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导入新课
“工业革命”这个词有三层含义,首先它指工具改良和非生物动力在生产中的运用;其次它指劳动组织、工业结构及整个经济活动方式的演变;最后,它指由此产生的社会变化,指社会整体变革的过程。也就是说,“工业革命”是指一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导致工业化社会的诞生。
——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思考:工业革命引起的各种巨变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革命性的变化
生产方式: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
生产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到机器工厂
生产动力:由人力、畜力到蒸汽力量
机器时代
工厂时代
蒸汽时代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中期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初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从英国扩展到法国、美国
德国、美国、法国、英国、俄国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学习目标】
1.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2.通过整理时间轴,理解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辩证认识工业革命的双重影响。
3.认识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工厂制度的特点与影响,生产方式的变革。
4.学生通过学习,明白科技的重要性,增强对家多和国家的认同感。
壹
大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贰
目录
CONTENTS
一、结合纲要下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
2.两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成果。
3.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结合本节课学案思考以下问题:
1.工厂制度的形成具有则有的影响?
2.工业革命后人类的生活方式有何变化?
政治条件 经济 条件 资本
劳动力
市场
技术 其他 资源
政策
英国“光荣革命”后,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
殖民扩张(不平等贸易、黑奴贸易)促进资本原始积累
圈地运动提供大量自由劳动力
英国有丰富的发展工业的资源
①手工工场水平较高,劳动分工细致,工具趋专门化,工人技术纯熟;②17世纪中叶英国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科学家热心于生产技术的改进。
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增长,手工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需要,提高生产力成为当务之急。
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能为资本家带来利润的技术革新。
材料:“在英国工业化之初,能够压倒潜在对手的有利条件之中,没有一个条件是绝对突出的。但是这些有利条件合在一起,却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星座。” ——马克垚
【温故知新】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中心
生产力
动力
发明来源
能源
交通工具
十八世纪六七十年代——十九世纪中期
十九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
英国中心,全球扩展
德美法日多国并进
工人技师;实践经验
科学家;科学理论
蒸汽机
电力、内燃机
火车、汽船
汽车、飞机等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煤炭
电和石油
【温故知新】 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
家庭式劳作
手工作坊
手工工场
工厂
手工劳动(零碎分散)
机器生产(专业集中)
机器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
一、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
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工业革命前后生产方式有何变化?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机器大生产
(1)背景:
①生产专业化:分散的手工工场——集中的手工工场
②技术革命: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
(2)标志: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
手工作坊 手工工场
性质 封建社会城市中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 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
经营方式 分散经营 简单协作、雇佣劳动
生产关系 作坊主与帮工、学徒之间有人身控制关系,帮工、学徒没有工资,从事辅助性工作 雇佣关系;规模、分工与技术均比手工作坊进步
(3)影响
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大批产业工人被工厂主聚集起来,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动,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英国手工工场
手工;雇佣
(分散到集中)
英国家庭手工作坊
手工劳动
(世代传承)
英国机器大工厂
机器大生产
(专业集中)
现代工厂诞生的标志:
1771年阿克莱特建立水力纺纱厂
(1)原因:
工厂
工厂
制度
独立于家庭生产之外的,确立了近代生产原则、有组织地集中劳动的场所。
材料1:“以机器取代手工工具,以蒸汽机取代人力、兽力、水力、风力……把大量的机器和人力集中在厂房里,实现劳动分工的高度专业化,把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机器合理地组成机器系统,形成生产的流水线,科学计算每道工序需要的时间,合理安排劳动力。这样,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诞生了……”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它建立在细致的劳动分工和使用机器的基础之上,是大规模集中生产的生产组织。
材料2:18世纪晚期工厂制度出现了,到19世纪中叶,英国所有棉布都已经在工厂里生产了,建立在机器生产基础上的工厂制度代替了中世纪以来的分包制,工厂代替了原工业的工场,成为工业经济特有的生产方式。 ——某学者观点
①工业革命的产物;
②机器生产的组织和管理形式发生的质变。
2.工厂制度
一、大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
联系:
都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都是以雇佣工人的劳动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都采用分工协作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
手工工场
工厂
盛行时间
动力机械
生产规模
生产技术
生产方法
管理制度
【辨析比较】手工工场与工厂的区别
约14—18世纪
18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革命以来)
手工工具
规模小
机器大生产
规模大
局限于手工技术
采用先进科技技术成熟
分工少
采用标准化流水线作业,分工细致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无现代管理制度
实习倒班制,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统一供应、合理调配原料使用,有详细的市场方案
(2)特点:
①时间:实行倒班制以保证机器的昼夜运行。
②管理: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以罚款、体罚和解雇等方式强化纪律意识,迫使工人服从管理。
③生产: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整个生产过程处于工厂主的监督管理之下,以保证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④原料:由工厂统一供给、合理调配。
⑤组织: 集中生产、专业化劳作。
与中世纪农民和鞋匠相比,现代工业对太阳或季节可说是完全不在乎,更重视的是要追求精确和一致。举例来说,在中世纪的鞋店里,每个鞋匠都是从鞋底到鞋扣一手包办。如果某个鞋匠上班迟到,完全不会影响到别人的工作。但如果是在现代的制鞋生产线,每个工人面对的机器都只负责鞋子的一小部分,完成后再交给下一台机器。假设其中某台机器的工人睡过头,整条生产线就得停摆。为了避免这种灾难发生,每个人都得严格遵守确切、共同的时间表。每个工人在完全相同的时间开始上班。不管饿了没,都要在同样的时间午休吃饭。等到换班哨音一响,所有人都得下班回家,不管手上的事情做完了没。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2.工厂制度
第一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自行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在此时间内织工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三便士。
第二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机器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
第十一条:任何在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说话、吹口哨或唱歌者,罚款六便士……
第十二条:打断连接秆子者,每根从其工资中扣除一便士……
——《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人文实录》
经济:
政治:
文化教育:
社会生活:
【问题探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厂制度的影响。
(3)结合材料和所学,认识工厂制度的影响。
促进家庭领域与社会生产领域分化,妇女走出家庭加入社会生产,逐渐提高其社会地位。
早期工厂大量雇佣童工,一定程度上阻碍近代基础教育发展。
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催生近代企业管理制度;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提高生产效率、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4)制度的扩展——工厂制在中国
天津永利碱厂
上海福新面粉公司
思考:结合所学和下列图片,完成表格信息。
阶段 人物 主张 代表企业 历史影响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奕訢、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李鸿章
张謇、范旭东、
荣宗敬、荣德生
自强求富
实业救国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汉阳铁厂、上海轮船招商局、天津机器局
天津永利碱厂、
上海福新面粉公司
引进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借鉴西方工厂管理经验,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对比明史:观察教材第26页的两幅图片,指出汉阳铁厂与天津永利碱厂的主要异同点。
提示(1)同:都采用机器生产;都引进了先进技术,培养了科技人才;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都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等。
(2)异:汉阳铁厂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其目的是“求富”,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天津永利碱厂是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民族工业,其目的是实业救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问题探究2】
比较近代中西方企业的异同点
(1)相同点:
都采用工厂制度和机器生产,推动经济近代化。
(2)不同点:
①西方:是生产力自然发展的结果,率先采用工厂制度,使用机器生产,并把这一先进生产方式通过殖民扩张、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地,客观上推动了世界的近代化。
②中国:中国近代企业是西方工业文明刺激的结果,并非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民族企业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下,步履维艰,担负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带有救亡图存的鲜明特色。
【问题探究3】
【问题探究4】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的影响?
(1)经济上: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2)政治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促进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寻求民主、共和、独立之路。
(3)思想文化上:西方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如促进中国近代教育发展。
总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昧的时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拥有一切,人们一无所有;
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狄更斯《双城记》
材料:1833 年,埃尔德莱有一个织工,一家7口,4 个人工作,但全部收入在扣除房租、工具等后所剩只有每星期 2 先令,这点钱要供全家人的吃穿。因此,他们的伙食是早上喝粥,中午土豆拌盐,晚上也是这样,最多加一点麦片粥。
——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工业革命
(生产力)
生产方式变化
(工厂制度)
生活方式变化
(上层建筑)
(一)积极方面
1.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1)问题:
伦敦、巴黎等
大城市工业人口猛增.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
(2)解决: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旅行者以往靠双腿、马车经过数日乃至数月跋涉和颠簸才能到达的目的地,现在跨上火车几个小时就解决了问题;远洋货轮把英国的消费商品运销到世界各个角落,又把英国所需要的各种工业原料、生活用品运回。
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使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3.促进了乡村的改变
(1)生产: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
(2)人口:大量人口从闭塞、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
材料:(工业革命)首先引爆、影响也最深的就是农业。一般情况下,我们想到工业革命,脑中浮现的画面就是一片都市景象、冒着烟的烟囱,或者是一群煤矿工人汗流浃背,深入地底辛苦工作。然而,工业革命最重要的一点,其实在于它就是第二次的农业革命。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4.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
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
(1)原因:
(2)表现:
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
材料: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日程了。相反,钟表、机器和车间规定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产业工人一般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至14小时。工厂的汽笛声从早响到晚,在一整天里,工人的步伐都要跟上机器单调的运转。与此同时,他们还要面对时时刻刻的严格监督,打个盹或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伦敦伊丽莎白塔:
俗称“大本钟”大本钟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起到了准确报时的作用,后来成为伦敦的重要标志。
戴表的英国女王
英国车站
英国“大本钟”
【问题探究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解读格林尼治时间成为标准时间。
是什么:格林尼治时间由地方时间发展为全国标准时间后成为国际标准时间
为什么:工业革命,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等促使对时间的要求提高;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确立,国际社会认可等因素促使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
怎么样:便利地区间、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等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1)原因:
①机器生产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②城市化的迅猛发展要求市民具备基本生活技能
①西方:1802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工厂法》后,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政府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支持。
②中国: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以来,出现了大量小学堂和中学堂。
材料1:做某些工作,几乎包括工业中的一切工作在内, 都需要有相当的文化程度···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和常规性,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求工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2)表现:
清末莆田官办学堂的课堂
材料2:“每个学徒在工厂工作日或营业时间内须接受阅读,写作和算数,或其中至少一项内容的教育,教授 工作需根据特定学徒的年龄和能力选任一些慎重合适的人参与,出于该目的工场或工厂应提供教室或场地用于学徒教育。”
——《工厂法》1802年
材料:“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工业资产阶级
工业无产阶级
(工人阶级)
巩固统治地位
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不断高涨
获得更多政治权力
各国改革
迅速崛起
对立
6.资产阶级:通过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政治地位提高。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重新分配议席,取消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
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扩大选民范围,工业资产阶级和富农得到选举权。
材料:在工人住宅区,房屋简陋,天空浓烟密布,街道狭窄拥挤。在英国,有的工人家庭祖孙三辈挤在一间矮小的房屋里。兰开夏有的工人家“是一间又湿又低的地下室,家具就只有两把旧椅子、一张三条腿的圆桌,一只箱子,没有床,只是墙角有一堆陈麦秸,上面盖有两条脏床单。”
——《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问题:①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环境污染严重、工人居住条件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健康等
②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环境污染等问题。
③城市发展带来犯罪等新的杜会问题
解决:19世纪,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
7.工人阶级:欧洲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诞生。
(二)消极方面
①社会发展带来贫富分化的差距加大。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②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环境污染等问题。
③城市发展带来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
没有科技的人文是
落后的
没有人文的科技是
冰冷的
材料:工业化时代的人类,如果不是直接被高智能化的机器控制,就是被机器背后的少数精英所控制。如果是前者,那么就是人类亲手制造出自己的克星;如果是后者,那就意味着工业化社会的机器终端,只掌握在少数精英的手中。
——卡辛斯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
没有大国崛起,就没有小民尊严;没有小民尊严的实现,大国就不会有稳固的根基;如果科技缺失了人文的守护,技术的进步只会成为阶级压迫的帮凶。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1.(2023·海南高考·6)轮船招商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管理模式。创办初期,李鸿章通过允许其承运官物、免税、贷款和缓息等多种途径,使它在与外国轮运公司的竞争中未曾处于劣势。从1874年到1892年,年年盈利。由此可知,该局( )
A.得益官方扶助,实力匹敌洋商
B.过于依赖官方,不利自身成长
C.专意谋取贴补,影响竞争公平
D.享有垄断特权,助推同业发展
A
当堂检测
2.(2023·福建高考·6)19世纪90年代,中国各地的新设民族企业,常到上海、广州、厦门以较高的工资觅雇工人。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 )
A.产业工人的待遇丰厚
B.资产阶级的救国实践
C.通商口岸的产业优势
D.晚清政府的政策支持
C
当堂检测
3.(2022·湖南高考·7)1899年南通大生纱厂开业,其生产的机纱推动了周边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发展。棉纺织业发展对机纱的大量需求,又在大生纱厂濒临破产之际挽救了纱厂,并推动它走上迅速扩展之路。这一现象反映( )
A.机器大生产导致了小农经济破产
B.个体手工业阻碍机器大生产发展
C.“织”“耕”分离瓦解了自然经济
D.个体手工业可纳入新的经济体系
D
当堂检测
4.(2022.6·浙江高考·20)1896年,卢米埃尔的电影作品《火车到站》(见下图)上映。影片中一列来自马赛的火车缓缓进站,乘客们正在站台等候。放映总时长55秒。有趣的是,观众深怕被屏幕中的火车撞击,紧张地静坐在座位上。这一幕反映了( )
A.电影时代已经到来
B.有声电影开始出现
C.火车成为法国人必乘的交通工具
D.内燃机为动力的火车率先在欧洲大陆普及
A
当堂检测
5.(2024·安徽亳州)18世纪后半叶,随着生产技术变革的进行,尤其是动力机器的发明与应用,英国的生产组织形式格局开始发生质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表现在( )
A.分散的手工作坊消失 B.工厂制度的兴起
C.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 D.工人阶级的崛起
B
星哥
谢
谢