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教学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教学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24 10:5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世界主要国家的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8 课
1.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
2.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
课标要求
时空定位
英国颁布济贫法
19世纪80年代
17世纪初
二战后
1935年
1951年
1978年后
古希腊时期
西欧
封建社会
1980年后
德国初步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
英国率先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制定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日超成熟
庄园、行会或商会、基督教会
英:自治市
美:乡镇
法:自治市镇
西方社区自治发展为基层治理的主要方式
西方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职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基层治理:
社会保障:
村社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一)古希腊时期
(1)组织:村社
(2)特点:自治
(4)形式:
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包括登记公民、抽签选举议事会议员等。
(3)最高权力机关:全体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大会
议事会的500个议席按各村社公民人口的比例分配到139个村社。
克里斯提尼行政区划改革: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
(1)基层单位:
庄园主或管家
(二)封建社会时期
庄园
组织生产;征收地租;
主持庄园法庭审判
(2)管理者:
(3)职责:
1.庄园
西欧庄园特点:
⑴经济上:自给自足。
⑵政治上:相对独立。拥有自己的法庭,维持社会秩序。
西欧庄园平面示意图
(盛行于公元8-11世纪)
(1)基层单位:
行会或商会
规范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
(2)职能与职权:
(二)封建社会时期
2.城市
巴黎商人行会的会长拥有广泛的权力,他的司法审判权不但及于商会成员,而且及于全体巴黎市民,他负责城防建设,监督道路桥梁的修筑,主持城市警务及粮食供应,并征收赋税,可见他的政治作用之大。
——齐世荣主编《西欧封建社会》
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封建社会时期
3.基督教会:
出 生
教父主持洗礼
临 终
教父主持涂香油仪式
死 后
葬礼在教堂举行
结 婚
由教父主持婚礼
实质:基层自治并不是基层居民平等参与,封建主、庄园主或城市上层人士是基层自治的主导者。
1.背景:
2.概况: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英国自治市
美国乡镇自治
法国市镇自治
建立
职能
权利
特点
1835年颁布法律
①选举政府和议会
②接受选民监督
③地方征税所得自主开支
北美独立后建立
①选举产生政府和议会
②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
大革命后形成
①普选市长和市议会
②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
自治传统浓厚
中央集权影响大
历史:地方自治传统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
政治:近代民族国家产生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建立
思想:启蒙思想影响
(三)近代民族国家发展时期
3.改革发展
背景:
形成:
①工业革命的发展;
②城市人口激增,社会问题不断增多;
③传统的社会救济遇到瓶颈;
④各国探索社会救济新方法。
职责: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
社区组织的形成
失业
贫困
划分: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区
成员: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
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三)近代民族国家发展时期
3.改革发展
社区自治进一步发展
①各国政府的重视与治理方式变革;
②联合国对社区建设的推动;
③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原因:
表现:
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①自我管理:社区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组织下,实行居民自我管理,提供生活各项服务。
②参与决策:参与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决策。
作用:
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时间:
二战后
特点:
自下而上
居民自治
民主管理
社区图书馆
社区游乐园
(三)近代民族国家发展时期
(4)20世纪80年代以后基层治理:
表现:
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更多政府功能,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也越来越多地提供公共服务。
变化:政府减少对基层治理的干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空间扩大
①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②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③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
④提高基层治理的社会化程度,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评价:
学思之窗
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和运用最佳方式来达到这些标准,并将提供服务和战略责任加以区分。地方政府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传统模式。
——英国《竞争求质量》白皮书


历史纵横 社区管理市场化改革
为提高地方政府的管理效率,各国纷纷在社区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办法,还把原先由政府承担的很多事务交给市场和社会,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实现社会的有效分工。例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颁布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
思考:你怎么看待这种基层治理方式?
规范化
市场化
⑤该方式鼓励非选举的准自治机构等的参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区民主力量以及社区居民对地方事务的监督和控制。
(三)近代民族国家发展时期
①基层治理以乡镇与市镇自治为主,自主权逐渐扩大(实质);
②基层自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③基层治理的民主性和独立性相结合
④基层治理向规范化、法治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⑤基层治理主体向全体居民方向发展;
⑥基层治理受国家政治模式影响较大。
总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发展
奴隶社会时期:
中古封建时期:
近代社会时期:
现代社会时期:
希腊村社自治
西欧庄园自治、城市自治、教会自治
英国自治市、美国乡镇自治、法国市镇自治
城市社区自治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思考:分析近代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
学习聚焦
基层自治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
(三)近代民族国家发展时期
2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中世纪时期社会救济保障的起源
【材料一】据统计,宗教改革前至少有 110 座养育院和 2000 多家施物所归教会所有,在这些场所接受救济的贫民有近 9 万人,费用占教会收入的 1/3。
——彭迪先《世界经济史纲》
【材料二】林里吉斯圣三一行会规定:当会员陷于贫困时,有权利从行会的收益中获取生活救济。获取的多少则要视情况而定。 ——金志霖《英国行会史》
【材料三】中世纪的庄园对贫困佃农的救济,包括为寡妇和幼子谋生,对孤儿提供监护和救助。另社会举办的慈善活动,其善款多用来修建医院,修缮道路和桥梁等公共设施,此外也会为穷人提供食物,帮助少女完婚或进入宗教,帮助儿童上学或学工。英国王室、贵族和富商也经常通过宴会、酒会的形式来资助贫民,帮助其维持生计。
(一)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社会救助机构:教会救助、行会救助、封建庄园救助
【材料】
无论是救济活动的双方,还是救济的形式和内容都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施救者可以是贵族领主也可以是平民百姓,救济方式既可以是给予实物也可以是给予钱财亦或是提供公共服务等。
此时的社会救济性质是一种应急性的补救措施,而非预防性的社会保障。慈善活动的发起往往是针对某一具体灾害的产生,根据灾害的情况决定施救者和受助者以及救助的形式和内容。灾害一旦过去,慈善活动也就停止了。
社会救助的特点:救济的随意性;应急性的补救
1.中世纪时期社会救济保障的起源
(一)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7世纪初,英国颁布济贫法(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障法),随后欧洲各国建立济贫制度。
17世纪初的英国,随着圈地运动的开展,大量失地农民流入城市。工业处于萌芽阶段,吸收劳动力的能力有限,造成了庞大的贫困失业大军。同时加上人口增加、农业歉收、饥荒和对外扩张等一系列因素,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开始引发社会冲突,对社会秩序的稳定产生严重威胁。
2.二战前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
工业革命后,德国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加。但同时贫富差距拉大,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加。工人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较差,工人运动日益发展。面对这种情况,一些有见识的资本家认为要获得长远利益,有必要适当改善工人的待遇。以俾斯麦为代表的德国统治者认为,要防止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还需要用温和的手段缓解工人的对抗情绪,以保证正常的社会秩序。
2.二战前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881年,颁布《社会保障法》
1883年《医疗保险》
1884年《事故保险》
1889年《伤残和老年保险》
1927年正式施行《失业保险法》
1994年,《护理保险法》
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社会立法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
1883年《疾病保险法》
1884年《意外伤害保险法》
1889年《伤残老年保险法》
稳定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
2.二战前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第一条,确立联邦对州拨款,支付老年援助的一般费用。在当时这是法案中最没有争议和最普遍、最主要的项目,这就是为何作为第一条的原因。
第二条,关于老年受益(后来成为养老保险)问题,确立了老年年金缴费体制,设计了公式计算受益水平。实际上,当时只有工业和商业领域雇员覆盖在内。
第三条,确立联邦对州拨款,管理失业补偿的问题。确立州必须先有州立法条款,然后才能够得到补助。
第四条,规定联邦对州未成年儿童援助资金。
第五条,包括四个分别的项目,主要是对儿童、母亲和伤残人员的帮助。
第六条,关于提供帮助州公共健康服务资金的规定。
第七条,规定建立“三成员”社会保障委员会,来管理社会保障法案中的项目,并负责推荐提供经济安全的有效方法。
第八条,规定支付养老保险(OAI)的税收问题,如何支付,以及谁来支付。
第九条,是失业补偿管理的税收条款。
第十条,主题是对需要帮助的盲人的援助。
第十一条,结论条款,定义了法案中和管理细节上的一些术语。
1935年美国的《社会保障法》,第一次使用了社会保障法的概念,第一次在一部法中规定了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的内容,确立了社会保障普遍性和社会性原则,从此,社会保障作为一个基本法律制度被许多国家确立并实施。
英国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广泛
曝光
英国社会保障体系
家庭津贴
养老
疾病
伤残
死亡
失业
3.二战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此后,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以及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1)目的
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①有立法与制度保障;
②福利种类多;
③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④公民的社会权利;
(2)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1945-1948年,政府实施了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规定发给新生婴儿补助金和儿童教育补助金,对工伤事故和职业病者、孕妇、失业者发给补助金,对寡妇和老年人予以养老金和丧葬补助金,当时,按规定领取上述补助金的投保人数达2300多万人。在社会服务方面,政府提高了中学毕业年龄,对满11岁的儿童实施免费中等教育,并享受补助或免费午餐;增加了大学奖学金,并营造公寓住宅,以期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
以“福利国家”为特征的社会改革在北欧五国内各具特色,其中瑞典最具代表性。1946年,瑞典议会通过基本退休金法案,规定凡67岁(后改为65岁)以上公民均可按月领取退休金,数额为退休前15个最高收入年份平均数的60%……全民医保开始于1955年,内容主要有医药保证和病休津贴、婴孩、病孩家长津贴等……高等学校实行免费教育,并提供奖学金和学生贷款(无息)……此外,国家还兴办养老院、提供家庭服务等各项社会服务。瑞典的福利国家政策比之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政策系统完备,福利水平高,受益面广,社会效果显著,被称之为“福利国家的橱窗”。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瑞典的社会福利制度建设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制度陷入了重重困境。……国民对福利的过度依赖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劳动力市场僵化,“福利经济”培养出一批坐享其成的懒汉,诱发了长期困扰西方社会的福利道德问题。
——摘编自代恒猛《全球化与欧洲“福利国家”:一个理论研究视角》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积极: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局限:过度的社会保障,加大了国家财政支出的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导致效率低下。
(3)评价
1.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
根据1977年 苏联颁布的宪法,苏联实行全民社会保险制度,国家支付社会保险金,个人受保情况与其贡献和地位相关联。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除了退休养老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社会服务保障,还包括补助金制度,为由于生病或其他原因暂时不能工作的劳动者提供物质保障,以及为生育或死亡造成的开支进行补助。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大致继承了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
最好的工人保险形式是国家保险。
苏联逐步对士兵、工人、农民等全体公民实行国家保障。
2.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1951年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保险法。
(1)初形成,第一部社会保险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日趋成熟,在满足人民的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2)渐成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越来越广。目前,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超过13亿人,全民医保基本实现。
(3)全覆盖,让亿万人享有基本保障
2.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2.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①国际因素: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等国的有益经验;
②经济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③政治方面: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党和政府关注民生,重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④思想方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
思考:我国社会主义保障制度建立并完善的原因。
启示: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只有与经济基础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才是最合理的,才能促进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自治型
混合型
政府
主导型
利:政府干预较少,财政投入较低,社区民众参与度高。
弊:面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无法快速有效解决。
利:多方参与,共建共享,共担责任。
弊:共识的达成较为缓慢,费时费力。
利:政府直接管理社区。
弊:政府干预较多,社区治理对国家财政的依赖性较强。
根据社区自治和政府管理程度的差别,社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自治型,如美国、加拿大和德国,小政府、大社会,政府基本不干预社区自治;混合型,如日本和澳大利亚,政府拨款并对社区进行指导和监督,社区组织和居民参与,共管共建;政府主导型,如新加坡,大政府、小社会,政府直接对社区进行管理。
分析西方社区自治三种模式的利弊。
问题探究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西方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古希腊
中世纪西欧
近代西欧
二战后
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
发展历程
特点
评价
【课堂小结】
村社自治
庄园自治、城市自治、基督教会
自治市制度、乡镇自治、市镇自治
社区自治
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1.(2024·潍坊)下图是1942年11月《贝弗里奇报告》里的一幅时政漫画。该报告较全面地总结了英国战前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分析了已有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成就和弊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战后新型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一整套方案。这表明“福利国家”政策( )
啤酒杯上写着:“社会福利”。士兵说:“这通向一个美丽新世界。”
A.旨在保障军人权益 B.已经成为世界共识
C.适应了时代的需求 D.扭转了战争的态势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贝弗里奇报告》既全面地总结了英国战前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又分析了已有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成就和弊端,提出了建立战后新型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一整套方案,使士兵认为“这通向一个美丽新世界”,这表明“福利国家”政策适应了时代的要求,C项正确;“福利国家”不仅仅是为了保障军人权益,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看出这是世界共识,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得出“福利国家”政策扭转了战争的态势,排除D项。
2.20世纪40年代,美国政府倡导建立民间资源养护队,一批18—25岁的白人青年和少数被谨慎隔离的黑人小组在政府的发动下植树造林、修筑道路、建造公园和修防洪堤。大家都住在劳动营中,每月能赚取30美元,其中25美元必须寄回家。这一举措( )
A.有效缓解了日趋严重的经济萧条
B.将职业救济与自然资源保护结合起来
C.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了军事动员
D.有效调和了美国日益严峻的种族冲突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20世纪40年代,美国政府倡导建立民间资源养护队,一方面为失业人员提供工作,另一方面也是一种保护自然资源的措施,据此可知,民间资源养护队有助于将职业救济与自然资源保护结合起来,B项正确;美国经济大萧条发生在1929—1933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战争动员的信息,排除C项;白人和黑人一起劳动,对美国种族冲突有一定的缓解,但与材料的中心思想关系不大,排除D项。
3.1949—1952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包括城市贫民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实行了必要的社会救助:解放和接管期间开展的紧急救济;定都之后,围绕首都的稳定而开展的贫民救济;面对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任务而开展的失业救济。这主要是基于( )
A.调动市民恢复国民经济积极性 ?
B.履行政府发展经济的责任
C.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尝试 ?
D.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需要
D
[解析] 据材料“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委、市政府在不同时期实行了必要的社会救助:紧急救济、贫民救济和失业救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我党我国面临着维护新生政权、稳定社会秩序等任务,关注弱势群体可以有效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可得出材料中的措施是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需要出发的,D项正确;材料侧重点在于对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社会救助,并没有体现调动市民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积极性,排除A项;北京市委、市政府对社会弱势群体实行了必要的社会救助,不是履行发展经济的责任,排除B项;北京市委、市政府实施的是基本的社会保障,没有尝试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