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历史(学科)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总分10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请用2B铅笔和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区域内作答。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为避强秦而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据考古发现,与安徽淮南武王墩大墓风格相似的楚文化土坑竖穴墓和陶俑、器物出现在苏南、浙江一带,代替了本地吴越文化的土墩墓和印文硬陶、原始瓷器。这表明( )
A.淮南武王墩大墓墓主就是楚考烈王 B.楚国势力发展到与秦国相匹敌程度
C.苏南、浙江文化与楚文化完全一致 D.楚国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产生影响
2.唐时,进奏院是各藩镇自行设置的驻京办事之所,并不属于朝廷的正式建制。因此其职能也主要表现在为地方服务方面。到宋时,仅为传递公文的纯文书机构而已。这一变化的目的在于( )
A.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B.加速区域信息交流
C.剥夺藩镇的财政权 D.改变中枢机构职能
3.美国政体从大的方面说,没有君主,是实行共和制的国家。美国共和制的特点是实行三权分立,但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机构中,又以掌握行政和军事大权的总统为核心。因此美国政体是“总统共和制”。该政体( )
A.内阁掌握行政权,受国会监督,对议会负责
B.总统任期七年,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C.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国会规定设立的下级法院
D.国会分上、下两院,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
4.南宋绍兴丁丑科殿试,宋高宗问以“尊祖宗家法、守先王成宪,革当世弊政”之道。考生王十朋奉劝高宗“欲行祖宗之法,欲奸弊之尽革,不可不法《春秋》以揽权”,深得皇帝欢心,定为第一。这反映出当时( )
A.政治变革的风气浓厚 B.深受程朱理学思想影响
C.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D.权力制衡机制日益完善
5.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出台了《考选委员会组织法》《典试委员会组织法》《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等一整套文官考试任用、俸禄发放、奖惩与考核的法律。这表明当时的公务员制度( )
A.较为系统完善并得以全面实施 B.体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进步性
C.选官制度化并杜绝了腐败现象 D.组织严密保证了政府的效能
6.英国曾于1855年、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营利性经济活动。l883年的《美国文官法》也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 )
A.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 B.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
C.杜绝官员权力滥用与腐败 D.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
7.据统计,唐律直接引证《周礼》《仪礼》《礼记》三部儒家经典注律者达五十余处,引其他儒家经典更超此数。由此可见,唐律( )
A.开启了律令儒家化的先河 B.体现了封建伦理基本精神
C.融合了理学思想的精华 D.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8.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政府明令禁止赌博,将赌博定位为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1950年2月,政务院公布《关于禁止鸦片烟毒的通令》,5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包办、强迫等婚姻制度。这些措施( )
A.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B.全面推进了社会主义革命
C.促进了社会风俗的巨大变革 D.保障了宪法规定的公民权
9.《法国民法典》颁布以来,共修改过一百多次。例如,1816年,法典中曾经废除了离婚制度,1884年又得以恢复。1970年废除了丈夫是一家之主的规定。法典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建立自由平等的社会 B.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C.巩固法国革命的成果 D.确立大陆法系的基础
10.1959年中印边界爆发冲突,苏联政府在声明中含糊地表示遗憾。1962年10月,苏联在《真理报》社论中称支持中国政府的立场,认为麦克马洪线是非法的。这种转变( )
A.源于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B.得益于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兴起
C.表明苏联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反映冷战局势影响苏联对华政策
11.欧洲战胜国于1814年9月至1815年6月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了处理战后欧洲政治地图的外交会议,这次会议在标榜"正统主义"的旗号下,"大大小小的帝王们分配着赃物和奖金",于是荷兰被合并于尼德兰。这说明维也纳会议( )
A.确立了政治均势原则 B.减少了欧洲国家间的战争
C.削弱了封建专制统治 D.体现了战胜国意志与利益
12.明清时期,国家只有“钱法”、“钞法”而无“银法”,白银的熔铸、发行及管理权利多属民间势力,政府对于白银的开采也是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政府货币主导权逐渐下移 B.政府放弃了抑商政策
C.地方割据势力的极度膨胀 D.封建统治已走向衰落
13.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进入20世纪70年代,一些西方国家要求美元贬值并兑换黄金,美国不予理睬。于是,德、意、比、荷、日等国先后实行浮动汇率制。在此情况下,美国于1971年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由此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主要缘于( )
A.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第三世界经济发展的冲击
C.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实现 D.反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
14.北宋张载任官时,以“不刑一人”为理想的治政标准。他常设酒食招待乡里的老人,询问其疾苦,并教导他们训诫子弟的方法;为使县里颁布的文告家喻户晓,他还常把乡长们召集到衙门,“谆谆口谕,使往告其里闾”。这些做法( )
A.体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B.反映了律令儒家化的趋势
C.强调了基层教化的作用 D.利用乡约以净化民风民俗
15.下表是1960—1980年欧美部分国家公共福利支出(包括现金支出和健康保险)占CDP的比重情况(%)。由此可知,这些国家( )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瑞典 10.8 16.7 25.9
德国 18.1 19.5 25.7
英国 10.2 13.2 16.4
美国 7.3 10.4 15.0
A.社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 B.国家制度已被部分破坏
C.人民斗争取得显著成果 D.政府社会保障不断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5分。
16.(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察举制与唐代科举制之比较
察举制 科举制
内容 地方长官选拔,送到中央,后汉中叶有考试形式;以地方均衡为原则;重德行(孝),重事功(廉)。 个人自由向地方政府报名,送中央考试录取;全凭个人才学自由竞争;重才学,尤重诗文。
影响 人才分布四方,地方政治优良;官与吏之仕途不分,行政经验丰富;经学(自有家法)法学能世家,终形成门阀社会。 人才群趋中央,增加对中央之向心力;加重官与吏分为两途之趋势,形成吏员政治;文学靠天才性灵,不能世家,不致形成固定阶级。
——摘编自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材料二 英国是最早形成文官系统的西方国家(文官指事务官,即脱离政治争斗影响,担任实际行政事务的可永久任职的工作人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官吏任用制度仍深受封建恩赐制影响,任用私人和卖官鬻爵现象依然严重存在。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蒸蒸日上的态势与人才奇缺、效率超低的政府工作职能的矛盾不断升级,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1853年英国的《麦克莱报告》指出:职员任用须经公司竞争考试,考试及格后再受训二年,期满按成绩分配工作。这一报告影响至深,英国行政部门流行的“通才教育”传统即追溯于此。
——摘编自陈小锦《从英国文官考选制度看清末科举制的衰亡》
材料三 英国借鉴科举并非生搬硬套,而是吸取了科举制度的合理内核,取考试的平等竞争原则和择优录用方法,舍弃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古代经典内容,因而后来能被其他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国仿效。
——摘编自李兵、刘海峰《科举:不只是考试》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原因。(4分)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及其主要特征。(7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制度发展的认识。(2分)
17.(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形势图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满人入住中原后,清廷依然采取向周边扩展进取的策略,在占领足够大的疆域之后再按照各地习俗分而治之。清廷视周边民族地区与中原为一体,却在治理政策上有高度的灵活性。如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在新疆地区实行伯克制,也就是一种遴选当地贵族作为首领的制度,在西南实行土司制度,在藏区实施达赖和班禅为首的政教合一制度。与此同时清廷又在边疆地区直接派遣将领,如在漠北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库伦办事大臣,在新疆设伊犁将军,在西藏设驻藏大臣等,都是直接控制的方式进行管理。
——摘自侯旭东、甘阳主编《新雅中国史八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代开拓疆域和稳固边疆举措。(4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经略边疆的措施及特点。(8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意义。(4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此后,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以及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全民就业、社会保障和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时产生的社会和经济制度。但是,过度的社会保障,加大了国家财政支出的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使得整个社会缺乏工作动力,效率低下。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开始向近代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国家赈济制度已经衰落,传统的家庭救济模式也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结构变化。中国近代社会立法工作在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已经略见成效,例如1915年仿照欧美《济贫法》制定的《游民习艺所章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社会福利立法,则以1943年《社会救济法》为其典型,将社会上极度贫困的弱势群体与受灾民众作为优先照顾的对象。由于近代中国复杂的社会环境,社会福利立法产生的实际效果非常有限。
——摘编自聂鑫《近代中国社会立法与福利国家的建构》等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劳动保险条例》,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劳动保险法规,至1957年,“初步建成了以国家责任为主体,覆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生活方方面面的福利制度”。改革开放后,以城乡统筹为特征的社会福利制度取得了极大的进展。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社会福利制度从城乡分割到城乡全覆盖,努力实现对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保障。
——摘编自胡晓义《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不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8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现代中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经验。(2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 来源
夫以秦西各国之富,犹赖钞法以济用,则行钞之利可知矣。日本维新以前,国势寖弱,行钞后而即转弱为强;俄罗斯昔时地广民贫,行数十年,国用充裕,至今赖以周转。 1907年《直隶总督袁世凯等折——主张铸造一两重十足成色银币》
言省外国纸币日渐流通,非设法抵制不足以固主权,而重财政,应请大部速筹办法,于吉林设立银行,以保权利。 1907年《吉林清设银行》
(上海)各华商因洋人不准以中国银行钞票完纳工部局捐税,特开秘密会议筹商抵制之策;(哈尔滨)总商会通告传阅于哈埠商界,通知商人拒绝行使外钞。 1908年《内地禁用外国纸币》
凡在大清国境内,以大清国币交付者,无论何人,无论何款,概不得拒不收受。 1910年《币制则例》
(外国)银行类皆魄力雄厚,信用卓著,故其纸币亦极得中外人之信用……尤视外国纸币为至宝,本国纸币之信用远不及之……外人恃其信用,以一纸易我金钱;而我国不能以一纸易彼金钱。国民乎,岂从此束手待毙矣乎! 1911年《申报》
外国银行在我国境内发行纸币之结果,不但可扰乱一地之金融,且足以使大宗正货流入外人之手。此诚可恐者也!……若一旦有变,则非但兑现无门,即我国之法律亦无从制裁之也。 1923年顾宝善《对于外国银行发行纸币之管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国的货币主权之争”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历史(学科)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A C C B A B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D D A A C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55分。
16.(1)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有利于削弱门阀士族势力;有利于社会公平,后世不断发展完善。(4分)
(2)背景:传统选官存在弊端;工业革命的推动(或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思想传播和教育的普及提高;对中国科举制度的借鉴。(4分)
特征: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政治中立,忠实履职;职务常任,论功晋升。(3分)
制度发展应汲取古今之精华,兼收中西之优长,结合国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2分)
17.(16分)(1)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设置西域都护府;开通丝绸之路;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的开发治理。(4分)
(2)措施:打败荷兰,收复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打败俄军,签订《尼布楚条约》,管辖东北地区;打败噶尔丹,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西北;册封达赖、班禅,派驻藏大臣,管理西藏;设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6分)
特点:因俗而治(分而治之);高度灵活;加强直接控制。(2分)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促进边疆开发;有利于边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民族交流交往交融。(4分)
18.答案:(1)特点:由国家及政府主导;用法律手段加以保证;以国家财政做基本保障;覆盖面广且体系健全。(4分)
(2)不同之处:近代中国社会福利实际效果非常有限,覆盖面、保障范围小;现代中国逐渐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制,覆盖面和范围广。(4分)
主要原因:近代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代中国由学习苏联到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优势。(4分)
历史经验:社会保障制度要与国情相结合;兼顾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要以民生为根本立足点。(2分)
19.近代中国的货币主权之争
近代中国,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货币主权问题逐渐凸显。这场货币主权之争,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更关系到国家的独立与尊严。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并在通商口岸内使用外国货币。这使得中国的货币主权受到了极大的侵蚀。外国货币的流入,不仅冲击了中国的金融市场,还导致了中国经济的畸形发展。然而,中国人民并未屈服于这种局面。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货币主权的重要性,开始积极寻求解决之道。他们主张发行国家货币,以摆脱外国货币的控制。这场货币主权之争告诉我们,经济独立是国家独立的重要保障。只有坚守货币主权,才能保证国家的经济独立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