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5 07:2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社区间的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摘编自费孝通著《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村庄社会结构的改变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现代化,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推动了经济、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巨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
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生儿子、娶媳妇、抱孙子”成为农民人生“三步曲”。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一旦“传宗接代”这个千年以来一直支撑农民人生意义的价值失落,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出现变化。
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后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
(摘编自贺雪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
材料三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要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在农村、农业、农民上多下“绣花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城市和农村在吸引人的力度上,显然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环境好,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这就需要完善乡村的“包装”,去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才能够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
要推动乡村的发展,就需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而要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就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转型。发展新农业,通过不断做优做强做精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增强农业发展的科技化、机械化和智能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才能够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骨干和由城里打工返乡创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民看到只有不断的自我革新,不断地自我进步,才能够掌握时代的主动权,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角”,这就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育,通过政府主导、立足产业、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蓝图已经绘就,要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依靠“新”的思维,新的改变,去推动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摘编自中新网2019年12月2日陈红《乡村振兴要靠“新”》)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乡下人的“土气”,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
B.以农业为生的人世代定居在乡村,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
C.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因而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D.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与人互相信任,信任成为规矩,规矩在乡土社会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然后再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其特点。
B.主要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主体分别用“农业”与“游牧业”“工业”的对比,“美国乡下”与“中国乡土单位”的对比以及“现代社会法律”与“乡土社会信用”的对比来分别论证中国社会乡土性三个方面的特点。
C.论证主体分别从三个角度——“离不了泥土”“不流动”“熟悉”出发来论证中国社会乡土性的特点,使这三个角度之间形成各自独立且界限分明的并列关系。
D.结尾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时面临的实际问题,引导读者进行结合当下实际的应对思考。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现代化绕不过去农村,因为农村几乎跟每一个人都有关联,农村也会为现代化提供滋养。
B.随着现代化建设,乡村的社会秩序已经纳入国家的基层政权建设,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改善。
C.乡村环境美化起来,乡村就会更具魅力,就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D.只有抓住农业这个关键点,才能推动乡村发展,农业转型需要政府引领、科技投入和人才支撑。
4.材料一结尾说:“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种观点在材料二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莲花儿开
乔正芳
①当军区文工团慰问演出队即将出发的时候,杨灿灿背着背包气喘吁吁追上来。她昨夜似乎没有睡好,眼泡红肿,面色憔悴。
②新任队长蒋小妮看了看她,说,老队长,这次演出你就别出去了,你这几天就要转业回川了。
③杨灿灿咬了咬牙,说,正是因为我马上要转业回川了,机会难得,所以这次演出我一定要去!
④队友们都了解老队长的个性,互相看了眼,没有再提出异议。
⑤她们这次慰问演出的边防哨所,大多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雪山之上,山势陡峭,道路艰险,特别是最后一站的月牙巅,常年积雪覆盖,平均气温在零下二十几度,是一座据说连鸟儿也无法飞越的“孤岛”。
⑥杨灿灿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登上这个哨所时的情景:由于海拔高,山风特别大,几间平房四角都用钢丝绳缀着硕大的石头。战士们每天巡逻都是一项严峻的考验,处处怪石嶙峋、险情暗伏。如果赶上天气不好,那就更加艰险。由于严寒干燥、环境恶劣,大雪封山时蔬菜不能及时补给,战士们个个皮肤粗糙,嘴唇干裂。看见她们前来慰问演出,战士们高兴得像过节一般。
⑦这些可爱的大男孩,他们争相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苹果大枣以及各种宝贝,招待这些勇敢的女客人。有个看上去十八九岁的小战士,还特意用烧开的雪水泡了老家寄来的绿茶。那场面,让已为人母的杨灿灿好生感动。她紧紧地握着小战士皴裂的双手,流下了热泪。小战士很不好意思,反倒不停地安慰她,没事的,真的!我们都已习惯了。再说戍守边疆、保家卫国,也是我们每个男儿义不容辞的责任!
⑧今天,她们这群被称为“高原上的百灵鸟”的文艺女兵们再一次登上了这个海拔4000米的雪山哨所。看到她们,战士们激动得欢呼雀跃,纷纷跑进屋,捧出平时舍不得吃的果子,他们用高压锅煮了米饭并开了几个香喷喷的肉罐头。
⑨大家围坐在一起谈论着、说笑着,新队长蒋小妮问,战友们,你们最喜欢看我们表演什么节目呢?”
⑩一个战士说,我喜欢听《烛光里的妈妈》;另一个说:“我喜欢听《我的祖国》,那高亢雄壮的旋律,每次听都让人热血沸腾。
一个戴眼镜的战士说,我喜欢看古典舞,那衣袂飘飘的女子,柔美曼妙,有着无法言传的美!
别胡说,老班长急忙打断他的话,你忘了这是在海拔4000米的雪山上?气温零下二十度呢!
这个战士自觉失言,不禁红了脸。
吃完饭,战士们集体站到了外面,腾出宿舍给女兵们作化妆间。
演出开始了。哨所前的冰地上,霎时暖意洋洋,战士们围成一圈,凝神观看着。
首先上场的是蒋小妮,她唱的是《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清澈嘹亮的歌声,飘荡在雪山之巅,飘荡在战士们的心里。接着是吴丽红、袁圆……
轮到她们的老队长杨灿灿上场了!战士们齐齐回过头,满怀期待的目光望过来——忽见眼前一亮,一团白光闪耀,天地澄明,万物安静。一位素衣女子,衣袂翩跹,如月华初上、光彩盈盈;她旋转腰肢,裙裾飞扬,清风细细,枝叶扶摇,俨然一株乍开的雪莲,在优美舒缓的旋律中,慢慢打开……
所有的人全都睁大了眼睛:天哪,这个杨灿灿,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雪山上,在包裹着棉衣棉裤还嫌冷的哨所前,她竟然光着脚丫,身上只穿了一件绸纱!
战士们愣了愣,继而掌声雷动。
杨灿灿面色恬静,随着音乐,挥舞水袖,旋转,拧倾,屈伸,俯仰,将一株雪莲花的生长画面徐徐打开——新芽初萌,喜逢甘霖,枝叶舒展,搏击风雪,傲然盛开!
战士们哭了,无声的泪水顺着鼻翼淌进了嘴巴,在心里涌起了滔天的巨浪。班长默默脱下身上的棉大衣,小心地铺在了旋转着的杨灿灿的脚边;所有的战士们全都脱下了棉大衣,恭敬地放在了这株圣洁的雪莲边……
风静止了,雪静止了,整个天地都静止了——齐齐看一株最美的雪莲在海拔四千米的冰山上粲然盛开!
新队长蒋小妮呜咽着,使劲擦去流到下巴的泪水。只有她知道,就在前天,杨灿灿六岁的儿子,因为得了严重的高原心脏病,已经在四川某医院病逝了。
(原载《小说月刊》2019年第4期 ,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队友们都了解老队长的个性,互相看了眼,没有再提出异议”,由此可以看出杨灿灿平时性格比较执拗,这一点从后文她在零下二十度的雪山穿绸纱跳舞的情节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B.文中“戴眼镜的战士”虽然是一个次要人物,但也是一个推动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人物。
C.杨灿灿回忆以前登上雪山哨所时的情景的这部分内容是插叙,交代了哨所恶劣的自然环境,也突出了坚守在哨所的这一群可爱的军人的形象。
D.小说注重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如由文中战士们喜欢的歌曲可以看出他们对家国的热爱,正是这份热爱支撑着他们在雪山上坚守。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注重细节描写,如文中的“杨灿灿咬了咬牙”“她紧紧握着小战士皴裂的双手”“几间平房四角都用钢丝绳缀着硕大的石头”等都属于细节描写。
B.文中插叙杨灿灿回忆以前登上雪山哨所时的情景,将两次雪山演出的情景放在一起,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加快了文章的叙述节奏。
C.文中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对杨灿灿舞蹈的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杨灿灿的曼妙舞姿,同时,四字短句的使用,也使音韵更加和谐。
D.文章第⑥段写“战士们高兴得像过节一般”,第⑦段写一个看上去十八九岁的小战士用雪水泡茶的情节,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刻画了一群可爱可敬的战士的形象。
7.本文与课文《百合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请联系《百合花》的内容,分析两篇文章的标题的含义。
8.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小阅读
9.材料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贡问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夫子A式B而听C之D使E子贡F问之曰G子H之哭I也J一K似L重有M忧者
三、文言小题
10.下列加点词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妻子邑人 妻子和儿女
B.大道之行也 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C.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D.女有归 归属
1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食不饱,力不足 设酒杀鸡作食
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又何间焉 万钟于我何加焉
D.南冥者,天池也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1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特殊用法与其它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B.才通人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不独子其子
13.下列各组句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 微斯人,吾谁与归
B.天下为公 臣本布衣
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皆以美于徐公
D.马之千里者 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四、名篇名句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两句描写邻船寂静、冷月无声,以此来表现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感染力。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两句,写登天姥山的所见所闻,只见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翠的群山,耳际是山顶的天鸡的叫声。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三句是:“, ,。”
(4)在《声声慢》中,词人化繁为简,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说不尽的愁绪用“,”两句代之。
(5)李煜《虞美人》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表现愁绪绵绵不断的句子是:“?。”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比普通疾病感染的细菌,多重耐药菌可谓是超级细菌了。我们平时生病感染的普通细菌,基本上使用一种合适的抗生素就可以把它杀得片甲不留。而多重耐药菌可不同,它们可以轻松防御三种及以上的普通抗生素。这种多重耐药细菌引起的感染一旦发生,可有效治疗的药物比较少,不仅会增加治疗费用,还会增加患者的痛苦,甚至增加病死率。同时,这种耐药菌还需要更高级的抗菌药甚至多种高级抗菌药联合使用才能将之杀灭。
形成生物膜是细菌在抗菌药物环境下存活的有效途径,超级细菌们建起了一道道 ① ,抵御抗生素的袭击,例如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在医院环境中长期存在,并造成广泛的医院感染,这与它较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 ② 。更为可怕的是,超级细菌们不仅可以垂直传播,即随着菌株的繁殖由亲代传给子代;还能水平传播,让自己的“屠龙刀”通过质粒、转座子等可移动元件在不同菌种、不同菌属、不同菌株间互相传播,从而使其耐药性广泛扩散。
1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7.下列句子中的“可以”与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棉花可以织布,棉籽还可以榨油。
B.这封信清楚明白,末了两节又有活泼趣味,也就可以了。
C.他为大家忙前忙后,实在热情得可以。
D.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可以一游。
18.文中画波浪线的词语“屠龙刀”富有表现力,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六、作文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沁园春 长沙》抒发了青年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闻一多的《红烛》借“蜡烛”赞扬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表达年轻一代的心声。《峨日朵雪峰之侧》营造了凝重而壮美的氛围,展现了青春之时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哦,香雪》展现了当“青春”遭遇“远方的世界”时,年轻人所迸发出的用知识改变贫穷、落后,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
以上关于抒发青春情怀的材料引发了你对“青春价值”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你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
  (一)
  1.D。A 项,“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 错误,乡下人 “土气” 是因为乡下人离不了泥土,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且 “土” 字本身就指泥土,并非城里人认为;B 项,“以农业为生的人世代定居在乡村,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 错误,原文说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C 项,因果倒置,因为乡土社会是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所以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 “熟悉” 的。
  2.C。“使这三个角度之间形成各自独立且界限分明的并列关系” 错误,这三个角度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并非界限分明的并列关系。
  3.C。“乡村环境美化起来,乡村就会更具魅力,就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过于绝对,乡村环境美化只是吸引人们到乡村的一个因素,且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还需要其他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
  4.①治理之变: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大规模向农村输入资源,改变了乡村治理体制,之前基于税费收取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说明现代社会不能再用传统乡土社会的治理习俗。②村庄基础结构之变: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村庄边界大开,社会结构改变,传统乡村的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解体,现代社会的组织方式和思维观念逐渐替代传统,乡土社会内生秩序难以应对现代社会需求。③价值之变:农民生育观念改变,传宗接代观念淡化,农民安身立命的价值基础变化,乡土社会传统的价值体系已被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冲击,乡土社会习俗难以在现代社会发挥作用。
  (二)
  5. A。“由此可以看出杨灿灿平时性格比较执拗” 不准确,从后文可知杨灿灿坚持演出是因为即将转业且儿子病逝等特殊原因,并非性格执拗。
  6. B。“也加快了文章的叙述节奏” 错误,插叙杨灿灿回忆以前登上雪山哨所时的情景是放缓了叙述节奏,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有波澜。
  7. ①《雪莲花儿开》标题的含义:表层含义是指杨灿灿在雪山上的舞蹈如同一株雪莲盛开,她的舞姿优美,如同雪莲般圣洁;深层含义是象征着杨灿灿以及像她一样的文艺女兵们,她们克服恶劣环境,为边防战士带来精神慰藉,如同雪莲在艰苦环境中傲然绽放,也象征着战士们坚守边疆的高洁品质以及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②《百合花》标题的含义:表层含义是指文中那条有着百合花图案的被子;深层含义是象征着军民之间纯洁美好的情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美好、高尚,小战士的牺牲和新媳妇献出被子等情节都体现了这种美好的情感。两篇文章标题都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来象征美好、高尚的精神品质或情感,深化主题。
  8. ①情节上,结尾揭示杨灿灿儿子病逝的消息,使情节陡转,产生强烈的戏剧性效果,给读者以极大的震撼。②人物形象上,突出了杨灿灿的坚强与奉献精神,在儿子病逝的巨大悲痛下,依然坚持为战士们演出,使她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③主题上,深化了主题,通过杨灿灿的行为,表现出军人及其家属为了国家和军人的使命,默默奉献、牺牲自我的伟大精神,引发读者对军人奉献精神的崇敬与思考。
  二、小阅读
  9. D G J。句子翻译:孔子手扶车轼听着,让子贡前去询问她:“您这样哭,实在像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似的。”
  三、文言小题
  10. D。“归” 指女子出嫁。
  11. C。A 项,“食”,前者指吃的食物,后者指 “喂养”;B 项,“而”,前者表修饰,后者表转折;C 项,“焉”,均为语气词;D 项,“者”,前者表判断,后者指 “…… 的人”。
  12. B。A 项,“异”,意动用法,以…… 为异;C 项,“美”,意动用法,认为…… 美;D 项,“子”,意动用法,以…… 为子;B 项,“通”,一般动词,通过。
  13. C。A 项,均为宾语前置句;B 项,均为判断句;C 项,前者为状语后置句,后者为比较句;D 项,均为定语后置句。
  14.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四、名篇名句默写
  15. (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2)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五、语言文字运用
  16. ①铜墙铁壁 ②息息相关
  17. A。文中 “可以” 表示能够、有能力做某事。A 项 “可以” 意义和用法相同;B 项 “可以” 表示认可、许可;C 项 “可以” 表示程度高;D 项 “可以” 表示值得。
  18.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超级细菌传播耐药性的能力比作 “屠龙刀”,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超级细菌耐药性传播能力的强大与凶猛,具有很强的杀伤力。②化抽象为具体,把抽象的耐药性传播能力具象化,使读者更易理解超级细菌耐药性传播的危害,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六、作文
  19. 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