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人教八上历史期末模拟测试卷11(附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秋人教八上历史期末模拟测试卷11(附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4.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24 06:4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024秋人教八上历史期末模拟测试卷11
一.单项选择题。(共14题,每小题2分,共28分。请将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下。)
1.(2分)史学界将1840﹣1949年中国近代史定义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使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的含义指(  )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把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化的深渊
D.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2分)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在上海创办,其翻译了160种图书,具体内容有兵学、兵制、工艺制造、工程、船政、矿学、算学、化学、商学等。这反映当时政府的主张是(  )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3.(2分)1874年,日本曾试图武力侵入中国台湾;1879年,日本吞并了清朝藩属国——琉球;1885年,日本制定出“十年扩军计划”: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这些史实可以说明(  )
A.日本正在进行明治维新
B.清朝筹建近代海军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日本企图侵略中国
4.(2分)据《清实录》记载,1898年5月光绪帝将维新派人士的部分著作刊印,让京官对其可行不可行提出意见,以此测验官员对变法的态度,其中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252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为可行的只有63条。这表明(  )
A.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维新变法阻力很大
C.近代民用工业出现 D.“实业救国”成为共识
5.(2分)美国学者吉尔伯特 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写到:“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此材料中所谓的“分水岭”指的是(  )
A.创办《解放日报》 B.组建马克思主义团体
C.废除科举制度 D.创办京师大学堂
6.(2分)《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指出:辛亥革命绝非简单的旧式革命,它有现代化的成分,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铸造的是千年壮举。其中,“千年壮举”指(  )
A.冲击旧制,思想启蒙 B.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C.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D.拒绝签字,维护主权
7.(2分)构建知识结构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图“?”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8.(2分)如图是八年级某位同学的学习笔记,根据笔记内容推断其学习的主题是(  )
代表人物 器物变革:张之洞、曾国藩 制度变革:梁启超 思想变革:鲁迅、蔡元培
A.民族危机的加剧
B.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C.中华民国的建立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9.(2分)张教授在讲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时,按发展阶段设计了四个标题:“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其中,出现“忽如一夜春风来”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有识之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
B.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
C.开始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D.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10.(2分)民国时期,电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已经传入中国,但同时马车等传统的交通工具仍然在使用。衣着方面也是中西混杂,西装与马褂兼有。在某些大城市,西餐已经成为了时髦人士的家常便饭。男女社交日趋公开,甚至婚恋观念也在慢慢发生变化。这体现了(  )
A.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由排斥到认可
B.沿海地区更易感受到社会生活变化
C.居民对电车破坏自然环境的强烈不满
D.近代社会生活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11.(2分)毛泽东曾回忆道:“在1927年的革命刚刚由于无产阶级、农民和其它小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胜利之际,他们(大资产阶级)就一脚踢开了这些人民大众,独占革命果实,而和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结成了反革命联盟”。毛泽东回忆的事件是关于(  )
A.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B.黄埔军校的建立
C.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D.张学良东北易帜
12.(2分)如图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一座名为《地球上的红飘带》的雕塑。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曾会师于此,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和里程碑。由此判断修建该雕塑是为了纪念(  )
A.国民大革命 B.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C.井冈山会师 D.三大战役
13.(2分)1945年8月29日,重庆《大公报》社评写道:“昨天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这体现了当时(  )
A.国共两党建国方针基本一致
B.人们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呼声
C.和平建国是人民的普遍愿望
D.中间派力量反对政治民主化
14.(2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我国流行音乐创立和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爱国音乐家深入群众,创作了一批富有时代精神和民族风格的歌曲,为民族救亡运动吹响号角。下列歌谣能够反映解放战争时期军民情深共同抗敌的是(  )
A.“打倒列强,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B.“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抗战弟兄勇敢前进。”
C.“我们的阵地建在敌人侧后方,敌人战线越延长,我们的队伍愈扩张。”
D.“刘邓大军过黄河,大军打俺门前过,俺给大军端碗水,大军还俺一条河。”
二、非选择题(共三大题,共32分)
15.(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百团大战主要战绩表
指挥者 时间 毙伤俘虏、日伪人数 破坏交通线 拔掉据点 战斗次数
彭德怀 5个多月 40000多人 2000多千米 近3000个 1800余次
它(百团大战)钳制了大批在华日军,1941年初日军又将第17、第33师由华中调往华北,从而进一步减轻了华中正面战场的压力……揭破了八路军“游而不击”等谎言。
——摘编自萧一平、郭德宏《中国抗日战争全史》
材料三: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川军战士王建堂出征前其父亲赠言
民族危亡的时刻,全国各界人民纷纷投入到火热的抗日斗争中,工人积极生产,保证抗战物资需要……农民还是农副产品的生产者,为维持战时经济,坚持持久抗战……华侨积极捐款捐物,还掀起了回国服务、参军参战的热潮。
——摘编自王文泉、刘天路著《中国近代史》
勇敢的中国人民抗击日本的侵略,歼灭了无数日军,摧毁了大量的日本军用物资。援助中国进行的英勇抗战并最终发起反击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中国的抗战是最终战胜日本的重要因素。
——美国总统 罗斯福《炉边谈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任选一幅图片,并为其配上解说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百团大战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16.(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平均地权”是孙中山土地思想的核心。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指出:“关于民生主义,其原则……是平均地权,即由国家制定土地法、土地使用法、土地征收法及地价税法,以防止‘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具体方法是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土地税的办法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分给佃农。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出台了《土地法》,该法三章七十六条,无一条议及“平均地权”,无一条议及“耕者有其田”。
——摘编自沈昊、姜秀玉《近代以来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探索与启示》
材料二:1946年5月,随着国民党破坏和平的企图日益明显,中共中央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这一指示改变了抗战以来我党推行的“减租减息”政策,强调用和平的手段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然而,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五四指示”的局限性、不彻底性的缺陷显露出来,主要原因是没有无条件废除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提出的方式均为“有偿”,没有放手发动群众。土地改革运动在各个解放区进行也是不平衡的,有些地方的土地分配不合理。针对这一情况,1947年夏,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
——摘编自周锦涛《刘少奇与解放战争期间的土地问题》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现在公布了新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一切土地概由农村人民平分。这种改革和其他改革已经将解放军攻势所及的地区的数百万农民吸引进人民解放军的阵营,国民党后方成千上万的农民也纷纷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军和国民党政权。这些改革已使主要由农民组成的国民党军的士气日渐低落。由于新土地改革规定国民党的官兵如果参加人民解放军,其家属甚至本人也可分得土地,数十万的国民党官兵就宁愿为解放军俘虏。
——《人民日报》1948年1月8日
请在答题卡上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关于土地所有权的思想主张,并指出其是否得以践行。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析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并说明这次会议“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所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近代以来革命先辈们在中国土地制度方面不断探索的认识。
17.(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2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纪念日。由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北京出版集团、人民出版社共同举办的《毛泽东的党史观》新书出版座谈会在北大红楼举行。毛泽东在不同的时期,在多种场合(党的重要会议、重大事件)、在众多著作中,从不同侧面对党的历史作出了精辟论述。本书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对毛泽东的党史观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
——摘编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材料二:毛泽东思想及其发展(部分摘要)
1927年 “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1928年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思想”
1935年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1938年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1945年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一生之中最佩服的人就是毛泽东。
——美国前总统卡特
他是最能坚持原则又最能灵活运用的领袖。
——周恩来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习近平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观点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八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共14题,每小题2分,共28分。请将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下。)
1.(2分)史学界将1840﹣1949年中国近代史定义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使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的含义指(  )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把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化的深渊
D.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分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影响,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掌握基础知识。
【解答】A.根据材料“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使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及所学可知,1842年鸦片战争战败后,清王朝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由主权独立完整的封建国家逐渐变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国面临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故A正确。
B.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排除B。
C.1895年甲午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将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化的深渊,排除C。
D.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理解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分)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在上海创办,其翻译了160种图书,具体内容有兵学、兵制、工艺制造、工程、船政、矿学、算学、化学、商学等。这反映当时政府的主张是(  )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识记其口号即可作答。
【解答】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题干中的事件是洋务运动,主张自强求富,A项正确;变法图强是戊戌变法的主张,B项排除;民主共和是资产阶级的主张,C项排除;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D项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2分)1874年,日本曾试图武力侵入中国台湾;1879年,日本吞并了清朝藩属国——琉球;1885年,日本制定出“十年扩军计划”: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这些史实可以说明(  )
A.日本正在进行明治维新
B.清朝筹建近代海军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日本企图侵略中国
【分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而题干强调的是日本对外侵略相关史实,排除。
B.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筹建了近代海军,而题干强调的是日本对外侵略相关史实,排除。
C.甲午战后,即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排除。
D.题干史实“日本试图武力入侵中国台湾”“日本吞并琉球”“日本扩军计划”“日本出兵朝鲜”均说明日本企图侵略中国,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记忆甲午中日战争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4.(2分)据《清实录》记载,1898年5月光绪帝将维新派人士的部分著作刊印,让京官对其可行不可行提出意见,以此测验官员对变法的态度,其中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252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为可行的只有63条。这表明(  )
A.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维新变法阻力很大
C.近代民用工业出现 D.“实业救国”成为共识
【分析】本题考查维新变法。了解维新变法的主要史实。
【解答】“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252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为可行的只有63条”表明维新变法阻力很大,这是维新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B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社会性质的变化、民用工业的出现,AC排除;D与史实不符。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维新变法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5.(2分)美国学者吉尔伯特 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写到:“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此材料中所谓的“分水岭”指的是(  )
A.创办《解放日报》 B.组建马克思主义团体
C.废除科举制度 D.创办京师大学堂
【分析】本题考查了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A.《解放日报》创刊于1941年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是中共早期的政治理论刊物,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B.1920年开始组建马克思主义团体,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C.根据材料“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并结合所学可知,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开始建立新式教育体制,这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步骤,顺应了时代潮流,故C项正确;
D.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2分)《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指出:辛亥革命绝非简单的旧式革命,它有现代化的成分,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铸造的是千年壮举。其中,“千年壮举”指(  )
A.冲击旧制,思想启蒙 B.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C.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D.拒绝签字,维护主权
【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掌握基础知识。
【解答】A.“冲击旧制,思想启蒙”属于戊戌变法的影响,排除A。
B.根据材料“辛亥革命绝非简单的旧式革命,它有现代化的成分,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铸造的是千年壮举”及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B正确。
C.“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排除C。
D.“拒绝签字,维护主权”属于五四运动斗争的内容,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2分)构建知识结构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图“?”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A.义和团运动是指19世纪末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中国农民运动。又称义和团事变、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等,这场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分裂中国的嚣张图谋,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排除A。
B.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
C.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运动,运动中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成为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故C正确。
D.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2分)如图是八年级某位同学的学习笔记,根据笔记内容推断其学习的主题是(  )
代表人物 器物变革:张之洞、曾国藩 制度变革:梁启超 思想变革:鲁迅、蔡元培
A.民族危机的加剧
B.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C.中华民国的建立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化探索,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A.根据题干信息“器物变革:张之洞、曾国藩”“制度变革:梁启超”“思想变革:鲁迅、蔡元培”可知涉及的是中国近代化探索,未涉及民族危机加剧,故A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器物变革:张之洞、曾国藩”“制度变革:梁启超”“思想变革:鲁迅、蔡元培”可知涉及的是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经技术—制度—思想的过程,故B正确;
C.1912年中华民族成立,但题干未涉及,故C错误;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但题干未涉及,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以中国近代化探索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9.(2分)张教授在讲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时,按发展阶段设计了四个标题:“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其中,出现“忽如一夜春风来”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有识之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
B.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
C.开始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D.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2分)民国时期,电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已经传入中国,但同时马车等传统的交通工具仍然在使用。衣着方面也是中西混杂,西装与马褂兼有。在某些大城市,西餐已经成为了时髦人士的家常便饭。男女社交日趋公开,甚至婚恋观念也在慢慢发生变化。这体现了(  )
A.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由排斥到认可
B.沿海地区更易感受到社会生活变化
C.居民对电车破坏自然环境的强烈不满
D.近代社会生活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民国时期,电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已经传入中国,但同时马车等传统的交通工具仍然在使用。衣着方面也是中西混杂,西装与马褂兼有……”可知,说明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故D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反映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由排斥到认可,排除A;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沿海地区更易感受到社会生活变化,排除B;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居民对电车破坏自然环境强烈不满,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体现了近代社会生活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11.(2分)毛泽东曾回忆道:“在1927年的革命刚刚由于无产阶级、农民和其它小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胜利之际,他们(大资产阶级)就一脚踢开了这些人民大众,独占革命果实,而和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结成了反革命联盟”。毛泽东回忆的事件是关于(  )
A.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B.黄埔军校的建立
C.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D.张学良东北易帜
【分析】本题考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相关史实。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27年”“一脚踢开了这些人民大众,独占革命果实”。
【解答】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它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政府。据“1927年”“一脚踢开了这些人民大众,独占革命果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回忆的事件是关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12.(2分)如图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一座名为《地球上的红飘带》的雕塑。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曾会师于此,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和里程碑。由此判断修建该雕塑是为了纪念(  )
A.国民大革命 B.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C.井冈山会师 D.三大战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红军长征,掌握长征胜利的标志。
【解答】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B项正确;国民大革命指的是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战争,排除A项;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湖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两军会师后,改编为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排除C项;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红军长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13.(2分)1945年8月29日,重庆《大公报》社评写道:“昨天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这体现了当时(  )
A.国共两党建国方针基本一致
B.人们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呼声
C.和平建国是人民的普遍愿望
D.中间派力量反对政治民主化
【分析】本题考查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国民党妄图恢复独裁统治,共产党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排除。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五四运动时期提出的口号,排除。
C.题干突出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渴望国共两党通过谈判实现和平建国的愿望,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中间派力量的要求,排除。
故选:C。
【点评】记忆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4.(2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我国流行音乐创立和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爱国音乐家深入群众,创作了一批富有时代精神和民族风格的歌曲,为民族救亡运动吹响号角。下列歌谣能够反映解放战争时期军民情深共同抗敌的是(  )
A.“打倒列强,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B.“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抗战弟兄勇敢前进。”
C.“我们的阵地建在敌人侧后方,敌人战线越延长,我们的队伍愈扩张。”
D.“刘邓大军过黄河,大军打俺门前过,俺给大军端碗水,大军还俺一条河。”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要求学生结合解放战争的过程和特征来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打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D符合题意;“打倒列强,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这是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口号,排除A;“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抗战弟兄勇敢前进”反映的是东北抗日义勇军发生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排除B;“我们的阵地建在敌人侧后方,敌人战线越延长,我们的队伍愈扩张”反映了在抗日战争中,抗日游击队英勇的打击日本侵略者,歌曲展现敌后抗日战场抗战策略和风貌,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解放战争的知识。
二、非选择题(共三大题,共32分)
15.(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百团大战主要战绩表
指挥者 时间 毙伤俘虏、日伪人数 破坏交通线 拔掉据点 战斗次数
彭德怀 5个多月 40000多人 2000多千米 近3000个 1800余次
它(百团大战)钳制了大批在华日军,1941年初日军又将第17、第33师由华中调往华北,从而进一步减轻了华中正面战场的压力……揭破了八路军“游而不击”等谎言。
——摘编自萧一平、郭德宏《中国抗日战争全史》
材料三: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川军战士王建堂出征前其父亲赠言
民族危亡的时刻,全国各界人民纷纷投入到火热的抗日斗争中,工人积极生产,保证抗战物资需要……农民还是农副产品的生产者,为维持战时经济,坚持持久抗战……华侨积极捐款捐物,还掀起了回国服务、参军参战的热潮。
——摘编自王文泉、刘天路著《中国近代史》
勇敢的中国人民抗击日本的侵略,歼灭了无数日军,摧毁了大量的日本军用物资。援助中国进行的英勇抗战并最终发起反击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中国的抗战是最终战胜日本的重要因素。
——美国总统 罗斯福《炉边谈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任选一幅图片,并为其配上解说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百团大战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南京大屠杀、淞沪会战、百团大战、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等知识点,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1)示例一:根据图一“1931年9月日军占领沈阳”可知反映的是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揭开了世界反法斯战争的胜利;示例二:根据图二“张学良、杨虎城合照”可知反映的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示例三:根据图三“南京公祭广场的标志牌”可知,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在南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国家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缅怀死难者同胞;示例四:根据图四“淞沪会战示意图”可知,淞沪会战持续三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任选一个即可)
(2)意义:根据材料二“百团大战主要战绩表”“它(百团大战)钳制了大批在华日军,1941年初日军又将第17、第33师由华中调往华北,从而进一步减轻了华中正面战场的压力……揭破了八路军‘游而不击’等谎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团大战历时数月,战果辉煌,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3)原因:根据材料三“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可知原因是广大战士的浴血奋战;根据材料三“全国各界人民纷纷投入到火热的抗日斗争中,工人积极生产,保证抗战物资需要……农民还是农副产品的生产者,为维持战时经济,坚持持久抗战……华侨积极捐款捐物,还掀起了回国服务、参军参战的热潮”可知原因是全民族团结抗战,海外华侨的支持;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因是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
故答案为:
(1)示例一:图一,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揭开了世界反法斯战争的胜利;示例二:图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示例三:图三,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在南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国家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缅怀死难者同胞;示例四:图四,淞沪会战持续三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任选一个即可)
(2)意义:百团大战历时数月,战果辉煌,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3)原因:广大战士的浴血奋战;全民族团结抗战,海外华侨的支持;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
【点评】本题以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南京大屠杀、淞沪会战、百团大战、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16.(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平均地权”是孙中山土地思想的核心。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指出:“关于民生主义,其原则……是平均地权,即由国家制定土地法、土地使用法、土地征收法及地价税法,以防止‘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具体方法是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土地税的办法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分给佃农。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出台了《土地法》,该法三章七十六条,无一条议及“平均地权”,无一条议及“耕者有其田”。
——摘编自沈昊、姜秀玉《近代以来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探索与启示》
材料二:1946年5月,随着国民党破坏和平的企图日益明显,中共中央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这一指示改变了抗战以来我党推行的“减租减息”政策,强调用和平的手段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然而,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五四指示”的局限性、不彻底性的缺陷显露出来,主要原因是没有无条件废除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提出的方式均为“有偿”,没有放手发动群众。土地改革运动在各个解放区进行也是不平衡的,有些地方的土地分配不合理。针对这一情况,1947年夏,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
——摘编自周锦涛《刘少奇与解放战争期间的土地问题》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现在公布了新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一切土地概由农村人民平分。这种改革和其他改革已经将解放军攻势所及的地区的数百万农民吸引进人民解放军的阵营,国民党后方成千上万的农民也纷纷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军和国民党政权。这些改革已使主要由农民组成的国民党军的士气日渐低落。由于新土地改革规定国民党的官兵如果参加人民解放军,其家属甚至本人也可分得土地,数十万的国民党官兵就宁愿为解放军俘虏。
——《人民日报》1948年1月8日
请在答题卡上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关于土地所有权的思想主张,并指出其是否得以践行。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析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并说明这次会议“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所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近代以来革命先辈们在中国土地制度方面不断探索的认识。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土地政策,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1)思想主张:据材料一“关于民生主义,其原则……是平均地权,即由国家制定土地法、土地使用法、土地征收法及地价税法”可知,孙中山关于土地所有权的思想主张平均地权。
结果:根据材料一“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出台了《土地法》,该法三章七十六条,无一条议及‘平均地权’,无一条议及‘耕者有其田’”可知该主张没有得以践行。
(2)背景:根据材料二“1946年5月,随着国民党破坏和平的企图日益明显,中共中央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可知“五四指示”的局限性;根据材料三“中国共产党现在公布了新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可知其背景是解放战争的爆发。
影响:根据材料三“这种改革和其他改革已经将解放军攻势所及的地区的数百万农民吸引进人民解放军的阵营,国民党后方成千上万的农民也纷纷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军和国民党政权。这些改革已使主要由农民组成的国民党军的士气日渐低落。由于新土地改革规定国民党的官兵如果参加人民解放军,其家属甚至本人也可分得土地,数十万的国民党官兵就宁愿为解放军俘虏”可知影响是给解放战争提供大量兵源,瓦解了国民党军队的斗志;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3)认识:根据上述材料涉及的孙中山提出的土地主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给我的认识是具有阶段性;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摸索中前进等。
故答案为:
(1)思想主张:平均地权。
结果:没有得以践行。
(2)背景:“五四指示”的局限性;解放战争的爆发。
影响:给解放战争提供大量兵源,瓦解了国民党军队的斗志;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3)认识:具有阶段性;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摸索中前进等。
【点评】本题以近代中国的土地政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17.(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2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纪念日。由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北京出版集团、人民出版社共同举办的《毛泽东的党史观》新书出版座谈会在北大红楼举行。毛泽东在不同的时期,在多种场合(党的重要会议、重大事件)、在众多著作中,从不同侧面对党的历史作出了精辟论述。本书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对毛泽东的党史观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
——摘编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材料二:毛泽东思想及其发展(部分摘要)
1927年 “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1928年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思想”
1935年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1938年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1945年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一生之中最佩服的人就是毛泽东。
——美国前总统卡特
他是最能坚持原则又最能灵活运用的领袖。
——周恩来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习近平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观点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概括历史信息的能力,重点掌握毛泽东的领导中国革命的主要功绩。
【解答】本题是历史小论文,结合题干材料可以得出观点是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这一观点进行论述即可,如1921年,毛泽东作为湖南省代表参加了中共一大,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开辟了井冈山道路,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红军长征期间,中共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综上所述,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革命精神财富。
故答案为:
观点: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论述:1921年,毛泽东作为湖南省代表参加了中共一大,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开辟了井冈山道路,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红军长征期间,中共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结论:综上所述,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革命精神财富。(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毛泽东的领导中国革命的主要功绩。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