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23 23:4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学习目标:
1.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基本史实;
2.了解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措施;
3.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分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情况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新中国成立和人民政权的巩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难点:分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情况。
课标要求: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1、筹备: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1949.9.2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北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筹备: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1949.9.2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北平
①通过了国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旗
国徽
国歌
国都:北京
1、筹备: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1949.9.2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北平
①通过了国名;
②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
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易错点】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
①未完成民主革命遗留问题,需要团结资产阶级。
②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共参国政、长期合作”(政协代行人大职能)
【课堂探究】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民主党派、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和特邀代表662人……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代表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政权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②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③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1、筹备: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1949.9.2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北平
①通过了国名;
②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
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主席:毛泽东
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
张澜、高岗
1、筹备: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1949.9.2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北平
(2)1949.10.1 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
中央政府第一次会议内容:
1、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
3、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
4、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2、标志: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10. 1 下午3时 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1、建国初的形势: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政治:
(2)经济:
(3)国际:
1、建国初的形势: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政治:
(2)经济:
(3)国际:
①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
②国民党残余部队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①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还没有完成;
②财政经济上千疮百孔,财政困难;
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安全威胁;
2、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追歼残敌;
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9月开始了向中南、西南的大进军,至1950年6月,共歼敌13万人,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全部中国大陆。而原计划解放台湾的任务,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而不得不停止执行。
1953年底,大规模剿匪斗争基本完成,共毙伤俘土匪和争取土匪投降270余万人,旧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为广大人民深恶痛绝的匪患得到根绝。
2、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追歼残敌;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尚有约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全国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都已完成。
(2)土地改革;
国共十年内战 “打土豪,分田地”
抗日战争 “地主减租减息”
解放战争 《中国土地法大纲》
2、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追歼残敌;
(2)土地改革;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背景 ①国家建立初期,财政困难;
②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倒卖银元,物价飞速上涨;
措施 ①采取一系列手段,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②通过统一的管理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实质 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
作用 1952年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社会主义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冷战
新中国成立之后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是怎样的?
2、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追歼残敌;
(2)土地改革;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4)抗美援朝;
北纬38°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雄赳赳,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
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黄继光
邱少云
抗美援朝的意义:
①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志愿军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1、背景: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敌视中国政策。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综合国力弱。
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
国际:
国内:
2、基本方针:
独立自主
3、外交政策:
(1)“一边倒”;
(2)“另起炉灶”;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问题一:中国当时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而不走“中间路线”?
问题二:既要“独立自主”又“一边倒”岂不矛盾?
1、背景: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敌视中国政策。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综合国力弱。
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
国际:
国内:
2、基本方针:
独立自主
3、外交政策:
(1)“一边倒”;
(2)“另起炉灶”;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
4、外交成就: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日内瓦会议
①时间:1954年4月;
②特点: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
③作用:显示了新中国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①1953年12月,中印谈判时,周恩来首次提出。
②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同两国确认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4、外交成就: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3)万隆会议
①时间:1955年4月;
②特点: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
③成果: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参会国家之间有哪些“同”与“异”?
同 异
经历:
任务:
愿望:
国情
都曾遭受殖民主义的侵略;
民族独立、发展经济;
扫除殖民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努力寻求合作的共同点,暂时搁置难以解决的分歧;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过渡时期总路线
①时间:
1953年
②内容:
“一化三改”(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和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
①时间:
1953—1956年底
②内容: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③意义: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3)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①时间:
1953—1957年
②结果:
到1957年,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多数经济指标超额完成;
③意义:
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一五计划成就图
长春
沈阳
鞍山
钢铁公司
三大工厂
第一汽车制造厂
第一机床厂
飞机制造厂
“一五计划”的实施具有怎样的特点?
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标志:
(1)时间:
1954年
(2)成果: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中国三大政治制度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地位:
特点:
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根本:
基本: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3、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
(1)坚定不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2)坚定不移坚持毛泽东思想
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文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人民政权的巩固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标志: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开国大典
意义
土地改革:背景、过程、影响
稳定物价:原因、措施、结果
抗美援朝:背景、过程、影响
外交方针
参加日内瓦会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经济领域——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一边倒”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政治领域——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思想领域——毛泽东思想
课堂小结
1.下图是一幅1954年出版的宣传画《未来的工业建设小能手》。该宣传画反映了当时
A.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B.青少年具有生态环保意识
C.重视农田基本水利建设
D.大力推进国家工业化建设

1954年是我国“一五”计划时期,国家重点发展工业建设。所以《未来的工业建设小能手》体现了我国大力推进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故选D;
该宣传画体现的是推进工业化建设,而非落实教育方针、宣传环保和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排除A、B、C。
2.1954年宪法总纲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这反映出宪法的突出特点是
A.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B.体现人民民主原则
C.标志着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中国第一部成文宪法
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体现的是人民民主原则,B正确;
A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排除;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1956年底,C排除;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排除。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