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练习题
一、积累运用
1.看拼音,写词语。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鹦鹉(yīng) 蒲公英(pǔ) B.合拢(lóng) 静悄悄(qiāo)
C.观察(cá) 沙啦沙啦(la) D.喊话(hǎn) 甜津津(jīn)
3.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答船 翠鸟 漂亮 莎啦啦 B.嘴吧 玩耍 吞下 打哈欠
C.观察 钩鱼 睡觉 静悄悄 D.有趣 茂盛 欢喜 蒲公英
4.对“哦,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句话紧扣课题,写出了翠鸟的可爱。
B.“搭”字形象地写出了翠鸟喜欢贪图小便宜的特点。
C.一个“搭”字使鸟儿具有了灵性,体现了人和动物在大自然中的和谐共处。
D.这句话表达了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5.从《金色的草地》一文中可知,吸引“我”仔细观察蒲公英花的变化的原因是( )
A.草地的颜色发生了变化。 B.蒲公英的花像手掌。
C.“我”和弟弟在草地上玩得很开心。 D.“我”去钓鱼要路过草地。
6.下列对课文内容描述错误的是哪一项?( )
A.作者对翠鸟的描写非常细,是因为他观察非常仔细。
B.《搭船的鸟》中翠鸟一系列的动作说明了翠鸟捕鱼技术高超。
C.《金色的草地》中草地的颜色发生变化是因为蒲公英的张开。
D.《金色的草地》中的“一本正经”是指“我”假装严肃的样子。
7.下列句子对应的观察方法错误的是( )
A.路上的蚂蚁正在吃力地搬着食物。(用眼睛看)
B.风儿呼呼地刮,屋顶上的铁皮咣咣地响。(用耳朵听)
C.小兔子身上的毛光滑无比,摸起来好舒服呀!(用心想)
D.刚进门,我就知道妈妈烧糖醋排骨了,满屋都是酸酸甜甜的气味。(用鼻子闻)
8.关于观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留心周围的事物,我们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
B.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我们才能对事物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
C.《搭船的鸟》中,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翠鸟的美在于它有着色彩艳丽的羽毛和敏捷的身手。
D.《金色的草地》中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朵早上是张开的,晚上是合拢的。
9.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搭”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 ,再查 画。“搭”字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支;架设;②共同抬;③交接,配合;④乘车船等。请为下列句中的“搭”选择恰当的解释。
(1)我俩默契十足,人们都夸我们为“黄金搭档”。( )
(2)这只鸟儿搭了我们的船,是要到哪里去呢?( )
(3)花了九年时间搭起的港珠澳大桥是中国人的骄傲。( )
10.生活中留心观察就会有所收获。你观察过下面的动植物吗?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填一填。
(1)它会随着太阳 。 (2)它在炎热的夏天会 。
(3)睡莲白天 ,晚上 。 (4)含羞草的叶子晚上 ,白天 。
11.选字词填空。
用力 使劲
(1)船夫披着衣在船后( )地摇着槽。
(2)一株小草( )地探出头来,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捕 辅
(3)翠鸟正在( )鱼吃呢。
(4)妈妈今天晚上给我( )导功课。
12.选择恰当的关联词,把句子补充完整。
A.因为……所以…… B.不是……而是……
C.只要……就…… D.虽然……但是……
(1)( )你轻轻咬开它,( )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 )
(2)我这才知道,杨梅( )熟透了,( )酸味还是有的。( )
(3)( )它太甜,( )吃起来就不觉得酸了。( )
(4)它( )真的变黑,( )因为太红了,看上去像黑的。( )
13.按要求写句子。
(1)船夫披着蓑衣在船后用力地摇着橹。(缩句)
(2)小鸟飞起来了。小鸟嘴里衔着一条小鱼。(将两句话合并为一句话)
(3)彩色的 一只 船头 小鸟 我 看见 站在(连词成句)
(4)难道它要和我们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吗?(改为陈述句)
(5)母亲告诉我:“这是一只翠鸟。”(改成话语在前,提示语在后)
二、课内阅读
(一)课内阅读。
①后来雨停了。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②它什么时候飞来的呢它静悄悄地停在船头不知有多久了它站在那里做什么呢难道它要和我们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吗
③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 )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 )在船头,一口把小鱼( )了下去。
④母亲告诉我,这是一只翠鸟。哦,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
14.在方框中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15.从第①段加点的词语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从 方面来描写小鸟的,这段话描写出了小鸟 。
16.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动词。
17.作者看到美丽的小鸟,产生了无限的想象,请用横“——”画出相关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我感受到作者
18.对第④段中“搭”字作用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紧扣课题,写出了翠鸟的可爱 B.使鸟儿具有了灵性
C.“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体现了鸟和人之间的和谐
(二)短文阅读
金色的草地(节选)
①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②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19.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间 早晨
草地颜色 绿色
花的状态 张开
20.画线句子把 比作 ,这样写的好处是( )
A.把蒲公英当作人来写,更能表达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
B.带我们领略作者丰富的想象世界。
C.使我们更容易理解蒲公英花是怎样张开、合拢的。
21.联系上下文,说一说文中加点词“那时”是什么时候。
22.“我”第一次发现草地变色是无意中发现的,而第二次的发现是带有探索性的,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拓展提升
(一)类文阅读,完成练习。
有趣的小刺猬
①刺猬是一种有趣的小动物。它的身体活像一只老鼠,只是比老鼠大多了。它的头尖尖的,眼睛和耳朵很小,牙齿非常锋利,门牙特别长。刺猬的四肢很短,跑起来很快。它的爪子像老鹰的爪子,那么锐利,那么有力。除了腹部,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一样的硬刺,又短又密,遇到强敌时,它就把身体蜷成一团,成为一个可怕的刺球,连凶猛的野猪也拿它没有办法。刺猬不仅用硬刺保护自己,还用它来搬东西呢!
②夏天,正当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它悄悄地从洞中爬出来,趁着月光,窜到瓜地里,用它那锋利的牙齿把瓜柄咬断,然后在地上打个滚,把硬刺扎进瓜皮,一翻身就背着瓜溜走了。
23.短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画出来。
24.短文先写了刺猬的 ,又写了刺猬的 、 、 、 、 ,最后写了刺猬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十分细致。
25.下列哪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在括号里打“√”。
(1)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一样的硬刺。( )
(2)刺猬的爪子像老鹰的爪子,那么锐利,那么有力。( )
26.找出短文中描写刺猬偷瓜的动作的词语。
爬→( )→( )→( )→( )→( )→( )→溜走。
从这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小刺猬 的特点。
27.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小刺猬的 之情。
(二)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山茶花
①你见过山茶花吗?
②山茶花,真是美极了。有红的、白的、紫的、粉红的、墨色的……有的一棵树上就有好多种颜色,甚至一朵花上就色彩缤纷。譬(pì)如山茶的白吧,那是怎样的白呀!像高山飞瀑溅出的水花一样晶莹,清凉,入人心脾,但又不会刹那间消失,难于把握,而是静静地呈现在你眼前,让你赏个够。再如那墨茶,如果以为是一团墨,那就大错特错了,那是丽日下千尺深潭的深沉带着波光,又带着阳光。那粉红的呢?也许只有九天的轻绡(xiāo)(丝织品),才可以比拟吧……
③山茶花的花形也很美。有潇洒地舒展着单瓣的,也有重瓣的,还有叠成六角形的,大小疏密排列有致。即使闭上眼,你还是会感受到:啊,美啊……
④有一次我问一位老农山茶花为什么这么美他乐呵呵地说你没看到山茶骨朵的那股特别的劲儿
⑤我这才注意起花骨朵来。果真特别!一般的花,开放前不久才有骨朵。山茶呢?几乎是花一谢就又冒出新的骨朵。原来山茶的骨朵是这样一月又一月,一季又一季地积蓄着,下的功夫这么大,花的力气这么多,开出的花怎能不美呢?
⑥啊,山茶的骨朵,好一股特别的劲儿!
28.给短文中第4自然段加上合适的标点。
29.作者从 和 两个角度观察了山茶花。
30.山茶花的白和高山飞瀑的水花相似的是 ,不同的是 。
31.文中结尾说“山茶的骨朵,好一股特别的劲儿!”这句话中的“特别的劲儿”指的是什么?
32.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书面表达
33.写作。
雨是大自然给人间的馈赠,它滋润万物,孕育生机。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见到雨带给我们的美景,体会到它带给我们的美感。请你观察雨后世界所呈现出的样子,以“雨后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习作。
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字数在300字以上。
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
1.看拼音,写词语。
【答案】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拼写能力。
解答此题时,要认真拼读题目给出的字音,明确要写的词语,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同时注意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要写在中间,四周留白。一定要做到工整、规范、正确。
“嘴、趣”笔画较多,书写时注意。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鹦鹉(yīng) 蒲公英(pǔ) B.合拢(lóng) 静悄悄(qiāo)
C.观察(cá) 沙啦沙啦(la) D.喊话(hǎn) 甜津津(jīn)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
A.蒲公英(pǔ)——(pú)。B.合拢(lóng)——(lǒng)。
C.观察(cá)——(chá);沙啦沙啦(la)——(lā)。
3.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答船 翠鸟 漂亮 莎啦啦 B.嘴吧 玩耍 吞下 打哈欠
C.观察 钩鱼 睡觉 静悄悄 D.有趣 茂盛 欢喜 蒲公英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形近易错字辨析。A.答船——搭船,莎啦啦——沙啦啦;B.嘴吧——嘴巴;C.钩鱼——钓鱼。故选D。
4.对“哦,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句话紧扣课题,写出了翠鸟的可爱。
B.“搭”字形象地写出了翠鸟喜欢贪图小便宜的特点。
C.一个“搭”字使鸟儿具有了灵性,体现了人和动物在大自然中的和谐共处。
D.这句话表达了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B.“搭”是“乘、坐”的意思,“搭船”即“顺便乘坐船”。一个“搭”字使鸟儿具有了灵字,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写出了翠鸟的可爱。表达了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故选B。
5.从《金色的草地》一文中可知,吸引“我”仔细观察蒲公英花的变化的原因是( )
A.草地的颜色发生了变化。 B.蒲公英的花像手掌。
C.“我”和弟弟在草地上玩得很开心。 D.“我”去钓鱼要路过草地。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结合课文《金色的草地》可知,吸引我观察蒲公英花的变化的原因是草地的颜色发生了变化。故选A。
6.下列对课文内容描述错误的是哪一项?( )
A.作者对翠鸟的描写非常细,是因为他观察非常仔细。
B.《搭船的鸟》中翠鸟一系列的动作说明了翠鸟捕鱼技术高超。
C.《金色的草地》中草地的颜色发生变化是因为蒲公英的张开。
D.《金色的草地》中的“一本正经”是指“我”假装严肃的样子。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A.正确。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描写颜色的词语来写翠鸟的美丽和使用准确的动词来表现翠鸟捕鱼动作敏捷和技术高超。
B.正确。《搭船的鸟》使用准确的动词来表现翠鸟捕鱼动作敏捷和技术高超。
C.错误。是因为蒲公英的张开、合拢。从《金色的草地》原文句子“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可知答案。
D.正确。从句子“有一次,弟弟跑在我前面,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谢廖沙!’”可知本句叙述正确。
7.下列句子对应的观察方法错误的是( )
A.路上的蚂蚁正在吃力地搬着食物。(用眼睛看)
B.风儿呼呼地刮,屋顶上的铁皮咣咣地响。(用耳朵听)
C.小兔子身上的毛光滑无比,摸起来好舒服呀!(用心想)
D.刚进门,我就知道妈妈烧糖醋排骨了,满屋都是酸酸甜甜的气味。(用鼻子闻)
【答案】C
【详解】考查学生对观察方法的理解能力。
通过做、尝、触、闻、听、说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去感受事物的特征,是一种综合的观察方法。解答本题需要联系生活实际,辨析观察方法与句子是否对应。平时生活中注意学会正确观察事物,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能力。
A.本句需要用眼睛观察蚂蚁才能看到蚂蚁“正在吃力地搬着食物”。故本项句子对应的观察方法正确。
B.本句需要用耳朵听才能知道风是“呼呼地刮”、屋顶上的铁皮是“咣咣地响”。故本项句子对应的观察方法正确。
C.本句需要用手摸才能知道小兔子身上的毛“摸起来好舒服”。故本项句子对应的观察方法不正确,不是“用心想”而是“用手摸”。
D.本句需要用鼻子闻才能知道妈妈烧的糖醋排骨是“酸酸甜甜的气味”。故本项句子对应的观察方法正确。
故选:C。
8.关于观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留心周围的事物,我们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
B.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我们才能对事物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
C.《搭船的鸟》中,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翠鸟的美在于它有着色彩艳丽的羽毛和敏捷的身手。
D.《金色的草地》中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朵早上是张开的,晚上是合拢的。
【答案】D
【详解】考查课文内容理解。
D.错误,《金色的草地》中作者通过连续的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朵早上是张开的,晚上是合拢的。
9.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搭”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 ,再查 画。“搭”字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支;架设;②共同抬;③交接,配合;④乘车船等。请为下列句中的“搭”选择恰当的解释。
(1)我俩默契十足,人们都夸我们为“黄金搭档”。( )
(2)这只鸟儿搭了我们的船,是要到哪里去呢?( )
(3)花了九年时间搭起的港珠澳大桥是中国人的骄傲。( )
【答案】D dā 扌 9/九 ③ ④ ①
【详解】本题考查查字法和多义字。
“搭”的读音为“dā”,所以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D”,再查音节“dā”。
“搭”的偏旁部首是“扌”,笔画顺序为:一(横)、亅(竖钩)、 (提)、一(横)、丨(竖)、丨(竖)、丿(撇)、 (捺)、一(横)、丨(竖)、 (横折)、一(横),共12画。所以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扌”,之后再查9画。
(1)根据题干“黄金搭档”可知,“我们”默契好,所以配合得好,此处的“搭”意为“交接,配合”,故选③。
(2)根据题干“这只鸟儿搭了我们的船”可知,鸟儿乘了我们的船,此处“搭”意为“乘车船等”,故选④。
(3)根据题干“花了九年时间搭起的港珠澳大桥是中国人的骄傲”可知,工程师在香港、澳门和珠海之间建起了港珠澳大桥,此处“搭”意为“支;架设”,故选①。
10.生活中留心观察就会有所收获。你观察过下面的动植物吗?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填一填。
(1)它会随着太阳 。 (2)它在炎热的夏天会 。
(3)睡莲白天 ,晚上 。 (4)含羞草的叶子晚上 ,白天 。
【答案】转动花盘 伸出舌头 开放 合拢 闭合 展开
【详解】本题考查平时的观察。
(1)向日葵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花盘会随着太阳的移动而转动,始终面向太阳。所以,第一个空格应该填写“转动”。故填:它会随着太阳转动。
(2)天气炎热时,它们会通过吐出舌头、加快呼吸来释放体内多余的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效果。这是小狗的一种本能反应,也是它们适应环境的表现。故填:吐舌头。
(3)睡莲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植物,它的花朵会随着日夜的更替而开放和闭合。具体来说,睡莲在白天会开放花朵,吸引昆虫授粉;而在晚上,为了节省能量和避免夜间的寒冷,睡莲的花朵会闭合起来。故填:睡莲白天开放,晚上闭合。
(4)含羞草是一种非常敏感的植物,它的叶子在受到触碰或刺激时会迅速闭合,这是它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有趣的是,含羞草的叶子在晚上也会闭合,这可能与减少水分蒸发和避免夜间寒冷有关。而在白天,当没有刺激时,含羞草的叶子会保持张开状态。故填:含羞草的叶子晚上闭合,白天张开。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晚上闭合”并不是特指受到触碰后的闭合,而是指夜晚的自然闭合状态。
11.选字词填空。
用力 使劲
(1)船夫披着衣在船后( )地摇着槽。
(2)一株小草( )地探出头来,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捕 辅
(3)翠鸟正在( )鱼吃呢。
(4)妈妈今天晚上给我( )导功课。
【答案】用力 使劲 捕 辅
【详解】本题考查选字、选词填空。
用力:花费精力或使用力气去做某件事情,强调的是一种行为的过程。
使劲:强调用力的程度和努力的程度,通常带有一种更加努力、用尽全力的意味。
(1)结合语境可知,此句意为“船夫出力摇橹”,强调“摇橹”这一动作,故应选择“用力”。
(2)结合语境可知,此句意为“小草尽力钻出地面”,强调“出力”的程度,故应选择“使劲”。
捕:捉、逮。辅:帮助。
(3)捕鱼:捕捉鱼类。
结合语境可知,此句意为“翠鸟抓鱼吃”,故应选择“捕”。
(4)辅导:帮助和指导。
结合语境可知,此句意为“妈妈指导我完成功课”,故应选择“辅”。
12.选择恰当的关联词,把句子补充完整。
A.因为……所以…… B.不是……而是……
C.只要……就…… D.虽然……但是……
(1)( )你轻轻咬开它,( )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 )
(2)我这才知道,杨梅( )熟透了,( )酸味还是有的。( )
(3)( )它太甜,( )吃起来就不觉得酸了。( )
(4)它( )真的变黑,( )因为太红了,看上去像黑的。( )
【答案】C D A B
【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辨析。
(1)“你轻轻咬开它”是“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所需要的条件,它们形成了条件关系,这里需要填“只要……就……”。
(2)“杨梅熟透了”和“酸味还是有的”这是两个意思相对的分句,它们直接是转折关系,用“虽然……但是……”来关联。
(3)“它太甜”和“吃起来就不觉得酸了”是因果关系,这里需要用“因为……所以……”来关联。
(4)该句子前一句否定一种意思,后一句肯定另一种意思,肯定否定不一致,这里是并列关系,用“不是……而是……”关联。
13.按要求写句子。
(1)船夫披着蓑衣在船后用力地摇着橹。(缩句)
(2)小鸟飞起来了。小鸟嘴里衔着一条小鱼。(将两句话合并为一句话)
(3)彩色的 一只 船头 小鸟 我 看见 站在(连词成句)
(4)难道它要和我们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吗?(改为陈述句)
(5)母亲告诉我:“这是一只翠鸟。”(改成话语在前,提示语在后)
【答案】
(1)船夫摇着橹。
(2)小鸟飞起来,嘴里衔着一条小鱼。
(3)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
(4)它不要和我们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
(5)“这是一只翠鸟。”母亲告诉我。
【详解】(1)本题考查缩句。
缩句的方法:1.去掉“的”字前面的词语。2.去掉“地”字前面的词语。3.删去“得”后补充说明成分。4.删去数量短语。5.句中否定词不要去。6.抓住主干来缩简。只要抓住句子的主干“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就可迅速地缩句。注意缩句时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缩句后仍是一个句子。
读题可知“船夫披着蓑衣在船后用力地摇着橹。”压缩时去掉“地”字前面的词语“披着蓑衣在船后用力地”,剩下:船夫摇着橹。
(2)本题考查合并句子。
观察所给句子,两个句子的主语都是小鸟,把两个句子合并起来,去掉第二个句子的主语,将第一个句子的句号改为逗号,如:小鸟飞起来了,嘴里衔着一条小鱼。
(3)本题考查连词成句。
观察所给句子,我是人物,小鸟是我看到的事物,一只是指小鸟的数量,彩色的是形容小鸟的,站在是小鸟的动作,船头是小鸟站立的位置,因此可以连词成句为: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
(4)本题考查改为陈述句。
反问句改陈述句的方法四步法:第一步:有“不”去“不”,没“不”加“不”。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第二步:去除反问语气词和疑问助词。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第三步:问号变句号。把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第四步:把句子整理通顺。
结合句子,“它要”改为“它不要”,去掉“难道”“吗”,问号改为句号,陈述句为:它不要和我们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
(5)本题考查改写句子。
观察所给句子,为提示语在前的人物的语言,结合所给句子,将句子改为提示语在后的人物的语言,话语在前,前边直接用上引号,句号,下引号,提示语在后,一句话结束用句号,句子变为:“这是一只翠鸟。”母亲告诉我。
二、课内阅读
(一)课内阅读。
①后来雨停了。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②它什么时候飞来的呢它静悄悄地停在船头不知有多久了它站在那里做什么呢难道它要和我们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吗
③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 )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 )在船头,一口把小鱼( )了下去。
④母亲告诉我,这是一只翠鸟。哦,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
14.在方框中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15.从第①段加点的词语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从 方面来描写小鸟的,这段话描写出了小鸟 。
16.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动词。
17.作者看到美丽的小鸟,产生了无限的想象,请用横“——”画出相关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我感受到作者
18.对第④段中“搭”字作用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紧扣课题,写出了翠鸟的可爱 B.使鸟儿具有了灵性
C.“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体现了鸟和人之间的和谐
【答案】
14.? 。 ? ?
15.外形 身上的色彩鲜艳且多样,是如此的美丽
16.飞 站 吞
17.它什么时候飞来的呢?它静悄悄地停在船头不知有多久了。它站在那里做什么呢?难道它要和我们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吗?
对这只小鸟充满了好奇和喜爱。
18.C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小鸟的美丽。作者运用丰富的色彩词语,将小鸟的羽毛和嘴巴描绘得栩栩如生。同时,作者巧妙地引入了想象,赋予小鸟灵性,使得读者不仅看见了一只美丽的翠鸟,还感受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文中对小鸟捕鱼的描写,更加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命力,体现出作者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与热爱。
14.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结合所给句子“它什么时候飞来的呢”可知表示疑问,句子后面使用问号;“它静悄悄地停在船头不知有多久了”,一句话结束,句子后面使用句号;“它站在那里做什么呢”表示疑问,句子后面使用问号;“难道它要和我们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吗”表示疑问,句子后面使用问号。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所给语段第①自然段“彩色的小鸟”“它的羽毛是翠绿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抓住加点词可知描写了小鸟的外形,抓住关键词“翠绿翠绿”“蓝色”“红色”可知小鸟的色彩鲜艳,十分美丽。
16.本题考查补充句子。
结合所给句子,“可是,没一会儿,它( )起来了,”可知翠鸟从水里飞了出来,故填“飞”;
“它( )在船头,一口把小鱼( )了下去。”可知翠鸟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食到了自己肚子里,故填“站”“吞”。
17.本题考查找关键句子,理解句子含义。
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句子“它什么时候飞来的呢?它静悄悄地停在船头不知有多久了。它站在那里做什么呢?难道它要和我们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吗?”可知是作者心中的疑问,是看到小鸟之后的想象,抓住三个问句可以看出作者对翠鸟十分好奇,十分喜爱。
18.本题考查分析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C.“搭”字赋予了翠鸟人的动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是比喻,此项说法有误;故选C。
(二)短文阅读
金色的草地(节选)
①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②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19.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间 早晨
草地颜色 绿色
花的状态 张开
20.画线句子把 比作 ,这样写的好处是( )
A.把蒲公英当作人来写,更能表达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
B.带我们领略作者丰富的想象世界。
C.使我们更容易理解蒲公英花是怎样张开、合拢的。
21.联系上下文,说一说文中加点词“那时”是什么时候。
22.“我”第一次发现草地变色是无意中发现的,而第二次的发现是带有探索性的,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
19.中午 傍晚 绿色 金色 合拢 合拢
20.蒲公英 手掌 C
21.指的是作者看完一天三个时间段的蒲公英后
22.我们应该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探索大自然的神奇。
【解析】
19.本题考查理解语段内容并填空。
根据第①自然段“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可知早晨草地的颜色是绿色的、中午草地的颜色是金色的,傍晚草地的颜色是绿色的。
根据第①自然段“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可知早晨蒲公英的花的状态是合拢——张开——合拢。
20.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观察第①自然段句子“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可知把“蒲公英的花”比作“我们的手掌”,这样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蒲公英的花瓣是怎么样张开,合上的。故选C。
21.本题考查分析字词的含义。
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句子“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联系文章第①自然段句子“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可知“那时”指的是我发现了蒲公英花开放的秘密时。
2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文章第①自然段出现了两次“发现”。第一次是偶然发现,发现了草地在一天中的不同颜色变化;第二次发现是第一次发现的继续,是深入的发现,是带有探究性的发现,是在有意识地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发现。这也告诉了我们,在学习或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和思考,这样一定会有所发现。
三、拓展提升
(一)类文阅读,完成练习。
有趣的小刺猬
①刺猬是一种有趣的小动物。它的身体活像一只老鼠,只是比老鼠大多了。它的头尖尖的,眼睛和耳朵很小,牙齿非常锋利,门牙特别长。刺猬的四肢很短,跑起来很快。它的爪子像老鹰的爪子,那么锐利,那么有力。除了腹部,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一样的硬刺,又短又密,遇到强敌时,它就把身体蜷成一团,成为一个可怕的刺球,连凶猛的野猪也拿它没有办法。刺猬不仅用硬刺保护自己,还用它来搬东西呢!
②夏天,正当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它悄悄地从洞中爬出来,趁着月光,窜到瓜地里,用它那锋利的牙齿把瓜柄咬断,然后在地上打个滚,把硬刺扎进瓜皮,一翻身就背着瓜溜走了。
23.短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画出来。
24.短文先写了刺猬的 ,又写了刺猬的 、 、 、 、 ,最后写了刺猬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十分细致。
25.下列哪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在括号里打“√”。
(1)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一样的硬刺。( )
(2)刺猬的爪子像老鹰的爪子,那么锐利,那么有力。( )
26.找出短文中描写刺猬偷瓜的动作的词语。
爬→( )→( )→( )→( )→( )→( )→溜走。
从这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小刺猬 的特点。
27.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小刺猬的 之情。
【答案】
23.刺猬是一种有趣的小动物。
24.身体 头 眼睛 耳朵 牙齿 四肢 爪子
25.(1)√
26.窜 咬 打个滚 扎 翻身 背 聪明
27.喜爱
【解析】
23.本题考查找中心句。
根据文章第①段“它的身体活像一只老鼠,只是比老鼠大多了。它的头尖尖的,眼睛和耳朵很小,牙齿非常锋利,门牙特别长。刺猬的四肢很短,跑起来很快。它的爪子像老鹰的爪子,那么锐利,那么有力。除了腹部,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一样的硬刺,又短又密,遇到强敌时,它就把身体蜷成一团,成为一个可怕的刺球,连凶猛的野猪也拿它没有办法”可知,这个段落写了刺猬的外形和遇到强敌后的表现。
根据文章第②段“夏天,正当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它悄悄地从洞中爬出来,趁着月光,窜到瓜地里,用它那锋利的牙齿把瓜柄咬断,然后在地上打个滚,把硬刺扎进瓜皮,一翻身就背着瓜溜走了”可知,这个段落写了刺猬夏夜的活动。由此可知,这两个段落都是围绕刺猬来写。
因此第①段的“刺猬是一种有趣的小动物”是文章的中心句。
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通过文章第①段“它的身体活像一只老鼠,只是比老鼠大多了。它的头尖尖的,眼睛和耳朵很小,牙齿非常锋利,门牙特别长。刺猬的四肢很短,跑起来很快。它的爪子像老鹰的爪子,那么锐利,那么有力”可知,作者先写了刺猬的身体,接着写了刺猬的头、眼睛和耳朵、牙齿、四肢和爪子。
25.本题考查比喻。
(1)这个句子把刺猬的刺比作钢针,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这个句子中的“像”表示刺猬的爪子和老鹰的爪子近似,没有本体和喻体,因此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
26.本题考查找关键词语。
根据文章第②段“夏天,正当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它悄悄地从洞中爬出来,趁着月光,窜到瓜地里,用它那锋利的牙齿把瓜柄咬断,然后在地上打个滚,把硬刺扎进瓜皮,一翻身就背着瓜溜走了”可知,描写刺猬偷瓜的动词有:爬、窜、咬、打个滚、扎、翻身、背、溜走。从这些动词可以看出刺猬发挥了自己的身体优势,它是一只聪明的小动物。
27.本题考查文章思想感情。
联系文章第①段“刺猬是一种有趣的小动物”可知,作者对刺猬持赞扬态度,表现了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二)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山茶花
①你见过山茶花吗?
②山茶花,真是美极了。有红的、白的、紫的、粉红的、墨色的……有的一棵树上就有好多种颜色,甚至一朵花上就色彩缤纷。譬(pì)如山茶的白吧,那是怎样的白呀!像高山飞瀑溅出的水花一样晶莹,清凉,入人心脾,但又不会刹那间消失,难于把握,而是静静地呈现在你眼前,让你赏个够。再如那墨茶,如果以为是一团墨,那就大错特错了,那是丽日下千尺深潭的深沉带着波光,又带着阳光。那粉红的呢?也许只有九天的轻绡(xiāo)(丝织品),才可以比拟吧……
③山茶花的花形也很美。有潇洒地舒展着单瓣的,也有重瓣的,还有叠成六角形的,大小疏密排列有致。即使闭上眼,你还是会感受到:啊,美啊……
④有一次我问一位老农山茶花为什么这么美他乐呵呵地说你没看到山茶骨朵的那股特别的劲儿
⑤我这才注意起花骨朵来。果真特别!一般的花,开放前不久才有骨朵。山茶呢?几乎是花一谢就又冒出新的骨朵。原来山茶的骨朵是这样一月又一月,一季又一季地积蓄着,下的功夫这么大,花的力气这么多,开出的花怎能不美呢?
⑥啊,山茶的骨朵,好一股特别的劲儿!
28.给短文中第4自然段加上合适的标点。
29.作者从 和 两个角度观察了山茶花。
30.山茶花的白和高山飞瀑的水花相似的是 ,不同的是 。
31.文中结尾说“山茶的骨朵,好一股特别的劲儿!”这句话中的“特别的劲儿”指的是什么?
32.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28., :“ ?” :“ ?”
29.颜色 花形
30.晶莹,清凉,入人心脾 不会刹那间消失
31.“特别的劲儿”指的是山茶花几乎是花一谢就又冒出新的骨朵。
32.表达了作者对山茶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
28.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结合内容理解,“有一次,我问一位老农:‘山茶花为什么这么美?’”这里“有一次”后用逗号,表示句子的停顿;“问一位老农”后用冒号和前引号,引出问的内容;“山茶花为什么这么美?”是问句,所以句末用问号和后引号。“他乐呵呵地说:‘你没看到山茶骨朵的那股特别的劲儿?’”“说”后用冒号和前引号,引出说的话;句末用问号和后引号,表示疑问语气。
29.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结合文中第②自然段“山茶花,真是美极了。有红的、白的、紫的、粉红的、墨色的……有的一棵树上就有好多种颜色,甚至一朵花上就色彩缤纷。”可知,作者描述了山茶花丰富多彩的颜色,包括红、白、紫、粉红、墨色等,展现其颜色之美。
结合文中第③自然段“山茶花的花形也很美。有潇洒地舒展着单瓣的,也有重瓣的,还有叠成六角形的,大小疏密排列有致。即使闭上眼,你还是会感受到:啊,美啊……”可知,作者详细描绘了山茶花的形状之美,包括单瓣的、重瓣的、以及叠成六角形的等多种形态,展现了山茶花形态上的多样性和美感。
故本文作者从颜色和花形两个角度观察了山茶花。
3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文中第②自然段“譬如山茶的白吧,那是怎样的白呀!像高山飞瀑溅出的水花一样晶莹,清凉,入人心脾,但又不会刹那间消失,难于把握,而是静静地呈现在你眼前,让你赏个够。”可知,山茶花的白和高山飞瀑的水花相似的是晶莹,清凉,入人心脾;不同的是 不会刹那间消失。
31.本题考查对文中语句的理解。
结合文中第⑤自然段“山茶呢?几乎是花一谢就又冒出新的骨朵。原来山茶的骨朵是这样一月又一月,一季又一季地积蓄着,下的功夫这么大,花的力气这么多,开出的花怎能不美呢?”由此可以看出,“特别的劲儿”指的是山茶花几乎是花一谢就又冒出新的骨朵。它不会因为一朵花的凋谢而停止准备,而是一直为了开出美丽的花而默默努力,这种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就是其“特别的劲儿”。
32.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和情感的理解能力。
通过对山茶花颜色、形状以及生长过程的细腻描绘,作者不仅展现了山茶花的美丽和独特之处,还赋予了它一种积极向上、顽强不屈的精神品质。这种情感表达使得文章充满了生动性和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山茶花的深厚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山茶花的深深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书面表达
33.写作。
雨是大自然给人间的馈赠,它滋润万物,孕育生机。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见到雨带给我们的美景,体会到它带给我们的美感。请你观察雨后世界所呈现出的样子,以“雨后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习作。
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字数在300字以上。
【答案】例文:
雨后的风景
“淅沥沥——淅沥沥——”,天上下起了雨。雨滴没入土壤,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待到雨停,世界已然是焕然一新了。
抬眼望去,天空明净,如同碧蓝的河水倒挂天际,找不到一丝杂质。时不时有几只鸟儿从空中掠过,为这片纯净的蓝天装点生机。
抬眼远眺,远处的大树像是洗了场酣畅淋漓的澡,棕灰色的树干湿漉漉的,树皮上的沟沟壑壑也被滋润得服帖了很多,油亮的绿叶滴答着水珠,时不时有飞虫在叶间穿行,享受着久违的叶香!远远看去,大树连成一片,树冠起起伏伏,如同一片绿色的海洋。
低头看看,地上的一个个小土坑变成了“小镜子”,它们邀请蓝天来地面做客,
于是每个水洼里都出现了一片天空,时不时有俏皮的孩子穿着雨鞋踩过水坑,溅起一片欢乐。
雨后的一切都活了起来,空气也鲜活了;色彩也鲜活了;万事万物都活了,这个处处透着新鲜劲儿的世界,怎能让人不爱呢?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细读要求并审题可知,本题为命题作文,要以“雨后的风景”为题,按照一定的顺序写“雨后美景”,表达真情实感。确定题目后,明确写些什么,然后扣住题目来写,可以先开门见山直接入题,再从不同的角度根据所见所感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景物状态、颜色、声音等描写出来,写作时要抓住雨前雨后的变化,按一定顺序写出雨后景色的美丽。注意详略得当,适当的运用修辞方法,用上积累的好词佳句,将文章写生动具体。
开头:开门见山或引用古诗词,点题。
中间:从不同的角度根据所见所感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景物状态、颜色及感受等描写出来;可抓住“雨前”“雨后”的变化,按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等空间顺序来写。注意详略得当,适当的运用修辞方法,用上积累的好词佳句,将文章写生动具体。
结尾:首尾呼应,表达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