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国外媒体报道,人类在下个世纪可能面临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大规模崛起,这些机器人的智力可能超过人类。据霍金教授称,与其担心谁来控制人工智能的问题,人类更应该担心的是,人工智能到底愿不愿意受人类控制。他曾向人们发出警告: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人类的灭绝,甚至可能在接下来的100年之内就将人类取而代之。他说道,我们的未来是一场不断增长的科技力量与人类使用科技的智慧之间的竞争。
霍金和埃隆·马斯克共同签署了一封公开信,信中表示,人类不应任由人工智能发展,而不加以控制:如果不对智能机器严加控制,人类的前景可能会相当晦暗。
人工智能潜在的好处是巨大的,但人类在享受研究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时,必须努力避免其可能引致的风险。例如,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可能导致数百万人失业。而从长期来说,一旦人工智能的智力超过了人类,它们就可能产生反抗,不按程序设定行事。我们的人工智能系统必须严格按照我们的想法行动。
(摘编自叶怡萱《霍金称人工智能可能在100年之内取代人类》)
材料二:
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引发了人们的恐慌,但也有人认为它使人类摆脱劳动的束缚,由此人类将得到彻底的全面解放。那么,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
从技术本质来说,人工智能无非也是人类的一种技术发明与创新。马克思认为各种技术从本质上来说无非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技术哲学的奠基人恩斯特 卡普认为人类的各种技术发明、创新都是对人类自身器官的模仿,是人体器官的投影。由此可以说,任何技术从其根源与本质来说都是对人体器官的模仿,目的都是代替人体器官,减轻人体器官在劳动中的艰辛程度。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本身,与过去的各种技术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既然技术的本质都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或投影,最终目的都是替代人类劳动,那么为什么人们对过去的各种技术习以为常,对人工智能技术却忧虑不安?在工具技术时代,各种工具仅仅取代了人类作为工具性的肢体;在机器技术时代,各类机器不但代替了人类的工具功能,而且还战胜了人类的有限气力。如果说工具和机器还仅仅取代人的体力劳动,那么智能机器则因为其快速的信息处理能力取代了人类的脑力劳动,这样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合二为一,人类的劳动功能被彻底取代。工具出现的时候,人类还可依仗体力和智力生存;当机器出现的时候,人类还可以依仗智力生存;而智能机器出现后,人类将会彻底被取代,人类无法从劳动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再有,从历史来看,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或进步,总会有一部分人的劳动或工作被新技术所取代,因此不得不面临转型。这种转型对文化水平高、能力强的人群来说当然问题不大,但对文化水平偏低、适应能力较差的一类人来说并非易事。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必然会给大部分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在目前依然是按劳分配的体制下,失去了劳动机会也就失去了分配财富的机会,因此人们在人工智能大潮逐渐逼近之际就自然表现出不安和担忧。
但是,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彻底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任何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都是减轻或取代人类劳动,让人类从以往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将工具、动力和智力三位一体,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决策、自动控制,独立完成各种复杂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人类不知疲倦地生产出巨大的财富,人类由此可以摆脱劳动对人类的长期束缚,有可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全面解放的梦想。不被劳动束缚的人类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从事过去想做而没有机会做的事情,人类可以在新的领域重新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黄欣荣《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挑战及其应对》)
材料三:
带有发动机的机器是人工体能技术的典型代表。人工体能技术在刚刚出现时,也引起了震恐效应。可以说,今天我们在人工智能的初级阶段之所以存在对于人工智能的恐惧,主要在于人们担心人类智能不如人工智能时人工智能会超出人的控制,人类无法再驾驭和支配人工智能。这里且不说人工智能在高级阶段是否能具备真正的“智能”,即使真的超过了人类智能,就像目前的智能计算机在记忆、计算和图像识别能力上已经远超于人,但我们并未感到失去了对人工智能的支配。再借鉴人的体力和人工体能的关系来看,各种机械的“体能”早就替代并超越了人的体力,但人类并未因此认为已经不能支配人工体能技术了。可以说经历了初期的那些对机器的恐惧性感受和认知后,今天我们看到人类对于人工体能技术的态度日趋理性和冷静,这无疑也是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使用中我们将再度经历的认知提升。
将来当人的一切工具性职能都被人工智能替代之后,人专司于如何使用和支配各种人工智能器具,甚至对人工智能的哪些功能需要开发、哪些功能不需要开发,抑或限制开发甚至禁止开发,将会达成透彻而成熟的认知,从而将“失控”的风险降到最低。人和智能机器的这种新的分工,正是保证无论多高端的人工智能器具都将受制于人的基础。人工体能和人工智能都是人工的技术,它们是否失控的问题,也是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
(摘编自肖峰《从人工体能看人工智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将来人工智能机器人智力会超过人类,霍金和埃隆 马斯克认为应该严加控制人工智能的发展。
B.当智能机器彻底取代人类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后,人类将无法从劳动过程中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C.材料二阐释了材料一中霍金的观点,进一步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使人类实现全面解放的梦想。
D.材料三认为后期人们对待人工智能技术会像如今对待人工体能技术—样理性和冷静,与材料二的观点一致。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克思和恩斯特 卡普的观点告诉我们,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本质上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或投影。
B.人工智能让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类由此有更多闲暇享受生活和全面发展。
C.人工智能短期内会带来失业或转型问题,但从长期看人工智能会让人类无须工作,共享社会财富。
D.人工智能技术利弊共存,在具体的研究和使用中人类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让人工智能受制于人。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人类在自然面前有很多无法控制的因素,于是通过创造工具来提升自己对自然的控制能力。”
B.“人工智能只是人类智能的凝聚和体现,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会形成一种异己的力量来威胁人类。”
C.“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类通过劳动来获取生活所需的各种资源,而且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来分配劳动成果。”
D.“人工智能与其说是挑战了人类劳动的神圣地位,还不如说解放了人类劳动,并推动人类劳动向真正的自由复归。”
4.材料二在论证上是如何体现严密性的?请简要说明。
5.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应从哪些方面化解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担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
两个钟头以后,夜幕沉沉的落下大地。负责掩护某集团军撤退的陈剑心团长,经过三天三夜的苦战之后,终于率领着伤亡过半的残余部队冲出重围,黄昏以后来到了小市镇上。他把临时团部设在那座驻扎过野战医院的,被轰炸得残破不堪的大庙里边,决定在这儿稍作休息。
陈团长强打精神坐在一张破席上,睁着干涩而发肿的眼睛察看地图。旁边有两个传令兵靠着墙坐在冷冰的砖地上,呼呼的扯着鼾声。
他不声不响的踱到另外的一间房间里。看见政治指导员和几位团部同事们睡在冰冷的砖地上,互相枕着,挤着,他赶忙弯下腰去替他们把军毯盖好,又踮着脚尖儿走了出来。走到院里,他站在甬路上默默的望着①被火光照耀成暗红色的有云的天空,心里不由的兴起来无限感触,几乎要落下泪来。从街上传来房屋燃烧的哔剥声,倒塌声,女人的细微哭声;从四围村落里传来不断的狗叫声,偶而还有步枪的声音划破长空。“警戒哨会不会睡觉呢?”他担心的在肚里问着,“不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吧?”停了一会儿,他焦急的跑到二门口,对着火光望一下手表,对两个打瞌睡的勤务兵说:“李学贵,马国材,跟我到外边走走!”他们提着手枪,在小市镇周围很快的走了一圈,察看了街上的燃烧情形和附近几个重要地方的警戒哨,便走到竹林旁边。火势正从街上向竹林这方面延烧过来,小光明同母亲所住的房子已经开始从屋脊上冒起黑烟,吐着血红的火舌。②那火越烧越急,继而发出了沉闷的爆裂声。在竹林边他们发现了三个炸弹坑和一对老夫妇的残破尸首,不知从什么地方发出来极其苦痛而衰弱的一声呻吟。陈团长立刻停住脚步,侧起耳朵听了起来。过了片刻,不曾再听到呻吟声音,于是他们又快步向大庙走去。但刚刚走过竹林,忽然从那座开始被燃烧的宅子的大门口,从木料、稻草和倾倒的墙壁下边,发出来一道嘶哑的,恐怖的,颤栗而无力的啼哭和呼唤:
“妈妈!妈妈!妈啊啊啊。”这凄惨的哭唤声像刀子刺进了陈团长的心,他顿时打个寒颤,起一身鸡皮疙瘩。“一个孩子的哭声!”他站住说:“好像刚才听到的呻吟声同他在一个地方!”“是的,小孩子的哭声!”两个勤务兵同时望着倒毁的大门那面说。“走,”团长挥一下手说,“我们去把他救出来!”
他带着两个勤务兵回头又穿过竹林,跑到那座埋葬着眼泪与哭声的大门外边。但③火势已经快要延烧着大门,一阵浓烟被风卷过来,直扑进他们的喉咙里,而同时火星在他们的头上飞着。勤务兵马国材向后边退了一步,害怕的说:
“团长,快退过来,已经来不及啦!”
“来得及,快点动手!”团长说,自己先跳到了倒毁的大门上边。“团长,”马国材也跳了上去,“你离远一点,让我同李学贵来扒!”“别说话,快点动手!”团长叫着。“李学贵,小心木料砸着下面的孩子!”
“团长你小心火!”马国材带着感动的颤声又叫。“沉住气,快扒!”他们在极度紧张的情绪中,在火与烟的包围中,进行着困难的抢救工作。
四五分钟以后,他们的工作完成了。但是那位不幸的年轻母亲,已经尽了她对孩子所有的保护力量,在几分钟前呻吟了最后一声,痛苦的离开人间了。原来有一扇沉重的木门压在她的身上,她是被上边塌下来的木料砸伤而死的。小孩子蜷卧在她的身体同墙壁之间,上边有母亲的身体同木门遮着,没有受伤。当陈团长同弟兄们扒开了稻草同木料,又移开了那扇沉重的木门以后,他们看见这位年轻的母亲在地上侧卧着,脸朝向孩子方面。左手(虽然枪伤还没有十分痊愈)紧抓着孩子的一只胳膊,右手捺在地上,牙齿深深的咬进自己的下唇里边,从嘴里向外边流出来一股鲜血。分明从受伤一直到死,她都在不停的挣扎努力,企图用自己的身体支起来沉重的木门,并且尽可能的支高一点,保护她的孩子不受伤害。
火势非常猛烈的向大门扑来,浓烟逼得人不能呼吸。陈团长把小孩子抢到怀里,吩咐弟兄们赶快把母亲的尸首拖离开大门。等两个弟兄照着他的吩咐把尸首拖到大门前的空场上以后,他们就急急的跑回团部。
刚刚从地上被救起的时候,小孩子曾经暂时的停止啼哭,茫然的任别人摆布。但一看见人们把母亲留在空场上,把他单独带走,他突然攥紧拳头又拼命的哭了起来:
“我要妈妈!我要妈妈!妈妈。”
(选自姚雪垠《新芽》,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妈妈在死亡来临之际,拼命护住孩子,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体现出母爱的伟大。废墟下的细节描写生动逼真,让人震撼。
B.本文在情节安排上讲究节奏,有张有弛,既有连续战斗后短暂休息的宁静,也有火光冲天中救人的紧张。
C.本文通过正面描写表现出了敌人的残忍,燃烧的市镇、倒塌的房屋、死在弹坑边的老夫妇的尸体都意在揭示出战争的残酷。
D.小说中战士马国材面对大火快要烧到大门,他“向后退了一步”表现出了内心的胆怯,而团长先跳到大门边展开救援,这一退一跳采用了衬托的手法,使团长形象更加鲜明。
7.有评论认为作者姚雪垠把一批“强人”形象送进新文学的人物画廊,发掘和表现“强悍又不失温柔之美”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本文的“陈团长”进行赏析。
8.本文中“火”多次出现,有着重要作用,请结合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从轼官于风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
君得从先夫人于九泉,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节选自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
文本二:
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历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佑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于多士。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节选自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9.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见善A称之如恐B不及C见不善D斥之如恐E不尽F见义G勇于敢为H而不顾其害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年,第二年,与《琵琶行并序》“明年秋”的“明年”意思相同。
B.相,动作偏指一方“我”,与《短歌行》“枉用相存”的“相”用法和意思不相同。
C.姑,旧时可指妻称夫的母亲,后来又指父亲或者丈夫的姐妹。文中指前。
D.始,起初、开始,与《琵琶行并序》“千呼万唤始出来”中的“始”意思不相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作者选取妻子王弗在世时的几则生活小事,突出了她贤敏睿智的性格特点。
B.材料一中作者于记事中寄托情思,感情深挚,“呜呼哀哉”表达了失去爱妻的悲痛之情。
C.材料二叙写苏轼被赦北归,饱受奔波之苦,因病去世。表达了作者对兄长去世的痛惜之情。
D.材料二中欧阳修看了苏轼的《论刑赏》之后,又惊又喜,当即在众多士子中取他为第一。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白居易《琵琶行》)
13.苏轼用“敏而静”来形容王弗,材料一第三段还有哪些信息能体现王弗的这种特点?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咸阳怀古
韦庄
城边人倚夕阳楼,城上云凝万古愁。
山色不知秦苑废,水声空傍汉宫流。
李斯不向仓中悟①,徐福应无物外游②。
莫怪楚吟偏断骨,野烟踪迹似东周。
【注】①仓中悟:李斯见米仓之鼠条件远甚厕中鼠,于是感叹:“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于是跟随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后李斯辅佐嬴政建立秦王朝。②物外游:指秦朝徐福受始皇派遣领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药,一去不返之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在城边楼上见日落云凝,不禁生出万古愁,“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山色不因秦苑的废弃而逊色,河流在汉宫的四周空自流淌,给人以物是人非之感。
C.颈联虽是诗人的假设之说,却点明了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即钻研权术和好大喜功。
D.尾联中“野烟踪迹似东周”一句描写了咸阳古城荒芜萧条的现状犹如东周,蕴含了诗人怀古之幽情。
15.这首诗是如何抒发诗人怀古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通过对比四十三年前的“”和现实中的“”,表现了金兵南侵时的战火烽烟和被占区人民忘却战败历史在佛狸祠前迎神赛社的景象。
(2)李清照《声声慢》中“,”两句,写备尝凄清寂寞,又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与打击,百感汇聚于胸,偏又逢上冷暖不定的深秋天气,令人不知如何是好。表明心灵的创伤难以平复。
(3)“江”与“月”这两个意象意蕴丰富,深受中国古代士子偏爱。如《琵琶行》中“”一句,或《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句,都同时使用了“江”“月”两个意象来传情达意。
(4)《静女》中写女主人公跋涉郊野亲自采来茅草赠予恋人的句子是:“,。”物微意深,一如陆凯《赠范晔诗》中的“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五、整本书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梨香院),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笑说道:“要来时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
……
薛姨妈已摆了几样细巧茶果,留他们吃茶。宝玉笑道:“这个须得就酒才好。”薛姨妈便命人去灌了最上等的酒来。宝玉见酒来,抢来欲喝。薛姨妈忙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呢。”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的,命人暖来方饮。黛玉磕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叫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两阵罢了。
(节选《红楼梦》第八回之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17.惯用语是人民在劳动生活中创造的惯常使用的固定词组。如文中“耳旁风”指听到后不放在心上的话。下列句中加点的惯用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黛玉看到宝玉与宝钗相会,半瓶醋打翻了。
B.宝玉听了黛玉的话,知是被奚落,却无半句回复,没给黛玉吃宽心丸。
C.薛宝钗滴翠亭扑蝶,无意中听到红玉谈话,躲不及就让林黛玉背黑锅。
D.探春理家时,贾府仆妇认为探春素日平和恬淡,因此他们办事总磨洋工。
18.请分析“抿着嘴笑”“嘻嘻的笑”两处“笑”的表达效果。
19.在交际语境中,代词的指代义有时会变得丰富。请简要分析画线句子“你”“他”的表达效果。
六、语言文字运用
20.下列选项中的字音、字形、释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倡(chāng)女 薄言裰之 敛容:显出端庄的脸色
B.嘲哳(zhāo zhā) 莳未匝 次第:光景,状况
C.乍暖还(hái)寒 臻于至善 列缺:缺口,空缺
D.兜鍪(mǒu) 钿头银篦 草草:草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空间站,植物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微重力环境。生长难度极大。在地球上,植物却具有“顶天立地”的特性:植物的幼芽总是 ① ,向上追寻阳光和空气;植物的根总是向地而生,向下扎入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料。而在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站,没有了上下之分,植物的根和茎也就失去了方向感,不知道朝哪个方向生长。这时, ② ,植物的根和基就会呈随机自由生长状态,变成一团乱麻。但是在有光照的条件下,植物的茎会向着光源的方向生长,根则会朝着水分和营养充足的方向生长,那么, ③ ?研究发现,LED灯是适宜靠近植物的冷光源,再加上光能转换率高、体积小、寿命长、波长固定、光质可调等优点,顺理成章成为理想光源。
21.下列句子中的“挑战”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挑战”,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你给我找的麻烦已经够多了,请踏实一点,不要总是挑战我的耐心。
B.他一进入高三,便信心满满,下决心要向那些成绩优秀者发起挑战。
C.身体本就不好,又碰上雨季,想要如期完工,对他来讲真是个挑战。
D.即便胜算很小,但是你也绝不能退缩,一定要拿出勇气挑战一下。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七、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劳动让人“吃苦”。《插秧歌》描绘一家四口农忙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表现出农事的辛苦与繁忙;“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晚上下班后,也会“感到有些支持不住,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
也有人说,劳动孕育着美。劳动时,人与环境融为一体、自然和谐,既展示劳作者体态的优美,又使劳动者浑然忘我,获得了纯粹的审美体验……
劳动之“苦”与劳动之“美”之间似乎是矛盾的,对此,你的看法如何?或请你结合社会生活和自己的人生体验加以阐述,写一篇议论文。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
(一)
1.B。A 项,“将来人工智能机器人智力会超过人类” 只是霍金的担忧,并非确定的事实;C 项,材料二并非阐释材料一中霍金的观点,而是从技术本质等多方面对人工智能进行了分析探讨;D 项,材料二认为从长期看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解放和自由等,材料三认为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态度会日趋理性冷静,二者侧重点不同,并非完全一致。
2.C。“从长期看人工智能会让人类无须工作,共享社会财富” 错误,原文只是说人类有可能摆脱劳动束缚,从事其他想做的事,并非无须工作共享财富,且财富分配方式文中未提及。
3.D。材料二主要论述了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及影响,指出从长期看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解放等。D 项强调人工智能解放人类劳动并推动人类劳动向自由复归,与材料二观点相符。A 项强调人类创造工具提升对自然的控制能力,与人工智能话题无关;B 项强调人工智能不会威胁人类,没有涉及对人类劳动的影响;C 项论述人类劳动与动物的区别及劳动成果分配,与材料二内容不契合。
4.①结构严谨,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提出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替代引发恐慌及人们对其本质的思考这一问题,然后从技术本质、人们对人工智能与以往技术态度不同的原因、人工智能对人类的短期和长期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总结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挑战及应对,条理清晰。②论证方法多样。运用对比论证,将人工智能与过去的技术对比,说明其对人类劳动替代的本质无区别;运用假设论证,假设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劳动后人类的处境,使论述更深入;运用举例论证,如以智能计算机为例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支配情况等,增强说服力。③语言准确严密,如 “从短期来说”“从长期来说”“可能” 等限定词的使用,使表述更严谨客观。
5.①正确认识人工智能的本质,它是人类的技术发明与创新,是对人体器官的模仿与替代,目的是减轻人类劳动。②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待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认识到技术进步总会使部分人面临转型,应积极应对。③以理性态度对待人工智能,借鉴对人工体能技术的态度转变,在未来使用中提升对人工智能的认知,降低 “失控” 风险,使人能支配人工智能。
(二)
6. C。“本文通过正面描写表现出了敌人的残忍” 错误,文中未对敌人进行正面描写,而是通过燃烧的市镇、倒塌的房屋等场景描写侧面烘托战争的残酷。
7. ①陈团长在连续战斗后仍强打精神安排军务,关心下属,如为同事盖军毯,体现出他作为军人的强悍与责任感以及对下属的温柔关怀。②在听到孩子哭声后,不顾危险,毅然决定在大火中救人,展现出他内心的善良与温柔,同时其果断的行动又显示出军人的勇敢和坚毅,体现了 “强悍又不失温柔之美” 的人物形象特点。
8. ①“被火光照耀成暗红色的有云的天空”,通过描写火光下的天空,营造出一种压抑、紧张且充满危险的氛围,为后文发现孩子哭声并展开救援做铺垫。②“那火越烧越急,继而发出了沉闷的爆裂声”,火势的描写进一步渲染紧张气氛,突出救援的紧迫性和危险性,衬托出陈团长等人救援行为的勇敢。③“火势已经快要延烧着大门,一阵浓烟被风卷过来,直扑进他们的喉咙里,而同时火星在他们的头上飞着”,此处对火的描写直接展现出救援时的艰难处境,凸显陈团长不惧危险、一心救人的高尚品质。
二、文言文阅读
9. C E H。句子翻译:看到善良的行为,便会毫不犹豫地称赞;看到不善的行为,便会毫不犹豫地斥责;看到正义之事,便会勇敢地去做,而不顾及自身的危害。
10. B。“相” 在 “枉用相存” 和 “以书属辙曰” 中的用法和意思相同,均为动作偏指一方 “我”。
11. D。“当即在众多士子中取他为第一” 错误,原文是 “欲以冠于多士”,是想要取他为第一,并非已经取他为第一。
12. (1)因为这样多次在世上被困,然而始终不把这当作遗憾。(2)于是撰写一首长诗,作歌来赠送给她,总共六百一十六字,命名为《琵琶行》。
13. ①苏轼读书有所忘时,王弗能记住并提醒,还略知其他书,体现其 “敏”。②苏轼在外有所为,王弗详细询问并提醒他谨慎,对苏轼与客人的谈话能在事后反复思考并给出建议,还能判断他人品性,体现其 “静”,即心思细腻、沉稳睿智。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 C。“点明了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错误,颈联只是诗人的假设与感慨,并非点明秦亡的根本原因,秦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5. ①借景抒情,首联通过描写城边夕阳楼、城上云凝之景,营造出一种凝重、哀愁的氛围,抒发怀古之愁。②用典抒情,颈联运用李斯和徐福的典故,通过对他们经历的假设性思考,表达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厚重感。③以景结情,尾联描绘咸阳古城荒芜如东周的景象,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历史变迁、朝代兴衰的深沉叹息与怀古幽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 (1)烽火扬州路 一片神鸦社鼓(2)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3)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4)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五、整本书阅读
17. D。“磨洋工” 意思是拖延时间,懒散拖沓,与探春素日平和恬淡无关,此处使用不恰当。
18. ①“抿着嘴笑” 生动地描绘出黛玉看到宝玉听了宝钗的话放下冷酒时内心的得意之情,她借此奚落宝玉,这种笑表现出她的俏皮、聪慧与小女儿的娇态。②“嘻嘻的笑” 写出宝玉被黛玉奚落却无言以对时的尴尬与无奈,只能以笑来掩饰,表现出宝玉的憨厚、对黛玉的包容以及在这种情境下的不知所措。
19. ①“你” 指代雪雁,强调雪雁对紫鹃言听计从,而对自己平日的话却当作耳旁风,突出黛玉对雪雁的嗔怪,也从侧面表现出黛玉与紫鹃关系更为亲近。②“他” 指代紫鹃,黛玉借对雪雁的责备来奚落宝玉听了宝钗的话就改变行为,将紫鹃与宝钗类比,暗示宝玉对宝钗的顺从,表达出黛玉的醋意与不满,丰富了人物的情感内涵。
六、语言文字运用
20. A。B 项 “莳未匝” 应为 “莳未匝”,“莳” 是种植;C 项 “乍暖还寒” 的 “还” 应读 “huán”;D 项 “兜鍪” 的 “鍪” 应读 “móu”,“草草” 指草率、马虎。
21. C。文中画横线处的 “挑战” 指植物在空间站面临的困难、困境。A 项 “挑战” 指试探、考验;B 项 “挑战” 指竞争、竞赛;C 项 “挑战” 指面临的困难,与文中用法相同;D 项 “挑战” 指尝试克服困难。
22. ①背地而朝天生长;②如果没有光照;③如何为植物提供光照呢。
七、作文
23. 略。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在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这一天,赵郡苏轼的妻子王氏在京师开封因病辞世。六月甲午将灵柩停在京城的西门外。于第二年的六月壬午,在眉州城东北彭山县的安镇乡可龙里把妻子下葬了,妻子的坟墓位于父亲和母亲墓葬的西北约有八步远的地方,我现在为她做墓志铭如下:
死去的妻子叫王弗,是眉州青神县人,她父亲是乡贡进士王方。在她十六岁的时候就嫁给了我苏轼,为我生了儿子叫苏迈。未嫁之前,在家里她很孝顺父母。嫁给我之后,侍奉我的父母。她的端庄、严肃在当地是很有名声的。刚嫁来的时候,她没有告诉我自己认字。她见我读书,就整天不离开,我不明白她是否懂得我读的书。后来,我读过的书会有忘记的地方,她就会记得这些地方的内容。我问她一些其他的书籍,她基本上都记住了,自这件事以后我才知道她聪敏且文静。
她陪同我苏轼去凤翔府做了签书判官,我经常外出办公事,每次回来她都详细询问我办事的情况。她还经常告诉我:“你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办事一定要处处小心啊。”每天她拿我父亲用来告诫我的话来告诫我。我在外和朋友们说话的时候,她常常站在屏风后面仔细地听,等我回来她还能复述出来我们曾经说的话。还说:“某某人啊,所说的话,往往模棱两可,只是顺着您的心思,您为什么跟这种人说那么多话?”凡是有事情来求我办且和我走得很近的人,她总告诫我:“这种人恐怕不能长久做朋友的,这个人与人交上朋友这么快,他背弃朋友也一定很快。”刚失去她,我父亲吩咐我说:“你媳妇是和你一起同甘共苦的人,你不能忘了她啊。以后有机会,千万把她埋葬在你母亲墓旁。”不到一年,我的父亲也去世了。我郑重地按照父亲的遗嘱安葬了她。我给她做铭文,内容如下:
你能在九泉之下跟随着咱们的母亲,我却没有这种机会。真是可悲啊!失去了你我就失去了永远的依靠。你虽然离开了我,但今生我能有幸娶你做妻子,我也没有什么值得悲伤的了。真是可悲啊!
(节选自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
文本二:
我的兄长苏子瞻遭贬住在海南。四年春正月,当今天子登基,施恩于天下,恩泽施及鸟兽。夏六月,家兄受命渡海北归。第二年,乘船至淮浙地区。秋七月因得病在毗陵去世。吴越之地的百姓在集市上相聚而哭,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家兄的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几百个太学生,一同到慧林寺院施饭给僧人。呜呼,当世文豪殒没,年轻人还能敬慕谁呢!家兄刚得病时,写信嘱咐我说:“如果我死了,把我葬在嵩山下,你替我写墓志铭。”我拿着书信哭着说:“我哪忍心替我兄长写墓志铭!”
家兄十岁时,父亲出游各地求学,母亲亲自教授他诗书。他听到古今成败之事,总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家兄也发奋努力,有用世之志,母亲高兴地说:“我有个好儿子了!”长到二十岁,他通晓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嘉祐二年,欧阳修(谥号文忠)主持礼部的进士考试,厌恶当时浮华不实的文风。想要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当时梅圣俞参与这件事,得到家兄写的《论刑赏》,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家兄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
家兄的为人,遇见好人好事就极力赞誉,遇见坏人坏事就尽力斥责;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去做,而不顾危害。因此一生常常困顿,但始终不以此为遗憾。孔子认为伯夷、叔齐是古代的贤人,说:“祈求仁德就得到仁德,还怨恨什么呢?”家兄确实有这样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