛的开场、中场和落幕时,身着民族盛装,手拿锄头、画上美丽妆容的姑娘小伙会走起“T台”;杨梅、西瓜、黄牛肉、小香鸡等地方特产,就是犒劳球员们的“金靴奖”“金杯奖”。立足于本地文化,以“文”育“体”,让“村超”充满乡土味、乡情味、乡愁味,这正是“村超”相较于其他专业体育赛事,能够引起人们内心深处共情的独到之处。
这是中国之美感动着观众的心。榕江地处深山、交通不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如今却拥有高铁,四条高速、村与村之间的水泥公路和稳定的5G信号,让“村超”出圈与全国游客纷至沓来成为可能。从这个角度来说,“村超”是现象级的传播,是政通人和的城市品牌IP塑造,是乡村体育的乐子和乡村振兴的路子的有机结合,是按经济规律来办事——让体育来搭台、让文化来助威、让经济来唱戏,是以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核心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坚持人民至上的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尝试。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村超”这部独具中国特色的人民奋斗诗篇,无疑是触动着所有人的心弦。
(摘编自央广网《贵州村超在抖音出圈,
一场球赛何以有无限可能》)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又闻天下泉,半落黔中鸣。”贵州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如秀美的山水,独特的非遗文化。
B.发挥好乡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需正视乡土文化危机,重塑乡土文化情感,培养公众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增强责任意识和保护意识。
C.强化乡土文化对农民精神风貌所能产生的影响,需要建立完善的褒扬机制,用乡风文明培养乡土文化,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D.总的来看,“村超”不仅仅是一场体育竞技,也是民族文化的展示平台,更是乡村振兴下文旅体融合的范本。

C [C项,“用乡风文明培养乡土文化”错误。由原文“建立完善的褒扬机制以强化乡土文化对于农民精神风貌所能够产生的影响,用乡土文化培养乡风文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可知,应是“用乡土文化培养乡风文明”。]
7.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母先才把土窑换成电窑,推出新颖时尚的陶器,是传统工艺与文化创意结合的体现。
B.贵州的乡村旅游给当地农民带来了经济效益,但并未对当地农业发展产生明显影响。
C.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可以增强农民群众对乡村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和强烈归属感。
D.“村超”是本地文化与体育美学的别样结合,也是体育与文化、经济的有机结合。

B [B项,“并未对当地农业发展产生明显影响”错误。由原文“花茂村以前的名字叫‘荒茅田’,这里曾经荒田遍地,茅草丛生”可知,文章中说“这里曾经荒田遍地,茅草丛生”,说明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贵州的乡村旅游对当地农业发展产生了明显影响。]
8.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某地为加快乡村文化建设,改善居住环境,计划拆迁本地古旧建筑,增设现代化设施。
B.某市为了保护、传承、展示、交流乡土文化,将在城区建设一批农村非遗传习基地。
C.某村将宋乾德年间研发的“枫香染”制作技艺加以传承,作为当地旅游观光体验项目。
D.某地聘请一批文化艺术院校优秀人才,到村镇指导工作,完成乡村文化建设后再离开。

C [A项,说的是某地为了加快经济发展而拆迁本地古旧建筑,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B项,说的是某市在城区建设一批农村非遗传习基地,而不是在说新村振兴,所以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C项,是说某村对传统文化加以传承,符合材料二弘扬乡土文化,对促进乡村文化建设,激发创业创新热情,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具有现实意义的观点。D项,说的是某地聘请一批文化艺术院校优秀人才来指导工作,说明是为乡村注入外来文化,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
9.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材料二采用总分的结构。首先提出观点“弘扬乡土文化,对促进乡村文化建设,激发创业创新热情,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具有现实意义”。然后分别从三个方面讲述了如何进行乡土文化的建设:一是提高对乡土文化保护的认识,着力提升农民素质;二是发挥民俗文化作用,注重传承,提升乡土文化的丰富内涵;三是发挥党员干部和新乡贤的引领作用,注重本土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10.春节期间,你所在的村子将开展以“我为家乡发展谋路子”为主题的乡贤座谈会。你作为本村青年代表被邀请参会发言,请结合材料内容,为自己的发言稿拟写一个提纲。(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标题)
①发挥资源优势:利用家乡的地理、环境、文化等资源,用乡土文化培养乡风文明。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②推动科技创新: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升级。③加强人才培养:重视教育,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培养更多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充实弘扬乡土文化的力量。④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家乡,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领域。⑤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保护和传承家乡传统文化,筑牢乡土文化的深厚根基。同时注入新的元素,提升乡土文化的丰富内涵,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