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教学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教学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23 21:5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及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国将不国
上层之士的改革弥新:戊戌维新运动

材料1:甲午战争后3年时间,民族资本的总额较甲午战争前30年增加一倍多,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表现为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有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人教版《历史2》必修
经济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上: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政治上: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
探究:结合下列材料,思考资产阶级掀起维新运动的背景

探究:结合下列材料,思考资产阶级掀起维新运动的背景
①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③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
早期维新派(19世纪70年代)
王韬
郑观应
康有为与梁启超
康梁维新派(19世纪90年代)
——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利用孔子的权威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依据。
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上层之士的改革弥新:戊戌维新运动

思考: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思想?
材料1: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2:“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根本)
②传统儒家思想居正统地位(环境)
③封建势力强大,需要减少变革的阻力(策略)
思想上:维新思想兴起
特点:中西结合,托古改制
上层之士的改革弥新:戊戌维新运动

一、背景
政治上: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上: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上:维新思想兴起
二、序幕:
1895.4 公车上书
三、高潮:
1898.6.11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维新变法开展
上层之士的改革弥新:戊戌维新运动

思考:与洋务运动相比,维新变法有何不同?
器物技术→政治制度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
维护封建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代表阶级
学习内容
根本目的
除旧 布新 结果
政治 裁撇冗员 广开言路;举荐人才;精简机构;改订律法。 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等内容
经济 废除旗人 寄生特权 提倡实业;开矿筑路;财政改革;创办银行。 文教 废除八股 改试策论 广设学堂;派遣留学:准许办报;设译书局。 军事 淘汰八旗 绿营田兵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工厂。 改革力度大、改革范围广、改革操之过急
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
上层之士的改革弥新:戊戌维新运动

四、结果:
慈禧发动戊戌政变,杀戊戌六君子,废止变法措施,变法失败。
思考:结合教材和下列材料,分析维新变法为什么仅仅持续103天就失败了?
材料:在仅仅103天的变法运动中,光绪帝就连续发布了110件上谕,使人们颇有应接不暇之感,造成了“朝野上下,颇有民不聊生之戚”的心理恐慌。
——戴鞍钢《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
VS
人少势微
无兵无权
大权在握
势力强大
根本原因
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守旧派势力强大(顽固派)
缺乏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组织;光绪帝无实权;急躁冒进,缺乏政治经验等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近代中国两半社会行不通!
上层之士的改革弥新:戊戌维新运动

五、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上层之士的改革弥新:戊戌维新运动
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022·全国乙卷·28)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课堂练习
(2021·全国·高考真题)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
A.儒学地位颠覆
B.政局变化迅速
C.列强侵略加剧
D.西学深入民心
课堂练习
下层普众的旧神狂欢:义和团运动

人人有份
我国人民一旦受洗之后,藉着外人的势力,便任意生事。于是教士益发乐于在背后支持,希望由此扩张教会的势力。这样一来,教徒的气焰越高涨,人民对于教会的恶感越深,仇视的观念一天天加强, 一发不可收拾。
——据冯玉祥《我看到的义和团》整理
胶州湾事件
①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②直接原因: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后引发教民与当地民众的冲突。
一、背景

二、口号:
“扶清灭洋”
1898年秋兴起于山东,1900,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三、过程:
进步性:具有爱国的性质。能够争取爱国官兵,动员民众反帝。
局限性:盲目排外;放松对清政府反动统治的警惕。
四、清政府态度:
剿——抚——剿
五、结果:
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六、评价:
(1)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
(2)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下层普众的旧神狂欢:义和团运动
性质: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
(2021·重庆高考·7)1900年9月,上海一家外国报纸评论说:“中国的被发现,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如果上海不是在1842年,而是在1742年就被占领,那么,今天就不会有义和团...不会有过去几个月里面中国所蒙受的永恒耻辱。”这一观点( )
A.深刻地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源
B.全面评价了西方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C.大肆渲染中国的闭关锁国而否定其近代转型
D.片面宣扬西方的文明而掩盖了其侵略的实质
课堂练习
古邦上国的坠渊沉落:八国联军侵华

一、背景
材料:随着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拳民到处杀害外国人,教徒,烧教堂,拆电线,毁铁路,攻击各国使馆和租界。各国决定联合以“保护使馆”的名义镇压义和团,发动了英、法、美、俄、德、意、奥、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①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
②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二、过程
①1900年6月10日西摩尔廊坊附近,退回天津
②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
③6月21日,慈禧向各国“宣战”随后天津和北京失陷
④8月中旬,慈禧出逃并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议和

针对皇城内外之危急,南方各省又是如何做的呢?
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侵略其他地方,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6月21日朝廷宣战之时,东南部的省级官员——广东李鸿章、南京刘坤一、武汉张之洞和山东袁世凯——致拒绝承认其有效性,坚持认为它是一个乱命、未经皇室适当授权的非法诏令.....长江流域总督张之洞和刘坤一与上海的外国领事达成一项非正式的协定,大意是:作为省里的最高权威,他们将保护外国人的生命和财产,并在他们的管辖区内镇压拳民。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①保护南方许多地区免于波及,暂时安全
②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③压抑了南方地区的反帝运动
古邦上国的坠渊沉落:八国联军侵华

三、结果:
1901年清政府与德、俄、英、法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
条约内容 主要危害
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禁华北科举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古邦上国的坠渊沉落:八国联军侵华

四、影响:
(1)破坏性
①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②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③帝国主义侵华进入新阶段——“以华治华”
(2)建设性(客观上)
①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政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迅速发展;迫使清政府进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古邦上国的坠渊沉落:八国联军侵华
晚清时期列强侵华的趋势
《辛丑条约》
惩办祸首诸臣
赔款4.5亿两白银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各国驻兵
拆除炮台,铁路沿线驻扎军队
暂停华北科举,禁止人民反帝
《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五口通商
接受协定关税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通商口岸传教权
《马关条约》
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台、澎
赔款2亿两白银
增开四个通商口岸
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①割地面积越来越大;
②赔款数量越来越多;
③侵略势力由沿海到内地,再到统治中心。
④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⑤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到“以华治华”。

课程小结
课程小结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与终结
(1)形成的过程:
(2)终结:
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课堂练习

1. 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 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 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 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 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2,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评价,与此相吻合的是
A.把西方政治制度介绍到中国 B.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潮
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觉醒 D.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
课堂练习

3.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中没有割地、开埠等内容,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D.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