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二:
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诗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
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
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
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 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4.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月下桨声
韩少功
雨后初晴,水面长出了长毛,有千丝万缕的白雾牵绕飞扬。
一条小船近了,船上的一点红也近了。原来是一件红色上衣,穿在一个女孩身上。女孩在船边小心翼翼地放网。一个更小的男孩撅着屁股在船头划桨。
我多次在黄昏时分看见这条小船,小小年纪的两个渔夫在远处忙碌,总是不说话,也不看我一眼。我想起静谧的月夜里,常有一线桨声飘入我梦中,莫非就是这条船?
在这里住了两年多,我早已熟悉张家李家的孩子,但不认识那两张面孔。他们的家也许不在附近。
刚好城里有客人要来,得买点鱼。我朝小船吆喝一声。他们望了我一眼。
你们有鱼卖吗?大鱼小鱼都行。我指了一下院子的方向,我就住在那里。
他们并未回话,隔了好半天,女孩朝这边摇了摇手。
也许,前段时间把鱼打光了。水管所雇来的人们张好大网,敲击着船舷,把鱼往网里赶。接连闹腾好几个日夜,木棒敲出三拍的欢乐,两拍的焦急,慢板的忧伤以及若有所思……久违的山歌,在半夜里会偶尔鬼鬼祟祟地冒出来:
“第一先把父母孝,
有老有少第二条,
第三为人要周到……”
我只好去水管所买了鱼,看到一些没收来的渔网。水管所的人说,附近有农民偷偷违禁打鱼,有时还用密网,把小鱼也打了。
城里的客人来了,驾着刚买的日本轿车。一起吃着鱼,我说到有农民用密网打鱼。他痛心地说,农民就是觉悟低,一点环保意识也没有。又说,如今民风实在刁悍,有一次他的汽车陷进坑里,路边有农民抄着手,不给钱就不帮忙。
客人走后,第二天一早,院子里响起一阵狗吠。开门一看,红衣女孩手里提着一只泥水糊糊的塑料袋,被狗吓得进退两难。她赤裸的双脚在石板上留下水淋淋的脚印,脚踝还沾着一片草叶。
我愣了一下,好容易才记起几天前的问购。塑料袋里有一二十条鱼,大的约摸半斤,小的只有指头那么粗,鲫鱼草鱼杂得有点不成样子。从她疲惫的神色来看,大概这就是他们忙了半个夜晚的收获吧。
估计这女孩用的也是密网,没有放过小鱼,下手有些嫌狠。但我没有说什么。我已经从邻居那里知道了他们的来历。他们是姐弟俩,住在十几里之外的大山,弟弟欠了学费,两人借了条小船出来打鱼。他们的父亲一年前病逝,母亲也变得神志不清,不久前走失了。
我收下鱼。在完成交易的过程中,她始终拒绝坐下,说话时总看着狗,听我说狗不咬人,仍怯怯地不时朝桌下看一眼。
“你很怕狗么?”我妻子问。
她不好意思地笑笑。
“你家没有养狗么?”
她摇摇头。
“你喝茶。”
她点点头,却没有喝。
她才走不久,狗又叫了起来。窗外橘红色一晃,她气喘吁吁地返回来。
“对不起,刚才错了……”她大声说。
“错了什么?”妻子问。
“把钱算错了。”
“不会错吧?不是两斤四两么?”
“真算错了。”
“刚才是你看的秤,你报的价,你说多少就多少,我并没有……”妻子说。我也觉得我们没有什么责任。
“不是,是你们多给了。”
她红着脸,说刚才回到船上,弟弟一听钱的数字,就一口咬定算错了。他们又算了一次,果然是我们多给了一块钱。弟弟很生气,要她赶快来退还。
我看着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取出紧紧埋在腰间的一个布包,十分复杂地打开它,十分复杂地分拣布包中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一块钱怎值得她这样急匆匆地赶来并且做出这么多复杂的动作?
“一块钱就算是你的脚力钱吧。”我说。
“不行不行……”她把头摇成了拨浪鼓。
“以后还要找你买鱼,一块钱就先存你那里。”
“不行不行……”拨浪鼓还在摇。
“你们还会打鱼吧?”
“不一定。水管所不准我们下网了……”
“弟弟的学费赚够了吗?”
“他不打算读了。”
“为什么?”
她没有回答,只是固执地要寻找一块钱。可是小钞票凑不够一块钱。最后我们满足她的要求,好歹收了七角。她做了什么亏心事似地,浑身不自在,犹犹豫豫地低头而去。
傍晚我们回家,发现院门前有一把葱。路边锄草的妇人说,一个穿红衣的姑娘来过,见我们不在,就把葱留在门前。
妻子叹了口气,说如今的社会,难得还有这样的诚实。她清出一个旧挎包,一支水笔,说要给那位上学的弟弟,替他们省两个钱。但是我再也没有遇上姐弟俩。后来从一位船夫口里得知,水管所加强禁渔,他们被收了渔网,回山里种田去了。
学费凑足了吗?弟弟还能继续读书吗?人世间许多事,我们并不知道,萍水相逢之际,连对方名字也不知道。
每天早上,推窗眺望,远处一两叶小船如发夹别在青山绿水之中。只是那些船上没有一点红。每天晚上,偶尔听到竹林那边传来桨声,是一条小船的足迹,在水面播出了月光的碎片,还有一个个梦境。只是桨声粗重,不像孩子的腕力。有时月夜太静,删除了声音传递的距离,晚风一吹,远在天边的桨声翻过院墙,滚落阶前,七零八落的,引来小狗一次次寻找。它当然找不到什么,鼻子抽缩着,叫了两声,回头看我,眼里全是困惑。
我也不明白,是何处的桨声,悠悠飘落到我家的墙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再出现的红色上衣成为女孩的特定标志,加深了读者的印象,而红色的显眼与女孩的内向少言又形成了反差。
B.城里来的客人认定农民觉悟低、民风十分刁悍,“我”的妻子却没有这种成见,对姐弟两人的态度比较亲和友善。
C.小男孩很懂事,在船头帮忙划桨;也很聪明,一听钱的数字就知算错了;催促姐姐赶紧退还钱,又可见他的诚实。
D.狗的两次吠叫引出女孩的出场,巧妙推动情节发展;狗让女孩提心吊胆的描写,又使女孩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
6.关于文中人们拉网赶鱼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交代女孩摇手的原因,也为姐弟忙了半晚却收获不丰这一情节做好铺垫。
B.赶鱼时的热闹场面与月夜的柔美景象形成鲜明对照,从不同角度表现乡野的氛围。
C.击舷的节拍蕴含着欢乐、焦急、忧伤等复杂情愫,与后文姐弟情绪的变化相呼应。
D.民歌含有较明显的教化意味,暗示姐弟成长的环境,增强女孩坚持还钱的合理性。
7.小说开头、结尾两次写“月下桨声”,蕴含不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分析。
8.小说在叙述姐弟的故事时,送鱼和还钱等内容从正面详写,打鱼、送葱、回山里等内容则以其他方式呈现。这样叙述有什么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乾道四年,盗连起湖湘,弃疾悉平之。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诏委以规画,乃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战马铁甲皆备。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概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上遂释然。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粜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
B.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
C.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
D.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在,即“行在所”,意为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巡行所至之地。
B.乾道,西夏惠宗李秉常的年号。汉武帝即位后开始使用年号,一个帝王一生只用一个年号。
C.儒生,原指古代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后来成为读书人的通称。
D.秩,官吏的品级第次;“进一秩”,意为提升一级官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年轻有为,富有远见卓识。他深受义军首领耿京的器重和信任,劝说耿京率军南下归宋并代表耿京处理相关事宜;宋高宗召见了辛弃疾,对他表示嘉许。
B.辛弃疾英勇无畏,敢于伸张正义。他得知耿京被张安国杀害后,挺身而出,只带很少的人马冲进金兵大营,生擒叛徒张安国而归,最终张安国被朝廷公开处决。
C.辛弃疾勇于担当,办事务实高效。他奉皇上诏令筹建军队,不顾政敌的攻击诬陷,积极招兵买马,千方百计经营谋划,最终在皇上的支持下完成了军营建设工程。
D.辛弃疾崇尚气节,喜与名士交往。他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览,并写了《九曲棹歌》;朱熹去世后,他写了一篇祭文,不顾禁令亲自前往朱熹家哭泣祭拜。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2)始至,榜通衢曰:“闭粜者配,强籴者斩。”
13.辛弃疾认为导致百姓为盗的原因是什么?为此提出了哪两条建议?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爱国诗人。②貔虎:猛兽,此处指军队,勇士。
14.下列对本词及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这首词起势同样不凡,同样气势雄伟,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B.“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两句,气势磅礴,贴切地描绘出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
C.“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
D.本词结尾三句,词人问道旁杨柳在为谁而春,传递出因自己感时伤世,再也无心观赏眼前美景的情绪。
15.此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用到了“周郎”典故,但这两首词运用该典故所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请结合相关词句做具体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使用叠字,增添了乡村远景的平静安详之感。
(2)杜甫《登高》中“,”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
(3)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两句,表现了当年刘裕率军北伐时的强大气势。
(4)乐曲演奏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的作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对此进行说明的诗句是“,”。
(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的工具的两句诗是“”和“”。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各种艺术形式中,篆刻是一个 ① 的门类。篆刻是从实用印章的应用中发展而来的。中国的印章最初用在制陶工艺方面,上面镌刻的是图案、花纹或族徽。到春秋战国时期,刻有官职名或人名的文字印章得到普遍使用。唐宋以后,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人文意味。印章不再局限于用来昭示身份与权力,而是通过镌刻人名字号、斋馆名称、成语警句等来表达情趣志向。印章也就超越实用功能,成为文人表达自己审美追求的独特方式。中国印章艺术由此实现了一次完美的升华——演变为中国文化特有的篆刻艺术。明清时期,众多 ② 的艺术家在篆刻上融入了对汉字形体的研究和理解,再加上他们对印面布局的精心设计,对各种刀法的熟练掌握,篆刻艺术迅速走向成熟并孕育出 ③ 的流派风格。篆刻艺术的发展及成就,使印章成为与中国画、中国书法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中国画和书法作品中 ④ 的组成部分。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
A.别具匠心 才思敏捷 异彩纷呈 弥足珍贵
B.别具匠心 才华横溢 奇光异彩 不可或缺
C.十分独特 才华横溢 异彩纷呈 不可或缺
D.十分独特 才思敏捷 奇光异彩 弥足珍贵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
A.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
B.那些年,我一直坚持阅读,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回报——我的作文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
C.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D.你永远那么青翠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水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的革命精神。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六、整本书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富于伸缩性的差序格局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自我主义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杨朱,连儒家都该包括在内。杨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杨朱忽略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他太死心眼儿,一口咬了一个自己不放;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是很好的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拾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摘编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20.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
A.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弟子规》)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C.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D.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墨子·尚贤中》)
21.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下面情节是如何体现“差序格局”特点的。
《红楼梦》第四回“雨村判案”故事的梗概为:冯家和薛家因为争买一个丫头(其实是甄士隐女儿甄英莲)而发生争执,拐子收了冯家钱又把丫头卖给薛家,薛蟠便喝令手下人把冯家公子冯渊打死了。贾雨村正要判案的时候一个慕僚拦住他,给他看“护身符”,贾雨村便改了结果,向冯家说薛蟠得病死了,就多赔了点银子给冯家,冯家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贾雨村借此拉拢薛家。
七、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蔡元培)
材料二:正是音乐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的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钱学森)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
(一)
1.D。“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错误,材料二只是说中国古典诗论有其突出优点,并未比较二者谁更有生命力。
2.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 过于绝对,材料二说的是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并非借鉴西方诗歌就不能带来现代性。
3.C。材料一强调要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也要吸收其他国家学术成果,同时体现中国特色,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等。C 项既体现了对外界思潮的吸收,又强调不失去固有血脉,符合材料一观点。A 项只强调师古;B 项主要说以中国伦常名教为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未突出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等;D 项强调东西方文化的交替,没有涉及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等内容。
4.①立足传统:深入研究古典诗论,挖掘其中蕴含的对当代诗歌仍有意义的智慧,激活传统诗论的活力,使其在现代诗歌语境中发挥作用。②借鉴西方:在保持自身传统的基础上,合理吸收西方文论的逻辑剖析、抽象概括等方法,补充中国古典诗论在体系性和逻辑性方面的不足。③结合时代:关注现代社会发展和诗歌创作需求,让古典诗论与现代诗歌创作实践相结合,解决当代新诗面临的问题,如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等方面的创新与发展。④协同创新:将师洋与师古相结合,把古典诗论与西方文论的优势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诗歌发展规律的诗论体系,为当代诗歌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二)
5. B。“‘我’的妻子却没有这种成见” 错误,文中未体现妻子对农民有无成见,妻子只是对姐弟俩态度亲和友善。
6. C。“与后文姐弟情绪的变化相呼应” 错误,赶鱼时的节拍与姐弟情绪变化并无直接呼应关系。
7. ①开头写 “月下桨声”,营造出静谧、优美的氛围,引起作者对小船及船上姐弟俩的好奇与遐想,为下文故事展开做铺垫,此时的桨声蕴含着一种朦胧的诗意与期待。②结尾写 “月下桨声”,“只是桨声粗重,不像孩子的腕力”,表达出作者对姐弟俩离去的失落与牵挂,“桨声” 引发了作者对姐弟俩命运的思考,如学费是否凑足、弟弟能否读书等,蕴含着作者对他们的同情与担忧,也使整个故事在余韵中结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回味空间。
8. ①送鱼和还钱详写,能突出姐弟俩的诚实善良、自尊自重的品质。通过细致描写女孩送鱼时的神态、动作以及还钱时的固执坚持,使姐弟俩的形象更加鲜活、生动,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他们的美好心灵。②打鱼、送葱、回山里等内容略写或侧面呈现,一方面使小说情节简洁紧凑,避免拖沓;另一方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如读者可以想象姐弟俩打鱼的艰辛、送葱的质朴以及回山里后的生活等,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叙述节奏富有变化,更具艺术感染力。
二、文言文阅读
9. B。“民赖以济” 意思是百姓依靠这些得以救济,“时信” 指当时的信州,“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 意思是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米救助,故应在 “济” 后断开,排除 A、D 项;“幕属不从” 主谓完整,“弃疾曰” 是另一个句子,应在 “弃疾” 前断开,排除 C 项。
10. B。乾道是南宋孝宗赵昚的年号。且一个帝王并非一生只用一个年号。
11. C。“在皇上的支持下完成了军营建设工程” 错误,皇上曾因议者认为他聚敛而下御前金字牌让他停止,辛弃疾藏起金牌,责令监办者如期完成,并非在皇上支持下完成。
12. (1)我因主帅而归顺朝廷,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
(2)刚到任,就在大街上张榜说:“囤积粮食不卖的人发配,强行买粮的人处斩。”
13. 原因:贪官污吏的逼迫。建议:①皇上应深思产生盗贼的缘由,讲求消除盗贼的方法,不要只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②告诫州县,以仁爱养护百姓为本,如有违法贪婪之人,让各部门尽职尽责,不要只是查办小吏来应付公事,为自己掩饰过错。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 D。“因自己感时伤世,再也无心观赏眼前美景” 错误,结尾三句是借景抒情,以杨柳依旧春景常在,反衬人事兴衰,表达对历史变迁、英雄不再的感慨。
15. ①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借周瑜年少有为、潇洒从容、战功赫赫的形象,表达对周瑜的敬仰与羡慕,同时抒发自己空有抱负却功业未建、早生华发的惆怅。②戴复古《满江红 赤壁怀古》中 “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借周瑜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往昔英雄的追慕,“今如许” 将当年周瑜的辉煌与如今的现状对比,抒发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国事衰微的沉痛感慨以及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懑。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 (1)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4)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5)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 C。别具匠心: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十分独特:强调独一无二,非常特别。此处说篆刻是独特的门类,用 “十分独特” 更合适。才思敏捷:形容人的反应快,思维灵活,脑子很聪明。才华横溢: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很有才华。这里形容艺术家,用 “才华横溢” 更恰当。异彩纷呈:比喻突出的成就或表现纷纷呈现。奇光异彩:指奇妙的光亮和色彩。此处说篆刻流派风格多样,用 “异彩纷呈” 合适。弥足珍贵:形容十分珍贵、非常珍贵。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这里说印章是中国画和书法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用 “不可或缺” 准确。
18. B。文中破折号作用是解释说明,解释中国印章艺术升华的内容。A 项破折号作用是话题转换;B 项破折号作用是解释说明,解释 “回报” 的内容,与文中相同;C 项破折号作用是补充说明;D 项破折号作用是总结上文。
19. 唐宋以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原句 “由于…… 使……”,滥用介词导致句子缺少主语)
六、整本书阅读
20. D。A 项强调以自己为中心,先做好自己对家中长辈的孝、悌,再推及他人,体现差序格局;B 项从自己对自家老人、孩子的关爱推及对他人的关爱,以己为中心,体现差序格局;C 项从自身修养到家国治理,以自己为出发点,体现差序格局;D 项强调不偏袒父兄、富贵之人等,没有体现以 “己” 为中心的差序格局。
21. ①在 “雨村判案” 中,贾雨村的判案标准以自己的仕途利益为中心。他原本要依法判案,但看到薛家的 “护身符” 后,考虑到自身与四大家族的关系以及自己的官场前途,改变判案结果,这体现了差序格局中中心势力对行为决策的影响,中心势力(自身利益)不同,对待事情(判案)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就不同。②冯家与薛家的纠纷处理结果,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关系的差序格局。冯家因势力不如薛家,只能接受贾雨村偏向薛家的处理结果,说明在这种社会格局下,人们的地位和权益取决于其所在的家族等势力范围,不同家族势力的强弱决定了在纠纷中的话语权和最终结果,势力强的家族(薛家)能得到更多的庇护,而势力弱的家族(冯家)只能妥协,这正体现了差序格局中以 “己” 或所在势力为中心,不同圈子(家族势力)有不同的对待和处理方式,圈子范围和影响力也因势力而有伸缩性。
七、作文
22. 略。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今济南)人。金国皇帝完颜亮去世后,中原地区英雄好汉纷纷起兵。耿京在山东聚集了一支队伍,辛弃疾担任掌书记,就劝耿京下决心南下投宋。耿京命令辛弃疾奉上表书归顺宋朝,宋高宗当时正在建康慰劳部队,召见了(辛弃疾),对辛弃疾进行了嘉奖,接纳了他们,并且用节度使的印信和授官凭证召见耿京。恰逢张安国将耿京杀害而投降金国,辛弃疾回到海州,和大家商量说:“我依据主帅(的决定)归顺朝廷,没有料到事情发生了变化,用什么(怎样)回复朝廷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以及忠义人士马全福等直接冲向金军大营,张安国此时正与金国将领们开怀畅饮,(辛弃疾)当着众将的面将张安国捆绑而归,并将张安国献给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辛弃疾当时年仅二十三岁。乾道四年,盗贼接二连三在湖湘境内作乱,被辛弃疾全部平定了。(他)于是上疏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而贪官污吏迫使他们为盗。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重视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要告诫州县,以惠民安抚平民百姓为本,(官吏中)有违法贪赃者,让各部门尽职尽责,不要只检举查办小官吏来应付成例,而自己想办法为掩饰过失找借口。”(皇上)下诏嘉奖他。(皇上)诏命辛弃疾筹建军队,于是他修建营垒,招纳步兵二千人,骑兵五百人,战马铁甲都备齐了。筹办建军的耗费以上万计算,辛弃疾善于经营调度,事情都能立即解决。有人禀报皇上说辛弃疾聚敛财富,(皇上)降下御前金字牌,让辛弃疾当天就停工。辛弃疾接到金字牌后把它藏了起来,出去责令监管工程的人,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军营栅,违背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飞虎营栅)如期落成,皇上于是消除了心中的疑虑。(辛弃疾)被任命为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皇帝)命令辛弃疾督办振灾工作。(辛弃疾)一到灾区,就在大街上张榜说:“囤积粮食不卖的人发配,强买粮食的人问斩。”接着下令拿出公家全部的官钱、银器,号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干的人,根据各地实际借给他们钱财物品,等到领运官府回买的粮食,(借出的钱物)不收取利息,约定月底把粮食拉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到来,粮价自行降低,百姓依靠这些粮食得以度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米救助,辛弃疾的部属都不答应,辛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把十分之三的粮船分给了信州。皇帝嘉勉这件事,给辛弃疾提升一级职位。辛弃疾为人豪奭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往的多是海内名士。(他)曾经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写了一篇《九曲棹歌》。朱熹去世,当时“伪学”正遭严厉禁止,朱熹的门生故旧竟然没有一人去为他送葬。辛弃疾写了一篇祭文,前往朱熹家去哭他说:“你是不朽的人,万世传名。谁说公死,你让人敬仰,虽死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