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和基层管理组织
难点: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基层管理组织牵涉到古代一些重要制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是本课的学习难点
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壹
夫治平在庶功兴,庶功兴在事役均,事役均在民数周。民数周,为国之本也。
——徐幹(gàn)曹魏《中论 》
为什么历代政府高度重视户籍的编制与管理?
谷者,人之司命也;地者,谷之所生也;人者,君之所治也。有其谷则国用备,辨其地则人食足,察其人则徭役均。 ——杜佑《通典 》
户口漏于国版,夫家脱于联伍……于是奸心竟生,伪端并作矣。小则盗窃,大则攻劫,严刑峻法不能救也。 ——徐幹(gàn)曹魏《中论 》
户籍制度关系到赋役征发与财政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户口数量的调查统计,也并非只有人口调查管理与社会治安功能。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集团,对人民进行控制和剥削的主要形式中,土地与人民的封建依附关系的结合是最基本的。甲兵与税赋,自然就是由被束缚于一定的土地上的人民负担了。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户籍制度的基础上。” ——周积明《中国社会史论》
户籍制度关系到国家对社会的控制与基层管理
①统计并控制人口; ②便于征发赋役;③基层管理,维护社会治安;④控制职业,固定身份;⑤维护等级特权。
巩固统治
阅读课本,自主梳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进程。
1、战国时期
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为户籍相伍。 ——秦献公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商君书》
2、秦朝
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材料:(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
——《史记·蒙恬列传》
将百姓的户籍分为“故秦民”、“新民”等几类,除一般百姓的户籍,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你看出什么?
等级性和不平等性
反映出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得到了全面加强,从而也为专制主义集权奠定了基础。
原因:国家规模不断扩大,治理的难度越来越大。
3、汉朝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 史记 萧相国世家》
秦有系统的户籍资料;丞相或御史大夫保管户籍资料;汉承秦制
(1)丞相助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3)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材料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农、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这叫做“编户齐民”。
……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编户齐民”的出现,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身依附状态中释放出来。 ——吴钩 《户籍上的中国》
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从这则史料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4、魏晋南北朝
(1)西晋: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
(2)东晋:东晋政府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征收赋役。
(3)东晋后期与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将侨居人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
郡国诸户口黄籍,籍皆用一尺二寸札,已在官役者载名。 ——宋代《太平御览》
时王公庶人,多自北来,侨寓江左,今皆以土著为断,著之白籍也。白籍者,户口版籍也。 ——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5、隋朝
隋朝建立后,命州县官 “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
严防不实。
“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
——《隋书·食货志》
大索貌阅的原因?
农民隐漏户口,诈老诈小现象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和对劳动力的控制。
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是中国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政府利用这一手段搜括隐藏户口,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士族、豪强占有劳动人口,从而确保政府收入,加强中央集权。
6、唐朝
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政府会通过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搜查出来,称为“刮户”。
材料一 每岁一造计账,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总而领焉。
——《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
材料二 由于唐政权强力推行了籍账制度,从而借此检括出大批隐漏人口,复核出人丁的实际年龄,大大防止了虚报年岁以规避税役的弊端,达到了维护社会秩序、最大限度搜刮租调征发力役的目的。
——周秀女《从敦煌户籍残卷看唐代籍账制度》
7、宋朝
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自今泉州、兴化军旧纳七斗五升者,主户与减二斗五升,客户减四斗五升;漳州纳八斗八升八合者,主户减三斗八升八合,客户减五斗八升八合,为定制。”
——《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五十二》
客户在唐代已普遍存在,宋代因“田制坏”而进一步增多。客户往往得不到法律的保护,也不在国家的赋税征收之列,且时有“滋扰乡里”甚至“啸聚山林”之患。宋政府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改革,将客户与主户均列为国家的编户齐民,给予独立的户籍。——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
所谓农民者,非佃客庄则佃官庄,其为下户自有田者亦无几。——陆九渊
导致宋朝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宋代“不立田制”商品经济发展,土地兼并严重,按人头纳税易致赋税不均,故纳税根据土地来算,相应的户籍制度与土地融合,适应了土地私有的社会发展要求。
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8、元朝
元朝的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僧道户、儒户、灶户、渔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就得“各安生理”,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材料 (元朝)将其全部人户,以职业、民族、宗教的不同,而划分为多达数十种“户计”……民户户计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户数的80%左右,是元朝诸色户计中最基本的户计,是元朝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高树林《元朝民户研究》
元湖州路户籍文书第二册叶三“吴万三”户
9、明朝
(1)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2)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黄册。
(3)黄册与鱼鳞图册互为补充。
鱼鳞图册
材料 洪武三年,太祖籍天下户口,置户帖户籍,具书名、岁、居地。籍上户部,贴给之民 —— 《明史 食货志》
黄册以户为主,使赋役之法确定,不易紊乱逃逸,是清查户口的结果;鱼鳞册以土田为主,确定土地所有权,是丈量土地的结果。
鱼鳞图册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立的科学的土地赋税管理办法,图册中详细登记了每块土地的编号、土地拥有者的姓名、土地亩数、四至、以及土地等级。还把每块土地形状绘制成图,每册前面又有土地的综图,仿佛鱼鳞一般,因此称“鱼鳞图册”。
保证赋役的征发
户籍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作用逐渐下降
10、清朝
(1)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管理相对松弛。
(2)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3)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材料 今丁银既皆摊入地粮,而滋生人户,又钦遵康熙五十二年皇祖恩旨,永不加赋。则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谕
明末,苛政纷起,筹捐增饷,民穷财困。有清入主中国,概予蠲除,与民更始。逮康、乾之世,国富民殷。凡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又普免天下租税,至再至三。呜呼,古未有也。
——《清史稿·志·卷九十五》
乾隆年间停止户籍编审的原因是什么?该措施又具有怎样的意义?
原因:摊丁入亩后,国家征发赋役不必再以户籍为依据,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彻底隔断
意义: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削弱,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时间分期 具体内容
战国 编排户口,登记簿籍
秦朝 实行分类登记制度
汉朝 丞相管理,编户齐民,东汉末年,户籍散乱
魏晋 南北朝 西晋重建户籍为“黄籍”;东晋以“白籍”登记南渡者;东晋后期和南朝实行“土断”
隋唐 隋朝 “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输籍法
唐朝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宋朝 户籍分主户与客户
元朝 “诸色户计”,固定户籍
明朝 按职业定户籍,以里甲制为基础制定“黄册”;鱼鳞图册
清朝 户籍的财政功能削弱
中国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户口数量的调查统计,也并非只有人口调查管理与社会治安功能。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集团,对人民进行控制和剥削的主要形式中,土地与人民的封建依附关系的结合是最基本的。甲兵与税赋,自然就是由被束缚于一定的土地上的人民负担了。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户籍制度的基础上。” ——周积明《中国社会史论》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以及演变的原因?
特点:①历史悠久,不断发展完善;②户籍制度与赋役、行政管理、社会治安相结合;③对人口流动控制严格。④带有宗法伦理色彩。⑤等级特权色彩浓厚。⑥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也加深了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和封闭性。
因素:①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②高度集中中央集权的强力维持;
③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长期存在;④封建的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等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贰
(一)基层组织
阅读课本,自主梳理中国古代基层组织的演变进程
两套系统:以赋役征发为主的基层管理体制和以相对更强调治安、自治互保的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机制,共同承担起基层社会治理的任务。
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2、发展演变
唐朝时期:乡里制度
秦汉时期:乡里制度
明朝时期:里甲制度
清朝时期:保甲制度
1、特点:
(1)秦汉时期:乡里制度
A.县下设乡和里
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讼狱、赋税、设游缴,掌捕盗。里设里正。
B.乡、里之外有亭,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C.乡官、里正、亭长都由本地有产业,有德行的人担任。
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 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秦统一六国后,将全国划分为 36个郡,郡下设县,县下置乡、亭、里为基层 政 权 组 织,从 而 简 化 了 先 秦 时 期 轨 、伍 、里、连、乡等多级治理结构。
地缘组织逐渐取代了血缘性的宗族主体
(2)唐朝时期:乡里制度
以百户为里,设里正,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坊正、村正。
(3)明朝时期:里甲制度
(4)清朝时期:保甲制度
实行里甲制,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
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
米粟,斗别纳恶钱百,少府、司农毁之。是时铸多钱贱,米粟踊贵,乃罢少府铸, 寻复旧。永淳元年,私铸者抵死,邻、保、里、坊、村正皆从坐。
——《新唐书·志·卷四十四》
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馀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
——《明史·志·卷五十三》
(二)社会治理
2、演变:
秦汉
什伍组织
唐朝
北宋
明朝
清朝
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邻保制度
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保甲制
王安石推行保甲制度,源于唐朝的邻保制度
十家牌法
十家总编为一牌,轮流收掌、察看
保甲制
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
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和相互监督机制。
1、特点:
阅读课本,自主梳理中国古代基层组织的演变进程
基层组织形态 基层社会治理
秦汉
唐
宋 【乡里制度】
明
清 【乡里制度】乡有三老,里设里正,亭有亭长。
【乡里制度、村坊制】以百户为里,设里正;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坊正、村正。
【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什伍制度】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相互监督。
【十家牌法】十家总编为一牌,轮流收掌查看。
由【里甲制】到【保甲制】。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保甲制】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趋势:①由乡里制向保甲制②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③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④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原因: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②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
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 秦汉的这种基层组织, 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 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表明当时封建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还相对较宽松。
唐代实行的是乡、里、村三级制。村制度的推行,是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的有力举措。北宋中后期特别是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制度后,乡里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乡村权力越来越多地被上调到更便于中央直接控制的州县官吏的手中。
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 其乡村治理尽管含有一定的自治因素, 但始终没有发展为真正的乡村地方自治。 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王权的扩张, 乡村社会治理越来越深地受到国家政权的干预和控制, 其自治性逐渐消退。
——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
特点:①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
②地方自治色彩鲜明;
③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
④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里社保甲与行会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实体组成)……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起到所谓“结构—功能替代物”的作用。 费正清曾说:“地方长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该地唯一代表。这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
——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
意义:①有效治理基层地方;
②稳定基层社会秩序;
③一定程度上推动基层经济发展。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叁
·我国古代政府和社会又会实施什么措施?
当你面临困难时,国家和社会会提供什么帮助?
养老/失业/医疗/生育保险
社会保险
社会福利
优抚安置
社会救助
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社会福利...
对军人及其家属的物质照顾和精神抚慰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灾难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
(一)社会救济
1、原因: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礼记 王制》
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 ——《墨子 七患》
(1)自然:
(2)经济:
(3)政治:
(4)文化: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
农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缓和阶级矛盾、笼络人心,维护统治的需要。
儒家的民本观念、仁政思想的影响。
2、政府救济:
材料:寿昌遂白令边郡皆筑仓,谷贱时则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请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振给。
——《通典》卷12《食货 轻重》
材料:隋文帝于开皇三年“以仓库尚虚,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委输,漕关东之粟以给京师。”
——《唐六典》卷20《常平署》
(1)仓储制度
①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②隋唐: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官仓救大灾,义仓救小灾。
③后世:社仓、义仓的设置较为普遍。
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
(2)优抚政策
①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鸩杖,以示尊重。
②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
③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
慈幼局、安济院示意图
﹝仲秋之月﹞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
——《礼记·月令》
已而置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所费尤大。
——陆游《老学庵笔记》
◎汉代画像砖与错金银鸠杖
3、民间救济
(1)兴起: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2)表现:
①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
②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③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受到理学的影响,更加注重家族人伦关系
方(范仲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钱公辅《义田记》
朱子社仓
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特点
(1)形成较早,源远流长,政府介入程度深。
(2)国家救济与民间社会救济相结合,政府主体,民间辅助。
(3)国家立法保障并设专门机构予以实施。
(4)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救济措施。
(5)具有丰富的思想基础和鲜明的伦理特色。
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措施
类别 措施
灾害赈济 仓储制度(常平仓、义仓)、蠲(juan)免赋役、赈贷
贫困救济 福田院、广惠仓、善堂、善会
养老保障 尊老养老(鸠杖)、养病坊、福田院、众济院、养济院
医疗保障 悲田养病坊、安济坊、居养院、太平惠民局、惠民药局
范仲淹义田赈族
中国
古代户籍制度与
社会治理
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本课结构:
1、战国时期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2、秦朝分类等级制度;汉朝编户齐民制度
3、隋朝“大索貌阅”;唐朝三年一造
4、宋朝住户客户制度;元朝“诸色户计”
5、明朝“黄册”;清朝永停编审
1、秦汉:乡里制度
1、政府救济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2、唐朝:乡里制度——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3、清朝:先里(甲)后保(甲)制度
2、社会力量救济
3、优抚政策
1.根据汉朝户籍制度的要求,每年八月都要举行户口调查,各地须“案户比民”,百姓无论老幼都得到县城集合,接受官吏的查验,“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这一举措( )
A.旨在增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B.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C.是政府掌握民力的重要途径
D.配合了郡国并行制的实施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代在每年八月举行户口调查,“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这有利于增强政府对辖区民众的了解,从而使政府更精准地掌握民力,C项正确;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户口调查,没有涉及赋税制度,无法说明这一举措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B项;郡国并行制与材料中的举措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2.北朝时期,朝廷有军户(营户、府户)、伎作户、乐户、屠户、屯田户、牧户、金户、盐户、绫罗户、驿户等,他们的身份世代相袭,不能越籍通婚,这种状况延续到清朝时期逐渐消解。据此可知,古代的户籍制( )
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迅速恢复
B.是游牧民族政治文明的延续
C.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
D.是阻碍经济转型的根本因素
C
[解析] 北朝以后,百姓身份固定不变、世代相袭,这样的身份户籍制度,有利于加强政府对百姓的控制,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故选C项;材料与北方经济恢复无关,排除A项;古代户籍制度的延续并非游牧民族的政治文明的延续,排除B项;古代户籍制度并不是阻碍经济转型的根本因素,排除D项。
3.唐代民间私社根据不同活动内容和类型设立,私社活动涉及各个方面,有丧葬互助、水利管理、宗教活动、经济互助等,在城市和乡村中十分盛行。这一现象( )
A.削弱了中央集权 B.丰富了社会治理方式
C.保障了民众生活 D.密切了城乡之间关系
B
[解析] 根据“私社活动涉及各个方面,有丧葬互助、水利管理、宗教活动、经济互助等,在城市和乡村中十分盛行”可得出,私社所涉及的方面广泛,成为唐代社会治理的重要补充手段,丰富了治理的方式,B项正确;私社并不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集权的削弱无关,排除A项;C、D两项与私社的功能无关,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