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一课时
分铅笔
第一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西师版(新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
教
学
目
标
1.学习目标描述:让学生通过分铅笔的活动,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2.学习分析内容: 以分铅笔这一具体情境为依托,让学生直观地接触和理解退位减法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为学习退位减法奠定了一定基础。通过分铅笔活动,将抽象的数字计算与具体操作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将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以有趣的分铅笔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和学生一起分铅笔的操作,理解退位减法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退位减法中“退1当10”的算理。
导入
分铅笔
拿出一盒铅笔(里面有10支)和散放的1支铅笔,问学生:“这里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10+1=
11
探究
你从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思考: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原来有 11支。
我拿走 2支,还剩 多少支?
探究
原来有11支
我拿走 2支,还剩 多少支?
解决“还剩多少”的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探究
原来有11支
我拿走 2支,还剩 多少支?
11 - 2 =
(支)
解决‘还剩多少’的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为什么要用减呢?
摆一摆
11-2= (支)
怎么算呢?
10根
10根
摆一摆
11-2= (支)
先从10里面减去2
10支
9
答:还剩9支。
破十法
11-2= (支)
先用10减2
10根
9
11 - 2=
10
1
9
答:还剩9支。
10-2=8
8+1=9
平十法
11-2= (支)
把2看成1和1,先用11减去1,再减剩下的1.
11根
9
11 - 2=
1
1
9
答:还剩9支。
11-1=10
10-1=9
总结
十位上的1 表示 1个十,
个位上的 1 表示1 个一,不 够减怎么办?
11 - 1 = 10
10 - 1 = 9
10 - 2 = 8
8+1=9
11-2= (支)
平十法
破十法
9
摆一摆
11-2= (支)
直接减2
11支
9
答:还剩9支。
想加法算减法
2+9=
11
想2加几等于11
?
11
11-2=
9
答:还剩9支。
11-2=
9
(支)
试一试
2
11-9=
11-7=
4
11-8=
11-6=
3
5
课堂活动
从 11 根小棒中拿走 1 根、2 根……9 根,每拿一次说两个
减法算式。
11 - 5 = 6
11 - 6 = 5
练习
13 - 9=
12 - 9=
1.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4
3
如果让你算15 - 8,你愿意怎么算。为什么?
练习
14-5=
2.圈一圈 算一算
巩固练习
3.游戏:“摘苹果”苹果树上有一道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请学生上台摘苹果,并说出计算结果和计算方法。
11 - 8=
16 - 9=
1.你今天都有哪些收获?和大家交流一下。
2. 你认为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都哪些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让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用分物品的方法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至少完成5道/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数学学科
西师数学一年级年级下册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铅笔》教学设计
课题名 分铅笔
教材分析 知识内容方面:《分铅笔》这一内容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重要起始部分。它以分铅笔这一具体情境为依托,让学生直观地接触和理解退位减法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为学习退位减法奠定了一定基础。通过分铅笔活动,将抽象的数字计算与具体操作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将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承载方面:教材设计“分铅笔”环节是为了实现多个教学目标。首先是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理解减法运算,尤其是退位减法中“不够减”的情况,掌握如“破十法”等计算方法。其次是学习分析内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能力。分铅笔的活动需要学生亲自参与,尝试不同的分法,在这个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最后是学科核心素养,以有趣的分铅笔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结构地位方面:在20以内退位减法这一单元中,《分铅笔》处于开篇的关键位置。它引出了退位减法的核心算理和算法,为后续更复杂的20以内退位减法计算以及相关的解决问题内容提供了范例和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能让学生顺利过渡到其他减法算式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对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描述:让学生通过分铅笔的活动,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2.学习分析内容: 以分铅笔这一具体情境为依托,让学生直观地接触和理解退位减法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为学习退位减法奠定了一定基础。通过分铅笔活动,将抽象的数字计算与具体操作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将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以有趣的分铅笔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分铅笔的操作,理解退位减法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退位减法中“退1当10”的算理。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一盒10支铅笔和5支散放的铅笔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一盒10支铅笔和5支散放的铅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教师:拿出一盒铅笔(里面有10支)和散放的1支铅笔,问学生:“这里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0 + 1 = 11。然后说:“现在老师要把这些铅笔分给两个小朋友,怎么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分铅笔学习新的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数铅笔)入手,利用已有的加法知识引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分铅笔,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通过展示实物铅笔,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具直观性,便于学生理解。 二、探究(12分) 教师: 给每个学生准备11支铅笔(可以是一捆10支1支散的),让他们把铅笔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10支,另一部分是1支。然后提出问题:“如果从11支铅笔里拿走9支,怎么拿呢?” 学生:让学生先自己尝试分一分,拿一拿。可以引导学生先从10支那捆里拿走9支,这时10支里还剩1支,再把这1支和1支散的合起来,就是2支。 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分法,然后请几位同学上台展示并讲解自己的操作过程。 【设计意图】让每个学生亲自参与分铅笔的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数学问题。这种操作实践能将抽象的数学计算具象化,让学生直观地面对“从11支铅笔里拿走9支”这一问题情境,促使他们积极思考解决办法。通过自主尝试和同桌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让不同的思维方式相互碰撞,为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请同学上台展示讲解,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让其他同学从不同角度理解分法。 根据学生的操作,讲解11 - 2的算理。在计算11 - 2时,把11分成10和1,先算10 - 2 = 8,再算8 + 1 = 9。 强调这种“破十法”在20以内退位减法中的应用,用式子表示就是:11 - 2 = 10 - 2 + 1 = 9;平十法11-1=10,10-1=9. 在黑板上多举几个例子,如11 - 9、11 - 8等,让学生试着用“破十法”“平十法”计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直观体验,将具体的分铅笔行为抽象为数学计算方法——“破十法”。通过详细讲解11 -2的算理,让学生明白计算步骤背后的逻辑,即把11分成10和1,先算10 - 2 =8,再算8 + 1 =9,帮助学生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在黑板上多举例子,能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破十法”在不同算式中的应用,强化对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4. 巩固练习(10分钟) 完成课本上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游戏:“摘苹果”。在黑板上画一棵苹果树,每个苹果上有一道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如11 - 8、16 - 9等。请学生上台摘苹果,并说出计算结果和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课本练习题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20以内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摘苹果”游戏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继续练习,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这种多样化的练习形式能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5. 课堂小结(3分钟) 让学生回顾这节课通过分铅笔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20以内退位减法的“破十法”计算方法。 强调理解算理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可以用小棒等物品继续练习这种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和内容,帮助他们梳理知识体系,强化对20以内退位减法“破十法”计算方法的记忆。强调理解算理的重要性,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和进一步巩固知识指明方向,培养学生反思和总结的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铅笔 1. 11 - 2的计算方法: 分铅笔过程:10支一捆和1支散的,从10支里拿走2支,剩8支。 8 + 1 =9。 算理:11 = 10 + 1 11 -2 = 10 - 2 + 1 =9 2. 练习: 12 - 9 = 15 - 8 = 3. “破十法”:‘平十法’ 重点强调:在退位减法中的应用。
课后作业 让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用分物品的方法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至少完成5道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分物品计算,将课堂学习延伸到家庭生活中,既能加强亲子互动,又能进一步巩固所学的退位减法知识。通过至少完成5道题的要求,保证一定的练习量,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 亮点:1. 情境导入有效:通过展示铅笔并从简单的加法问题过渡到分铅笔的减法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这种从生活实际出发的导入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 注重操作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材料进行分铅笔操作,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探索计算方法。这种亲身参与的方式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3. 多样化教学方法结合:综合运用直观演示、操作实践和讨论法。在讲解算理时,结合学生的操作进行直观演示,使算理更清晰;让学生同桌讨论和上台展示,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4. 练习形式丰富:设计了课本练习题和游戏“摘苹果”两种练习形式。练习题能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游戏则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一步熟悉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计算能力。 不足之处: 1. 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足:在操作探究和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可能理解和掌握得较快,而有些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指导。在课堂上,没有充分关注到这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导致他们在后续练习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2. 对算理的强化可以更深入:虽然在讲解和练习中多次强调了“破十法”的算理,但仍有部分学生在计算时可能只是机械地记住步骤,对“退1当10”的本质理解不够深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如让学生互相提问,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3. 时间把控略有欠缺:在操作探究环节,由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导致这个环节时间稍长,使得后面的巩固练习时间有些紧张,个别学生没有充分参与到“摘苹果”游戏中,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建议:1. 关注个体差异:在课堂上,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巡视和指导,鼓励小组内成员互相帮助。可以在练习环节设置分层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 深化算理理解:增加一些关于算理理解的互动活动,如小组讨论算理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场景,或者让学生自己编一些类似的退位减法问题,并解释算理。这样可以从多个角度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计算方法。 3. 优化时间管理:在进行操作探究等环节之前,更明确地向学生提出时间要求,同时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更灵活地把控时间。如果发现某个环节时间过长,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加快进度,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顺利完成,让所有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