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百日维新”
“八国联军侵华”
康有为(1858年—1927年),人称康南海,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1891年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1895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
1898年开始进行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辛亥革命后,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溥仪复位。民国六年(1917年),康有为和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宣告失败。民国十六年(1927年)病死于青岛。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但后来,他与袁世凯成为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思想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潮流了。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号任公,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逃亡日本后,梁启超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第十七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一、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
自主阅读:戊戌维新运动的序幕?高潮?结局?积极作用?失败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1898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众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一、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
中国近代史重大转折:中日甲午战争
日本的成功、战败的冲击、列强的瓜分...种种因素下引起了中国社会的震荡。
惨败的结局使光绪皇帝蒙受到难以承受的耻辱与刺激。他痛感国事危艰、危亡在即。
前线将领、朝臣和士大夫纷纷上折条陈反对议和,18个督抚中10个反对和约,翰林院侍读奎华等一百五十五人联名上书要求变法。
云集京师的举人们义愤填膺,奔走相告。为首的康有为用一昼两夜,起草了长达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三百多人连署。(“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一、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
一、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
材料一 甲午战败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特别是由列强的干涉和因赔款须借款而引起的列强对中国的争夺,试图瓜分中国的阴谋逐步付诸实践。...一些仁人志士把发展民族工业作为挽救危亡的出路。清政府迫于形势,渐渐放宽了对民间创办实业的限制,民族资本中比较强的力量是轻纺工业。
——据马勇《中国近代通史 第4卷》与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思考:据材料及结合所学,分析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
政治:
经济:
思想:
阶级:
...
民族危机加深,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大大加深;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民族意识觉醒;西方思想进一步传播;维新思想传播;
一、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
新的榜样:以日为师
甲午一战,日本以彻底的西学打败了中国不彻底的西学。这一事实非常雄辩地为西学致强的实效做了证明。在这一特定背景下,日本的榜样被有志于维新改良的人们放大了,洋务运动几十年间陆续出现的变法终于一步一步转化为一场社会变革运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自主阅读:戊戌维新运动的序幕是什么?理论依据有哪些?高潮是什么?
《孔子改制考》的基本思想是儒教与中国的义理制度皆由孔子所创立,孔子是创教和改制立法的教主圣王;孔子创教改制的精义是拨乱世致太平;孔子以布衣之身立法改制,“事大骇人”,故假借古代先王名义。 ——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上)》
思考:据材料分析,康有为思想有何特点?为什么要借助孔子名义,反映了什么?在当时有何作用?
特点:
目的:
作用:
托古改制
减少变法阻力,反映资产阶级软弱性
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引言部分)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一、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反应?
类别 内容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取消旗人特权;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文化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教育 开办新式学堂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在维新变法运动中的103天里,颁布了一百多道变法诏令。
思考:据材料分析,这些改革措施你觉得如何?这次改革有何积极作用?
一、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
政治上: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经济上: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上:新思想的传播;
一、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材料一 康党(注:维新派),是一个很小的团体。支持者也不多,力量应当说是很小的。……戊戌变法的失败,当然是由于慈禧太后的政变,但我(注:茅海建)仍然能够感到,根据康有为派的政治力量,按照康有为的政改方案,若慈禧太后未在八日初六发动政变他们似平也不可能走得很远……
——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
一、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
思考: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戊戌维新为什么失败?根本原因是是什么?
①守旧势力仍很强大;
②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③希望寄托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
④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
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材料一 时代已经把中国民族的思想主流推到了洋务运动与“中体西用”的前头。但是,正如甲午战争使一部分洋务派承认了维新之必要一样,甲午战争也使一部分顽固派开始接受洋务运动的东西。因此,在中国社会“中体西用”还不会消失。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仍是不可越过的界河。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一、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
步履蹒跚的中国社会
二、义和团运动:西方深入的激烈义愤
自主阅读:1.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口号?结局?评价?
2.“东南互保”的影响?
3.《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二、义和团运动:西方深入的激烈义愤
背景:①根本原因:《马关条约》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②直接原因:山东民众的反洋教斗争。(书上都有)
民间尚有种种谣言,说教士来中国的目的不外挖取中国人的心眼以炼丹药;又一说教士窃取婴孩脑髓。民间生活是很痛苦的,于是把一切罪恶都归到洋人身上。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思考:“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有何特点?
学习聚焦: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缘于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后引发的教民与当地民众的冲突。
材料一 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
——义和团揭帖
材料二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山东义和团民谣
材料三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
积极:①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
②沉重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二、义和团运动:西方深入的激烈反扑
消极:③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④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结局: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1900.5.28八国出兵镇压义和团
慈禧太后招抚义和团,企图加以控制
1900.6.10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廊坊阻击战
6月中旬,联军攻陷大沽炮台,义和团和清军投入天津保卫战
6.21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决定
7.14天津陷落
7、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西逃(发布铲除义和团谕旨,与列强议和)
1900年
1900年8月
二、义和团运动:西方深入的激烈反扑
三、八国联军侵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天津,被炸死的中国人
被八国联军炮火轰毁的北京正阳门
三、八国联军侵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皇城之内,杀戮更惨,逢人即发枪毙之,常有十数人一户者,拉出以连环枪杀之。以致横尸满地,弃物塞途,人皆踏尸而行。皇城以外地区的情况亦皆如此。
——《庚子大事记》七月二十一日记
此时的南方各省相对太平安定...
三、八国联军侵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东南互保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重要事件。1900年6月,刘坤一、张之洞授意盛宣怀等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炮制了《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也参加。
思考:”东南互保“事件反映了什么?有何影响?
反映:中央式微,地方割据;
影响: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东南互保(具体在p108)
三、八国联军侵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慈禧太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既有悔祸之机,宜颁自责之诏。”
三、八国联军侵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内 容 危 害?
惩办“首祸诸臣”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洋人朝廷
心理征服
破坏主权
加剧贫困和经济衰败
国中之国
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侵华策略转变?
从”瓜分中国“到”以华制华“
(京官朝贵)“相率户前挂某某国顺民旗”
——《庚辛记事》
民国初年,北京的一个包车夫曾是一个义和团,但其时则已成为热心的天主教徒了,“房里供有耶苏和圣母马利亚的像,每早祷告礼拜很是虔诚”。问他为什么改信宗教,回答说:“因为他们的菩萨灵,我们的菩萨不灵嘛”
——周作人《知堂回想录》所载
传统意识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解体!
三、八国联军侵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完成学案第三页合作探究:
(1)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论证“《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据材料三,分析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
(1)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破坏主权;加剧贫困和经济衰败;国中之国;心理征服
(2)加剧了民族危机;冲击了传统文化,推动新文化的形成
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时间 1840-1842 1856-1860 1894-1895 1900
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日本对外扩张,为其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维护在华利益;瓜分中国
国家 英国 英国、法国 日本 英法美俄德意日奥
条约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影响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八国联军侵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自主预习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公车上书 明定国是 戊戌六君子 民族资本主义 新思想 旧式官僚体制
《马关条约》 扶清灭洋 反帝爱国 先进阶级 义和团 廊坊 清政府统治根基
首祸诸臣 洋人 完全陷入
DBDDC BBCCB DBDA
高中历史选择题都是基于基础知识的材料阅读理解题。
Ⅰ.题干部分:阅读理解:①凸出关键信息:时间、空间、对象、设问等;
②基于整体下的理解主旨,抓关键词;
Ⅱ.选项部分:选项三原则:①结论本身对不对;结论材料有没有体现;结论材料体现全不全面 ;
高中历史材料题怎么做:1.审问题(三个点);
2.读材料(一字一句找,然后概括,可以引用关键字词);
3.思角度(发散思维)
(1)据材料一,概括戊戌变法前梁启超对孔子和儒学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在当时产生的影响。(5分)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的梁启超对孔子和儒学的新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氏认识变化的原因。(8分)
(2)看法:①反对神化孔子;②孔子阻碍民主自由;③儒学服务君主专制;④儒学独尊导致中国学术思想落后。(4分)
原因:政治:①维新变法的失败;②民族危机的严重;
经济:③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④西学传播;⑤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4分)
(1)观点:①孔子是托古改制的教主;②六经是儒学的本旨;③后世的儒学背离了孔子。(3分)
影响:政治:①推动维新变法;
思想:②促进思想界震动;(2分)
民族危机加深 前路如何抉择
改良
自上而下
革命
自下而上
民族独立 近代化……
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时间 1840-1842 1856-1860 1894-1895 1900
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日本对外扩张,为其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维护在华利益;瓜分中国
国家 英国 英国、法国 日本 英法美俄德意日奥
条约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影响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总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
BBBCB BCACB DCDB
(1)主要贡献:①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投身办学,以教育救国为己任;
②是我国倡导翻译标准的先驱者,献身于译介和传播西方思想文化的事业;
③宣传维新变法,起到了思想启蒙、开启民智的作用。(3分)
(2)观点:严复认为掌握海权具有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交流和发展的双重目的,关系到国家的实力和国际地位高下。
产生背景:政治:近代列强的侵略尤其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思想:西方现代海洋思想的影响。(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