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2025春)第一单元1.2《树上有几只猴子》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2025春)第一单元1.2《树上有几只猴子》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12-24 12:41:00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二课时
树上有几只猴子
第一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西师版(新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




1.学习目标描述: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和算法,通过观察树上猴子的情境,能准确列出关于猴子数量变化的减法算式,并正确计算出结果。学会用数数、摆小棒、想加法算减法等多种方法来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提高运算能力。
2.学习分析内容:树上有几只猴子”这一情境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容易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教材通过展示树上猴子的不同数量变化情况,如原来树上有若干只猴子,跳走了几只,直观地引出20以内退位减法的问题,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与之前所学的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数的认识等知识有一定的关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到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数与代数领域学习的深化。通过对猴子数量变化的分析,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的增减变化以及减法运算的本质。
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通过观察树上猴子的具体数量,感受不同数量之间的差异,以及数量变化时所对应的减法运算,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其算法,能够准确计算出树上猴子数量变化所对应的减法算式的结果。通过观察树上猴子的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尤其是在“破十法”“想加法算减法”等具体计算方法的理解上可能存在困难,学生需要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计算以及如何准确运用这些方法。如何引导学生从树上猴子的实际情境中准确地提取数学信息,将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问题,并正确地列出减法算式,这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导入
提问:“小朋友们,刚才我们看到树上有12只猴子,现在有4只猴子跳走了,那你们能根据这个情况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探究
树上还剩下几只猴子?
探究
那我们要怎么知道剩下几只猴子呢你能列出算式吗?
探究
原来有11支
我拿走 2支,还剩 多少支?
12 - 4 =
(只)
那我们要怎么知道剩下几只猴子呢?你能列出算式吗?
摆一摆
12-4= (只)
怎么算呢?
12只
4只
8只
摆一摆
12-4= (只)
先从10里面减去4
8
答:还剩8只猴子。
6+2=8
破十法
12-4= (只)
先用10减4
8
12 - 4=
10
2
8
答:还剩8只猴子。
10-4=6
6+2=8
平十法
12-4= (只)
把4看成2和2,先用12减去2,再减剩下的2.
8
12 - 4=
2
2
8
答:还剩8只猴子
12-2=10
10-2=8
总结
十位上的1 表示 1个十,
个位上的 2 表示2 个一,不 够减怎么办?
12 -2 = 10
10 -2 = 8
10 - 4 = 6
6+2=8
12-4= (只)
平十法
破十法
8
摆一摆
12-4= (只)
直接减4
8
答:还剩8只猴子。
想加法算减法
4+8=
12
想4加几等于12

12
12-4=
8
答:还剩8只猴子。
12-4=
8
(只)
4
总结:个位上的数不够减,要退位,从十位退1 作 10 再减; 也可以想加法算减法。
探究
原来有11支
我拿走 2支,还剩 多少支?
8 - 3 =
(只)
“假如现在树上又有几只猴子(比如3只)跳走了,那现在树上还剩下几只猴子呢?
用剩下的8只减去3只。
5
试一试




13-9=
4
13-6=
7
10
3
4
10
3
1
课堂活动
我说算式,你说得数。
14-9=
5
练习
1.填一填。
5+ =13。
13-5= 。
4+ =13。
13-4 =
5+ =14。
14- 5=
5+ =11。
11-5 =
6
8
8
9
9
9
9
6
练习
2.列算式,并计算

-
13
4
9
练习
3.填数字游戏
用1~9这九个数填一填。你能组成多少这样的算式(每个算式只有1可以重复使用)?
1
5
-
6
=
1
7
-
8
1
3
-
4
=
1
1
-
2
练习
4.列算式,并计算
-
11
5
6
拓展
12个小朋友在做游戏,小红前面有5人,他后面有几人?
1.你今天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
2. 你有什么好方法与大家分享一下吗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让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用小棒或其他物品模拟“树上有多少只猴子”的情境,进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练习,至少完成5道。/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数学学科
西师数学一年级年级下册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树上有几只猴子》教学设计
课题名 树上有几只猴子
教材分析 知识内容方面: 整数运算基础巩固:通过“树上有几只猴子”这样具体的情境问题,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整数加减法的理解与运用。比如,可能会出现原本树上有若干只猴子,又跳上来几只或者跳下去几只的情况,让学生根据这些动态变化列出加减法算式并计算结果,从而巩固之前所学的整数运算规则,提升计算能力。 数量关系理解: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量之间的增减变化关系。学生要明确猴子数量的改变是因为有新猴子加入(加法情境)或原有猴子离开(减法情境),将抽象的数学运算与具体的生活场景中的数量变化紧密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用数学思维分析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材结构地位方面: 承接前期知识: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整数的认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等知识。“树上有几只猴子”这一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更具情境化、趣味性的方式,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进一步运用和巩固这些已学知识,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起到了很好的复习和深化理解前期知识的作用。开启后续学习:它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数学问题,如多步运算、解决含有多个条件的实际问题等奠定了基础。学生在掌握了如何准确分析和处理“树上猴子数量变化”这类简单实际问题后,能够更顺利地过渡到学习那些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复杂问题情境中。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描述: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和算法,通过观察树上猴子的情境,能准确列出关于猴子数量变化的减法算式,并正确计算出结果。学会用数数、摆小棒、想加法算减法等多种方法来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提高运算能力。 经历从树上猴子数量变化的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如摆小棒模拟猴子数量变化)等活动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因为以树上猴子这样有趣的生活场景为依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 培养学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自信心和耐心,尤其是在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遇到困难时,能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去克服。 学习分析内容: 树上有几只猴子”这一情境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容易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教材通过展示树上猴子的不同数量变化情况,如原来树上有若干只猴子,跳走了几只,直观地引出20以内退位减法的问题,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 与之前所学的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数的认识等知识有一定的关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到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数与代数领域学习的深化。通过对猴子数量变化的分析,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的增减变化以及减法运算的本质。 后续还可为学习更复杂的加减法运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等奠定基础,是数学知识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通过观察树上猴子的具体数量,感受不同数量之间的差异,以及数量变化时所对应的减法运算,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数感。学生能准确感知20以内数的大小、多少,以及它们在减法情境中的具体表现,比如知道从13只猴子里跳走5只后剩下的数量是通过13 - 5的运算得出的。 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和算法,熟练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这直接提升了学生的运算能力。在面对树上猴子数量变化的实际情境时,能够迅速准确地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是运算能力在具体生活场 从观察猴子数量变化中发现减法问题,到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分析猴子跳走前后数量关系的逻辑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尝试不同计算方法(摆小棒、想加法算减法等)时的创新性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其算法,能够准确计算出树上猴子数量变化所对应的减法算式的结果。 通过观察树上猴子的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尤其是在“破十法”“想加法算减法”等具体计算方法的理解上可能存在困难,学生需要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计算以及如何准确运用这些方法。 如何引导学生从树上猴子的实际情境中准确地提取数学信息,将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问题,并正确地列出减法算式,这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练习巩固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树上猴子数量变化的动画或图片等)、小棒若干(每位学生准备足够数量的小棒)、磁性教具(可用于在黑板上展示猴子数量变化情况)。 学生准备::每位学生准备好自己的小棒、练习本、铅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 1. 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美丽的森林画面,画面中有一棵大树,树上有一群猴子在玩耍。 2. 教师提问引导:“小朋友们,看!大树上有好多猴子呀,它们玩得可开心了。那你们能猜猜树上大概有几只猴子呢?”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请几位学生说一说自己猜测的理由。 3. 教师接着说:“那现在我们一起来仔细看看,树上到底有几只猴子呢,而且呀,还会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哦。”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森林猴子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课堂学习状态。鼓励学生猜测猴子数量,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初步了解学生对数量的感知能力,为后续教学做铺垫。 (二)观察情境,提出问题(3分) 1.再次播放课件,展示树上猴子的初始数量,比如树上有13只猴子。然后课件演示有几只猴子(比如5只)从树上跳走了。 2.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件中的画面,提问:“小朋友们,刚才我们看到树上有13只猴子,现在有5只猴子跳走了,那你们能根据这个情况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3. 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然后请几位学生站起来提出问题,如“树上还剩下几只猴子?”等,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和板书,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设计意图】:再次展示课件,让学生更清晰地观察猴子数量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根据所观察到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旨在锻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将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6分) 1. 分析问题:教师指着板书的问题“树上还剩下几只猴子?”问学生:“那我们要怎么知道剩下几只猴子呢?”引导学生思考并说出要用减法来计算,即13 - 5。 2. 探究算理: 教师拿出小棒,在黑板前进行直观演示。先拿出13根小棒代表树上最初的13只猴子,然后把这13根小棒分成10根和3根。接着,从10根小棒里拿走5根,还剩下5根,再把剩下的5根和原来的3根合起来,就是8根。边演示边讲解这就是“破十法”的算理,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数的分解与组合过程,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来计算13 - 5呢?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想加法算减法”的方法,即因为5 + 8 = 13,所以13 - 5 = 8。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方法进行总结和点评,让学生明白不同计算方法的原理和适用情况。 3. 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小棒,按照老师演示的“破十法”或者自己想到的其他方法,再次模拟计算13 - 5,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错误。 【设计意图】:分析问题环节引导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即通过减法运算来求解剩余猴子数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探究算理环节通过直观演示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不同计算方法,借助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所学,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计算以及如何准确运用这些方法。 (四)小组合作,拓展应用(6分) 1. 教师提出新的一轮情境问题:“假如现在树上又有几只猴子(比如3只)跳走了,那现在树上还剩下几只猴子呢?”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分析这个问题,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2. 各小组进行合作交流,成员们一起观察、分析问题,列出算式如(8 - 3),然后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如“破十法”或“想加法算减法”等)计算出结果。 3. 教师巡视各小组的合作情况,适时参与到小组讨论中,给予指导和帮助。等各小组都完成计算后,邀请几个小组的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包括列出的算式、计算方法以及最终的答案,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提问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新的情境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一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邀请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并让其他小组同学提问评价,既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五)练习巩固,提升能力(5分) 1.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系列练习题,练习题的形式包括: 基础题:直接给出树上猴子数量变化的情况,让学生列出减法算式并计算结果,如:树上有11只猴子,跳走了4只,树上还剩下几只猴子? 提高题:给出猴子数量变化的部分信息,让学生先补充完整信息再列出算式并计算,如:树上原来有若干只猴子,跳走了6只,现在还剩下5只,树上原来有几只猴子? 拓展题:结合生活实际,创设与猴子数量变化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20以内退位减法知识解决问题,如:小明有12颗糖,给了弟弟5颗,小明还剩下几颗糖?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错误,并给予纠正和指导。 3. 完成练习后,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本进行展示,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设计意图】: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从基础题到提高题再到拓展题,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难度,全面锻炼学生运用20以内退位减法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可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巡视指导能及时纠正错误,展示学生练习本并让其他学生评价则有助于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六)课堂总结,回顾反思(2分)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呀?”让学生自由发言,回顾本节课学习的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算法,以及通过观察树上猴子数量变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2.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重点知识和技能,如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和掌握其算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观察生活情境提取数学信息并解决问题。 3.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环节旨在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记忆,加深对重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可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无处不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板书设计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树上有几只猴子 13 - 5 = 8 10 3 5 5 + 3 = 8 想加算减法: 因为5 + 8 = 13,所以13 - 5 = 8。 5 + (8)= 13,所以13 - 5 = 8 重点总结 今天学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用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来计算。 破十法是把被减数分成10和几,先算10减减数,再把结果和剩下的数相加。想加算减法是根据加法算式来算出减法的结果。 提问引导:同学们,这两种方法你们都学会了吗?以后遇到20以内的退位减法题目,就可以用这些方法来算啦。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述设计能较为清晰地呈现情境、知识点、练习及总结等环节,方便一年级学生理解和学习哦。你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课后作业 1. 书面作业:树上有14只猴子,跳走了7只,树上还剩下几只猴子?要求学生回家后认真完成,并让家长签字确认。 2. 实践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数量变化情况,如水果的数量变化等,然后用所学的20以内退位减法知识来描述和解决问题,将数学学习延伸到生活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设计意图】:书面作业用于巩固课堂所学的20以内退位减法知识,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家长签字确认可促使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实践作业则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反思 亮点:1. 情境导入有效:通过展示数猴子,从简单的加法问题过渡到树上升下级猴子的减法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这种从生活实际出发的导入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 注重操作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材料进行《树上还剩有几只猴子》操作,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探索计算方法。这种亲身参与的方式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3. 多样化教学方法结合:综合运用直观演示、操作实践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在讲解算理时,结合学生的操作进行直观演示,使算理更清晰;让学生同桌讨论和上台展示,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4. 练习形式丰富:设计了课本练习题和游戏“数猴子”两种练习形式。练习题能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游戏则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一步熟悉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计算能力。 不足之处: 1. 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足:在操作探究和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可能理解和掌握得较快,而有些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指导。在课堂上,没有充分关注到这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导致他们在后续练习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2. 对算理的强化可以更深入:虽然在讲解和练习中多次强调了“破十法”的算理,但仍有部分学生在计算时可能只是机械地记住步骤,对“退1当10”的本质理解不够深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如让学生互相提问,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3. 时间把控略有欠缺:在操作探究环节,由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导致这个环节时间稍长,使得后面的巩固练习时间有些紧张,个别学生没有充分参与到“摘苹果”游戏中,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建议:1. 关注个体差异:在课堂上,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巡视和指导,鼓励小组内成员互相帮助。可以在练习环节设置分层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 深化算理理解:增加一些关于算理理解的互动活动,如小组讨论算理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场景,或者让学生自己编一些类似的退位减法问题,并解释算理。这样可以从多个角度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计算方法。 3. 优化时间管理:在进行操作探究等环节之前,更明确地向学生提出时间要求,同时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更灵活地把控时间。如果发现某个环节时间过长,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加快进度,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顺利完成,让所有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