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八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24 08:41: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Ⅰ.晚清的灭亡与革命的成功;
Ⅱ.民国的建立与复辟的逆流;
(专制与民主的斗争)
Ⅲ.民资的春天与思想的解放
主要事件圈画: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
第十八课 辛亥革命
一、何以图存:改良还是革命?
革命不会无缘无故的发生,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多年郁积的愤怒的大爆发。那时候,两个冷酷的事实沉重地压在无数中国人的心头。一个是极端深重的民族危机使人们痛感国家要灭亡了。另一个事实是:当时统治中国的清朝政府已是一味媚外和野蛮专制的政府,人们对这个政府已丧失掉最后一点希望。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一、何以图存:改良还是革命?
自主阅读:1.《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创的清政府开展了哪些“自救”活动?结果如何?
2.为了推翻满清统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组织建设、革命理论、军事实践上进行哪些努力?
“新政”的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材料一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君上调遣全国军队…得以全权执行。凡一切军事,皆非议院所得干预。
——节选自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一、何以图存:改良还是革命?
思考:据材料并结合历史纵横“清末新政内容”,你如何看待“清末新政”?
(一)清末“新政”(包含”预备立宪“)
“五大臣出洋”
评价:积极: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王朝的统治,同时也促进了近代化的发展;
消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新政”的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评价:积极: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王朝的统治,同时也促进了近代化的发展;)
材料一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君上调遣全国军队…得以全权执行。凡一切军事,皆非议院所得干预。
——节选自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结论: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一、何以图存:改良还是革命?
思考: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清末新政”?
(一)清末“新政”(包含”预备立宪“)
“五大臣出洋”
一、何以图存:改良还是革命?
正是1901年后王朝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的进行的改革,极具讽刺意味地加快了精英阶层的政治觉醒的过程。与其说这些改革有利于孙中山等激进分子的活动,不如说它们更多地加速了王朝的覆灭。
——【美】魏斐德《中华帝国的衰落》
1905年部分留日学生群体合影
(一)清末“新政”
一、何以图存:改良还是革命?
窃文籍隶粤东,世居香邑,曾于香港考授英国医士。幼尝游学外洋...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1894年孙文《上李傅相书》
(二)孙中山的反清革命运动
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经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 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
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楚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 ——1904年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组织兴中会(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创办《民报》,首次提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前提?核心?补充?)
一、何以图存:改良还是革命?
1894年
1905年
创建同盟会(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二)孙中山的反清革命运动
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 )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主要
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出封建土地制度
C
一、何以图存:改良还是革命?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申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1905年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思考:据材料,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积极: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消极:①侧重于政治革命,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
②对民生革命认识不足,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二)孙中山的反清革命运动
组织兴中会(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创办《民报》,首次提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前提?核心?补充?)
广州黄花岗起义
一、何以图存:改良还是革命?
1894年
1905年
创建同盟会(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11年
(二)孙中山的反清革命运动
“革命党人是杀不绝的,我们的鲜血如同火焰,将点燃民众,烧毁这腐朽的清王朝……” ——孙中山
学习聚焦: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一、何以救亡图存:改良还是革命?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孙中山1905年《民报·发刊词》
思考: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三民主义思想的积极意义及局限。
积极:三民主义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代表着当时最进步的思想。
局限:孙中山更强调民族和民权问题的急迫性,实际上民生问题同样是中国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而且困难重重。(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土地制度)
二、旧邦新造:中华民国
自主阅读:1.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时间?过程?影响?
2.了解中华民国成立和清政府灭亡的史实。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据统计1906-1911年间,全国共发生民变989次,平均一年142次。1906年190次,1907年185次,1908年107次,1909年141次,1910年247次,1911年19次。
——张振鹤、丁原英《清末民变年表》
武昌
四川保路风潮
二、旧邦新造:中华民国
(一)武昌起义
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二、旧邦新造:中华民国
二、旧邦新造:中华民国
思考:袁世凯如何得到辛亥革命果实,初高中课文表述有别。区别在哪里?结合材料及课文内容论证高中表述的合理性?
材料一 没有任何人能够比袁世凯更适合充当调停者的角色,因为他是中国人民中最受信任的代表。
——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
材料二 项城(袁世凯)雄才英略 ,素负全国重望 , 能顾全大局 ,与民军为一致之行动 ,迅速推倒满清政府 ……中华民国大统领一位 ,断推举项城无疑。
——革命党人黄兴
材料三 甲日满退 ,乙日拥公 ,东南诸方 ,一切通过。
——(立宪派代表)张謇致电袁世凯
袁世凯众望所归!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二、旧邦新造:中华民国
材料一 读法兰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顺舆情,何至路易之子孙,靡有劫遗也。
——溥仪《我的前半生》(袁世凯给隆裕太后密折)
材料二 尊号仍存不废,岁用四百万两,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皇族私产受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袁世凯向隆裕太后开出了优待皇室条件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就落到了北洋军阀袁世凯的手中。
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末代皇帝溥仪
3岁登基,6岁退位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二、旧邦新造:中华民国
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思考: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武昌起义的爆发你认为是偶然还是必然?
偶然的因素:四川保路运动导致湖北防务空虚
必然的因素:政治:
经济:
思想:
组织:
...
清政府腐败无能;早期革命运动积累经验...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
兴中会、同盟会的建立;
二、旧邦新造:中华民国
可以说是革命派缔造了民国的基石,袁世凯得到了民国的名器。这是当时社会选择的结果,但是前者并不甘心于这种结果,后者并不满足于这种结果。于是,开始于清末的民主与专制之争斗注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展开肉搏。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1)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为各省代表所议定,不能更改。
  (2)辞职后,俟参议院举定新总统亲到南京受任之时,大总统及国务各员乃行解职。
  (3)临时政府《约法》为参议院所制定,新总统必须遵守;颁布之一切法制章程,非经参议院改订,仍继续有效。
此咨参议院。
二、旧邦新造:中华民国
可以说是革命派缔造了民国的基石,袁世凯得到了民国的名器。这是当时社会选择的结果,但是前者并不甘心于这种结果,后者并不满足于这种结果。于是,开始于清末的民主与专制之争斗注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展开肉搏。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911年12月3日公布
第二条 临时大总统有统治全国之权。
第三条 临时大总统有统率海陆军之权。
……
第十八条 行政各部设部长一人为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办理各部事务。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11日实施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思考:(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资产阶级政治主张?颁布有何意义?
(2)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到《临时约法》,有何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
主权在民
平等自由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
二、旧邦新造:中华民国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今革命虽告成功,然亦只可指种族主义而言,而政治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推翻专制政体,为政治革命之第一步,而尤要在建设共和政体。今究其实,则共和政体未尝真正建设也。” ——宋教仁
二、旧邦新造:中华民国
“今日满清退让,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应当效力的即在此事。”
——孙中山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二、旧邦新造:中华民国
1913年,宋教仁遇刺身亡。同年,袁世凯威胁议员,正式当选中华民国大总统。
1914年,袁世凯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公布了《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取消责任内阁制和国会牵制。
袁世凯发最后通牒:“现在看透孙、黄,除捣乱外无本领。左又是捣乱,右又是捣乱。“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 辛亥革命胜利了,它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埋葬了腐朽没落的专制皇权,建立了模式一新的中华民国,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从思想意识、制度模式、经济发展和国家走向等诸多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后世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教训和思考启迪。
——两岸学者《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2016)
材料二 辛亥革命以孙中山先生的解职和袁世凯的登台而结束,实际上是失败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没有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
——吴玉章回忆录(无产阶级革命家)(20世纪70年代)
思考:(1)两则材料关于辛亥革命结果的观点有何差异?
(2)说明导致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
(3)结合所学,你对于辛亥革命结果如何看待?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积极性: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社会风俗:移风易俗,推动社会风俗近代化。
地位: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
易错提醒: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几个层面。而辛亥革命知识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而地主阶级统治、封建土地所有制、儒家思想文化并未改变。
局限性: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缺少科学的革命纲领,没能发动群众;
3.缺乏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领导
【课前预习】
新政;《钦定宪法大纲》;兴中会;中国同盟会;创立民国;三民主义;黄花岗
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君主专制;共和政体;民主共和;民族资本主义;革命纲领
ADCCC DBBCB DBCB
高中历史选择题都是基于基础知识的材料阅读理解题。
Ⅰ.题干部分:阅读理解:①凸出关键信息:时间、空间、对象、设问等;
②基于整体下的理解主旨,抓关键词;
Ⅱ.选项部分:选项三原则:①结论本身对不对;结论材料有没有体现;结论材料体现全不全面 ;
高中历史材料题怎么做:1.审问题(三个点);
2.读材料(一字一句找,然后概括,可以引用关键字词);
3.思角度(发散思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所对应的代表性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
(2)政治意义:①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②建立起共和政体;
③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1)历史事件:被动开放—两次鸦片战争(答第二次鸦片战争亦可);
经济起步—洋务运动;
政体变革—辛亥革命;
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梁启超
剪辫
放足
左面是1912年在民立画报上刊载的一幅讽刺袁世凯的漫画:《袁世凯骑木马》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思考:据材料并结合教材第三子目,请你从不同角度阐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易错提醒:新华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几个层面。而辛亥革命知识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而地主阶级统治、封建土地所有制、儒家思想文化并未改变。
局限性:
辛亥革命的失败
原因:
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缺少科学的革命纲领,没能发动群众
3.缺乏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领导
1.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2.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完成学案第三页活动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思想主张。概括他们为实现这一主张所进行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决不意味着是无原则的和平妥协”?并简要分析“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对近代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
(1)思想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或进行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努力:发动辛亥革命;创立民国。
(2)原因:革命派坚持民主共和的底线。
积极影响:避免长时间的社会动荡和战争流血;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阶级 代表 派别 方案 阶段 影响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革命派
维新派
洋务派
洪秀全
康、梁
孙中山
曾、李左、张
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
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自强”“求富”
洋务运动
君主立宪 戊戌维新运动
学造器物
仿行制度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推动民资和新思想,冲击了
推翻,结束,建立,传播
近代前期探索国家的出路
材料一 1898年,康有为在《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中公开向皇帝提出脱去长袍马褂改穿新式服装。在强调“与欧美同俗”的同时指出必须改革中国褒衣博带的服饰传统。他提到:“然以数千年一统儒缓之中国褒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之万国竞争……诚非所宜矣。”这一举措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次意义重大的思想启蒙。
材料二 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服饰改革思想的典型体现,其基本思想为:“博采西制,加以改良;此等衣式,其要点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中山装的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因其口袋的对称性,给人以凝重、持重、庄重之感。三个袖扣象征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而门襟的五个纽扣则象征五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衣袋上的四个纽扣象征人民拥有的四权:选举、创制、罢免、复决。袋盖的倒山形样式则代表对知识分子的重视。中山装虽取材于外来服饰样式,却是一种将外来服饰改制成功的典型,因符合中国的国情与审美风格,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至今仍被国人穿用,成为中国国服男装的代表。
——上述材料摘编自《西风东渐与都市主流服饰文化变迁(1898—1927)》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服饰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服饰观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8分)
(1)服饰观:崇尚西式服装,改革传统服饰。(2分)
原因:政治:①向西方学习以推动维新变法需要;
思想文化:②西学东渐,近代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每点2分)
(2)特点:中西结合,既结合了西方服饰理念,又融汇了中国传统思想,价值取向。(2分)
原因:政治:①宣扬三民主义、五权分立等革命思想,推动革命运动;
思想文化:②西学东渐,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③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每点2分,满分不超过6分)
16.国名对于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具有强烈的凝聚意义和符号价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吾人所最惭愧者,莫如我国无国名之一事。寻常通称,或曰诸夏,或曰汉人,或曰唐人,皆朝名也。外人所称,或曰震旦……皆非我所自命之名也……以一姓之朝代而污我国民,不可也;以外人之假定而诬我国民,犹之不可也。于三者俱失之中,万无得已,仍用吾人口头所习惯者,称之曰中国史。虽稍骄泰,然民族之各自尊其国,今世界之通义耳。我同胞苟深察名实,亦未始非唤起精神之一法门也。 ——摘编自梁启超《中国史叙论》
材料二 革命党人于1911年11月11日晚组织了谋略处,做出了下面这样一些重要决定:“一、以咨议局为军政府及都督;二、称中国为中华民国……”“称中国为中华民国”的含义深远:其一,它说明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是这个地方的国家和民族的称号,“中华民国”只是将其具体化。……其二,它说明自此后,“中国”概念由文化、地域和模糊的指称正式被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中国不再是文化共同体,而是现代政治共同体的指称了。在这里,“中国”不是“中华民国”的简称,中国人通过“中华民国”自上而下地完成了身份的现代认同。 ——摘编自李扬帆《未完成的国家:“中国”国名的
形成与近代民族主义的构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这一观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试从经济、社会习俗角度论述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1)观点:以“国名”之说激发民族精神。原因: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传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传统思想的影响。
(2)意义:使中国作为国名确定下来。经济: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社会习俗: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法令和措施,推动了社会习俗近代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