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金沙县第四中学秋季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九年级上册化学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D C C A D B D C
题号 11 12
答案 C D
1.C
【详解】A、阿伏加德罗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分子的概念,并创立了分子学说,选项错误;
B、拉瓦锡等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选项错误;
C、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选项正确;
D、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选项错误;
故选C。
2.B
【详解】A、滴水成冰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错误;
B、钻木取火过程中涉及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正确;
C、绳锯木断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错误;
D、木已成舟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错误。
故选B。
3.D
【详解】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则缓慢推动活塞时,瓶内压强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瓶内的水被压入长颈漏斗内,故长颈漏斗内的液面上升,故选:D。
4.C
【详解】A、闻气味时,应打开试剂瓶,用手轻轻扇动瓶口附近的空气,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子即可,A选项正确;
B、连接试管与橡胶塞时,应先用水润湿试管口,再将橡胶塞轻轻转动插入试管,B选项正确;
C、熄灭酒精灯应使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否则易导致灯芯被吹出引起火灾,C选项错误;
D、点燃酒精灯需要使用火柴,D选项正确。
故选:C。
5.C
【详解】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A
【详解】A、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等,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不是空气污染物。选项错误;
B、焚烧秸秆产生的浓烟会增加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烟尘等,会污染空气。选项正确;
C、煤燃烧会排放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等,北方冬季使用燃煤集中供暖,会导致空气污染比夏季严重,选项正确;
D、空气的污染不但危害人体健康(如容易导致呼吸道疾病),还会破坏生态平衡(如形成酸雨导致土壤酸化等),选项正确。
故选A。
7.D
【详解】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是由分子构成的,因此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水分子。
故选D。
8.B
【详解】A、该反应的生成物氧化镁化学式书写错误,氧化镁化学式为MgO ,正确的方程式为:2Mg+O22MgO,选项错误;
B、氧化汞加热生成汞和氧气,方程式为:2HgO2Hg+O2↑,选项正确;
C、该反应的生成物为四氧化三铁,反应条件为点燃,正确的方程式为:,选项错误;
D、该反应没有配平,条件为点燃,正确的方程式为:,选项错误。
故选B。
9.D
【详解】A.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应左物右码,该选项不正确;
B.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时,先把玻璃管一端用水润湿,然后稍用力转动使之插入橡皮塞内,此选项不正确;
C.使用胶头滴管时,伸入液体前,应捏紧胶头,排出里面的空气,再伸入试剂中吸取液体,图中液体中有气泡产生,说明伸入液体前没有捏紧胶头排出里面的空气,该选项不正确;
D.用试管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如果发出尖锐爆鸣声,表明气体不纯,声音很小则表示气体较纯,此选项正确;
故选D。
10.C
【详解】A、蜡烛燃烧后,质量减轻是因为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跑掉了,属于化学变化,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说法错误;
B、碳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恰好完全反应时,参加反应的碳和氧气的质量比为12:32=3:8,完全反应后,碳有剩余,所以1g碳与1g氧气充分反应后得到二氧化碳小于2g,故说法错误;
C、铜丝在火焰上灼烧,灼烧后的固体质量一定增加,是因为铜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铜,故说法正确;
D、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是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故说法错误。
故选C。
11.C
【详解】汉黄芩素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物二氧化碳中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所以生成物中也含有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因氧气中含有氧元素,所以汉黄芩素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故选C。
12.D
【详解】A、煤燃烧化为灰烬,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说法错误,应为生成二氧化碳逸入空气,而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故说法错误;
B、由反应关系式可知,镁与氧化镁的质量比为48:80=3:5,故2克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不能生成5克氧化镁,故说法错误;
C、1克食盐溶于10克水中,得到11克盐水,是物理变化,因为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一切化学反应,故说法错误;
D、一切化学反应都遵从质量守恒定律,故说法正确。
故选D。
13.错误
【详解】化学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一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可以利用化学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和改善环境,说法错误,故填:错误。
14.正确
【详解】化学是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说法正确,故填:正确。
15.正确
【详解】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化学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说法正确,故填:正确。
16.正确
【详解】化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能源、材料、环境这三个领域的研究都离不开化学,说法正确。
17.正确
【详解】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说法正确,故填:正确。
18.错误
【详解】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是分子拆分成原子,原子构成新的分子。所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必然不变,则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一定不变。所以一切化学反应必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故错误。
19.错误
【详解】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参加反应”是指真正参与反应的那一部分质量,如果反应物没有全部参加反应,则剩余部分不能计算在内,12g碳完全反应时只能消耗32g氧气,12g碳在64g氧气中充分反应,其中64g氧气没有完全参加反应,所以不能生成76g二氧化碳,故填:错误。
20.(1)氧气的化学式写错
(2)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3)不符合客观事实
【分析】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反应物是氢气和氧气,生成物是水,反应条件是点燃,方程式为: 。
【详解】(1)氧气的化学式为O2,氧气的化学式书写错误;
(2)反应前后氧原子个数不同,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3)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不是过氧化氢,不符合客观事实。
21.(1)烧杯
(2)集气瓶
(3)药匙
(4)量筒
(5)酒精灯、试管、试管夹
【详解】(1)如图所示,第四个仪器是烧杯;
(2)集气瓶是用于收集和贮存少量气体的装置,故填:集气瓶;
(3)药匙用于取用少量粉末状固体,故填:药匙;
(4)量筒用于量取液体体积,故填:量筒;
(5)加热少量的食盐水需要的仪器有试管、酒精灯以及试管夹。
22.(1) 快速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过氧化氢溶液 氧气
(2)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氧气,因为产生的气体少,试管中氧气浓度不够,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
(3)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
(4)血液或组织液中有过氧化氢酶
【详解】(1)步骤二:向步骤一的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再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根据实验结论知道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故实验现象是快速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步骤三:因为催化剂只是改变了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待步骤二没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现象是快速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可知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2)小红认为上述步骤一得出的结论不严谨,理由是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氧气,因为产生的气体少,试管中氧气浓度不高,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
(3)因为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步骤三验证了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没变,为了证明二氧化锰是上述反应中的催化剂,还需要进行的实验是检验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没有变化。
(4)过氧化氢酶主要存在于动物的肝脏、红细胞及某些植物体组织中,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所以用过氧化氢溶液清洗伤口时产生大量气泡的原因可能是血液或组织液中有过氧化氢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金沙县第四中学秋季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九年级上册化学
一、选择题
1.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
A.阿伏加德罗 B.拉瓦锡 C.门捷列夫 D.张青莲
2.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滴水成冰 B.钻木取火 C.绳锯木断 D.木已成舟
3.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如图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推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则能观察到
A.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 B.瓶中液面明显上升
C.注射器内有液体 D.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4.安全是进行化学实验的第一要求。以下操作中,不符合实验安全规则的是
A. B.
C. D.
5.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黑色的固体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铁丝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6.进入冬季,哈尔滨的空气污染又见严重,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困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
A.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臭氧、二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等
B.焚烧秸秆产生的浓烟会污染空气
C.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冬季燃煤取暖
D.空气的污染不但危害人体健康,还会破坏生态平衡
7.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A.氢原子 B.氢分子 C.氧分子 D.水分子
8.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Mg+O2MgO2 B.2HgO2Hg+O2↑
C.4Fe+3O22Fe2O3 D.P+O2P2O5
9.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或仪器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A.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B.玻璃管不用水润湿,连接仪器
C.液体药品的取用 D.氢气验纯
10.以下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说法和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后质量减轻,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室温下1g木炭在1g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2g二氧化碳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空气中灼烧铜丝后,固体质量一定增加
D.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是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不变
11.汉黄芩素是传统中药黄芩的有效成分之一。汉黄芩素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下列关于汉黄芩素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含碳、氢元素
B.只含碳、氧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一定含有碳元素,可能含有氢、氧元素
12.关于质量守恒定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纸燃烧化为灰烬,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则消耗3g空气
C.食盐溶于水中,得到盐水,该过程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二、判断题
13.化学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
14.化学是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
15.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 )
16.能源、材料、环境这三个领域的研究都离不开化学。( )
17.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
18.所有化学反应不一定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
19.12g碳完全反应时只能消耗32g氧气,则12g碳在64g氧气中充分反应生成76g二氧化碳( )
三、填空与简答
20.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分析下列三个式子,哪个可以正确表示上述反应?并说明原因。
(1)
(2)
(3)
四、实验题
21.请用下图所示化学仪器的名称填空。
(1)第四个仪器的名称 。
(2)用于收集和贮存少量气体的是 。
(3)取用少量粉末状固体时用 。
(4)量取8mL液体时用 。
(5)某同学加热2~3毫升食盐水,可以使用的仪器是 。
五、科学探究题
22.小林同学踢足球时腿被擦伤了,医生给他用医用过氧化氢溶液消洗伤口时产生了大量气泡。小林对此现象产生了兴趣,于是从药店购买了一些该药品,带回实验室,与兴趣小组同学对伤口处产生的是哪种气体以及产生大量气泡的原因进行了实验探究。
【信息检索】
过氧化氢酶主要存在于动物的肝脏、红细胞及某些植物体组织中,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实验探究】检验生成的气体是氧气。
(1)请完善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取少许医用过氧化氢溶液加入一支试管中,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缓慢产生极少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 产生的气体不是氧气
步骤二:向步骤一的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再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 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步骤三:待步骤二没有现象时,重新加入 ,并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快速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产生的气体是 。
【实验反思】
(2)小林认为上述步骤一得出的结论不严谨,请你说明理由 。
(3)为了证明二氧化锰是上述反应中的催化剂,除了验证其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外,还需要验证 。
(4)用过氧化氢溶液清洗伤口时产生大量气泡的原因可能是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