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一单元 食物的生产与社会生活
选择性必修2
第3课 现代食物的
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二
一
目录
课标要求
重难点
三
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
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现代农业发展的历程和具体表现(教学重点)
粮食安全的概念和表现(教学难点)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端久饭碗”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端好饭碗”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端牢饭碗”
导入新课
科技兴农、我们都可以是现代农业生产需要的新力量
回顾
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历程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机械化
刀耕火种
原始社会
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
现代社会
根据图片和材料,指出生产方式有何变化?
①依靠人力、畜力进行生产;以机器为动力进行生产
思考
②从粗放到集约,从人工到自动,从个体到产业
原始农业
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
一、食物生产现代化
(一)农业的发展阶段
1.原始农业:
2.传统农业:
3.现代农业:
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系由采集、狩猎逐步过渡而来,属世界农业发展的最初阶段。其特征是使用简陋的石制工具,采用粗放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
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家庭成员参加生产劳动并进行家庭内部分工,生产方式较为稳定。其特征是脆弱性、生产率低、技术停滞、产业单一,产量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大。
是现代科学基础上,以现代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用现代组织管理方式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的农业,在二战后形成。其主要特征是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商品化、科学化。
一、食物生产现代化
(二)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1.原因
根据材料,概括总结食物生产现代化的原因
材料1:自19世纪后半期起,美国就开始投资在各州兴建专门的农业试验站,到19世纪末期,美国从联邦中央政府到最基本的县一级政府都成立了农业科研机构。……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脚步进一步加快了,如皮特式打谷机、小麦播种机、玉米种植机等各类新型农具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
——刘鹏《浅析19世纪美国农业科研研发体系的构建与影响》
①工业革命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
③政府的支持和推广
一、食物生产现代化
(二)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2.过程
工业革命后
20世纪中叶
20世纪下半叶
欧美各国完成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者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1世纪初
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
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突破性进展
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农业科技从人工向自动化转变
19世纪下半叶,美国出现蒸气驱动的大型拖拉机
1958年7月20日,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诞生
农业化肥
(二)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3.表现
(1)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
前提
主要机械
各国特征
意义
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批量生产,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
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
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的规模不同;美国农业机械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的个体农户主要使用小型农业机械,大型农场则普遍采用大型农业机械。
①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②推动着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铧式犁
柴油播种机
联合收割机
耕地机
(二)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3.表现
(2)杂交育种技术新的突破
20世纪以来,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有了新的突破
成就 美国
墨西哥
菲律宾
中国
影响
1930年,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
1941年培育出小麦新品种
20世纪60年代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
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创世界纪录
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
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
袁隆平,1930.9.7生于北京,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是杂交水稻研究邻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2019授予其"共和国勋章" 2021.5.22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三)养殖及畜牧业生产的现代化
1、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从给料、给水到产品收集、包装、运输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
2、生产规模大型化;大型养鸡场、养猪场、肉牛场、奶牛场规模大量出现
现代化养牛场
现代化渔场
现代化养鸡场
现代化养猪场
(四)渔业的现代化
1.发展
①现代科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
②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2.影响
食物生产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也促使人们的饮食观念和饮食方式发生了变化
现代化渔场
远洋渔场
海上捕捞船
海上捕捞作业
结合材料探究现代农业发展的意义
问题探究
材料1:人类在渔猎、采集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2人;进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50人;进入连续种植的农业文明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1000人;而在资本技术集约型经营的现代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供养的人口猛增至5000人。
——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材料2:进入现代社会后,西方人不再强调饮食活动中人与神的宗教关系,中国人也不再强调饮食活动中人与人的宗法关系。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使人们有必要改变自己的饮食方式以适应新生活的需要。
——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
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作物产量,保障食品供应;
为人类消除饥饿,保障人类粮食安全创造了条件;
饮食方式与饮食观念的更新变化
意义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主要区别
归纳总结
项目 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
农具动力
生产技术
生产目的
使用肥料
作物品种
生产单元
物质循环
手工和畜力工具;
人力、 畜力和自然力等
机械化工具为主;石油和电力等
直接经验
现代科技
商品化
化学肥料、大量使用农药
人工培育品种
家庭农场为主,集约经营为主,依赖大量外部投入,需要一个强大的科技和工业体系支撑
外循环,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延长,贸工农一体化生产
自给自足
天然有机肥料
农家原有品种
个体小农为主,生产单元也是消费单元,粗放经营为主
内循环,农产品 初加工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一)粮食储备技术
1.出现
1.传统粮食储备技术
原始农业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来存储余粮
材料1: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礼记·王制》
地窖
陶器
地窖贮藏的基本原理:因为土壤的导热性弱,温度变化比大气小;湿度变化稳定,利于防止果实的蔫缩。此外地窖一般要用覆盖物覆盖,所以内积累二氧化碳、降低氧气的作用,所以可以长时间保持不变质。
2.发展
随着古代农业的发展,粮仓的储备技术逐渐改进,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
秦汉时期的陶仓
席子夹糠”法,可以达到低温储粮的效果。这样的粮窖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在唐代,这样的地下窖仓里稻米的“保质期”为5年,谷子的“保质期”更是长达9年。
隋代含嘉仓遗址
含嘉仓
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仓,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大窖可储粮1万石以上,小窖也可储粮数千石。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的古代粮仓。含嘉仓粮窖内发现一窖1300多年前存下的粮食,且“谷粒颗粒分明,糠是糠,米是米。” 考古专家把这归功于粮窖设计的科学——“席子夹糠”法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一)粮食储备技术
2.现代粮食储备技术
1.背景
20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
2.表现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21世纪以来
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
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由百吨发展到千吨、万吨;
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谷物冷却机
现代中国粮仓
低温低氧储备室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二)食品保存技术
1.古代
人们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还利用自然界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
腌制法
风干法
战国时期青铜冰鉴缶(fou)
(二)食品保存技术
2.现代社会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①冷冻食品加工:自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
②冷冻食品储存: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
③中国冷链物流产业: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这项产业的发展。
冷冻食品
冷冻食品包装
家用冰箱
中国冷链物流产业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一)粮食安全问题
1.原因
根据材料,思考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应对?
【学思之窗】2.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已逾10亿,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
4.从现在起到2050年,为养活预计超过9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增长70%;粮食不应当用作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我们重申国际合作和团结的重要性并要避免采取与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不一致并可能危及粮食安全的单方面措施。我们呼吁开放市场,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
5.气候变化给粮食安全和农业部门增加了严重风险。其预期影响特别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小农,以及已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带来险。……
——《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2009 年11月16日)
①人口增长,城市化速度加快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②工业化引起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加速。 ;
③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④国际政治经济的矛盾;
⑤农业长期投资不足与经济危机的影响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一)粮食安全问题
2.应对措施
(1)国际层面
①粮食安全是当今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
②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徽标
2024.10.16是第44个世界粮食日
世界粮食日起始于1981年10月16日,是世界各国政府每年在10月16日围绕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举行纪念活动的日子。其宗旨在于唤起全世界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2)中国层面
2.应对措施
①1996年,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
②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③政策支持(保护耕地资源、加大农业投入)、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
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成就
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材料1:二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向西欧、日本等国家运送粮食等农产品,以促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从而巩固美国的政治领导地位。1954年,美国国会通过第480号公法,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粮食授助,力图使其在粮食上依赖美国,在国内外政策上受美国的控制,并把它们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杰克逊一瓦尼克修正案”,以削減粮食等供应相威胁,要求苏联在中东问题上向美国让步。
材料2: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袁隆平
材料3:“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放松。”
——习近平《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
中国方案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严守耕地红线·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加强国际合作·完善农业全球布局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二)食品安全问题
1.原因
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环境污染;
②禽畜饲养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
③食品加工过度使用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频发;
④食品供应过程中的污染、变质等问题。
2022年3.15曝光老坛酸菜
2010年地沟油事件
2011年瘦肉精事件
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奶粉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二)食品安全问题
2.应对措施
(1)国际层面
各国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治理
(2)中国层面
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
材料1:第三十四条 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二)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①立法规范: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2009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8年又修订
②严格监管:中国政府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课堂小结
现代食物的生产
储备与食品安全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传统农业向代农业转变
建立:20世纪中叶以来,欧美各国建立
表现
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
农作物育种技术的进步
畜牧及水产、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
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
地窖、陶器
机械通风储粮技术、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粮仓容量不断扩大,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食品保存技术的进步
冷冻食品工业迅猛发展
冷链物流产业发展
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
食品安全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是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国际组织关注的重点。
影响:提高生产效率,保障食品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